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龄的诗怎么样(王昌龄还有哪些诗?)

日期:2023-05-14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来给大家分享王昌龄的诗怎么样,以及王昌龄还有哪些诗?对应的知识和见解,内容偏长,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王昌龄的诗歌创作有什么艺术特点

王昌龄是盛唐最著名的诗人之一,其诗歌艺术成就极高。本文主要研究其诗歌艺术总体特征和艺术成因。笔者认为王昌龄诗歌风格雄健沉着,具有激昂沉郁的诗歌风骨、简练清峻的语言风格。这是时代、地域和个人性格三重影响的必然结果。王昌龄化用比兴物象的高超手法使其诗歌取得了更加含蓄蕴藉、形象优美的抒情效果。其描写艺术无意于对景物的细致刻画,往往直接突出主体对景物心理感受的描写,诗人用这种方法描写出了各种韵致的景物,七绝诗歌的景物多清寂雅丽,而五古诗歌的景物描写多宏大雄浑。王昌龄诗歌的艺术结构具有层曲雅致的特征。

如何评价王昌龄的诗歌创作?

王昌龄(697~757),字少伯,祖籍琅邪(今山东临沂),京兆万年(陕西西安)人。玄宗开元十五年(727),进士及第,补秘书省校书郎。开元二十二年,登博学宏词科,超绝群类,授汜水尉。开元二十七年,贬岭南,次年北归,经襄阳,与孟浩然相聚甚欢。这年冬季,出任江宁丞。天宝二年至三年间(743~744),因公至长安,不久即南归江宁。天宝中(742~755),被贬为龙标尉。安史之乱时,还江东,任亳州刺史,被闾丘晓所杀。

王昌龄在开元、天宝时,诗名甚大,当时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与李白、王维、綦毋潜、李颀等诗人有交往,与王之涣、崔国辅“联唱迭合,名动一时”。殷瑶编《河岳英灵集》,王昌龄诗入选的竟达十六首,居诸家之首。王昌龄尤以七言绝句成就最高,与李白七绝并称于世,明人焦竑在《诗评》中认为李、王“七绝当家,足称联璧”。他的诗作现存约一百七十余首,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边塞诗,另一类则为描写妇女生活的作品。在边塞诗中,他不像岑参那样对征战生活和塞外风光有真切的描写,而是长于刻划人物思想感情,善于揭露征戍者的内心世界,因而具有独特的风格。

王昌龄诗的特点 王昌龄诗有什么特点

1、格调多样化,或高昂开朗,或低迷凄婉,或雄浑跌宕,或爽丽自然,总有一种清刚之美。

2、诗歌中的情景交融。如《芙蓉楼送辛渐二首》用“冰心在玉壶”自喻高洁,意蕴含蓄而风调清刚。

3、心理描写也非常出色。如《采莲曲二首》“乱如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4、创作了以相关连的多首七绝咏边事的连章组诗,即著名的《从军行七首》。

王昌龄是一位怎样的诗人?

王昌龄 (698— 757),字少伯,汉族,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说京兆长安人(今西安)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王昌龄早年贫苦,主要依靠农耕维持生活,30岁左右进士及第。初任秘书省校书郎,而后又担任博学宏辞、汜水尉,因事被贬岭南。 王昌龄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人交往深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被刺史闾丘晓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王昌龄诗绪密而思清,与高适、王之涣齐名,时谓王江宁。有文集六卷,今编诗四卷。代表作有《从军行七首》《出塞》《闺怨》等。

王昌龄存诗181首,体裁以五古、七绝为主,题材则主要为离别、边塞、宫怨。就数量之多,体制之备,题材之广说,王昌龄的诗实不如李白、杜甫和高适、岑参,但他的诗质量很高。边塞诗可并高适、岑参而三,四杰以后,诗坛几乎没有边塞诗作。唐玄宗改府兵制为募兵制后,文人掀起了从军热以求边功。开元十三年,王昌龄漫游西北边地,有了较深的边塞生活体验,创作了大量的边塞诗,此时岑参11岁,高适还没有开始边塞生活,后人依次考证称王昌龄为边塞诗的创始和先驱。

王昌龄的五古,基本上都写得严正肃然,高古劲健,颇有风骨。在他有生之时,就正是以这样的诗歌风格驰誉于盛唐诗坛。王昌龄的五言古诗中也却不难看出:特点鲜明、风格多样,呈现出不同的美学风貌:其一,劲健奔放,雄浑豪迈。其二,清丽幽秀,超逸旷放。胡应麟《诗薮》曾将唐初至盛唐的五古发展划分为两大流派,即所谓“古雅之源”和“清澹之派”,并把王昌龄等归入前者。其三,悲怆惨恻,深沉苍郁。雄浑豪迈的图景渐次而为清幽超逸以致沉郁苍凉的画面所代替,这与王昌龄的人生经历、身世遭际是密切相连的。而这深沉悲怆的风格特点也正突出体现于诗人所描写的目睹边幕的苍凉、黑暗和仕途的蹭蹬、坎坷的诗歌之中。其四,清新活泼,自然明朗。难能可贵的是,王昌龄虽所谓“谤议沸腾,两窜遐荒”,因而抑郁忧伤。但是,诗人也并未时时陷于痛苦,永远沉于郁闷,而是不时脱略事务、摆落苍凉,从而也创作出一些颇具清新自然、活泼爽朗风格的五古诗篇。

七绝于美

初唐七绝仅七十七首,盛唐四百七十二首,其中王昌龄七十四首,几乎占了六分之一。王昌龄在盛唐诗人中年辈较长,写作七绝时间也早,是唐朝诗人中较早大量写作七绝并获得优异成就的“七绝圣手”,独以七绝成为名家。七绝因为他以及李白等人的努力,逐渐地成为唐代流行的体裁,因此在七绝方面他与李白齐名。中唐、晚唐七绝数量之多,仅仅次于五律。吴乔《围炉诗话》卷二指出:“王昌龄七绝,如八股之王济之也。起承转合之法,自此而定,是为唐体,后人无不宗之。”由此可见,七绝至王昌龄而体制大定,表现手法完全成熟,给后人以很大影响。

王昌龄写诗的风格是什么?

王昌龄诗绪密而思清。

在艺术风格上,王昌龄的七绝以委婉含蓄为主要特色,表现曲折,意境深远。其中不少是用比兴、寄托手法,抒写了诗人对现实的揭露和幽怨。

王昌龄多选用大的数词、有力度的动词、准确的形容词来表现有气势的大场景或有气魄的大胸怀,体现出了语言的力量美、气势美。在名词选择方面,王昌龄选择的是典雅的、典型的语象。

王昌龄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人交往深厚。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又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以《从军行七首 其四》为例,

全诗如下: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译文如下:

青海湖上蒸腾而起的漫漫云雾,遮得连绵雪山一片黯淡,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

黄沙万里,频繁的战斗磨穿了守边将士身上的铠甲,而他们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扩展资料:

王昌龄 (698—757),字少伯,汉族,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说京兆长安人(今西安)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

王昌龄早年贫苦,主要依靠农耕维持生活,30岁左右进士及第。初任秘书省校书郎,而后又担任博学宏辞、汜水尉,因事被贬岭南。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被刺史闾丘晓所杀。

王昌龄一生创作将近200首诗作,留下来的有181首。在他为数不多的诗作中,送别诗有五十二首,占了四分之一左右。七绝七十四首占盛唐的绝句的六分之一。有《王昌龄集》留世,集六卷,今编诗四卷。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王昌龄

王昌龄为什么被称为“七绝圣手”?他的生平事迹是怎样的呢?

谢邀:

开篇明义,在唐代诗坛上,王昌龄以七言绝句独步诗坛。唐人殷璠的《河岳英灵集》中称:“开元十五年后,风骨声律始备。”所以后人常以开元十五年为盛唐诗坛的开端,而此时,诗坛上闪耀着璀璨光芒的诗人正是“七绝圣手”王昌龄。

王昌龄存诗181首,体裁以五古、七绝为主,其中七绝就有74首。王昌龄在盛唐诗人中年辈较长,写作七绝时间也早,是唐朝诗人中较早大量写作七绝并取得很高艺术成就的诗人,独以七绝成为名家。

一、王昌龄的七言绝句在内容上可分为三类,这三类都自有特色。

第一类是沿用乐府旧题的边塞诗。盛唐边塞诗人历来以高适、岑参为首。两人又都擅长歌行长篇,高作昂扬奋激,岑作瑰丽雄奇。

王昌龄却另辟蹊径,以短小的绝句形式,抒写征人的种种情思,既有“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壮志和“已报生擒吐谷浑”的胜利喜悦,也有沙漠风前、长城月下怀念亲人的离愁,都写得含蓄深沉、情景交融,配以格调的舒缓自然、音节的宛转浏亮,成为传唱不衰的名作

第二类是抒写宫女思妇怨情的闺怨诗和宫词。王昌龄在《宫词》、《闺怨》诸作中从另一方面表现了他刻画封建制度下妇女内心情感的高度艺术才能。

从外表上看,宫廷生活是那么静谧迷人:“西宫夜静百花香”(《西宫春怨》)、“芙蓉不及美人妆”,但在绮丽的情景中,诗人却细腻入微地摹写了她们深刻的内心痛苦,她们对幸福的憧憬,她们的失望,在失望之中仍交织着希望的复杂心理。这些作品文笔质丽,语言凝炼,情韵深刻,都使后来作者难于争胜。

第三类是送别诗。王昌龄的一生交游很广,和许多文人、官吏、隐士和僧道都有来往,特别是在他两次遭贬、长年谪居的情况下,他多么需要亲友的慰藉和友情的温暖。他也把自己忠贞深沉的友情,献给了那些正直的知心朋友。

王昌龄一生写了四十多首送别诗,不落窠臼不同凡响,他的送别诗,在表现手法上可分为以下四种类型:一是用不同的艺术构思,表现诚挚而深厚的友情;二是打破送别诗常规,不重在写当前的离别,却着意在写别后的情景;三是不写伤离,而以慰别为主题;四是无恭维、无应酬,以抒情、写人见长。

二、王昌龄的生平事迹

王昌龄,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王昌龄少年时代过着半耕半读的生活,青年时期过起了漫游江湖的生活。除陕西之外,王昌龄还去过开封、太行山、邯郸等地。王昌龄还曾游历河北、河东、河西、陇右等边塞,写下大量边塞诗。

在边塞的那些日子,王昌龄的诗歌才华被完全激活了,他写出了很多传唱千古的边塞诗。如这首《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该诗诗只有短短的四句,琢磨起来却大有深意。这首诗没有直接抒情,而是把情感融入景物,展现了大唐将士坚强勇敢的品质。

再如这首《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该诗因为场景宏大、思想深刻,成为王昌龄的代表作,是唐代赫赫有名的七绝诗篇。

在河陇边塞之行后,王昌龄返回家乡。曾一度隐居于蓝田的石门谷。王昌龄早在隐居石门前,就认识了李白,并邀请李白和他一同隐居,“中途偶良朋,问我将何行”。但是李白刚出蜀一年左右,正待大展宏图,所以他婉拒了王昌龄的隐居提议,而是主动投递简历,以期得到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

在王昌龄的隐居的时日里,他也开始考虑自己的前程,在出世和入世的抉择中,入世占了上风。所以,王昌龄隐居的时间也不长。727年,王昌龄来到长安,参加了科举考试。在准备考试的日子里,王昌龄结识了从襄阳赶来参加科举的孟浩然,二人一见如故,结为莫逆之交

在这次考试中,王昌龄金榜题名,孟浩然意外落榜。进士及第后,王昌龄被授予秘书省校书郎。秘书省相当于唐代国家图书馆,校书郎为正九品上,负责图书校对。王昌龄的这份工作相当于在国家图书馆当管理员。

王昌龄便在校书郎这个工作岗位上干了六七年,写了不少宫怨诗,直到734年考过博学宏词科,才被授予汜水县尉。738年,王昌龄被贬到岭南,途经襄阳时,王昌龄看望了隐居于此的挚友孟浩然。两人诗歌唱和,孟浩然写诗相赠,王昌龄在诗中称“得罪由己招,本性依然诺”。

这次贬谪经历直到第二年因为朝廷的赦令才告一段落。踏上长安的王昌龄一身轻松,途经襄阳的时候,他再度去襄阳会见孟浩然。老友重逢,少不了以酒助兴,孟浩然当时患病刚刚痊愈,与王昌龄相见后欢喜不已,在宴席上导致旧病复发,并因此去世。

离开襄阳的第二年,年约五十岁的王昌龄被任命为江宁县丞。在江宁的几年内,王昌龄又成为那里的诗坛宗主式人物,与盱眙任职的诗人常建,扬州龙兴寺名僧法慎,来访的李白、岑参、高适等聚会谈文赋诗。

740年冬天,王昌龄接到了赴江宁担任县丞的委任状,接着离京南下,后人又称他为王江宁。在江宁丞任上六七年之久。《芙蓉楼送辛渐》就是王昌龄赴任江宁丞之日写下的:“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这时王昌龄饱受非议,送别至友远行,当时凄切心情可想而知。临别所嘱,惟以玉壶冰心自明心迹。诗里的江南烟雨和兀然傲立的孤峰,既是景语也是情语。王昌龄以忠节贞信作为人生困境中的一种道德自信和超越力量。

748年,正在广陵游览的途中的王昌龄,因“不护细行”而被人弹劾,从江宁丞贬为龙标尉。当李白辗转听到这一消息,也已经是第二年暮春时节了。于是他写下了这首有名《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但王昌龄似乎对贬谪无所谓,对龙标的生活也感到很惬意,他经常在龙标寄情山水。龙标正处于㵲水和清水江汇入沅江之处,两岸青山隐隐,王昌龄经常坐船去对岸岩洞寻幽探胜,或溯沅江而上至沅陵,访寺庙,登高楼,弹箜篌,高歌醉酒而归。

756年,时年六十五岁离开龙标,在途径亳州,被刺史闾丘晓杀害,一带诗人就此陨落。闾丘晓杀害王昌龄很有可能忌妒他的诗才和名声,因为闾丘晓是一个刚愎自用、妒贤嫉能的人,而王昌龄却是傲视权贵、脱略世务、不拘小节的人。

王昌龄的诗怎么样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王昌龄还有哪些诗?、王昌龄的诗怎么样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