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为什么分五言律诗(唐诗都是五言诗吗)

日期:2023-05-14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很多朋友对于唐诗为什么分五言律诗和唐诗都是五言诗吗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编来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什么是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

五言律诗,简称五律,近体诗的一种,发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期沈约等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时基本定型,成熟于盛唐时期。全诗共八句,每句五个字,有仄起、平起两种基本形式,中两联须作对仗。

诗体格律

五言律诗每首八句,每句五字,共四十字。一般逢偶句押平声韵(第一句可押可不押),一韵到底,不可换韵。

律诗的四联,各有一个特定的名称,第一联叫首联,第二联叫颔联,第三联叫颈联,第四联叫尾联。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首联和尾联可对可不对。与七律不同的是,五律首联用对仗的较多,主要原因是五律首句不入韵的较多,七律首句不入韵的较少。但这个原因不是绝对的,在首句入韵的情况下,依然有首联用对仗的例子。

五律有四个基本句式:

仄仄平平仄(仄起仄收式);

平平仄仄平(平起平收式);

平平平仄仄(平起仄收式);

仄仄仄平平(仄起平收式)。

这四种句式是律诗平仄格式变化的基础,由此构成五言律诗的四种基本格式。

第一种格式:首句入韵仄起式(说明:〇表示可平可仄;韵脚要求用平声。五言律诗以首句不入韵为正规,而且以仄起式为常见。)

〇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〇平平仄仄,〇仄仄平平。

〇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〇平平仄仄,〇仄仄平平。

示例:

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 (唐)许浑

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

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

树色随山迥,河声入海遥。

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

第二种格式:首句不入韵仄起式

〇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〇平平仄仄,〇仄仄平平。

〇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〇平平仄仄,〇仄仄平平。

示例:

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掻更短,浑欲不胜簪

第三种格式:首句入韵平起式

平平仄仄平,〇仄仄平平。

〇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〇平平仄仄,〇仄仄平平。

〇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示例:

晚晴 (唐)李商隐

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

越鸟巢乾后,归飞体更轻。

第四种格式:首句不入韵平起式

〇平平仄仄,〇仄仄平平。

〇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〇平平仄仄,〇仄仄平平。

〇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示例:

山居秋暝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七言律诗是中国近体诗的一种。格律严密。发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等进一步发展,成熟于杜甫。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律诗由八句组成,七字句的称七言律诗。每首八行,每行七个字,每两行为一联,共四联,分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

诗体格律

每首八句,每句七字,共五十六字。一般逢偶句押平声韵(第一句可押可不押),一韵到底,当中不换韵。

律诗的四联,各有一个特定的名称,第一联叫首联,第二联叫颔联,第三联叫颈联,第四联叫尾联。按照规定,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首联和尾联可对可不对。

七律有四个基本句式:

平平仄仄平平仄(末了两字是平仄,称之为平仄脚);

仄仄平平仄仄平(末了两字是仄平,称之为仄平脚);

仄仄平平平仄仄(末了两字是仄仄,称之为仄仄脚);

平平仄仄仄平平(末了两字是平平,称之为平平脚)。

这四种句式是律诗平仄格式变化的基础,由此构成七言律诗的四种基本格式。

(说明:〇表示可平可仄)

第一种格式

平起首句入韵

〇平〇仄仄平平,〇仄平平仄仄平。

〇仄〇平平仄仄,〇平〇仄仄平平。

〇平〇仄平平仄,〇仄平平仄仄平。

〇仄〇平平仄仄,〇平〇仄仄平平。

示例:

登金陵凤凰台(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第二种格式

平起首句不入韵

〇平〇仄平平仄,〇仄平平仄仄平。

〇仄〇平平仄仄,〇平〇仄仄平平。

〇平〇仄平平仄,〇仄平平仄仄平。

〇仄〇平平仄仄,〇平〇仄仄平平。

示例:

酬乐天扬州(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第三种格式

仄起首句入韵

〇仄平平仄仄平,〇平〇仄仄平平。

〇平〇仄平平仄,〇仄平平仄仄平。

〇仄〇平平仄仄,〇平〇仄仄平平。

〇平〇仄平平仄,〇仄平平仄仄平。

示例:

蜀相(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第四种格式

仄起首句不入韵

〇仄〇平平仄仄,〇平〇仄仄平平。

〇平〇仄平平仄,〇仄平平仄仄平。

〇仄〇平平仄仄,〇平〇仄仄平平。

〇平〇仄平平仄,〇仄平平仄仄平。

示例: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山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传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五言绝句

简称五绝是出现于汉朝,成熟于唐代的一种近体诗。四句,每句五个字。现时,五绝被认为近体诗中最难写的体裁,因为它字数最少,表达的意思不可太多,要言简意赅

诗体简介

五言绝句是绝句的一种,属于近体诗范畴。绝句,或称截句,断句,短句;或以为“截取律之半”以便入乐传唱,各家解释并不一致。绝句由四句组成,有严格的格律要求。常见的绝句有五言绝句、七言绝句,而六言绝句较为少见。五言四句而又合乎律诗规范的小诗,叫做五言绝句,简称五绝。

从北周诗人庾信的一首题为“绝句”的五言诗来看,五言绝句不是唐代诗人创造的,其文体形式至少是南北朝末期就已形成了。“客游经岁月,羁旅故情多。近学衡阳雁,秋分俱渡河。”这是庾信的《和侃法师三绝》之一。此诗平仄粘缀,完全符合唐人格律,第二、四句尾是平声韵,第一、三句尾都用仄声字,诗题已称为“绝”。但在唐以前如此工整的五言绝句并不多,直到了初唐以后,产生了近体诗,五言绝句才被逐步地得以完善和定型,而此前的五言诗便通称为“五言古诗”或“五古”。

由于受字数的限制,较之其他体制的诗歌,五言绝句在创作时对其语言和表现手法就要求得更加简练、概括,创作难度就更大。张谦宜对此就以“短而味长,入妙尤难”八字加以概括,因此,五言绝句自然而然的成为盛唐诗歌中最为璀璨的明珠,是唐诗中的精华。

五绝在初唐时起点较高,像“初唐四杰”、宋之问等都有佳作,特别是王勃的五绝,以其优柔不迫被沈德潜誉为“正声之始”。盛唐时,崔国辅、孟浩然、储光羲、祖咏等一大批文人对五绝作了进一步推动和完善,其中王维、李白更是把五绝的创作推向了极致,使五绝发展达到了繁盛的顶峰。

五言绝句也称五绝,有四种常见格式。(〇表示可仄可平)

1、仄起仄收(即首句仄起不入韵式)如:

〇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〇平平仄仄

〇仄仄平平。

示例:

登鹳雀楼(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所谓“仄起仄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晚”字属仄声,末字“适”也是仄声,是为“仄起仄收”。二、四句押韵。一般来说,五言诗首句不入韵为常见,七言诗首句入韵为常见。

2、仄起平收(即首句仄起入韵式)如:

〇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

〇平平仄仄

〇仄仄平平

示例:

塞下曲(卢纶)

林暗草惊风 

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

没在石棱中 

所谓“仄起平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暗”字属仄声,末字“风”是平声,是为“仄起平收”。一、二、四句押韵。

3、平起仄收(即首句仄起不入韵式)如:

〇平平仄仄

〇仄仄平平

〇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示例:

夜宿山寺(李白)

危楼高百尺 

手可摘星辰 

不感高声语

恐惊天上人 

所谓“平起仄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楼”字属平声,末字“尺”是仄声,是为“仄起仄收”。二、四句押韵。

4、平起平收(即首句平起入韵式)如:

平平仄仄平

〇仄仄平平

〇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示例:

听鼓(李商隐)

城头叠骨声 

城下暮江清   

欲问渔阳掺   

时无祢正平 

所谓“平起平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头”字属平声,末字“声”也是平声,是为“平起平收”。一、二、四句押韵。

七言绝句又称为七绝,是绝句的一种,属于近体诗范畴,绝句是由四句组成,有严格的格律要求,每句七个字的绝句。

一般而言,第一二四句平声同韵;第三句仄声不同韵。第二四句倒数第三字通常为仄音;整首诗的意境高,文辞雅,寓意深。

七言绝句有四种常见格式。

1、平起平收(即首句平起入韵式)如:

〇平〇仄仄平平

〇仄平平仄仄平

〇仄〇平平仄仄

〇平〇仄仄平平

示例:

早发白帝城(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所谓“平起平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辞”字属平声,末字“间”也是平声,是为“平起平收”。一、二、四句押韵。一般来说,五言诗首句不入韵为常见,七言诗首句入韵为常见。

2、平起仄收(即首句平起不入韵式)如:

〇平〇仄平平仄

〇仄平平仄仄平

〇仄〇平平仄仄

〇平〇仄仄平平

示例:

夜读范至能(陆游)

公卿有党排宗泽

帷幄无人用岳飞

遗老不应知此恨

亦逢汗节解沾衣

所谓“平起仄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卿”字属平声,末字“仄”也是在古代是入声字,属仄声,是为“平起仄收”。二、四句押韵。

3、仄起平收(即首句仄起入韵式)如:

〇仄平平仄仄平

〇平〇仄仄平平

〇平〇仄平平仄

〇仄平平仄仄平

示例:

苏台揽古(李白)

旧苑荒台杨柳新

菱歌清唱不胜春

只今惟有西江月

曾照吴王宫里人

所谓“仄起平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苑”字属仄声,末字“新”属平声,是为“仄起平收”。一、二、四句押韵。

4、仄起仄收(即首句仄起不入韵式)如:

〇仄〇平平仄仄

〇平〇仄仄平平

〇平〇仄平平仄

〇仄平平仄仄平

示例:

绝句(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所谓“仄起仄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个”字属仄声,末字“柳”也属仄声,是为“仄起仄收”。二、四句押韵。

什么是五言律诗?

五言律诗,简称五律,是律诗的一种。五言八句而又合乎律诗规范的诗歌,就是五言律诗,属于近体诗范畴。

五言律诗从五言古诗中继承了每句五个音节、全篇两句一组、总句数为偶数的基本特征,同时增加了对偶和平仄的规则;而这些规则是从骈体文中借鉴过来的;骈体文则是由楚辞到汉赋而产生的;因此,说到底五律是五古和骈体文嫁接的产物。

它继承了五古的句有定字和隔句押韵的原则,并且借鉴了骈体文的声律和对偶原则,又有多方面的发展。其格律特征主要表现在:(一)每首八句,每句五字,共四十字;(二)第三句和第四句、第五句和第六句必须对仗;(三)平仄必须按照特定的格式安排,一联内讲对,两联间讲粘;(四)只能押平声韵,并且押韵有固定的位置,即偶数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韵到底,不可换韵;(五)节奏形式是严格的两个双音步加一个单音步,并且单音步只能出现在句子的中间或者末尾,不能出现在开头,两个相邻的双音步的平仄必须相反。根据以上规则,五言律诗分为平起和仄起两体,每体又分为正格和偏格二种。五言律诗以首句不入为正格,而且以仄起式为常见。

五言古诗和五言律诗的区别是什么?

1、发源不同

五言绝句、五言律诗是五言古诗的分支。

五言绝句:源于汉代乐府小诗,深受六朝民歌影响,成熟定型于唐代。唐以后盛行近体绝句,格律同于八句律诗中的前、后或中间四句。所以,唐人有的在诗集中把绝句归于律诗。

五言律诗:近体诗的一种。格律严密,发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期,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

2、句子数量、字数不同

五言绝句每首四句,每句五个字,共20字。

五言律诗通常规定每首8句,共40字。如果仅6句,则称为小律或三韵律诗;超过8句 ,即10句以上的 ,则称排律或长律。

3、要求不同

五言律诗的中间四句,即3,4和5,6要分别对仗;五言绝句不必对仗。但无论绝句,律诗都要按诗的规矩,有平仄的要求,也就是每句的仄 要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五言律诗是什么意思

五言律诗,简称五律,近体诗的一种,发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期沈约等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时基本定型,成熟于盛唐时期。全诗共八句,每句五个字,有仄起、平起两种基本形式,中两联须作对仗。

诗体简介

五言律诗是律诗的一种,就是指五言八句而又合乎律诗规范的诗歌,属于近体诗范畴。律诗发源于南朝,从南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演变而来,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时基本定型,成熟于盛唐时期。

对于唐代人来说,五言律诗是从五言古诗中脱胎出来的新诗体,它继承了五古的句有定字和隔句压韵的原则,并且借鉴了骈体文的声律和对偶原则,有多方面的发展:

1、每首八句;

2、第三句和第四句、第五句和第六句必须对仗;

3、平仄必须按照特定的格式安排,一联内讲对,两联间讲粘;

4、只能押平声韵,并且押韵有固定的位置,即偶数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

5、节奏形式是严格的两个双音步加一个单音步,并且单音步只能出现在句子的中间或者末尾,不能出现在开头,两个相邻的双音步的平仄必须相反。

根据以上规则,五言律诗分为平起和仄起两体,每体又分为正格和偏格二种。

发展历史

五律从五古中继承了每句五个音节、全篇两两句一组、总句数为偶数的基本特征,同时增加了对偶和平仄的规则;而这些规则是从骈体文中借鉴过来的;骈体文则是由楚辞(骚体诗)到汉赋而产生的;因此,说到底五律是五古和骈体文嫁接的产物,其发源都是诗歌。

初唐五律已经完全成熟。特别是沈佺期、宋之问等诗人,总结了南朝以来新体诗的成就,把已经成熟的形式肯定下来,最后完成了“回忌声病,维句准篇”的任务,在创作中使五律正式定型。《全唐诗》收宋之问诗三卷198首,沈佺期诗三卷156首,绝大部分是律诗。胡应麟:“五言律体,兆自梁陈。唐初四子,靡缛相矜,时或拙涩,未堪正始。神龙以还,卓然成调。”

五律定型于初唐,沈宋之外,王绩、苏味道、“初唐四杰”、杜审言、陈子昂、李峤、张说等人颇有佳作。

五律定型于初唐,而最高成就却在盛唐。盛唐最能代表五律成就的是王维和杜甫。

明代胡应麟在他的《诗薮》中说:“唯工部诸作,气象巍峨,规模巨远,当其神来境诣,错综幻化,不可端倪。千古以还,一人而已。”评价之高达到极点。杜甫作诗,以“语不惊人死不休”为座右铭,律诗和新乐府的成就确实无人可及。《全唐诗》收杜甫诗十九卷1300余首,其中近体诗占多数,近体诗中律诗又占多数。其中五律名篇有:《登岳阳楼》、《春望》、《江上》、《旅夜书怀》、《江汉》、《月夜》、《春夜喜雨》等百余首,不愧是“千古以还,一人而已。”

杜甫的近体诗,以卓绝的工巧表现深邃的思想感情,形式和内容都达到了前无古人后鲜来者的境界,表现出了儒家风范。中唐直到明清,学杜者一直是多数,有的在思想感情上接近,有的在艺术形式上接近,这已经是很了不起的了。至于两相接近者,就寥寥无几了。

元稹以来,许多诗人抑李扬杜。如果就律诗而言,特别是就七律而言,是有道理的。李白浪漫豪放,不屑于受格律的约束,长处在于杂言,杜甫严谨刻苦,长处在于律诗。但是,五律形成于南朝,李白之精熟于五律,是韵味天成的。胡应麟说:“太白风华逸宕,特过诸人。而后之学者,才匪天仙,多流率易。”充分肯定了李白五律的成就。

李白的五律像他以道家为主的思想基础一样,是非常飘逸自然的,他的《塞下曲》、《夜泊牛渚怀古》、《送友人》、《渡荆门送别》等,没有修饰雕琢的痕迹,平仄和对仗,都是浑然天成的。没有融会贯通的学识和才华,是很难学得好的。

李杜之外,王维的五律最好。《全唐诗》收王维诗四卷387首,其中最主要的成就是五律。王维的思想基础主要是佛家,他的诗歌也充满了佛家“禅”的意境。他的五律名篇有《山居秋暝》、《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归辋川作》、《秋夜独坐》、《江汉临眺》、《使至塞上》等几十首。

盛唐五律佳作浩淼,如孟浩然的《临洞庭》、《过故人庄》、《舟中晓望》,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王湾的《次北固山下》等,都很著名。

盛唐中唐之际韦应物、刘长卿稍好,“大历十才子”等人偶有佳作。

到了韩、柳、白、刘时代,又见中兴。

晚唐李商隐近体诗的境界直追杜甫,略见余响,成就在中唐诸人之上,名篇有《夜饮》、《楚宫》、《落花》、《裴明府居止》等。李商隐之外,许浑、温庭筠、马戴也有独到之处

五言律诗最高成就在盛唐,中唐以后逐渐衰落,五代几乎鲜可提及者。宋代近体诗多是七言,五律成就不高,佳作也少,名篇更是罕见,只有梅尧臣的《岸贫》、吕本中的《兵乱后杂诗》、汪藻的《己酉乱后寄常州使君侄》、戴复古的《庚子荐饥》、林景熙的《枯树》等。

元代崇尚唐诗,近体诗的艺术成就反高于宋代。比较著名的诗人和作品有吴澄的《送富州尹刘秉彝入京》、胡炳文的《拜岳鄂王墓》、汪珍的《山居夏日》、陈深的《江上》、黄庚的《渔隐为周仲明赋》、宋无的《铜陵五松山中》、吴镇的《野望》、成原常的《赋林泉民》、傅若金的《金陵晚眺》、泰不华的《送友还家》和陈高的《新岁忆曾子白》等。

明清以下,五律名作就更少了,只有屈大均的《于忠肃墓》、《云州秋望》、夏完淳的《即事》、《别云间》、吴伟业的《过吴江有感》、朱彝尊的《王处士》和赵执信的《萤火》等数首有些特色。

典范诗作

苏味道《正月十五夜》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骆宾王《在狱咏蝉》

孟浩然《临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过故人庄》

孟浩然《岁暮归南山》

孟浩然《与诸子登砚山》

孟浩然《留别王维》

王维《终南山》

王维《山居秋暝》

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王维《酬张少府》

王维《使至塞上》

王维《观猎》

李白《听蜀僧浚弹琴》

李白《赠孟浩然》

李白《塞下曲》

李白《夜泊牛渚怀古》

李白《渡荆门送别》

绝句、律诗为何都分五言、七言?为什么没有六言?

绝句

绝句起源于汉魏六朝的乐府短章,绝句由四句组成,每句有几个字就是几言绝句,绝句还分为律绝和古绝,常见的绝句有五言绝句,六言绝句,七言绝句,绝句又称绝句,断句,短句,绝诗。绝句不一定要对仗对偶,绝句没有严格规定,可以有也可以没有。

律诗

律诗定型于初盛唐间,成熟于中晚唐时期,律师通常每首有八句,每句可以分为五言或者七言,分别称为五言律诗或者七言律诗。律诗在字句,押韵,平仄,对仗,各方面都会有严格的规定,而律诗和绝句都是格律诗。

六言诗

律诗中也有六句的律诗叫做小律,每句六字的叫做六言律,这是律诗里面比较偏门的东西,它们可以认为是律诗的成熟和发展中的一些创新和分支。只是在最后因为有各种的原因,没有流传和发展下来,六言律和六言诗不同的两种概念,六言诗是很古老而常见的,但是在里面的只有符合格律的六言诗才能叫做六言律,由于字数和普及的范围的原因,六言的格律很难像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一样严谨和统一。

六言诗没有的原因

在现在出现在我们的阅读积极学习的范围之内的古诗部分都是为五言和七言的古诗,六言诗在我们现在的阅读中很少出现,唯有在一些古体诗或者外语诗中可以见到少部分的六言诗。因为在唐朝时期,近体诗的创作在当时达到了高峰,所以把正在萌芽时期的六言诗给压制了,六言诗与近体诗相比总是格格不入,到了唐朝以后,六言诗就逐渐的消失在诗词的长河中。但是我们的六言诗同样是中国漫长诗歌的发展中的产物,虽然这一体载的诗不怎么为人所知,但是它永远在诗歌史里面发光。

好了,文章到此结束,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