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为什么太阳病5日自愈(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第五)

日期:2023-05-14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解答关于伤寒论为什么太阳病5日自愈这个问题的知识,还有对于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第五也是一样,很多人还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今天就让我来为大家分享这个问题,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伤寒论》笔记3|感冒发烧七天自愈

七、若自汗出,身灼热者,名曰“风温”。

流汗不止,摸身体是热的,特别取名叫“风温”,原因是1、医师开发汗药太过 2、病情的转变 3、先发伤寒,在自我恢复过程中再发温病,也会出现“风温”。

八、“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息必鼾,言语难出。若发汗者,小便不利;若被下者,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瘈疭;若火蒸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风温”简单讲即脱水状态,津液不断流失。血里有水,无水血无法流动。失水时,血液循环不好,影响说话,肺里津液不足,故鼾,脾统血,故身重。

若再下发汗药,小便没了。喝下去的水到胃里就蒸发掉了,只有食物里的水才进入到小肠进入血液循环中,若再攻下,小肠大肠里的食物被攻出来,水的源头没了,津液丧失严重。人体最后一道防线是厥阴,即肝脏,肝藏血、肝主目,肝血里的水没了,小便失禁,眼睛直。若再睡炕上被火烤,无水的血透过皮肤看便是黄色,严重的易受惊吓、抽筋,若这时再靠近火,病人会更危险。

这一条是讲津液的重要性,生病吃药时一定要护好肠胃中的津液。打点滴只能暂时缓解,水还是会从小便流失,一定要从嘴巴吃下去食物,其中的水由肠胃吸收后人体才能受用。

九、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者七日愈,发于阴者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发于阳”指白天发病,过一个晚上是第二天,算一整天,依次类推足足六天后,也就是第七天白天会痊愈。

“发于阴”指晩上发病,到第二天晚上才是一整天,这样到第六天的晚上会痊愈。

所以得到感冒没有治疗的话,不管是阳病还是阴病,都是六天后好。用了经方,中午前喝,当天中午好;下午喝第二天中午好,因为经方能调节阴阳平衡。

十、“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

“太阳病”无论三种(中风、伤寒、温病)中的哪一种,一个星期会自愈。如果未好,传经时会先进入阳明经,故在还未进入时,扎足阳明之原穴足三里,以阻止病进,但这要等过了六天后再扎针。

十一、“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

太阳病要好的时候从巳时到未时,即厥阴、少阴、太阴,这个顺序是逆时针,代表病在退。中午时候是阴之尽,阳起时,故阳病在中午胃口恢复,代表病好了,阴病恢复胃口在半夜,亥时、子时、丑时。同理,脏有病,其愈时半夜恢复胃口;腑有病,其愈时中午恢复胃口。胃口恢复是病退的标志。

十二、“中风”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中风”解表后还有一点点未好,再过十二日会好。

十三、十四、病人身大热,反欲近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第一种情况是表热里寒,真寒假热;第二种情况是表寒里热,真热假寒,处方时只管真不管假。而如果辨症是“上寒下热”,同时要开去寒的药和去热的药。

张仲景只分阴盛(实)、阴亡、阳盛(实)、阳亡,不谈阴虚。他在治病时多用阳药,不用补药,顶多小补用炙甘草,中补用大枣、白芍,大补加人参。所以治病时不用补药,用治病的药,正常时才吃点补药。

《伤寒论》五: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原文]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jiàng)痛而恶(wù)寒。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zhòng)风。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

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chuán);颇欲吐,若躁烦,脉数(shuò)急者,为传也。

伤寒二三日,阳明少(shào)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曰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sōu);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xián),时瘛(chì)疭(zòng);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者七日愈,发于阴者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太阳病,头痛至七日已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chuán)则愈。

太阳病欲解时,从巳(sì)至未上。

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近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太阳中(zhòng)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sè)恶寒,淅淅(xī)恶风,翕翕(xī)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桂枝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zhì),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bò)。上五味,㕮(fǔ)咀(jǔ)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zǐ),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chuò)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zhí)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chài),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jiàn),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lào)、臭恶等物。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qiáng ji ji),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gé)根汤主之。

桂枝加葛根汤方

葛根四两,芍药二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桂枝二两(去皮)。上六味,以水一斗,先煮葛根,减二升,去上沫,内(nà)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复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

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可与之。

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须识(zhì)此,勿令误也。

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汤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pò)杏子佳。

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

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支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桂枝加附子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三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附子一枚(炮páo,去皮,破八片)。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加附子,将息如前法。

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桂枝去芍药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将息如前法。

        若微恶寒者,去芍药方中,加附子汤主之。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加附子,将息如前法。

          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nuè)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桂枝麻黄各半汤方

桂枝一两十六铢(zhū)(去皮),芍药、生姜(切)、甘草(炙)、麻黄(去节)各一两,大枣四枚(擘),杏仁二十四枚(汤浸,去皮尖及两仁者)。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两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一升八合(gě),去滓,温服六合。本云桂枝汤三合,麻黄汤三合,并为六合,顿服,将息如上法。

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如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桂枝二麻黄一汤方

桂枝一两十七铢(去皮),芍药一两六铢,麻黄十六铢(去节),生姜一两六铢(切),杏仁十六个(去皮尖),甘草一两三铢(炙),大枣五枚(擘)。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服。本云:桂枝汤二分,麻黄汤一分,合为二升,分再服,今合为一方,将息如前法。

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白虎加人参汤方

知母六两,石膏一斤(碎,绵裹),甘草二两(炙),粳(jīng)米六合(gě),人参三两。上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更汗,宜桂枝二越婢(bì)一汤。

桂枝二越婢一汤方

桂枝(去皮)、芍药、麻黄、甘草各十八铢炙,大枣四枚(擘),生姜一两二铢(切),石膏二十四铢(碎,绵裹)。上七味,以水五升,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当裁为越婢汤、桂枝汤合之,饮一升。今合为一方,桂枝汤二分,越婢汤一分。

          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汤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方:

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切)白术茯苓各三两,大枣十二枚(擘)。上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小便利则愈。本云,桂枝汤,今去桂枝加茯苓白术。

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shuò),心烦,微恶寒,脚挛(luán)急,反与桂枝汤,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yān)中干,烦燥,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zhān)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zhòng)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

甘草干姜汤方

甘草四两(炙), 干姜二两。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芍药甘草汤方

白芍药甘草各四两(炙)。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调胃承气汤方

大黄四两(去皮,清酒洗),甘草二两(炙),芒硝半升。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芒硝,更上火微煮,令沸,少少温服之。

四逆汤方:

甘草二两(炙),干姜一两半,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

问曰:证象阳旦,按法治之而增剧,厥逆,咽中干,两胫(jìng)拘急而谵语。师曰:言夜半手足当温,两脚当伸,后如师言。何以知此?

        答曰:寸口脉浮而大,浮则为风,大则为虚,风则生微热,虚则两胫挛。病证象桂枝,因加附子参其间,增桂令汗出,附子温经,亡阳故也。厥逆咽中干,烦燥,阳明内结,谵语,烦乱,更饮甘草干姜汤。夜半阳气还(huán),两足当热,胫尚微拘急,重(chóng)与芍药甘草汤,尔乃胫伸,以承气汤微溏(táng),则止其谵语,故知病可愈。

[译文]

太阳病的基本症候特征,是脉象浮、头痛、项部拘急不舒、畏寒。

        太阳病,发热,汗出,畏风,头痛,项部拘急不舒,脉象浮缓的,就叫做中风。

太阳病,已经发热,或者还未发热,畏冷,头痛,项部拘急不舒,身体疼痛,呕逆,无汗,寸关尺三部脉象均浮紧的,就叫做伤寒。

外感病第一天,邪在太阳,如果脉证静止在太阳未变的,这是疾病未发生传变。如果病人总想呕吐、烦躁不安、脉象数而急疾,为邪气传里之象,表示病已传变。

外感病二三天,已到邪传阳明、少阳之期,如果不见阳明、少阳病见证,而只见太阳病症候的,表示病未传变。

太阳病,出现发热、口渴、不怕冷的,就叫做温病。温病为感受温邪所致,所以禁用辛温发汗、禁用攻下、禁用火攻。如果误用辛温发汗,就会使热势更甚,出现身体灼热、尺部寸部脉象均浮盛、自汗出、身体沉重、时时嗜睡、呼吸时鼻有鼾声、说话困难,这就叫风温。如果误用攻下,耗伤阴液,就会出现小便短少不通畅,两目直视、大便失禁。如果误用火攻,就会使邪热更炽,火热内攻,轻的会引起肌肤发黄,严重的会引起手足阵发抽搐,好象惊痫发作一样的症状,肤色发黄很深,象烟火熏过的一样。一次误治,病人尚可苟延时日,反复误治,就会断送病人生命。

患外感病,如果出现发热畏寒的症状,是病在阳经的表现;如果出现无热畏寒的症状,是病在阴经的表现。病在阳经的,大约七天可以痊愈;病在阴经的,大约六天可以痊愈。这是因为七属于阳数、六属于阴数的缘故。

太阳病,头痛超过七天而自行痊愈的,是因为邪气行尽太阳经的缘故。如果邪气未尽,有向阳明经传变趋势,可以针刺足阳明经穴,使经气疏通,抗邪力增强,邪气不能内传阳明,疾病就会痊愈。

太阳病将要解除的时间,多在上午九时至下午三时之间。

容易患太阳中风的人,表证解除以后,身体仍感觉不舒适的,需待一定的时日,正气恢复,才能痊愈。

病人体表发热,反而想穿很多衣服,这是外部假热、内部真寒的表现;体表怕冷,反而不想穿衣服,这是外部假寒、内部真热的反映。

太阳中风证,卫阳抗邪而浮盛于外,营阴不能内守而弱于内,卫阳浮盛于外就发热,营阴不能内守则汗自出,病人畏缩怕冷,瑟瑟畏风,象皮毛复盖身上一样发热,鼻塞气息不利,干呕的,应当用桂枝汤主治。

桂枝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灸,生姜三两切片,大枣十二枚剖开。以上五味药,捣碎前三味药,与后两药混合,加水七升,用微火煎煮成三升,去掉药渣,待药汁冷热适当时,服药一升,一日服三次。服药后一会儿,喝热稀粥一大碗,以助药力,并复盖棉被约二个小时,取暖保温来帮助发汗。发汗程度最好是遍身微微出汗,不要让汗出如流水一样淋漓不断,否则伤阳耗阴,疾病就一定不能解除。如果服了第一次药后汗出疾病痊愈,就停止服第二次、第三次药,不需要把一剂药都服尽。如果服第一次药汗不出,可以依照以上服药方法服第二次药。如果服第二次药还无汗出,那么,第三次药可适当提前服,可在半天左右将一剂服完。如果病情重的,可以白天夜晚服药,一天24小时进行严密观察。如果服完一剂药后,病症仍然存在的,可以再继续服药,倘若服药后仍不出汗,那么,就可一直服药二三剂。服药期间、禁食生冷、粘滞滑腻、油腻、大蒜、小蒜、芸苔、胡荽、动物乳类及其制品,腐败变质及不良气味的食品。

太阳病,只要出现头痛、发热、汗出、畏风的,就可以用桂枝汤主治。

太阳病,项背部拘紧不柔和、俯仰不能自如,本应当无汗,反而出现汗出、怕风等太阳中风证的,用桂枝加葛根汤主治。

桂枝加葛根汤方

葛根四两,芍药三两,生姜三两切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剖开,桂枝二两去皮。以上六味药,用水一斗,先加入葛根煎煮,煮去水分二升,除去上面的白沫,再加入其它药物,共煎煮成三升,去掉药渣,每次温服一升。服药后复盖棉被取暖保温以助发汗,使病人遍身微微汗出为度。除服药后不需喝热粥外,其余的调养护理方法及服药禁忌均同桂枝汤。

太阳病,误用了泻下药之后,病人自觉胸中有气逆上冲感觉的,可以用桂枝汤治疗,服药方法同前。如果误下后没有气逆上冲感觉的,则不能用桂枝汤治疗。

太阳病第三天,已经用了发汗的方法,或者用了吐法,或者用了攻下法,或者用了温针的方法,病情仍然不解除的,这就是坏病,桂枝汤已不再适用。对于坏病,应该详细诊察其脉象、症状,了解使用了何种错误治法及演变为何种病症,因证立法,随证治疗。桂枝汤本来是解肌和营的方剂,适用于太阳中风证。如果病人脉象浮紧、发热、汗不出的,属太阳伤寒证,不可用桂枝汤治疗。医者务须经常记住这一点,千万不要发生错误。

平素嗜酒的人,如果患了太阳中风证,不当用桂枝汤治疗,如果服用了桂枝汤,就会出现呕吐,这是因为嗜酒的人多湿热内蕴,而桂枝汤是辛甘温之剂,用后更助热留湿的缘故。

宿有喘疾的病人,患了太阳中风证,引动喘疾发作的,用桂枝汤加厚朴、杏子治疗最好。

凡是内热炽盛的病人,如果服用桂枝汤而发生呕吐的,以后可能会出现吐脓血的变证。

太阳病,发汗太过,导致汗出淋漓不止、病人怕冷、小便短小、四肢微感拘急疼痛、屈伸困难,如果头痛、发热等表证仍然存在的,用桂枝加附子汤主治。

桂枝加附子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三两炙,生姜三两切片,大枣十二枚剖开,附子一枚炮制去皮破成八片。以上六味药,加水七升,煎煮成三升,去掉药渣,每次温服一升。旧本说:现用桂枝汤加入附子,其调养护理的方法同前。

太阳病,误用攻下之后,出现脉象急促、短促,胸部胀闷的,用桂枝去芍药汤主治。

桂枝去芍药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片,大枣十二枚剖开。以上四味药,用水七升,煎煮成三升,去药渣,每次温服一升。旧本说:现用桂枝汤去掉芍药,调养护理方法同前。

如果误下后出现胸部满闷、脉微、畏风寒较重的,用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治。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片,大枣十二枚剖开,附子一枚炮制去皮破成八片。以上五味药,用水七升,煎煮成三升,去掉药渣,每次温服一升。旧本说:现用桂枝汤去掉芍药加入附子,其调养护理方法同前。

太阳病,已经得了八九天,病人发热怕冷,发热的时间较长,怕冷的时间较短,一天发作二三次,好象疟疾一样,病人不呕吐,大小便正常,这是邪气郁滞在表的表现。此时,如果脉象渐趋调匀和缓的,是邪气去、正气复的症象,疾病将要痊愈。如果脉象微弱而怕冷的,这是表里阳气均虚,可能系误用汗、吐、下所致,因此,就不能再用发汗、攻下、涌吐的方法治疗了。如果面部反而出现红色的,表明邪气仍郁滞在肌表未能解除,病人皮肤还一定有搔痒的症状,适宜用桂枝麻黄各半汤治疗。

桂枝麻黄各半汤方

桂枝一两十六铢去皮,芍药、生姜切片、甘草炙、麻黄各一两去节,大枣四枚剖开,杏仁二十四枚用水浸泡去掉皮尖及双仁的。以上七味药,用水五升,先加入麻黄煎煮,待煮一、二沸,除去上面的白沫,再加入其余各药,煎煮成一升八合,去掉药渣,每次温服六合。旧本说:取桂枝汤三合,麻黄汤三合,合为六合,一次服完。调养护理方法同前。

太阳病,服了一遍桂枝汤,不仅表证不解,反而增添了烦闷不安的感觉,这是邪气郁滞太甚所致。治疗应当先针刺风池、风府,以疏经泄邪,然后再给予桂枝汤就可以痊愈。

服桂枝汤发汗,汗不遵法,出现大汗出、脉象洪大,而发热,畏寒,头痛等表证仍然存在的,为病仍在表,仍应给予桂枝汤治疗,服药方法同前。如果病人发热怕冷,发热的时间长,怕冷的时间短,好象发疟疾一样,一天发作二次的,用小发汗法就能治愈,适宜用桂枝二麻黄一汤。

桂枝二麻黄一汤方

桂枝一两十七铢去皮,芍药一两六铢,麻黄十六铢去节,生姜一两六铢切片,杏仁十六个去皮尖,甘草一两二铢炙,大枣五枚剖开。以上七味药,用水五升,先加入麻黄,煮开一、二滚,除去上面的白沫,再加入其它药物,煎煮成二升,去掉药渣,每次温服一升,一日服二次。旧本说:取桂枝汤二份,麻黄汤一份,混合成二升,分二次服。调养护理方法同前

太阳中风证,服了桂枝汤后,汗出得很多,病人出现心烦口渴很厉害、饮水不能缓解、脉象洪大的,这是邪传阳明,热盛而津伤,用白虎加人参汤主治。

白虎加人参汤方

知母六两,石膏一斤打碎用布包,甘草炙二两,粳米六合,人参三两。以上五味药,加水一斗煎煮,待粳米煮熟,去掉药渣,每次温服一升,一天服三次。

太阳病,发热怕冷,发热的时间长,怕冷的时间短,一天发作二三次,并见心烦、口渴的,为表郁兼内热之证,可用桂枝二越婢一汤治疗。如果病人脉象微弱的,这是阳气虚弱,不能用发汗法治疗。

桂枝二越婢一汤方

桂枝去皮、芍药、麻黄、甘草各十八铢炙,大枣四枚剖开,生姜一两二铢切片,石膏二十四铢打碎用布包。以上七味药,用水五升,先加入麻黄,煮开一二滚,除去浮在上面的白沫,再加入其他药物,煎煮成二升,去掉药渣,每次温服一升。旧本说:应当是将越婢汤、桂枝汤的煎剂混合,每次温服一升。现将二方混合成一方,取桂枝汤二份药量,越婢汤一份药量。

服了桂枝汤,或使用了泻下法后,病人仍然头痛,项部拘急不柔和,象皮毛复盖身上一样发热,无汗,胃脘部胀满,微感疼痛,小便不通畅的,用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治。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方。

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切片,白术茯苓各三两,大枣十二枚剖开。以上六味药,用水八升,煎煮成三升,去掉药渣,每次温服一升,服药后小便通畅的就可痊愈。旧本说:现用桂枝汤去掉桂枝,加入茯苓、白术。

伤寒病,症见脉浮、自汗出、小便频数、心烦、轻微怕冷、两小腿肚拘急疼痛、难以屈伸的,是太阳中风兼阳虚阴亏证,治当扶阳解表,反而单用桂枝汤来解表,这是错误的治法。服药后就出现了四肢冰冷,咽喉干燥、烦躁不安、呕吐等症状,是误治导致阴阳两虚。治疗应该先给予甘草干姜汤,来复阳气,如果服了甘草干姜汤后四肢厥冷转愈而见两腿温暖的,说明阳气已复。然后,再给予芍药甘草汤来复阴,阴液恢复,病人两小腿肚拘急疼痛解除,两腿即可自由伸展。假如误汗伤津,致肠胃燥实而气机不调和,出现谵言妄语等见症的,可以少量调胃承气汤治疗。如果反复发汗,再加上用烧针强迫发汗,汗多亡阳,导致少阴阳衰的,应当用四逆汤主治。

甘草干姜汤方

甘草四两炙,干姜二两。以上二味药,用水三升,煎至一升五合,去掉药渣,分二次温服。

芍药甘草汤方

白芍药、甘草各四两炙。以上二味药,加水三升煎煮,煮至一升五合,去掉药渣,分二次温服。

调胃承气汤方

大黄四两去皮用陈米酒洗,甘草二两炙,芒硝半升。以上三味药,用水三升,先加入大黄、甘草,煎煮成一升,去掉药渣,再加入芒硝,然后放在火上稍煮至开即成,每次温服少量。

四逆汤方

甘草二两炙,干姜一两半,附子一枚用生的去皮破成八片。以上三味药,用水三升,煎煮成一升二合,去掉药渣,分两次温服。身体强壮的人可以用大的附子一枚,干姜三两。

问:病人的症状象桂枝汤证,按照桂枝汤证的治法进行治疗,结果反而使病情加剧,出现四肢冰冷、咽喉干燥、两小腿肌肉拘急疼痛,甚至出现谵语等症,老师预测到了病人半夜手足应当温暖,两腿应当舒展,后来病情发展果然如老师说的那样,怎么知道会这样呢?

        老师答:病人寸口脉搏浮而大,浮是感受风邪,大是虚的表现,感受风邪就会产生轻微发热,正气虚弱就会出现两小腿肌肉拘挛疼痛。症状虽然很象桂枝汤证,其实不是桂枝汤证,而是太阳中风兼阴阳两虚证。因此,在治疗上必须用桂枝汤加附子以温经发汗。但是医生却反而单用桂枝汤发汗,导致汗出亡阳,并兼阴液亏虚,从而出现四肢冰冷、咽喉干燥、烦躁等症状。治疗先给予甘草干姜汤,服药后阳气于半夜恢复,两腿就由厥冷转温暖,而两小腿肌肉拘挛疼痛尚未解除,于是再给予芍药甘草汤,服药后,阴液得复,则两脚就自由伸展了。如果误汗伤阴,导致阳明燥屎内结,就会出现谵语、心中烦乱不安等症,应当用承气汤攻下里实,服药后大便微见溏泻的,为燥屎得去,谵语等症就会停止,疾病即可以痊愈。

太阳病条文讲解

一、【6.7】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1.《伤寒论》和《辅行诀》的源头都是《汤液经法》,条文里面提到的6和7的数字可以结合《辅行诀》里的五行成数来理解。

2.五行的生数:天一生水,地二生火,三生木,四生金,五生土,然后转完一圈又回到六是水,七是火……

3.阳进为补,其数七火数也,阴退为泻其数六水数也——6的意义除了水以外,还带着阴退和泻的意义;7则有火,阳进和补的意义。所以大泻的方剂都是6味药,而进补的大补方剂是7味药,大补汤一定比大泻汤多一味药,既阳一定会比阴多一点,这也是古时候用药的法度。

4.人的身体也有7天一个周期。

二、旋覆花及接骨方

1.《辅行诀》里的大五脏汤比大泻五脏汤多了一味药,既旋覆花。

2.旋覆花(1)药性:治打嗝,吃东西吞不下。降气,消痰,行水,止呕,胸膈痞闷,心下痞硬。贯通五脏真元。(2)旋覆花可续筋,一定要用嚼在嘴里有点咸味的,有苦味的不能用。用法——旋覆花根捣碎,和黄糖或者黑糖捣成泥,每天敷在断筋处,直至筋续上为止。

3.接骨:自然铜加土鳖虫。用法——土鳖虫低温烘干制成粉末,加上自然铜粉末,配合一些疏导淤血的药,例如大黄,苏木,人参等。

三、【6.8】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

1.七天为一个周期,如果太阳经的抵抗力还行,病毒走完七天的时候抵抗力就刚好把病毒消灭掉,如果没有消灭,则可能传到肌肉区块的阳明经或者淋巴腺区块的少阳经。

2.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上的一个穴位,是非常好的保养穴。用针灸灸足三里,足阳明胃经的抵抗力会忽然变得更厉害一点,以抵挡病毒,不让其传到下一个区块。

四、条文讲解1.

【6.9】太阳病欲解时,从已至未上。既9点~15点。所以太阳病发得更严重的时候大概是中午,要好的时候也是中午更容易好。

2.【3.10】治感冒一定要清楚知道病走到哪里,处在什么阶段,这样才容易治好,不然就算最基础的感冒也难治好。

3.【3.30】【3.31】有人生病,不马上就医,而是忍着希望自己好,结果拖成痼疾。变成一种体质,例如感冒不好好医拖成癌症。所以自己要是感觉身体不对劲的时候要早说早治疗,趁病还在表的时候就治好。

4.【6.10】风家解表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1)表解——把表面的邪气解掉。(2)有些人身体感知力比较迟钝,其实6天的时候风家表解以后脉象平了病已经好了,但是病人还是感觉身体不舒服,到12天才恢复到身体健康的感觉。

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其行其经尽故也 是什么意思

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8)》

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太阳病包括脉浮、头痛、发热、恶寒等证,今只言头痛,是省文。根据《内经》有“七日巨阳病衰,头痛少愈”的记载,说明太阳病至七日,为太阳一经行尽之期,设其人有正胜而邪去之机者,病可因时日的推移,正气的日渐恢复而自愈。

OK,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