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5-14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大家好,关于苏东坡的诗怎么样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今天我就来为大家分享一下关于如何评价苏东坡的诗的相关知识,文章篇幅可能较长,还望大家耐心阅读,希望本篇文章对各位有所帮助!
问:苏轼的诗词水平怎么样?
答主严有翼的回答:
苏轼的诗词槽点太多,各种错误不忍直视。不信?我随便说几个。
1、《汉书·龚遂传》里有“劝民务农桑,令口种一树榆,百本薤、五十本葱、一畦韭”之句。而苏轼的《和段逢诗》里那句“细思种薤五十本”分明是把葱和薤搞混了。
2、陈琳的檄文《为袁绍檄豫州》中说的是:“特置发邱中郎,摸金校尉,所过隳突,无骸不露。”到了苏轼的《游圣女山诗》里就变成了:“纵令司马能镵石,奈有中郎解摸金。”能把发丘中郎和摸金校尉结合成“摸金中郎”,堪称“历史发明家”。
3、《谢人见和雪后北台书壁》中有“败履尚存东郭足,飞花又舞谪仙檐”一句,这里前半句用的是《史记·滑稽列传》里的典故,说的是东郭先生穷的只能穿一双破鞋走在雪地里。然而后半句是化用了李白《题东溪公幽居》的诗句“好鸟迎春歌后院,飞花送酒舞前檐”,但这句诗与雪毫无关系。这说明苏轼他根本就不懂人家李白这首诗写的是什么,为了押韵就随便拿来用。
4、苏轼的《赠陈季常诗》曰:“不见卢怀慎,蒸壶似蒸鸭。”这卢怀慎是什么鬼?人家分明是郑余庆。
郑余庆召亲朋,呼左右曰:‘处分厨家,烂蒸去毛,莫抝折项。’诸人以谓蒸鹅鸭,良久就食,每人前粟米饭一盂,烂蒸葫芦一枚。
能把郑余庆和卢怀慎混为一谈,这就是你们口中的大文豪苏轼?
类似的错误简直太多了,我都懒得一一去挑。常识性的低级错误都能犯,满嘴跑火车。就是粉丝们捧的太过,还什么大文豪,就这水平,说他一句没文化不为过吧?
1. 对苏轼诗词的评价
苏轼的诗词均感情豪迈奔放,胸襟开朗洒脱。他的诗词以抒发个人情感和歌咏自然景物的篇章最多,或想象丰富,或气势雄浑,或清新隽美情致盎然,最能代表苏诗的艺术成就。他的表达对事物见解的诗,被认为最能体现宋诗的理性特征,诗中通过艺术形象说理,蕴含丰富,新鲜有趣。苏轼的词相比他的诗有更大的艺术创造性。他突破了以前离愁别绪、男女恋情的老套,将悼古、怀旧、记游、说理等诗材皆纳入词的表达范围,给词以更深广的意境,一改晚唐五代词家的婉约之风,开创了词的豪放一派。
《水调歌头 中秋》从幻想天堂的不胜寂寞凄冷,转向寄情于人间的天长地久。《念奴娇 赤壁怀古》借赤壁旧址的壮观景象、古人的英雄气概抒发诗人的豪情壮志。这两首词皆写于作者失意之时,“人生如梦”的低沉之调不免时而可闻,但它毕竟难掩苏词激情奔放、达观洒脱、恢宏阔大的主弦律的高亢之音,是最能代表苏词风格的品。
2. 后世评价苏轼整个人生的诗句
苏轼评价 他,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为了他的出现,中国,也许等待了一千年,又一千年
他的出现,是偶然也是必然;他的才华,是凡人而又超凡;他的思想,出于瞬间而又影响深远;他的性格,既洒脱而又有常人的一面。
苏轼——中国文化史上的旷世奇才,罕见的多面手,多层次、全方位的文化——不仅仅是文学——巨子。神奇的文笔、渊博的学识、睿智的思想、高尚的人格、丰富的人生经历、多方面的巨大成就,还有,它永远不灭的那一份诙谐,真可谓:惟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在中华文化的历史长河中,他的名字就是一座丰碑!
他长于散文创作,《前赤壁赋》、《后赤壁赋》等名篇佳作脍炙人口,体现了中国文人的忧患意识和人文精神。他的诗,把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风格巧妙结合起来,多姿多彩,美轮美奂,代表了宋诗最高水平。他的词,清新豪健,题材广阔,挥洒自如,气势磅礴,开创了豪放词风。他的书法、绘画,也都达到了很高水平。除此之外,在哲学、茶道、烹饪、养生、园林艺术方面,他都有独到的造诣。
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推崇苏轼:“三代以下诗人,无过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此四子者,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故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之文章者,殆未有之也。”他将屈原、陶渊明、杜甫、苏轼列为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并且将他们的思想、人品、学问、才华、待人接物、立身行事,看成浑然一个整体,是有一定道理的。更足称道者,作为一个封建时代的文人,苏轼身上,既无头巾气,无山林隐逸气,亦无以富贵骄人气,无忠臣孝子气,无大作家架子气;既无大臣杜门思过之态,亦无谪宦战战兢兢之态。他与你我同在,同悲同喜,丝毫也不刻板,浑是率然纯真的真性情,真品格。
苏轼的一生,可以用“四个三”来概括:不忘三事——金榜题名、乌台诗案、太后恩宠;不忘三人——敬如父师的欧阳修、素为敬重又有矛盾的王安石、司马光;不忘三地——黄州、惠州、儋州;不忘三情——与苏辙的手足情、与王弗的生死情、与朝云的不了情。他生活中的每一个片断,几乎都与传奇相联系。例如,金榜题名时,他由第一变成了第二,却反而更为出名;乌台诗案中,他九死一生,被贬黄州,却反而出现了创作的黄金时期;他赠弟辙、悼亡妻的词篇,被人们万口流传,历久而不衰……
在为人上,苏轼在几乎丧命的逆境中保持坚贞气节和独立人格,决不随波逐流;在为官上,苏轼坚持为官一地,造福一方,徐州防汛,杭州筑堤,儋州授馆,兴修水利,架桥凿井,赈灾施药,都于史有征;在人生态度上,苏轼即使在身处绝境时,也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和积极向上的追求……
由于苏轼多方面的巨大成就,由于他更多的人民性,由于他时时闪现着智慧光芒的睿智思想,由于他超凡脱俗的旷代才华,千年以来,他受到那么多人的爱戴而有口皆碑;更由于生活经历的丰富性,他常常成为人们谈话的话题及内容。自然而然,学生们在作文时,也往往喜欢用东坡事迹作话题或材料,毫不夸张地说,有作文处尽可以有东坡。这正是因为,苏轼的精神与思想,早已融入了中国的文化与历史,还在影响着我们生生不息的文化创造和传承。
3. 如何评价苏轼的诗词
苏轼寓惠诗词深刻地反映出他被贬后思想上已经发生变化。苏轼生长在书香门第,从小就受到祖国传统文化和儒家思想的教育与熏陶,因而“奋厉有当世志”。(《东坡先生墓志铭》)他少年时代就表示要坚持反对宦官专权误国的东汉名士范滂作为学习的榜样。(据《宋史》)在他赖以考取进士的《刑赏忠厚之至论》一文中,也大赞尧舜禹汤文武等名君之治,反映出他要“致君尧舜上”的雄心宏愿。他在朝中所写的许多策论也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但是,当他看到朝廷党争激烈,互相倾轧,自己的政治抱负无法实现,并且屡遭贬谪之后,思想就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种变化屡见于他的寓惠诗词作品中。他喟叹道:“我今身世两相违,西流白日东流水。”(《寓居合江楼》)“誓将闲送老,不著一行书。”(《无题》)“吾生本无待,俯仰了此世。”(《迁居》)这些诗句表明,他当年的经世济时之志,现在已转化为“乐天知命”的思想。这种变化还集中表现在他40多首的“和陶诗”中。他在这些诗中写道:“我饱一饭足,薇蕨补食前。……斗酒与只鸡,酣歌饯华颠。”可见他已改变初衷,厌倦官场,羡慕陶渊明式的田园生活了。
苏轼热爱惠州山水,在他的诗词作品中反复咏叹,认为“此邦宜住玉堂仙”。他一到惠州,地方长官便待以殊礼,请他住进三司衙内的合江楼。他开窗暸望,立即写诗赞道:“海山葱昽气佳哉,二江合处朱楼开。蓬莱方丈应不远,肯为苏子浮江来。”安居之后,遍览本州风物。他爱罗浮山、汤泉、白水山、更爱西湖。他夜游西湖往往“逮晓乃归”,感受弥新。其《江月五首》首章写道:“一更山吐月,玉塔卧微澜。正似西湖上,涌金门外看。(按:此两句是说惠州西湖可与杭州西湖媲美)冰轮横海阔,香雾入楼寒。停鞭且莫上,照我一杯残。”月明之夜,物我皆忘,把自己融入西湖的景色中了。
苏轼热爱人民,关心民瘼,与普通老百姓息息相通,“杖履所及,鸡犬皆相识。”这在他的寓惠吟咏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他在夜访翟秀才时写道:“林行婆家初闭户,翟夫子舍尚留关。”“中原北望无归日,邻火村舂自往还。”绍圣二年三月,他游览白水山佛迹岩,在归途中遇到一位80多岁村叟,便与之畅谈,老者热情地请他饮酒,并约他待荔枝成熟时再来一游。随后他便写诗记其事:“有酒持饮我,不问钱有无。”“步从父老语,有约吾敢违?”(《和陶归园田居六首》)寓惠期间,苏轼为惠州人民做了不少好事,如助建东新、西新二桥,倡建水碓 ,推广秧马,呈请改革税赋缴纳办法等等,足见他不是在诗歌中玩弄文字,空喊口号,而是出于真情实感。他在惠写成的光照千古的《荔支叹》,是其“民为贵,君为轻”的民本思想的集中体现。“日啖荔支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之句,也不是姑妄言之。
苏轼寓惠诗词视野开阔,题材多样,自然酣畅,挥洒自如,但也夹杂着庄子、佛老思想的消极成分。不过,他感悟的一些人生哲理,对人们是有一定启迪作用的。早在他谪居黄州时,在《前赤壁赋》中就借曹操的故事并托客言作了第一次的阐述:“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喟叹人生须臾,事业有极。及谪惠州,他亦往往把这一哲理写入诗词中。例如《和陶咏三良》诗云“仕宦岂不荣,有时缠忧悲。”《西江月》词云:“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说明理想与现实往往是矛盾的,人生道路充满了曲折与坎坷,我们应当不以物喜,不以已悲,慨当以慷,泰然处之,才不至于心为形役。
4. 名人评价苏轼的句子
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推崇苏轼:“三代以下诗人,无过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
此四子者,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故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之文章者,殆未有之也。”
王国宪在《重修儋县志叙》中评价苏轼,“以诗书礼乐之教转化其风俗,变化其人心,听书声之琅琅,弦歌四起,不独‘千山动鳞甲,万谷酣笙钟’,辟南荒之诗境也。” 董其昌作过一段著名的跋语:“东坡先生此赋,楚骚之一变也;此书,‘兰亭’之一变也。
宋人文字俱以此为极则。”这是对苏轼的《赤壁赋》及其书法最为深切而崇高的评价。
燮星期《原诗》说:“苏轼之诗,其境界皆开辟古今之所未有,天地万物,嬉笑怒骂,无不鼓舞于笔端。” 赵翼《瓯北诗话》说:“以文为诗,自昌黎始,至东坡益大放厥词,别开生面,成一代之大观。
……尤其不可及者,天生健笔一枝,爽如哀梨,快为并剪,有必达之隐,无难显之情,此所以继李、杜后为一大家也,而其不如李、杜处亦在此。” 刘辰翁《辛稼轩词序》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
刘熙载在他的《艺概》中说:“词至东坡,其境益大,其体始尊,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
5. 你是怎么评价苏东坡的诗词的
苏轼在词的创作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苏词的历史性贡献超过了他的诗和文章。苏轼继柳永之后,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最终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从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
他将传统的主要表现风花雪月和男女情爱的女性化词扩展为可以表达男性化的豪情之词,开启了南宋辛派词人的先河。同时将词范围扩大,不仅可以描绘了作者日常交际、闲居读书及躬耕、射猎、游览等生活场景,还进一步展现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色。
苏轼用自己的创作实践表明:词是无事不可写,无意不可入的。词与诗一样,具有充分表现社会生活和现实人生的功能。苏轼把词正式地引入文学殿堂,使词从“小道”上升为一种与诗具有同等地位的抒情文体。
苏轼开启了豪放派词风,但并不表明他的词的风格都是豪放风格,其词现存的362首词中,有相当数量的作品体现出奔放豪迈的新风格,如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词作。
总之,苏东坡的诗词题材广泛,风格多样,主要以豪放为主,兼具各种风格。
6. 名人评价苏轼的句子
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推崇苏轼:“三代以下诗人,无过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
此四子者,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故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之文章者,殆未有之也。”
王国宪在《重修儋县志叙》中评价苏轼,“以诗书礼乐之教转化其风俗,变化其人心,听书声之琅琅,弦歌四起,不独‘千山动鳞甲,万谷酣笙钟’,辟南荒之诗境也。” 董其昌作过一段著名的跋语:“东坡先生此赋,楚骚之一变也;此书,‘兰亭’之一变也。
宋人文字俱以此为极则。”这是对苏轼的《赤壁赋》及其书法最为深切而崇高的评价。
燮星期《原诗》说:“苏轼之诗,其境界皆开辟古今之所未有,天地万物,嬉笑怒骂,无不鼓舞于笔端。” 赵翼《瓯北诗话》说:“以文为诗,自昌黎始,至东坡益大放厥词,别开生面,成一代之大观。
……尤其不可及者,天生健笔一枝,爽如哀梨,快为并剪,有必达之隐,无难显之情,此所以继李、杜后为一大家也,而其不如李、杜处亦在此。” 刘辰翁《辛稼轩词序》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
刘熙载在他的《艺概》中说:“词至东坡,其境益大,其体始尊,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
题主说,有人感觉苏东坡的诗很一般嘛,这真不是对苏轼的亵渎,自宋至今,都有一些名家这样评价苏轼的部分诗篇,我们不能因为苏轼名气太大,就迷信他,神话他。古今中外,任何一位文学大师,都很难做到字字珠玑,即便是全才的苏轼也没有例外,这和他的其他优秀作品流传千古没有半毛钱的关系。
如果还不清楚,我们就一起来探究一下苏轼的诗歌。
苏轼像他的前辈梅尧臣一样,把写诗当做日常的功课,一坚持到晚年,现存诗大概2700多首。他多方面向前代诗人李白、杜甫、韩愈等学习,晚年更爱陶渊明的诗。
苏诗各体皆工,七言各体尤其擅长。
一些诗篇反映民间疾苦、谴责官吏贪鄙、关心国家命运。如《荔枝叹》、《许州西湖》、《元修菜》、《秧马歌》等。
数量最多对后人影响也最大的是许多抒发个人情感和歌咏自然景物的诗篇:把寻常景物写得精警动人,把日常生活写得美好可爱,给读者一种“触处生春”的感觉。如《游金山寺》、《安国寺寻春》、《大风留金山两日》等。
以学问为诗、以议论为诗,部分鉴赏评论文艺的作品:如《王维吴道子画》、《读孟郊诗》、《书王主簿所画折枝》等。
以上都是苏诗的优点,不足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比如政治诗:苏轼毕竟是生活在封建社会比较稳定时期的士大夫,他的政治观点里还有比较保守的一面,因此不能更深刻地反映人民的疾苦,对当时社会因豪强兼并而引起的危机,远没有政治上站得更高的王安石看得清楚,部分政治讽刺诗反映新法推行时的流弊,多有夸大失实,产生了不良影响,包括向来为人传诵的《山村五绝》、《吴中田妇叹》等。
散文化、议论化的倾向使北宋许多诗人的作品流于浅率无味或生硬晦涩,苏轼以他丰富的生活内容、清新畅达的语言和深厚的文艺修养,基本上做到了纠正,但并没根除。清·赵翼《瓯北诗话》说:“以文为诗,自昌黎始,至东坡益大放厥词,别开生面……此所以继李杜后为一大家也,而其不如李杜处亦在此。”特别是最后一句的概括,还是相当准确的。
苏诗里有不少无聊应酬的作品,表现封建文人的共同习气。过分逞才使气,贪多求快。如题主所引诗句即是。
苏东坡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是一个非常有才的人,江波的诗句大多流传千古,直到现在还学生学习。苏东坡的诗大多是现实主义,诗作中常常写有百姓们的困苦生活,反映了当时赋税深重的情况,是一位关爱民众,经世济民的人,对于社会中种种不合理和不公平的现象,苏东坡勇于反抗,这也导致了苏东坡一生中多次被贬、仕途不顺。
苏东坡的诗词中,始终把批判现实作为诗歌的重要主题,比如《吴中田妇叹》反映了当时的赋税深重、谷贱伤农的境况,将底层人民生活的不容易表现的淋漓尽致;《送黄师是赴两浙宪》是写水灾后江浙一带人民的艰难,表达了对于人民处于水深火热生活中的怜悯和不忍。苏东坡的诗歌常常描写下层社会人民的不容易,反映了苏东坡对于群众疾苦的关心。
除了对于底层人民的描写,苏东坡诗词内容还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比如《水调歌头》,意境非常美,被选进了教材中,并且被现代人谱成了歌,传唱度极高。苏东坡的作品丰富,在创作成就上出类拔萃,形式多种多样,而且有深厚的情韵。苏东坡在于文学上的造诣极高,一生当中留下了无数作品,是当之无愧的才子。
苏东坡开创了豪放词风,作为豪放派的代表,苏东坡的诗气势恢宏,激情磅礴,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在苏东坡的诗词中还能看到苏东坡豁达的心态,其一生多次遭遇贬值,然而却不屈不挠,从未改变过自己心中的信念,写出的诗作也都豁达开朗,并没有自困之意。其高超的艺术水平和渊博的学识积累,让苏东坡在中国的文学史上流芳千古。
苏轼,想必大家都不陌生。从小学我们便开始学习他的诗句。他是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文学家,同时也是非常有名的画家,书法家。号称东坡居士。他的一生创作了很多著名的文学作品,写了很多的优秀诗篇。而他一生所写诗词风格,主要为可分为三类,激昂豪放、心胸旷达、内心婉约。其实这些变化也正是反映了他一生所经历的起起伏伏。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苏轼。他出生于1037年,是苏味道的后人。他的祖父苏序也是一名文学家。在1056年的时候苏轼第一次去京城赶考,参加朝廷举办的科举考试。当时苏轼,年仅21岁,而当时的主考官正是著名的欧阳修。考完试之后,苏轼提交的策论题目,让欧阳修文大为震惊,同时内心也对苏轼充满了认可。
早期苏轼的诗词主要以慷慨豪迈为主要基调。当时正是苏轼意气风发的时候。他有着追求自己理想的梦想。当时的苏轼人充满激情,内心激昂,因此写的每一首诗词都充满了慷慨激昂的情调。
到了后来苏轼所作诗词的情感基调有所变化。不再像当年那样意气奋发充满慷慨激昂的情调。此时的他希望世间能够和平,同时他也希望自己能够隐居深山,避开乱世,不再愿意参与人世间的繁杂。因此,这一段时间他所做的诗词都有着一种心胸旷达的情感。
再到后来,苏轼的诗词逐渐变为婉约含蓄的风格。即没有了开始的激昂豪迈,也没有了之前的心胸旷大。因为在这段时间苏轼,被贬入狱,而且第二年被流放到了黄州。此时的他内心已经没有了之前的豪迈壮志。诗词自然也就变得婉约含蓄。在被贬的这段时间,他任一些太守的职务。其管理的政绩也很是卓越。但是他的内心依然是沉闷低沉。
关于苏东坡的诗怎么样和如何评价苏东坡的诗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