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为什么要调张籍(张籍与韩愈的关系)

日期:2023-05-14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很多朋友对于韩愈为什么要调张籍和张籍与韩愈的关系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编来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张籍与韩愈

一、张籍

张籍(约767年~约830年),唐代诗人。字文昌,原籍苏州(今属江苏苏州),迁居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世称“张水部”、“张司业”。张籍的乐府诗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乐府”。著名诗篇有《塞下曲》《征妇怨》《采莲曲》《江南曲》。张籍是唐朝中后期著名诗人,他与王建为同窗好友,并一起在魏州学诗,后来他回到了和州。当时著名诗人孟郊回到和州时,曾专门去他家拜访他,从而可以看出他当时的名气已经很大了。

张籍后来遇到他生命中的第一个贵人——韩愈,那时他还很年轻,在孟郊的极力推荐下,韩愈对张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韩愈观看了张籍写的一些诗词后,对他才华赞不绝口,最重要的是韩愈当时任汴州进士考官,在韩愈的极力举荐下,从而让张籍平步青云,在长安进士及第。

后他被调到太常寺做太祝,在这里,他认识了生命中的第二个贵人——白居易。因为白居易当时已经名满天下

他们相识后,俩人很快成为了好友,白居易对张籍的诗词进行了评价,并自己的诗词也做了评价,俩位诗人互相写诗互相指点,互相学习,很快成为了好朋友。在白居易的影响下,张籍的诗也有了很大的改变。

二、著名诗词

《节妇吟,寄东平李司空师道》

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张籍喜欢用看似寻常之物来寄物托情,从古钗到游人,再到节妇,而其中的《节妇吟,寄东平李司空师道》中的最后两句诗,也成为了千古名句:“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他以轻松写意的语言,把一位视贞洁为生命的女人生动的刻画了出来,而其中的“知心用心如明月,事夫誓拟同生死”一句,更是把一位对爱情忠贞不渝的痴情女子生动的描述了出来。当然也生动地写出来了古代女人的悲哀,一旦失贞,只能以死来明志,也真实而生动写出了封建制度对于古代女性的残酷压迫。在那个”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中,女性只能成为男性繁衍生息的玩物与牺牲品!

三、《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写作背景

823年的早春,是韩愈从兵部侍郎升迁到吏部侍郎的第一个早春,时年56岁的他刚刚立一个大功,官职也得到了升迁,内心的喜悦完全不亚于连续三年落榜之后,考中进士的心情。

为了抒发内心的喜悦,他特地邀请自己的学生兼好友张籍去长安城外踏春,张籍当时是水部员外郎,这其中还有韩愈的一份功劳。可是面对老师的邀约,张籍以公务繁忙拒绝了,韩愈当然不至于因为拒绝就生气,但心里还是有点不痛快的,因此写下两首七绝,来调侃和引诱张籍,一首成为了七绝名篇,选进了语文课本。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其一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其二

莫道官忙身老大,即无年少逐春心。

凭君先到江头看,柳色如今深未深。

两首七绝中,最著名的就是第一首,而且被选进小学语文课本。这首诗是一首纯粹的写景诗,极力描写了长安早春时的景色,可以说,这首诗一出来,再也没有写长安城早春的诗歌了。一句“天街小雨润如酥”,将早春细雨的温润表现的淋漓尽致,而“草色遥看近却无”更是传神。韩愈七绝的功力在这首诗中展现的淋漓尽致。

但第一首诗和第二首诗放在一起,再加上韩愈和张籍的故事,这首诗的意味完全变了。

这两首诗的背景是韩愈官位升迁,然后邀请张籍来踏春,可是张籍没有来,因此写下了这两首诗。也就是说,这两首诗的催生完全是因为张籍没有应邀前来,才出现的,这个在第二首诗就可以看出来。张籍以公务繁忙而推脱,韩愈就说:不要说自己公务繁忙,年龄大了,就没有年少时追逐春天的心情了,不信你去江头看一看,看看如今的柳色深还是不深。

从第二首诗中,完全可以读出一股调侃的意味,如果再加上韩愈的年龄,时年56岁,年近花甲,就可以读出一种童心未泯的感觉。而再联系第一首,就完全可以明白,韩愈为什么要将长安城的早春写的那么美了,完全就是想让张籍羡慕,仿佛就是说——你看着春天多美啊,小雨润如酥,你看那草色,远了是还可以看见,近了就看不见了,这样的景色可比六月烟柳满城的时候漂亮多了。而没有说出来的话是:张籍,你不看可就亏了。

而第二首语气一转,也彻底变成了一种过来人对后辈的劝告了,也就是不想让张籍太过忙于公务,丢失了少年时的心性。韩愈和张籍可是有着一层老师的关系存在的,贞元十四年,韩愈三次科举不中,成为了宣武节度使的幕僚,担任宣武节度使观察推官,结识了张籍。两人说起年龄来,还是张籍大,要比韩愈大两岁,但架不住韩愈出道早,而且文采还好啊!韩愈虽然三次科举都没有考中,但人家是五岁读书,十三岁写文章,这是张籍比不了的。

所以张籍年龄虽大,却还是韩愈的学生,贞元十四年是两人的第一次碰面,不久之后,两人就走上了各自的仕途,而韩愈是有机会就提携张籍,两人的关系是越来越好。821年,韩愈谏迎佛骨被贬潮州的第二个年头,升迁到了兵部,担任兵部侍郎。这边韩愈刚刚升迁,另一边就举荐张籍为国子博士,也正是韩愈的这次举荐,让张籍不久之后就升迁为水部员外郎了。

也在举荐张籍的同年,镇州发生叛乱,身为兵部侍郎的韩愈被派出宣抚叛军,实际上就是去诏安。这一趟是九死一生的,就连皇帝都担心韩愈的安危,让韩愈先不要直接去接触叛军,现在外面看看形式,可韩信认为食君之禄,忠君之事,直接就去见叛军了,好在叛军也不是真的想叛乱,接受了诏安。鬼门关前走了一回的韩愈,内心是越发豁达了,加上几次科举失败,以及两次被贬,823年的韩愈心境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有了一种看透一切才有得率真气。因此在邀约张籍踏春,张籍不来的情况下,写下来这两首诗,特别是第一首,已经到了无我的境界,平平淡淡地将长安早春写的如诗如画,成就了一篇千古七绝名篇。

寒愈与张籍的故事

张籍为韩门大弟子,其乐府诗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乐府”。

贞元十四年,张籍北游,经孟郊介绍,在汴州认识韩愈。韩愈为汴州进士考官,荐张籍,贞元十五年,张籍在长安进士及第。长庆元年(821年),韩愈荐张籍为国子博士,迁水部员外郎,又迁主客郎中。

韩愈写过《调张籍》、《此日足可惜赠张籍》和《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张十八员外就是张籍。

韩愈为什么写《调张藉》?

此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或十一年(816年)。

当时,李白、杜甫还不曾受到人们普遍的尊重。在韩愈以前,李白名高于杜甫;到韩愈那时,又有人尊杜抑李。元稹《唐故工部员外杜君墓系铭并序》说:“诗人已来,未有如杜子美者。时山东李白,亦以奇文取称,时人谓之李杜。余观其乐府歌诗,诚亦差肩于子美矣;至若铺陈终始,排比声韵,大或千言,次犹数百,词气奋迈,而风调清深,属对律切,而脱弃凡近,则李尚不能历其藩篱,况壶奥乎?”白居易《与元九书》说:“诗之豪者,世称李杜。李之作才矣、奇矣,索其风雅比兴,十无一焉。杜诗最多,可传者千余首,尽工尽善,又过于李。然撮其《新娄》《石壕》诸章,亦不过三四十。杜尚如此,况不迨杜者乎?”则有李杜并讥之嫌。韩愈因作此诗极全力宏扬李杜。

韩愈为什么在《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诗中要张籍出来走走

因为张籍是他的好朋友, 另外韩愈觉得“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早春是最好的时节,但次次邀请张籍,张籍都说自己很忙。而韩愈觉得官事冗杂,世事沧桑,应该忙里偷闲地像小时候一样出来游玩。

《调张籍》唐诗鉴赏

《调张籍》

韩愈

李杜文章在,

光焰万丈长。

不知群儿愚,

那用故谤伤!

蚍蜉撼大树,

可笑不自量。

伊我生其后,

举颈遥相望。

夜梦多见之,

昼思反微茫。

徒观斧凿痕,

不瞩治水航。

想当施手时,

巨刃磨天扬。

垠崖划崩豁,

韩坤摆雷硠。

惟此两夫子,

家居率荒凉。

帝欲长吟哦,

故遣起且僵。

剪翎送笼中,

使看百鸟翔。

平生千万篇,

金薤垂琳琅。

仙官敕六丁,

雷电下取将。

流落人间者,

太山一毫芒。

我愿生两翅,

捕逐出八荒。

精诚忽交通,

百怪入我肠。

刺手拔鲸牙,

举瓢酌天浆。

腾身跨汗漫,

不着织女襄。

顾语地上友:

经营无太忙!

乞君飞霞佩,

与我高颉颃。

李白和杜甫的诗歌成就,在盛行王、孟和元、白诗风的中唐时期,往往不被重视,甚至还受到一些人的贬损。韩愈在这首诗中,热情地赞美李白和杜甫的诗文,表现出高度倾慕之情。在对李、杜诗歌的评价问题上,韩愈要比同时的人高明许多。

本诗可分为三段。前六句为第一段。作者对李、杜诗文作出了极高的评价,并讥斥“群儿”抵毁前辈是多么无知可笑。“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二句,已成为对这两位伟大诗人的千古定评了。中间二十二句为第二段。力写对李、杜的钦仰,赞美他们诗歌的高度成就。其中“伊我”十句,作者感叹生于李、杜之后,只好在梦中瞻仰他们的风采。特别是读到李、杜天才横溢的诗篇时,便不禁追想起他们兴酣落笔的情景:就象大禹治水那样,挥动着摩天巨斧,山崖峭壁一下子劈开了,被阻遏的洪水便倾泻出来,天地间回荡着山崩地裂的巨响。“惟此”六句,感慨李、杜生前不遇。天帝要使诗人永不停止歌唱,便故意给予他们升沉不定的命运。好比剪了羽毛囚禁在笼中的鸟儿,痛苦地看着外边百鸟自由自在地飞翔。

“平生”六句,作者叹惜李、杜的诗文多已散佚。他们一生写了千万篇金玉般优美的诗歌,但其中多被仙官派遣神兵收取去了,流传人间的,只不过是泰山的毫末之微而已。末十二句为第三段。“我愿”八句,写自己努力去追随李、杜。诗人希望能生出两翅,在天地中追寻李、杜诗歌的精神。他终于能与前辈诗人精诚感通,于是,千奇百怪的诗境便进入心里:反手拔出大海中长鲸的'利齿,高举大瓢,畅饮天宫中的仙酒,忽然腾身而起,遨游于广漠无穷的天宇中,自由自在,发天籁之音,甚至连织女所制的天衣也不屑去穿了。最后四句点题。诗人恳切地劝导老朋友张籍:

不要老是钻到书堆中寻章摘句,忙碌经营,还是和我一起向李、杜学习,在诗歌的广阔天地中高高飞翔吧。

韩愈在中唐诗坛上,开创了一个重要的流派。叶燮《原诗》说:“韩诗为唐诗之一大变。其力大,其思雄。”诗人以其雄健的笔力,凌厉的气势,驱使宇宙万象进入诗中,表现了宏阔奇伟的艺术境界。这对纠正大历以来诗坛软熟浅露的诗风,是有着积极作用的。而《调张籍》就正象诗界异军突起的一篇宣言,它本身最能体现出韩诗奇崛雄浑的诗风。

诗人笔势波澜壮阔,恣肆纵横,全诗如长江大河浩浩荡荡,奔流直下,而其中又曲折盘旋,激溅飞泻,变态万状,令人心摇意骇,目眩神迷。如第二段中,极写李、杜创作“施手时”情景,气势宏伟,境界阔大。突然,笔锋急转:“惟此两夫子,家居率荒凉。”豪情壮气一变而为感喟苍凉,所谓“勒奔马于嘘吸之间”,非有极大神力者何能臻此!下边第三段“我愿”数句,又再作转折,由李、杜而写及自己,驰骋于碧海苍天之中,诗歌的内涵显得更为深厚。我们还注意到,诗人并没有让江河横溢,一往不收,他力束狂澜,迫使汹涌的流水循着河道前泻。本诗在命题立意、结构布局、遣词造句上,处处可见到作者独具的匠心。如诗中三个段落,回环相扣,展转相生。

全诗寓纵横变化于规矩方圆之中,非有极深功力者何能臻此!

尤可注意的是,诗中充满了探险入幽的奇思冥想。

第一段六句,纯为议论。自第二段始,运笔出神入化,简直令人眼花缭乱。“想当施手时,巨刃磨天扬。垠崖划崩豁,乾坤摆雷硠。”用大禹凿山导河来形容李、杜下笔为文,这种匪夷所思的奇特的想象,决不是一般诗人所能有的。诗人写自己对李、杜的追慕是那样狂热:“我愿生两翅,捕逐出八荒。”他长出了如云般的长翮大翼,乘风振奋,出六合,绝浮尘,探索李、杜艺术的精魂。追求的结果是“百怪入我肠”。此“百怪”可真名不虚说,既有“刺手拔鲸牙,举瓢酌天浆”,又有“腾身跨汗漫,不着织女襄”。下海上天,想象之神奇令人惊叹。而且诗人之奇思,或在天,或在地,或挟雷电,或跨天宇,雄阔壮丽。韩诗曰奇曰雄,通过此诗可见其风格特色。

诗人这种神奇的想象,每借助于夸张和比喻的艺术手法,就是前人所盛称的“以想象出诙诡”。诗人这样写那些妄图诋毁李、杜的轻薄后生:“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设喻贴切,形象生新,后世提炼为成语,早已家喻户晓了。诗中万丈光焰,磨天巨刃,乾坤间的巨响,太山、长鲸等瑰玮奇丽的事物,都被用来设喻,使诗歌磅礴的气势和诡丽的境界得到充分的表现。

这首诗乃“论诗”之作。朱彝尊《批韩诗》说:

“议论诗,是又别一调,以苍老胜,他人无此胆。”

这所谓的“别调”,其实应是议论诗中的“正格”,那就是以形象为议论。在本诗中,作者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夸张、比喻等表现手法,在塑造李白、杜甫及其诗歌的艺术形象的同时,也塑造出作者本人及其诗歌的艺术形象,生动地表达出诗人对诗歌的一些精到的见解,这正是此诗在思想上和艺术上值得珍视的地方。

好了,文章到此结束,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