吴兆骞因为什么被流放(吴兆骞后人)

日期:2023-05-14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大家好,关于吴兆骞因为什么被流放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今天我就来为大家分享一下关于吴兆骞后人的相关知识,文章篇幅可能较长,还望大家耐心阅读,希望本篇文章对各位有所帮助!

古代流放女犯人的地方“人间地狱”宁古塔,究竟有多可怕?

首先要纠正问题里一个小错误,宁古塔可不是光流放女犯人,男犯人一样有。至于称之为“人间地狱”,主要是因为那里自然条件过于恶劣了。

宁古塔位于现在黑龙江的古城村。清代宁古塔是宁古塔将军治所所在,管理着包括奉天以北的广大地区,是清朝在东北边疆地区最重要的据点。

中国古代,把犯人流放的边远地区是常见的事,宁古塔自然也不例外,是清代主要流放地之一。应该说流放边疆,不管流放到哪里都是一件很悲惨的事情,但是宁古塔因为其条件恶劣,在各流放地里也是最让人望而生畏的一个。

首先来说,去宁古塔的路途非常遥远,特别是到了关外以后,地广人稀,一路上条件艰苦。加上被流放的犯人中不乏年老体弱者,所以流放中途死亡的犯人不在少数。去宁古塔之路也因此得名黄泉路,可见其艰辛程度。

其次就算平安到了宁古塔,那也不是说万事大吉了。被发配到宁古塔的犯人都是给披甲人为奴,到了地方以后通常从事最辛苦的工作。比如说开垦荒地、伐木烧炭、采石开路等等。犯人日夜辛劳,根本没什么时间休息,加上吃的也差,活活累死的犯人也不再少数。

另外被流放来的犯人地位低下,经常被监管的士兵欺压折磨。女犯人要是被那些皮甲人看上霸占,那么就是家破人亡

而且宁古塔位于极北苦寒之地,自然条件非常恶劣,即使说犯人因为特殊原因,受到优待,那也是很难适应。

比如说著名诗人吴兆骞因为被卷入科场案流放宁古塔。由于他成名已久,宁古塔将军都久仰大名,所以到了宁古塔以后受到了格外的优待,没有让他去干体力活,而是让他去教书,日常待遇也非常丰厚。但是即使这样,吴兆骞还是在壮年时就已经老态龙钟,后来被好友顾贞观营救回江南以后,仅三年就去世。

所以这宁古塔让犯人看成“人间地狱”也就不奇怪了。

传说中宁古塔并没有塔,那流放宁古塔的犯人究竟去了哪里?

清宫戏中,常常出现大臣犯了罪,被罚流放宁古塔,给披甲人为奴,永世不得入关的桥段。那么,这里出现的宁古塔到底在哪里,为什么它会让犯人们谈之色变呢?

一,宁古塔由来

清代的宁古塔其实有两个地方,相距25公里,分别称为“新城”和“旧城”。

旧城是当年努尔哈赤驻军的地方,位于黑龙江省海林市古城村。康熙5年,迁建新城于黑龙江省宁安市。因此,宁古塔是关外的一片广阔区域,并不是一座塔。

那么,宁古塔既然跟塔没有关系,为什么要取这样一个名字呢?

这就要从宁古塔所处的历史时代说起了。在清代,当时的国语是满语,宁古塔又处于关外满洲人的故乡,自然更加是用满语来命名了。

在满语中,宁古的意思是“六”,塔的意思是“个”,所以宁古塔本身的意思其实是“六个”。

这是因为相传当年努尔哈赤的曾祖父福满所生的六个儿子曾居此地,各占一方,清军入关后,这六个兄弟被尊称为“六祖”,当地至今仍留有六祖城遗址。

二,流放宁古塔

宁古塔的传言是否属实,如今已不可考。但清代人把流放宁古塔看作是走向人间地狱,却是不争的事实。

那么,宁古塔到底有什么令人恐怖的地方,为什么清代人这么害怕去宁古塔呢?

首先宁古塔位于关外苦寒之地,清代流放宁古人的人,很多都是南方人,有的甚至是一直过着书斋生活的文弱书生,又或者是工作了大半辈子的老年官员。

宁古塔地处偏远,流放犯人的交通工具又基本上靠步行,因此,对于这些身体素质一般的流放人员来说,走到宁古塔和走到天边去也没什么区别了。

其次,宁古塔的自然环境恶劣。曾经被流放宁古塔的吴兆骞在给他母亲的信里写道:“宁古寒苦天下所无,自春初到四月中旬,大风如雷鸣电激咫尺皆迷,五月至七月阴雨接连,八月中旬即下大雪,九月初河水尽冻。雪才到地即成坚冰,一望千里皆茫茫白雪。”

流放的犯人大多衣衫单薄,不习惯北地严寒,宁古塔冬季的气温能达到零下三四十度,因此每年冬季都有犯人大批死亡。

难怪流放的犯人方拱干说:“人们都怕黄泉路,若到了宁古塔,便有十个黄泉也不怕了!”

第三,宁古塔当地的披甲人可不是那么好相处的。所谓的披甲人,其实各民族的降人,本身的地位就够低了,流放的犯人如果成为披甲人的奴隶,那就是妥妥的食物链底端了。

而且宁古塔距离北京4000公里,就算发生了虐待犯人的事情,也不会传扬出去,这些流放犯人过得日子,想来必定十分艰难。

三,适应宁古塔

虽然外界环境恶劣,但那些被流放的犯人也逐渐适应起流放的生活了。

因丁酉科场案被流放的诗人吴兆骞,在宁古塔生活了22年。

他到了宁古塔后,发挥自己文学特长,在宁古塔开馆授徒,渐渐的名声大噪,成为当地官员的座上宾,巴海将军专门聘吴兆骞为幕僚,随同他一起陪宴陪饮,诗歌唱和。

后来吴兆骞的好友找了明珠帮忙,将吴兆骞纳资赎归后,吴兆骞反而开始想念起白山黑水间的生活,南归后仅仅三年就去世了,临终前还想着要是能吃上一口宁古塔的蘑菇就好了。

绍兴人杨越,流放宁古塔后开起了一家夫妻店。他和妻子一起售卖绍兴美食,当地人哪里尝过江南风味呢,一时间杨越的小店生意兴隆之至,成为不折不扣的网红店。

极具生意头脑的杨越继续在宁古塔开拓他的商业帝国。他拿江南的布帛和当地人交换粮食,还教当地人出售人参,貂皮。在他的努力下,当地很快形成了颇具人气的小商圈,繁荣的商业既发展了当地的经济,也提高了杨越在当地的地位。

厉害的犯人还有很多。比如吕留良的孙子是个医术高手,针灸水平出神入化,到了宁古塔后简直成了稀缺人才,不仅犯人们喜欢他,就连当地官吏也时常请他帮忙看病。

吕留良家原本是儒学传家的,谁知当初无意中多看了一眼的医书,就此改善了后世子孙的命运呢。

有时候,功成名就和流放千里看起来相距很远,其实很近。这些流放宁古塔的人中,许多都是当时名扬四海的行业顶尖人才。比如佛学家函可,文人张缙彦,方拱乾,郑成功之父郑芝龙等等。

这些流放的人,即便是放在人才辈出的中原大地也是人中龙凤,到了宁古塔后,更是显示出优势。

当地官吏被这些优秀的犯人惊呆了,毫不犹豫地给了这群牛人各种优待,果然有本事的人在哪里都饿不死。

随着这些优秀人才的到来,流放犯人的地位在宁古塔日益提升。同时,宁古塔也在这些优秀人才的建设下焕发出勃勃生机。

原本残酷的流放制度,就这么以另一种方式,在历史的长河里留下一抹绚丽的色彩。

“人间地狱”宁古塔,是古代流放女犯人的地方,到底为何如此可怕?

在清朝,除了死刑,流放宁古塔绝对算的上是囚犯们最害怕的一件事情了。很多人都形容这里是人间地狱,并且说被流放这里的人将会面临九死一生。那么,这个宁古塔到底在哪儿,它又是为什么让犯人谈之色变呢?

首先说,宁古塔并不是一个塔,也不是很多人想象中的监狱。它是清朝时期一个古城的名称,这座古城位于海林县旧街古城村附近。

顺治年间,宁古塔作为清朝的边陲重镇,统辖面积非常大,基本上涵盖了黑龙江以东、以南的大部分领土。同时,这里也是东北各族百姓向朝廷进贡礼品的转收站,可以说,宁古塔在清朝关外的重要性仅次于盛京。

实际上,宁古塔只是音译,它在满语中的意思为“六个”。相传,很早的时候,曾经有兄弟六人在此居住,各占一方。也有一说,这六人是努尔哈赤曾祖福满所生的六个儿子。而“六”在满语中的发音为“宁古”,“个”为“塔”,所以,当满族入关后,汉族的官僚士大夫自然而然的把“六个”翻译成了“宁古塔”。

宁古塔到底有多可怕?

宁古塔的可怕有三点原因;第一、自然环境和生活条件极为恶劣。第二、交通条件限制。第三、与披甲人为奴可以让犯人生不如死。

先说自然环境和生活条件

纵观中国古代史,大部分的朝代都会有流放犯人的处罚。不过,在唐宋时期,犯人通常会被流放岭南烟瘴之地,比如两广或者海南。

当时的岭南虽然是没有开发的地方,但自然条件不会太差,而且温度相对适宜。苏东坡被流放广东的时候还写了“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佳句,后来流放到海南,过得日子也相对惬意。

但到了清朝,由于南方的开发,岭南大部分地区已经变得繁华富庶。所以,清朝就选择了塞北苦寒之地——宁古塔。

当时的宁古塔可不是旅行游玩的(宰客)圣地——雪乡。这里天寒地冻,在没有暖气的古代非常受罪,清朝《研堂见闻杂录》中称“其地重冰积雪,非复世界,中国人亦无至其地者”。

清初诗人吴兆骞曾因为科场案而被牵连,流放到了宁古塔,在他给母亲的信中,他是这样描述当地的气候的;

宁古寒苦天下所无,自春初到四月中旬,大风如雷鸣电激咫尺皆迷,五月至七月阴雨接连,八月中旬即下大雪,九月初河水尽冻。雪才到地即成坚冰,一望千里皆茫茫白雪。

初春到七月,经常有大风雷电,五月到七月阴雨绵绵,八月中旬就下起了大雪,九月之后便成了冰天雪地。另外在一些其他的文献资料中也曾经记载,春天的宁古塔刮风的时候非常凛冽,因此导致每年十多天没有办法出屋。

另外,由于清朝时期,宁古塔地区尚未开发,生产条件非常落后,可以说是一片蛮荒。生活上过得异常拮据,当时的宁古塔百姓家都是木制器具,有一件瓷器视为珍宝。

最关键的是,当地医疗条件落后,一旦得病,很多时候都是等死。

交通条件限制

现如今,我们开车从北京到距离宁古塔很近的雪乡,开车走高速的话大概接近1500公里,至少需要一天一夜的时间。但几百年前的清朝时期,被流放的人需要步行前往宁古塔。如果是南方被发配宁古塔,距离更远,甚至需要步行几个月的时间。在这期间,缺衣少食,而且没有相应的医疗条件,很可能会死在路上。

即便克服了这些困难,在当时的路上,很多地方会有野兽出没,在《研堂见闻杂记》中记载;

诸流人虽各拟遣,而说者谓至半道为虎狼所食、猿狖所攫或饥人所啖,无得生也!

这也就是说,被流放的人可能还没有走到地方,就成了野兽的食物。

最后说说与披甲人为奴

披甲人,简单来说就是边疆的士兵。但他们身份特殊,都是战俘,或者是战俘的后代。他们身份低微,是一个地位仅高于奴隶的群体。

在苦寒之地的披甲人可不是善茬,而因为触犯法律而流放的犯人,或者是犯人家中的女眷,很多时候都会被赐予披甲人为奴。这些倒霉女性在给披甲人为奴的时候,经常遭遇非人的待遇。可以说,与披甲人为奴的下场比死还痛苦。

当然,在被流放的人员中,也有一些混得不错。但他们之中大部分都是当时的社会精英,或者有一技之长。比如浙江绍兴人杨越,有着出色的厨艺,在宁古塔开了糕饼铺,每天食客盈门。后来,他还在当地办起了书院,传播汉文化。吴兆骞被流放宁古塔后,也已教书为业,后来甚至得到了黑龙江将军巴海的特殊优待。

流放宁古塔:远没有清宫剧演的那样残忍,事实上就是去旅游度假

文 |奇史局

编辑 |奇史局

清宫剧里皇帝老儿一生气,动不动就把手下发配到边疆, 最著名的一句话,就是将某某发配到宁古塔了, 表面是给披甲人为奴,听起来很吓人,其实流放到那里跟度假似的,这是怎么回事呢?今天咱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

流放属于清朝五大刑法笞杖徒流死中的流刑, 那个宁古塔在哪儿?披甲人又是什么人?宁古塔呢位于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古城村,它是边陲重镇离北京1500多公里,天寒地冻鸟不拉屎,到了冬天熊都冬眠了,披甲人是当地的守军,这帮人是一帮兵痞,平时没啥 娱乐 活动,最令他们欣喜若狂的事情,就是朝廷赏赐犯人的时候。

01.书生被流放到宁古塔,没事与朋友喝酒吹牛皮

披甲人在清朝初年是八旗的俘虏, 后来虽被清廷收编成为正规兵,但地位很低被正规军歧视,这也是把他们安排在宁古塔的原因,本来呢这地方就是受罪的,但最后却被犯人们改造成了度假天堂, 想弄清这件事的来龙去脉,我们先讲几个故事。

顺治14年清朝发生了科举舞弊案, 有个叫吴兆骞的考生受到牵连被流放宁古塔,吴兆骞他家世代为官,家里财产很殷实,花费巨资买通押送的官差,所以在陆上没有受罪,但宁古塔臭名昭著,吴兆骞心里还是慌得一批,一路上写了很多伤感的诗,来缓解紧张的心情。

谁能想到了之后,发现并没有传说中的那样可怕, 这里的披甲人也是吃五谷杂粮的,每天并不军训这些犯人,只是在早上点名签个到就行了,起初吴兆骞很紧张,生怕这些士兵表面笑嘻嘻,背地里把自己弄死,时间一长他发现是自己想多了,宁古塔天高皇帝远,远离城市的喧闹, 这里看守比较佛系,虽然五大三粗但也尊重知识分子。

因此吴兆骞有时候还能跟被流放来的朋友们, 一起聚会喝酒吟诗,他在日记里记录了当时的生活,与难友们朝夕相对欢若一家,无忧无虑 愉快地跟一家人似的。

唯一不好的地方就是,当时这个沙俄扩张到了黑龙江流域, 跟清王朝在东北地区经常发生冲突,宁古塔作为边陲重镇自然不太平,吴兆骞也被拉去当炮灰,不过因为他们家有钱,所以托人留在了宁古塔将军身边,当了个书记员远离战场硝烟。

没多久跟将军混熟了,事业进一步发展, 将军让吴兆骞来自己家里当家庭教师,还帮他在当地开设了一个读书草堂,让朋友们都住过来一起聊天解闷。吴兆骞在当地教书开化百姓,时间一长周围部落的孩子都来他这儿读书,据说他们这些学生们还有中举的。

俗话说饱暖思淫欲,吴兆骞生活质量上来了, 就想满足一下其他需求,他被流放之前在老家有个老婆, 老吴虽然在边疆呆了好几年,但很是想念家中的夫人,毕竟人家曾是江南才子嘛,怎么也不可能看上边疆的柴火妞,于是老吴把媳妇儿接到宁古塔一起生活,等到第二年还生了个孩子,一家三口过得其乐融融,吴兆骞已经乐不思江南了, 最担心的事情就是担心皇帝老儿把他赦免。

吴兆骞这么多年常跟家里写信,我过得很好你们不要担心,但家人们却以为这是吴兆骞犯阿Q精神了,宁古塔是啥鸟地方呀,那里全是野蛮人,能让你过上幸福的生活?怕是脑子疯了吧。

于是亲朋好友千方百计想把老吴救出来, 最后找到当时朝廷重臣明珠,又是说好话又是送银子,果然有钱能使鬼推磨,在明珠的帮助之下把吴兆骞被赦免了,此时他已经在宁古塔生活了23年,一听说回老家心里还很不开心,不过皇命难违只能告别当地朋友回到江南老家,之后写了很多怀念宁古塔生活的诗词,可能在北方待久了, 回到老家生活的不习惯,三年后老吴郁郁而终。

临终前还把儿子叫到身边说,咱曾经在东北那旮沓狩猎,在牡丹江钓大鱼带回家跟你妈一起煮着吃,现在什么时候才能再过上这种生活呀?可见他对这个宁古塔生活的一种怀念。

02.只要不是铁憨憨,在宁古塔就可以混口饭吃

这吴兆骞是个有钱人啊,能买通官员避免受苦, 那么如果是穷人被流放到宁古塔,是不是就完犊子了呢?

其实穷人来此也能生活得很好,宁古塔这地方太偏僻, 百姓不够开化生产力水平低下,尤其是这个农业非常落后,有个叫这个张缙彦的大官,他原来是明朝兵部尚书,清军入主中原后,这位老哥因为一首诗卷入了文字狱,所幸捡了一条命被流放到宁古塔,到了这里他发现当地农业水平特别落后,本地人游牧民族出身,种地的方法跟放羊一样,今年在这种明年在那种,这种耕种方式真是白瞎东北黑土地了。

张缙彦就教当地人怎么种地,告诉他们每年给地施肥好好保养一下, 明年继续种这里肯定收成好,当地人茅塞顿开,眼瞅着这个收成一年比一年好,便尊张缙彦为五谷神,给他烧香盖庙把他供奉了起来,后来类似这样的事儿啊非常多,有犯人把中原地区的种子,带到宁古塔这边经过几代培育,宁古塔人就能吃到从未见过的农产品, 咱们今天这个东北大米,那就是这帮犯人给带过去的,

不光是会种地在宁古塔不愁吃穿,还有更离奇的事情, 雍正六年发生了震惊朝野的文字狱,已故大思想家吕留良,因生前宣扬夷夏之防思想,尸体被清廷从棺材里拉出来鞭尸,一些后代被发配宁古塔,他有一个孙子精通医术,刚到宁古塔就受到热情款待,宁古塔将军请他喝酒吃饭,之后就把他封为宁古塔驻所的医官。

不光有手艺的人来了能立足,没手艺也不要紧, 只要头脑活泛就行,被流放的人发现,宁古塔这边有很多很值钱的东西,比如人参鹿茸野兽的皮毛,这些东西在中原人看来跟金子一样,但是在当地人眼里,这些东西很容易获得,没什么值得稀罕的, 于是犯人开始在宁古塔办集市,吸引商人前来贸易。

其中有不远万里从江南地区过来的商人,本来宁古塔是个很荒蛮的地方,没过多久就变成了东北重要的贸易中心,有个江南商人来到宁古塔,瞬间被眼前的场景吓坏了, 不禁感慨说宁古塔怎么跟江南一样繁华?

03.本意惩罚犯人却衣食无忧,朝廷为何不管?

故事讲到这里,老铁们也应该清楚了,流放宁古塔远没有想象中那么可怕, 不过朝廷把犯人流放到宁古塔是为了惩罚,可不是让他们享福的,现在没有达到目的,反而生活还比以前过得好, 那么为何清廷不管呢?其实这种说法不完全对。

比如说这个吕留良的孙子当了医官之后,消息很快传到了朝廷 ,雍正很生气这孙子是犯人后代,怎么能进体制当官呢?下旨撤他的职要求严加惩办,宁古塔将军不敢明着与雍正对着干,只能遵旨撤吕留良孙子的职,但工作照干钱按时发,这就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雍正知道之后也没深追究,毕竟面子上过去就草草结束吧, 最后也默许了这种行为,雍正的做法归根结底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

宁古塔是边陲重镇,这种地方最重要的工作是稳定, 首先要保证守备部队的忠诚,朝廷对这帮披甲人并不是完全放心的,单独派人盯着他们成本太高,也容易引起地方和中央离心离德,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把犯人送过去,给披甲人改善一下生活质量,让他们感受到朝廷的关怀也就不作乱了,

至于犯人去了是真当奴隶还是度假, 这个问题朝廷并不关心,犯人们帮助宁古塔发展生产力,也算替朝廷开发了边疆,如果硬要破坏这种关系,肯定会引来披甲人的不满,到时候满清龙兴之地不稳, 还得派兵平叛,这样统治成本太高划不来。

好了关于这个流放宁古塔呀!咱们今天就聊这么多。

欢迎各位老铁点个关注谢谢支持

OK,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