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5-14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很多朋友对于为什么七律属于近体诗和七绝是近体诗吗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编来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近体诗”的概念由唐人提出,所以是唐代的“近体”,以区别于汉魏六朝的“古体诗”,它具有严格的格律规范。一般认为,近体诗产生于初唐诗人沈佺期与宋之问,二人开始使用格律诗相互酬唱,接着在一定范围的文学圈子中逐渐形成影响,最终带动了整个社会诗歌风气的变化。钱良择在《唐音审体》中说:“律诗始于初唐,至沈、宋而其格始备。律者,六律也。谓其声之协律也,如用兵之纪律,用刑之法律,严不可犯也。”说它“如用兵之纪律,用刑之法律”,意指这种诗体具有非常严格的体制要求。
五字一句的诗歌叫五言诗,七字一句的诗歌叫七言诗。根据格律要求的不同,诗歌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大类。五言古体诗简称五古,七言古体诗简称七古,如果是四句的古体诗可简称为古绝。
我们一般所说的五绝或者七绝、五律或者七律,属于近体诗,现在一般成为格律诗的专称了,与古体诗的简称得分清楚。
五绝是五言绝句的简称,全诗四句,每句五字;七绝是其言绝句的简称,全诗四句,每句七字。
五律是五言律诗的简称,全诗八句,每句五字,第三四句、第五六句要分别对偶;七律是七言律诗的简称,全诗八句,每句七字,第三四句、第五六句要分别对偶。
其实近体诗(格律诗)对格律的要求远不止上面提到的那么一点点,它的要求十分严格。
除了上面提到的外,其它基本条件是:每个句子都要讲平仄;押韵要按古韵,一般押《平水韵》,并且得押平水韵中的平声韵(即押上平声或者下平声的字);在一首诗中,只能从头到尾押一个韵,不能换韵。
。全部
天空飘下了 2019-02-271410
绝句:四句组成的诗,叫绝句。五个字一句的绝句,叫五言绝句,简称“五绝”。七个字一句的绝句叫七言绝句,简称“七绝”。
一般来说,五绝以首句不押韵为常见,七绝以首句押韵为常见。
五绝以仄起式为常见,七绝以平起式为常见。当然,这不是绝对的,一切以表达的需要为定。表达需要什么样的格式,就用什么样的格式。
律诗就是两首同样格式的绝句叠加在一起,构成八句诗,即使第一句押韵,第五句也不押韵(只要对句式作细微调整即可)。
律诗与绝句最大的不同在于:律诗要求对仗。
每句五个字的叫五律,每句七个字的叫七律。
为了便于说明,古人将律诗第一第二句叫作首联,第三第四句叫颔联,第五第六句叫颈联,第七第八句叫尾联。
律诗要求颔联和颈联分别对仗。全部
Rodne 2019-02-271070
五绝七绝只有4句.
五律七律有8句.
懒羊羊徐甜 2019-02-271250
五绝就是一首诗每句五个字,一共有4句.
七绝就是一首诗每句七个字,一共有4句.
五律就是一首诗每句五个字,一共有8句.
七律就是一首诗每句七个字,一共有8句.
七言律诗是古代诗歌中的近体诗,严格遵守近体诗对格律的要求。
律诗属于近体诗。因格律严密而得名。起源于南朝齐代永明年间沈约等人所倡导的永明体或称新体诗。在初唐沈佺期、宋之问时基本定型,成熟于盛唐。律诗是一种在格式与音韵上都有着十分严格规定的诗歌形式,律诗限定全首只能是八句,每句五言的称“五律”,每句七言的称“七律”,还有比较少见的每句六言的“六律”。
基本特点
律诗的声韵规定严格,不论五律、七律和排律,都必须一韵到底,不许邻韵通押韵。押韵的位置是固定的,即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五律首句不押韵的居多,七律则首句押韵的居多。首句通常押平声,但亦偶有押仄声的。律诗平仄声的排列也有严格规定,还要求对仗。
律诗的一二句叫首联,三四句叫颔联、五六句叫颈联,七八句叫尾联。其中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即两两相对,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代词对代词,数词对数词,方位词对方位词等。
七言律诗是每首八行,每行七个字,每两行为一联,共四联。第一、二行称为“首联”,三、四行称为“颔联”,五、六行称为“颈联”,七、八行称为“尾联”。
律诗是中国近体诗的一种,因其格律严密,故名。七言律诗是律诗的一种。起源于南北朝,发展于唐初,成熟于盛唐。
其格律严密,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由八句组成,每句七个字,每两句为一联,共四联,分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中间两联要求对仗。代表作品有崔颢的《黄鹤楼》、杜甫的《登高》、李商隐的《安定城楼》等。
扩展资料
盛唐时期,律诗作者日众,大致汰除了初唐的缛采靡词,而风格趋向省净自然。不过整个唐前前的五律,多还停留于消闲遣兴、体正格圆的阶段,很少触及广阔的社会人生。
至于七律的兴起,又晚于五律。沈佺期、宋之问、杜审言、李峤始有成篇,至盛唐,王维、李颀、岑参、贾至诸人刻意锤炼,方使它在体制上达到纯熟,而崔颢、李白仍有骈散交杂、半古半律之作。
这一时期的七律虽有高华秀朗的名篇,但内容上绝大部分属于奉和应制、登临酬赠,比之五律更见狭窄。同时,盛唐时期李白、王维、高适等诗人的七律,多有失对、失粘、重字之误。
到了杜甫,七言律诗才展示其诗体潜力而打开艺术天地。杜甫全面开辟了律诗的境界,时事政论、身世怀抱、风土人情、文物古迹,一概熔铸于精严的格律之中,把这一诗体的价值提到了足与古诗、绝句并立相峙的高度。
中唐时期,刘长卿和大历十才子专攻律诗,尤长于五律,但基本上走的是盛唐诸家的路子,文辞、声律上修整得十分工致,气度的安详与意象的浑融则稍有不及,更丢失了杜甫诗中的"古意"。
元和诗坛铺陈古风,律诗不振。其中韩愈学杜甫的开合动荡,而略见板滞;元稹、白居易承杜诗的疏放明畅,而流于浅易;贾岛深入拗折峻峭的一路,但限于五律,又偏重在炼字琢句,缺少排之气。
刘禹锡、柳宗元则以精警凝炼见长,虽富于情韵, 终欠姿态横生。他们各自得到杜甫律诗的某一方面,而未能变化以成大家,推陈出新。
律诗创作的新局面,是在晚唐正式打开的。初盛唐间仅建立了格律形式,内容尚不充实,诗体的美学功能也远未展开。经杜甫"运古于律",境界始大,感慨始深,变化出奇,律体方尊。到晚唐温庭筠、李商隐诸家,苞综正变,会通源流,诗格更趋于精纯。
晚唐律诗最为发达,从姚合、许浑以至司空图、韩偓,几乎所有的诗歌名家都以工律体著称,有的甚且只工律体。特别是李商隐、杜牧、温庭筠等几位七律圣手,他们不单修整了律诗的形体,而且改造了律诗的气质,把律诗艺术推进了一个新的阶段。
五代律诗乏善可陈。宋代律诗创作延续了杜甫和中晚唐诗人的创新努力并在"江西诗派"手中将之逐渐定型,走出了一条以理趣见长、以议论为诗的新路子,其七律成就较高,五律佳作较少。元代律诗有一定成就,五律有一些佳作。自明清以下,律诗逐渐衰落。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七言律诗
律诗是近体诗,近体诗也叫今体诗,是相对于古体诗而言的格律诗。
近体诗是唐代出现的新诗体。近体诗有两种,一种是“绝句”,每首四句,五言的简称五绝,七言的简称七绝。一种则是“律诗”,每首八句,五言的简称五律,七言的简称七律,超过八句的称为排律(或“长律”)。律诗格律极严,篇有定句(除排律外),句有定字,韵有定位(押韵位置固定),字有定声(诗中各字的平仄声调固定),联有定对(律诗中间两联必须对仗)。
古体诗(或“古风”),该名称始于唐代,唐人把当时新出现的格律诗称为近体诗,而把产生于唐以前较少格律限制的诗称为古体诗。
后人沿袭唐人说法,把唐以前的乐府民歌、文人诗、以及唐以后文人仿照它的体式而写的诗歌,统称为“古体诗”。按照诗句的字数,有四言(如《诗经》)、五言(如“汉乐府”诗)、七言(如曹丕《燕歌行》)、杂言(如李白《蜀道难》)等。古体诗押韵较自由。
OK,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