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5-14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很多朋友对于李白为什么被赐金放还和李白为什么被赐金放还的故事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编来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42岁的李白得到唐玄宗的妹妹玉真公主的推荐(一说由道士吴筠引荐)到了长安,唐玄宗对李白的才华很赏识,礼遇隆重。李阳冰《草堂集序》谓:“降辇步迎,如见绮皓(秦汉间“商山四皓”之一)”。“以七宝床赐食,御手调羹以饭之。”。但唐玄宗只让他供奉翰林,做自己的文学侍从。三年后被唐玄宗“赐金放还” 。
三年长安生活,使李白对朝中种种腐败、黑暗有了更多的认识。被唐玄宗“赐金放还”,是李白政治生涯的分水岭。
天宝元年(公元742年), 由于玉真公主和贺知章的交口称赞, 玄宗看了李白的诗赋, 对其十分仰慕, 便召李白进宫. 李白进宫朝见那天, 玄宗降辇步迎, “以七宝床赐食于前, 亲手调羹”. 玄宗问到一些当世事务, 李白凭半生饱学及长期对社会的观察, 胸有成竹, 对答如流. 玄宗大为赞赏, 随即令李白供奉翰林, 职务是草拟文告, 陪侍皇帝左右. 玄宗每有宴请或郊游, 必命李白侍从, 利用他敏捷的诗才, 赋诗纪实. 虽非记功, 也将其文字流传后世, 以盛况向后人夸示. 李白受到玄宗如此的宠信, 同僚不胜艳羡, 但也有人因此而产生了嫉恨之心.
天宝初, 每年冬天玄宗都带着酋长、使臣去温家狞猎, 李白自然侍从同去, 当场写赋宣扬玄宗的盛德, 歌颂圣朝威力, 深得玄宗赏识. 此时, 玄宗宠爱杨玉环, 每与她在宫中游乐时, 玄宗都要李白写些行乐词, 谱人新曲歌唱. 李白怀着“长揖蒙垂国士恩, 壮士剖心酬知己”的心情, 竭尽才思采写这些诗.
在长安时, 李白除了供奉翰林、陪侍君王之外, 也经常在长安市上行走. 他发现国家在繁荣的景象中, 正蕴藏着深重的危机. 那便是最能够接近皇帝的专横的宦官和骄纵的外戚. 他们如乌云一般笼罩着长安, 笼罩着中国, 给李白以强烈的压抑感.
与此同时, 李白放浪形骸的行为又被翰林学士张坦所诽谤, 两人之间产生了一些嫌隙. 宦官和外戚的受宠, 使李白"大济苍生"的热情骤然冷了下来, 自己虽在长安, 但也没有施展自己管、晏之术的机会.
朝政的腐败, 同僚的诋毁, 使李白不胜感慨, 他写了一首《翰林读书言怀呈集贤诸学士》表示有意归山. 谁料就在此时, 倒被赐金放还, 这似乎令李白感到非常意外. 这次被赐金放还似乎是李白说了不合时宜的话.
这次的归山, 实在是体面一点的放逐.
对于李白来说,确实是个悲剧,李白自认为是世间少有的人才,但好不容易获得的接近皇帝的机会,最终却落得一个令人唏嘘的结果。
公元742年,李白大概42岁的时候入朝,因为接到了唐玄宗的诏书。他“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可谓是志得意满,对未来也充满了美好的期待。甚至在那首《南陵别儿童入京》当中,他还嘲讽那些看不起他的人,甚至包括当时的妻子刘氏(“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
终于在不惑之年被征召入京,但当他来到长安后才发现,朝廷给自己安排的只是一个供奉翰林(相当于现在有编制的艺术家)的闲职,得不到重用,还不时遭到排挤。
李白在最接近他政治理想地方,过得并不舒心。两年后,他被朝廷“赐金放还”,这听起来体面,但实际就是变相的把他撵出了长安。面对前来为他践行的朋友,求仕无望的李白深感为官之路的艰难,满怀愤慨之下,写出了《行路难》的千古名篇。
从他被赐金放还的原因来看是多方面多层次的,而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李白没有根基。就像是再美丽的花朵也离不开大地的衬托一样,失去了政治上的靠山和根基,家族的势力和帮助不够给力,失去了才华的积累和自我定位,再牛的人也没办法在盛唐的长安城混下去。
扩展资料:
李白“赐金放还”原因分析
一、家族缺陷
李白出生在一个商人的家庭,家境富足,虽然没办法帮助他直接参加科举拿到职位,但是却能够让他周游四海,结交天下好友。事实上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也给他带来了敲门砖,奉诏入京就是最好的机会。
可惜门第观念之下,李白很快受到排挤,家族又不能够为他继续精于仕途提供强大的后盾,以至于两年之后,李白就被迫离开京城。
二、人脉缺陷
从李白奉诏入京的过程来讲,他很可能是通过玉真公主的推荐。而公主不过是一个出家人,精力并不在这世俗的功名之上。她对于李白的举荐,不过是倾慕他的才华,给他提供了一个进入上流社会的机会。
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短时间内得到唐玄宗的赏识是大概率事件,毕竟让皇帝耳目一新。但同时这种概率也是随机的,情感的维系实在太过薄弱,如果有人存心从中作梗,李白很难得到继续和唐玄宗亲近的机会。
同时,虽然贺知章在政坛上的成就非常有限,但是他的职位非常高。正三品的太子宾客,和中书令和吏部尚书是同一个级别。这样的地位是非常深厚的,如果他一直在位,可以给李白提供源源不断的政治帮助。
他早早的就离开了,李白的靠山倒了,赐金放还也没有任何人能够帮他说情,也是可以预见的事情了。
三、没有根基,偏偏对自我定位有偏差
李白刚刚入朝之后,他的才华和谈吐确实让人眼前一亮,也引起了唐玄宗的好感。所以把他留到身边,让他写写诗写一些歌颂生平和吟唱风月的诗歌(唐诗《清平乐》都在此时所作,“云想衣裳花想容”更是传扬千古),偶尔的时候也能够拟定一些诏书放在身边,当一个刀笔小吏也用得非常舒服。
但是这样的人生经历和李白心中的想象和追求差别太远,而且李白又不是那种能够俯下身来全心全意伺候别人的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因为唐玄宗欣赏李白的才华,但是也明白,李白不适合在朝堂上生存,所以赏赐了他一笔钱财,让他回家。
李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在李白42岁的时候,得到唐玄宗的妹妹玉真公主的推荐到了长安,唐玄宗对李白的才华很赏识,礼遇隆重。但是因为,李白恃才傲物,又藐视权贵,贵妃磨墨,力士捧靴,李白虽有才气,但却狂傲,终不能为玄宗所用,所以三年后便被“赐金放还”。
扩展资料
供奉翰林
天宝元年(公元742年),由于玉真公主和贺知章的交口称赞,玄宗看了李白的诗赋,对其十分钦慕,便召李白进宫。李白进宫朝见那天,玄宗降辇步迎。玄宗问到一些当世事务,李白凭半生饱学及长期对社会的观察,胸有成竹,对答如流。
玄宗大为赞赏,随即令李白供奉翰林,职务是给皇上写诗文娱乐,陪侍皇帝左右。玄宗每有宴请或郊游,必命李白侍从,利用他敏捷的诗才,赋诗纪实。虽非记功,也将其文字流传后世,以盛况向后人夸示。李白受到玄宗如此的宠信,同僚不胜艳羡,但也有人因此而产生了嫉恨之心。
天宝二年(743年),李白四十三岁。诏翰林院。初春,玄宗于宫中行乐,李白奉诏作《宫中行乐词》,赐宫锦袍。暮春,兴庆池牡丹盛开,玄宗与杨玉环同赏,李白又奉诏作《清平调》。对御用文人生活日渐厌倦,始纵酒以自昏秽。
与贺知章等人结“酒中人仙”之游,玄宗呼之不朝。尝奉诏醉中起草诏书,引足令高力士脱靴,宫中人恨之,谗谤于玄宗,玄宗疏之。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李白
李白为什么被“赐金放还” 作者:范作升 李白第二次入长安,他终于盼来了大展宏图的机会,当玄宗下旨征召。他挥衣抚袖“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在长安李白受到了非同寻常的待遇“降辇步迎,如见绮皓,以七宝床赐食,御手调羹以饭之。”这可以说是很高的礼遇了。在长安李白干谒王侯,贺知章为他“解龟换酒”。呼为“谪仙人”,从此李白在长安声名鹊起。由于唐玄宗对李白的礼遇,第一次入长安时那些瞧不起李白的人此时也对他另眼相看。可以说玄宗给足了李白面子,长安城也给了李白应有的自尊,李白二入长安的这段经历成为他一生的光辉岁月。“长安宫阙九重天,此地曾经为近臣。”这对于李白来说是一次千载难逢的机会他是不会轻易放弃的,那么李白为什么会被“赐金放还”呢?关于这个问题不少学者已经对此做过详细的解释,在这里笔者将进行一些有根据的猜想,不一定具备严谨的学术精神。李白的人生悲剧是性格悲剧,李白被“赐金放还”也得从他的性格说起。裴斐在《李白性格论》中提出了李白“反中庸”的观点。我想李白的这一性格特点使他形成了与那个社会的对立。中国人的性格从汉代儒学被定位一尊开始,中庸思想就深深地扎到中国人的骨子里去了,即使魏晋南北朝有所松动、唐朝社会比较开放仍不能免俗。社会当中绝大多数人还是中庸的,而李白的反中庸就意味着他在思想和行动上的偏激。其实这来源于对自己的高度自信,来源于李白思想中庄子和孟子与天合一,内心无比充盈的生命理念。这种充实、饱满、膨胀使李白的形象升华出一种高度的自尊、自信,这使得李白具有了反中庸的内在底气,因而他自比大鹏藐视一切小动物。没有底气的人是不可能具有反中庸的行动的。因为反中庸意味着需要承受的太多太多……李白饱满健硕的精神理念散发着气有浩然的光彩。这一理念照亮了李白的个性,也在不经意间养成了李白的傲慢习气。或许在李白并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因为在他看来这种所谓的“傲慢”无非是大鹏对于蜩与学鸠的嘲弄。但是客观地说这对李白的从政生涯是极为不利的。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李白在安陆的境况看出来。李白在安陆是有本家亲戚的,后来他又娶了安陆许圉师的孙女,许圉师是前朝宰相,是当地的望族,尽管他已经衰败了。而李白是作为赘婿的身份入赘到许家的。但是李白并没有感到什么压抑,这可能与李白受西域少数民族的影响有关在此不作探讨。所以在安陆李白既有亲戚的照顾,又是相门之后的赘婿,再加上李白的一身才华,在安陆李白应该混得开才对。但是事实证明李白在安陆混得并不好。所以李白自己也说“酒隐安陆,蹉跎十年”。我想这与李白的性格有很大的关系,后来许氏去世之后李白在安陆就很难生存了。李白也只好另投他处。从李白在安陆的事情来看,李白在社会上特别是官场上并不得人缘。李白二入长安,宫里的景象比安陆更复杂,那么李白能不能处理好呢?李白在长安风光无限,在这期间有关于李白与高力士和杨贵妃矛盾关系的传说,再加上李白与张洎之间本身存在着种种矛盾,这些传说不管是真是假却反映了李白性格的真实。我们可以猜测李白在此期间很有可能是沉浸于胜利的幻想之中而得意忘形。无意中树敌不少,这些人可能是当时的大臣,也可能是皇帝身边的人,但不一定就非得锁定到某几个人身上,因为李白的性格是普遍的持续的。所以我猜测李白在供奉翰林期间无意中会惹恼一些人。以上所谈是李白在社会关系上极有可能因为性格的原因得罪权贵。下面谈一下李白在供奉翰林期间具体是怎样工作的。供奉翰林或曰翰林待诏说白了就是一个文学弄臣,与翰林学士有本质的区别。翰林待诏只不过是点缀盛世的御用文人。在此期间李白的诗一方面说自己如何起草诏书,与皇帝如何亲近;另一方面又老以怨妇宫女自比,抒发怀才不遇。李白从事这个工作一段时间之后应该会明白他所从事工作的具体含义,这与他“文可以变风俗,学可以究天人”、“寰曲大定、海县清一”的理想是背道而驰的。这自然会招致李白的挫折感和愤懑。这使李白陷入了新的痛苦,如果说李白前期的痛苦是见不到皇帝,那么李白现在的痛苦就是由彻底的失望而带来的痛苦。所以李白的工作态度就出现问题了,每次玄宗召见李白都要辗转多地才能找到。一般情况下是这样的,他在酒店里喝的酩酊大醉,太监们找到他用水把他泼醒然后带回宫中。李白的工作态度说明了两个问题:一是他对权贵的傲视,另一个则是他对这份工作的厌倦,对于这份工作李白已经不想干了……试想李白如果真的是怀着当初的伟大抱负来大展宏图的话他是不可能这样的。那么对于这个问题玄宗又会怎么想呢?玄宗的想法也是两个,一是李白小子很傲慢,李白不适合官场上的工作;二是李白工作不认真,不听话,不是自己人。我想以上所述是李白被赐金放还的另一个重要原因。不管怎么说,李白是皇帝身边非常亲近的人,他是有机会见到皇帝的。皇帝的言行举止甚至皇帝的私生活都逃不过李白的眼底。比如《清平调》三首写的不就是玄宗与杨玉环赏花的事情吗?现在问题就出来了,李白会不会酒后口无遮拦呢?具体情况我们不得而知还有待专家考证。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皇帝需要的是听话的人,老实的人,“忠诚”的人,是有“奴性”的人。而李白不是这种人,他追求的是“不屈己,不干人”、“平交王侯”。李白是追求独立性格的人,他不适合宫廷生活。因为在宫廷里所有的人都是作为皇帝的附属品而存在的。这种等级森严的宫廷气氛会压得李白喘不过气来。所以基于这样一种双向选择,李白极有可能自己提出辞呈。而李白的工作态度对于玄宗来说无异于是一种“罢工”。所以李白的“赐金放还”充分照顾了双方的意见,是一种性格自然发展的结果。有学者还指出,李白之所以被免职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他们认为李白的政治身份有问题。这表现在李白两次就婚相府,入赘成亲。许圉师和宗楚客都是武韦时期的重臣。他们曾经数度出任宰相。而对于唐玄宗来说他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排除异己、巩固皇权。而玄宗登基时的主要异己就是武韦重臣。李白私下里多次写诗赞美宗楚客、许圉师之流,尽管他们在历史上的所作所为并不光彩。那么李白会不会因此而受到排挤呢?李白的“赐金放还”还有很多的原因。有李白自身的原因,也有玄宗的原因。但归根到底还是李白的性格惹的祸。李白的悲剧是性格的悲剧。 范作升,山东高密人。就读于大同大学文史学院汉语言文学系,热爱中国传统文化,喜欢做美学和思想方面的探讨。早年在全国、省、市等征文比赛中多次获奖。喜欢书法,曾获国际青少年“千禧龙杯”书画大奖赛铜奖,担任山西大同大学书法文化研究会主席,做过学生社团工作。然学书路上多有曲折,至今尚无所成。
OK,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