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5-14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很多朋友对于鲁隐公为什么不能看鱼和鲁隐公为什么不能看鱼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编来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臧僖伯谏观鱼是高一的课文。
《臧僖伯谏观鱼》是春秋时期文学家左丘明创作的一篇散文。这篇散文记叙了臧僖伯用当时社会的礼制去劝阻鲁隐公去棠地观看捕鱼一事,反映了当时的“礼”制思想,即国君不能把游玩逸乐看作小节。故臧僖伯认为国君的一举一动与国家的“政治”有关,所以极力劝阻鲁隐公去“观鱼”。
整体赏析
这是一篇臣子规谏君王的谏辞短文。记叙了臧僖伯用当时社会的礼制去劝阻鲁隐公去棠地观看捕鱼一事。
文章短小精悍,说理层层推进,直官不讳,不容辩驳。面对臧僖伯的谏阻,鲁隐公也自知理亏,但竟然还是不愿纳谏,一意孤行。读者通过臧僖伯的番谏言,看到了一个头脑清、坚持原则、公心为国的忠臣楷模。
相相形之下,一句“吾将略地焉”,极为生动形象地揭示出鲁隐公知错不改的性格特征。因此,文章虽然不见对人物外貌、个性等的直接描绘和刻画,但通过其对话及行为,却也能使读者看到其独特面貌以及内心思想。这就是《左传》文章的魅力所在。
《臧僖伯谏观鱼》选自《左传.隐公五年》。故事讲述了鲁隐公想到棠地去观看捕鱼,贤臣臧僖伯以君王应该“纳民于轨物”为由,认为鲁隐公这种行为不符合君王的礼仪,坚决反对。而鲁隐公却借口要巡查边境,执意要去。
从这段故事中可以看出,在以“礼”治国的时代,人们做事都应该遵从礼法。这不仅是做人做事的准绳,更是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的重要因素。
古代中国,人们之所以把“礼”看的非常重,是因为当时社会缺乏统一且实用的法律制度进行约束。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所以,相对完善的礼乐制度体系起到规范人类行为的作用。这一制度是建立在统一道德标准体系上的。当鲁国贤臣臧僖伯看出鲁隐公将要兴师动众去往边境只是为了观鱼时,提出“国君做事应符合礼制,只能做那些有利于祭祀和维护国家安定的事情。否则,关注一些不符合礼制的事就是乱政,次数多了将不利于国家的稳定。”
臧僖伯看出鲁隐公的心思却不点破,也是在尽人臣之道。他列举了一些不符合礼制的行为,实际就是在暗示国君离开都城,到遥远的边境去观看捕鱼是错误的。
现实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相似的情况。当看到身边的人要做一些不该做的事情时,出于关心,我们可以学习臧僖伯劝谏鲁隐公的方式,看破不点破,给对方留有余地。同时采取较为婉转的方式点出这样做的后果,让对方知难而退。即达到目的,又维护了双方的情面。
鲁隐公是春秋时期的人。
鲁隐公,名息姑,鲁国第十四代国君,在位十一年。隐,是谥号。惠公死时太子允还年幼,于是隐公代掌国君之位,后为桓公所弑。
孔子所作之《春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由于春秋以鲁国国史为基础而编,故当时的国际大事都是以鲁国纪年来记录的。鲁隐公也因为其纪年年号常被提及而出名了。
鲁隐公息是周公八世孙,鲁惠公与继室声子之子。成年后,父惠公为其娶于宋。然宋女至鲁后,父亲惠公见宋女美丽,于是自纳之,宋女是为仲子。不久仲子为惠公生下公子允,就是后来的鲁桓公。息和允二人的母亲都是陪嫁的“媵”,允的母亲仲子是右媵 ,地位仅次于嫡夫人,所以仲子地位比声子高贵。子以母贵,允虽然年幼然而地位尊贵,息虽然年长然而地位卑贱。但由于地位相似,所以息和允这种尊卑关系是隐秘的,鲁国人并不知晓。到惠公死时,息因年长而贤能,鲁国大夫们都举荐他,并要立他为国君。因为允当时太幼小,在这种情况下息如果推辞,那么就不知道允将来是否一定能被立为国君;如果允被立为国君,息又担心大夫们不能很好地辅佐年幼的国君,所以息只好代替允上台执政,息是为了立允才做国君的。
首先《左传》就是从鲁隐公元年开始,也就是他即位那年开始记录的历史。鲁隐公和鲁国下一位国君鲁桓公都是鲁惠公的儿子。惠公的夫人没有留下子嗣就过世了,惠公的继室生的隐公,但是惠公并没有把她立为正室,而是把宋武公的闺女娶来做夫人,她就是桓公的母亲。可是桓公生下来没多久,惠公就去世了。但是因为桓公还太小,没有办法处理政务,隐公就摄政处理鲁国的政务,仍然奉桓公为国君,这在《左传》中有明确记载。
在春秋时期这个礼崩乐坏的年代,弑君篡位、手足相残的事情比比皆是,而鲁隐公这样的例子就非常少见了。而且鲁隐公的死因也是因为守礼。鲁隐公摄政11年了,桓公也一天天长大。鲁国的大夫羽父就对隐公进谗言,让隐公把桓公杀掉,然后自己当国君。鲁隐公说桓公长大了,我也要退休了,我退休后休养的地方都选好了。羽父一听害怕了,又跑到桓公那陷害隐公,说隐公要害他。最后在一次祭祀的时候,羽父派刺客把隐公杀害了,立桓公为国君。所以趣撩历史认为鲁隐公是一位守礼的君子。
至于说鲁隐公是一位中规中矩的国君,是因为鲁隐公在位11年里,并没有开疆扩土,四处征伐。除了正常的会盟外,唯一的一次征伐他国,是因为许国不朝贡周王室,齐国联合鲁国和郑国一起伐许,占领许国后,齐国想把许国让给鲁国,鲁隐公说:“你说许国无礼,所以我跟从你来惩罚他,他已经受到惩罚了,剩下的事我就不参与了。”所以鲁隐公是一位中规中矩守礼的国君。
说起鲁隐公的小任性,这里有一个小故事。有一年鲁隐公想给自己放一个假,要去棠地看渔民捕鱼,顺便散散心。可是他的叔父臧僖伯劝谏他不要去,说一个国君应该关注一些军国大事,看老百姓捕鱼这种事会给臣民带来不好的示范,老头苦口婆心说了一堆大道理,可是鲁隐公小脾气上来了,拿定主意就是要去,说:“我是准备到那里去巡视边境。”于是鲁隐公就去了棠地,看渔民捕鱼。臧僖伯气得没办法,干脆来个眼不见心不烦,推说身体不适没有随同前往。虽然鲁隐公没有听从臧僖伯的劝谏,但是他也知道叔父说的话有道理,是为他和鲁国着想,后来到了冬天,臧僖伯去世了,鲁隐公就说:“叔父他老人家对我犯的错误还耿耿于怀,我不敢忘记叔父的谆谆教诲,将叔父的后事以高规格办理。”
因为他想引起帝王将相的关注,当时很多隐士想出山都是采用这种做法,这是一个暗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