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震为什么被称为四知先生(杨震为什么叫四知先生)

日期:2023-05-14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解答关于杨震为什么被称为四知先生这个问题的知识,还有对于杨震为什么叫四知先生也是一样,很多人还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今天就让我来为大家分享这个问题,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杨氏“四知堂”的来历?

杨氏“四知堂”的来历:

东汉时,有太尉叫杨震,任东莱太守时,道经昌邑,县令王密深夜求见,以黄金十斤贿赂杨,杨严词拒绝说:“作为故交知已,我对你是了解的,可你对我的人品怎么不了解呢?”王说:“吾夜深密至,无人知也。”

杨正色斥之:“此乃天知、地知、神知、我知、子(妻)知,何缘无人知晓?” 王只好羞愧而退。杨氏后裔为崇尊怀念这位拒贿的先祖,自立堂号“四知堂”,还有的杨氏一支以“清白堂”志其事、勉后人。

扩展资料;

杨震(59~124年),字伯起,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东)人,东汉名臣,著名的“四知先生”。他通晓经籍、博览群书,三十年间,他不分贫富、因材施教,培育出了近三千名弟子被众儒生称赞为:"关西孔子杨伯起"。中国历史上为官清廉的代表人物之一。

旧时, 每个姓氏都有自已的堂号, 堂号俗称堂名,本是厅堂、居室的名称,古代,同姓族人多聚族而居,或数世同堂,或分房分支居住,堂名就成了某姓或某支脉的代号。

堂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堂号与郡望有关,也称州郡号或总堂号,经州郡官衙至朝廷认可或注册,如徐氏东海堂,郭氏汾阳堂,孔氏至圣堂等;狭义的堂号也称自立堂号,无需官方认可或注册,如杨氏四知堂,季氏一诺堂等。

堂号反映一个家族溯源、根脉传承,弘扬先祖功勋业绩、道德情操,训诫后辈忠孝廉贞、勤俭传家的高度概括,是世界独一无二的中华氏族文化伟大奇葩。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四知堂

天下清官之“四知先生”杨震

杨震(54年—124年),字伯起,东汉名臣,千古清官,人称“关西孔子”,史称“四知先生”。杨震出身名门,博闻强识,可谓年少成名,但是,直到天命之年,他才被邓骘将军举为茂才,开始步入仕途。

此后,杨震举贤任能,为民谋福,更为难得的是,杨震为官清廉、不受私谒,从不以权谋私,甚至连请客送礼、拉拢关系等都不屑为之。

也正因为他太过清廉,以至于他与家人的生活都非常简朴,蔬食步行,与百姓无异,一点都不像官员之家。杨震的亲朋好友都劝他稍微变通一下,好歹利用手中的权力为子孙后代置办一些产业。对此,杨震不以为意,反而笑道:“让后世人都称他们为清白吏的子孙,这样的遗产,难道还不丰厚吗!”

杨震的清廉,为他赢得了百姓的拥戴,而他的政绩,也受到了朝廷的嘉奖,因此,不久后他便受到提拔,升迁为东莱太守。

杨震前往东莱赴任时,各地百姓夹道欢迎,各地官员也争相为其接风洗尘。其中,昌邑县令王密,为了报答杨震的知遇之恩和提拔之情,特地为他准备了一份“重礼”。

当然,昌邑县令深知杨震不收礼、不受贿、不受私谒的习惯,因此,当杨震路过昌邑时,昌邑县令只是出城迎接,白天为其接风洗尘,与其叙旧谈天,并未第一时间送上“重礼”。但当暮夜降临时,昌邑县令却独自一人带着厚礼,“鬼鬼祟祟”地来到杨震的居所。

看到王密深夜拜访,杨震既惊讶又好奇,正想问起来意,却见他从怀中掏出一个包裹,并说道:“杨公于我有知遇之恩,学生能有今日,全仗杨公昔日的教导与提拔,此乃学生的一点心意,望杨公莫要推辞。”

杨震皱着眉头,打开王密推过来的包裹,只见里面装的竟是黄灿灿的金子,随手一掂,分量还不轻,真可谓是“重礼”。对此,杨震丝毫不以为意,随手丢到王密跟前,苦笑道:“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

言外之意,就是说,我当日提拔你,是因为我知道你颇有才干。可如今你却对我行贿赂之事,难道你不知道我杨震为官向来清廉吗?

王密见他只是苦笑摇头,并未严词拒绝,更没有当场发火,以为他是担心此事外传,于是小声提醒道:“暮夜无知者。”意思就是说,现在已是深夜,四下无人,您尽管放心,此事绝不会外传。

一听这话,杨震当即沉下了脸,愤然道:“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者!”

此话一出,犹如暮鼓晨钟,瞬间敲醒了王密,他知道,眼前的这位杨公,当日提拔他,不是为了所谓的回报,而他志为清白吏的话语,也绝不是空洞的口号。他今晚不该来,更不该带着所谓的重礼前来,这不仅是折辱了自己,更是侮辱了眼前这位“清白吏”。

这一刻,王密的羞愧,与杨震的坦然,形成了如此鲜明的对比。这种对比,恰似流芳百世的清官典范与遗臭万年贪官污吏的缩影。

而杨震“暮夜却金”的故事,连同着那句“天知、神知、我知、子知”的惊人之语,一同成为中国的清官史上,最浓墨重彩的一笔。直到现在,人们还时常念叨着杨震的“四知句”。

从此以后,被誉为“四知先生”的杨震,成为后人敬仰的千古清官。而他的清廉之名,恰如唐朝诗人胡曾,在其《咏史诗·关西》中所吟诵的那样:杨震幽魂下北邙,关西踪迹遂荒凉。四知美誉留人世,应与乾坤共久长。

虽然杨震已经远去,成为历史的尘埃,但是,他的为官之道,他的清廉节操,却依旧值得我们学习和坚守。这种学习,这种坚守,不仅仅是清官的传承,更是美德的延续。

或许,杨震的“四知句”不仅仅指的官员坚守,即便是普通人,也一样应该学习。当你想用送礼的方式去走后门的时候,当你想用行贿的方式去托关系的时候,请你想到杨震的那句话:“天知,地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者。”

《四知》中的杨震为什么被称为“四知”先生?

杨震曾出任过山东莱州的太守。上任时,途经昌邑,昌邑县令王密夜间送十斤黄金给他,说夜深人静无人知晓。杨震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何谓不知?”王密惭愧而去、杨震"暮夜却金"的事,古今中外,影响很大,后人因之称杨震为“四知先生”。体现了他为官清廉,洁身自好

出处:

大将军邓骘闻杨震贤而辟之,举茂才,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 。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 密曰:“暮夜无知者。” 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者!”密愧而出。

译文:大将军邓骘听说杨震贤达,于是征召他(为官),推举他为秀才,多次升迁,官职到了荆州刺史、东莱太守的地位。当他赴郡途中,路上经过昌邑,他从前举荐的荆州秀才王密担任昌邑县令,前来拜见(杨震),到了夜里,王密怀揣十斤黄金来送给杨震。杨震说:“我了解你,你不了解我,为什么呢?”王密说:“夜里没有人知道。”杨震说:“上天知道,神明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怎么说没有人知道呢!”王密(拿着黄金)羞愧地出去了。杨震于是因为“四知”先生闻名天下。

读了《杨震四知》有什么感想?

其中《“四知”先生杨震》这个故事最吸引我。故事主要讲了杨震赴任东莱太守时路经昌邑。昌邑县令王密是他的门生,又是他举荐做了县令。所以王密常常想报答老师杨震的教诲之恩和推荐之情。到了晚上,王密备下厚礼赠送给杨震,可是杨震拒不接受。

王密说:“ 我从不贪污受贿,这些金子都是我的俸禄所得,我拿来只是报答老师的恩情,有什么不可以呢?”还说:“夜里没有 人知道这事的。”杨震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么能说没有知道?”王密惭愧地走了。杨震由此被誉为“四知”先生。

扩展资料

杨震从少年起就特别聪明好学。当时,今文经学居官学正统地位,非常盛行。他为了通晓今文经学的深刻含义,就拜桓郁为师,深钻细研《欧阳尚书》。

桓郁是当朝九卿之一的太常,主管宗庙礼仪和选试博士,曾为汉章帝和汉和帝讲授儒经,是当时既显赫又有很高学术威望的经学大师。在桓郁的教授下,他通晓经传,博览群书,对各种学问无不深钻细研。

杨震对教育事业特别热心,从20岁以后,对于地方州郡长官征召他出仕做官的召请任命置之不理一心一意自费设塾授徒,开始了他长达三十年的教育生涯。

他当时家住华山脚下的牛心峪口,就利用其父授徒的学馆收徒传业。他坚持有教无类,不分贫富,因此,四方求学者络绎不绝,学生多达2000余人。由于他教学有方,名气很大,学生很多,因此,学馆如市,书声朗朗,规模很大。

OK,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