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5-14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来给大家分享龙门奉先寺是杜甫哪个时期的作品,以及游龙门奉先寺阅读答案对应的知识和见解,内容偏长,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作品原文已从招提游②,更宿招提境.
阴壑生虚籁③,月林散清影.
天窥象纬逼④,云卧衣裳冷⑤.
欲觉闻晨钟,令人发深省.[1]
编辑本段作品注释①龙门奉先寺:龙门即伊阙,俗称龙门山,在河南省洛阳市南.奉先寺是龙门石窟中一座石窟
②招提:梵语,译义为四方,后省作拓提,误为招提.四方之僧为招提僧,四方之僧的住处为招提房.此诗乃以招提名寺僧.
③虚籁:指风声.
④天窥:即窥天.窥一作阙.象纬:天上星象错列,如经纬一般.
编辑本段作品赏析王嗣奭《杜臆》卷一评此诗云:“此诗景趣泠然,不用禅语而得禅理,故妙.……盖人在尘溷中,性真汩没,一游招提,谢去尘氛,托足净土,情趣自别.而更宿其境,听灵籁,对月林,则耳目清旷;逼帝座,卧云床,则神魂兢凛.梦将觉而触发于钟声,故道心之微,忽然豁露,遂发深省.正与日夜息而旦气清,剥复禅而天心见者同.余谓老杜闻道,而此其入道之机倪也.”这一论述,是有见之言.令我们感到饶有兴味的是,作为杜集开篇第一首诗,这是否能够代表杜诗的基本思想倾向呢?诚然,杜甫的某些作品,如《观打鱼歌》,“可当一篇戒杀文”(《杜诗详注》卷十一引钟惺语),《白小》对“天然二寸鱼”的悲悯,也见出佛家众生平等的思想.但正如刘熙载《艺概》所说:“老杜一生只在儒家界内.”不管是在顺境还是在逆境,不管是在朝还是在野,都表现得很清楚.所以,佛家思想只是他的某种精神状态的反映,而不占主导地位.虽然如此,这首诗“不用禅语而得禅理”,仍是写得比较成功的.
这首诗是杜甫开元二十四年(763)在洛阳时所作.龙门,俗称龙门山,在今河南洛阳市南二十余里,自六朝以来,这里就是佛教胜地,寺院众多,佛事兴盛.奉先寺唐上元二年(675)寺中有卢舍那大佛像及石刻群,雄伟壮观,为龙门石窟之首.
四方之僧为招提僧,四方之僧的住处为招提房.诗人在僧人的陪伴下游赏,晚上就在寺中借宿.诗的题目虽说是游寺,实际上把游赏的过程一笔带过,重点描写夜宿时的所见、所闻、所感.接下来六句都承接一个“宿”字写景抒怀.
“阴壑生虚籁,月林散清影.天阙象纬逼,云卧衣裳冷”四句写夜宿的景色.幽暗的山谷中生出阵阵冷风,月光下的林木被风吹得疏影摇动.诗人用一个“散”字描绘林木的动态,可以说是穷形尽相,妙不可言.象纬,指的是星象经纬,即日月五星,这里当指夜空中的星辰.诗人抬头看,数量繁多的星辰高挂在晴朗明澈的夜空中,仿佛迎面而来.一个“逼”字,也是极富表现力的字眼,生动地展现了星辰直欲向人逼近的那种压迫感.诗人夜卧,身上衣服单薄,蚀骨侵肌的清冷,令人不胜其寒,由此塑造了一个虚白高寒的环境.人在这样的环境里,尘俗之念必然为之一洗,悉数忘却世间的纷扰与喧嚣,心灵从而得到净化.
“欲觉闻晨钟,令人发深省”两句,含蓄而富有深意.诗人快要睡醒时突然听到清晨的钟声,内心为之一惊,产生深刻的警悟,意有所得,直如禅家顿悟.
钟是佛教礼仪中的重要法器,深沉宏亮的钟声更被赋予“惊醒世间名利客,唤回苦海梦迷人”的独特含义,高大的钟楼也为名刹古寺增加了神圣庄严.寺院的钟依照用途分为梵钟和半钟两种.梵钟又称大钟、撞钟、洪钟、华鲸、华钟等等,多为青铜制造,悬挂在钟楼上,用来召集大众或早晚报时.半钟又称唤钟、小钟,多用黄铜铸造,通常高约六十至八十公分,吊在佛堂一角,用来通告法会等行事的开始,所以又叫做行事钟.寺院召集僧人上殿诵经,乃至日常的起床、吃饭、睡觉,无不以钟声为号.清晨的钟声是先急后缓,警醒大家,长夜已过,要抓紧时间修持,别再放逸贪睡;夜晚的钟声是先缓后急,为修行人启蒙发昧.寺院一天的作息,始于钟声,终于钟声.
唐代文化兼容并包,士人广泛受到三教合一思想的影响,虽然老杜并非佛教信徒,然而对于佛教思想领悟既深,下笔虽然不用禅语,却得禅理.[1][3]
吴越之游:主要代表作是《壮游》、《游龙门奉先寺》、《送许八拾遗江宁觐省》等杜甫离开故乡的真正漫游,是从二十岁开始,那是唐玄宗开元十九年。就是在这一年,杜甫开始了他历时四年的吴越之游。杜甫真正的漫游之所以选择吴越一带作为漫游的地方,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方面是人事的原因,杜甫的叔父杜登在浙江武康(今浙江德清西)做县尉。他的姑父在江苏常熟当主簿,直到安史之乱后,他的姑妈还留在那里。从这里不难看出,杜甫的亲属在江南是有一定的关系的。有了亲戚的照顾,游历过程中就省去许多的麻烦,而且还会得到一些帮助。另一方面,江南是六朝的故地,六朝时期许多著名的文学家、诗人都生活在这一带,而且主要的作品创作也是在这一带完成的。在童年时代,杜甫熟读陶渊明、谢灵运、鲍照、谢脁、阴铿、何逊、庾信等诗人的诗作,对这块产生谢脁、阴铿等诗人的土地充满无限的向往。到了江南,也就是到了二谢、阴何、鲍庾这些诗人诗作歌咏的地方,如果置身于这样秀丽的山水中,那该是多么令人兴奋的事情啊!作品中,他们提到的江南旖旎秀美的山水和各种动人的故事在召唤着他。杜甫从洛阳出发,走水路,沿着大运河,经过淮阴、扬州,渡过长江,到达江南。在江南,杜甫凭吊了姑苏台。相传,姑苏台是吴王阖闾精心囤积材料,花了五年时间才得以建成的。建姑苏台主要为了游玩。后来,吴王夫差颓废荒淫,为了宠幸越女西施,劳民伤财,在姑苏台上再建春宵宫,后来又在此地开凿天池,与西施行日日嬉戏,行舟于天池;还建海灵馆、馆娃宫,宫殿用珍珠玉石来装饰,豪华无比,极尽奢靡。后来,越王攻打吴国的时候,一把火就把辉煌无比的姑苏台给烧掉了。杜甫登上姑苏台,昔日雄伟宏大的姑苏台早已荡然无存,剩下的只是残壁冷墙。极目远眺,诗人站在这座沿海城市的高台上,看到的唯有茫茫的大海。此时此刻,诗人竟产生了浮海远眺,东渡扶桑的冲动。后来,诗人在一首《壮游》的诗中记述了这段漫游的经历:游历吴越,当他来到苏州姑苏台,本来已经准备航海东游,到遥远的扶桑(日本)一游,但最后没有如愿,后来对此表示遗憾。凭吊完姑苏台,杜甫来到埋葬吴王阖闾和传说中的神剑的虎丘。虎丘是春秋时吴王夫差埋葬自己父亲阖闾的地方。关于虎丘得名,还有一段故事。据说,吴王夫差是个孝子,他的父亲阖闾死的时候,特意找来父亲生前最喜欢的“扁渚”、“鱼肠”等名剑陪葬在一个水池边,夫差的孝心感动了苍天,坟墓修好三天后,就出现了一直白虎盘踞在阖闾的坟墓上。这头白虎死后,化作了一块石头,这就是“虎丘”得名的来历。杜甫看到了当年埋葬名剑的剑池,还看到了那块盘踞而卧的石头,它就像一个忠诚的卫士守护着这里埋葬的宝贝。这里还有吴太伯的庙。吴太伯的避嫌谦让,历来收到人们的敬仰。吴太伯是吴国的开国国君。他本来是西周祖先古公亶父的长子,在长子继承制的古代,他应该是周国未来的国君。但是,他的父亲认为弟弟季历圣德贤明,就想破除王位必须传给长子制度,把王位传给季历。当太伯知道父亲的想法后,便带着二弟仲雍一起来到了南方,他们后来成为吴国的始祖。周国的王位终于传给了季历,后来又传到了周文王的手里,到了周武王的时候,周灭掉了殷商,统一了天下。吴太伯的让国举动对周王朝的兴起起到重大的影响,而他这段避嫌谦让的往事,也让杜甫止不住留下了滚滚热泪。此刻,吴太伯庙,静静地倒影在池塘里,宁静,庄严。祭拜了吴王阖闾的陵墓;游赏了具有苏州特色的、埋葬吴王阖闾和传说中的神剑的虎丘塔;拜谒吴太伯的庙宇,看着荒芜的古迹,看着这块有着太多浪漫传说、故事与历史的土地,这块吴王阖闾、夫差经营的土地、这块美人西施木屐踏过的土地,杜甫的思绪思绪万千,无限的感慨。除了游览以上的古迹,杜甫还去了风景迷人的古长洲苑,他去时,正好赶上荷花盛开,看着亭亭的荷花大片的盛开,玉立在清清的水面上,微风吹来,荷香扑鼻,让人心旷神怡,仿佛把他心头那丝惆怅吹散了。古往今来,是是非非,谁与评说?多少世事,或化作尘土,或灰飞烟灭。吴越的故事太多了,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秦始皇巡游会稽,把匕首藏于鱼腹中刺杀吴王的侠士,还有那个故意穿着破旧衣服,怀里揣着官印当众羞辱前妻的朱买臣的故事,在这个地方都能寻到踪迹。在绍兴城东南角三十多里的地方,杜甫看到一条清澈的溪水,这就是闻名于世的若耶溪,传说当年美艳照人的越女西施就在这里浣纱。溪水两旁,一群女子,头戴草帽,衣着白衣,体态窈窕,她们正蹲在溪边,双手拿着薄如蝉翼白如无物的沙,在水面上上下摆动。她们就是浣纱女。在新昌县东,杜甫还看到了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中热情赞美的天姥山,那层峦叠嶂、千姿百态、高耸入云的天姥山,让杜甫深醉其中,流连忘返。这一路上,杜甫目不暇接,尽情游览。到了晚年,诗人想起吴越的山水,依然情有独钟。值得一提的是,这次漫游,杜甫还到过江宁(今江苏南京)。他游览了秦淮河北面的瓦棺寺,在这里,他看到了东晋大画家顾恺之画的壁画。传说,当年顾恺之在壁上画了摩诘的像,一时光照全寺,引得全城的人都来看画。几百年过去了,曾经风光一时的豪门士族都已烟消云散,但顾恺之这幅壁画却没有失去它的光彩,它仍吸引着各地的游人前来观赏。杜甫如饥似渴的欣赏着这幅摩诘图。或许,这是杜甫看到的古代名画中印象最深的一幅画。在《送许八拾遗江宁觐省》一诗中,他写出了当年对这幅画给自己留下的深刻印象,诗是这样写的:虎头(顾恺之)金粟影,神庙独难忘!齐赵之游:其代表作《望岳》》、《登兖州城楼》、《房兵曹胡马》、《画鹰》等。齐、赵相当于现在的山东东北部和河北南部一带。在美丽的春天,他来到了邯郸,在战国时赵王兴建的丛台上放声高歌。在寒冷的冬天,他又来到了青州(今山东益都)。在这里,他结识了后来做到国子司业的苏预(苏源明)。苏预从小父母双亡,生活非常的艰苦。他在泰山读书,十分专心、勤奋。那个时候,苏预正流落到山东一带。两个同样用功读书的人相遇,很快便成为无话不谈的好朋友。他们一起游览、打猎。在青丘,春秋战国时齐景公狩猎的地方,他们骑着马,手拉弓箭,在云冈上追逐野兽……杜甫来到了兖州,并看望了他的父亲。这时,他的父亲杜闲在兖州做司马。兖州司马在地方官中属于中等官位,父亲的俸禄已经足够应付他的日常开销。这段时间里,杜甫没有生活的负担。他无忧无虑,满怀豪情。兖州地处齐鲁,是儒家学说的发源地,具有悠久的文化传统。杜甫来到了与兖州相邻的邹县,登上了峄山,亲眼目睹了秦始皇在峄山留下的石碑。据说,峄山上的石碑是当年秦始皇东行时从儒生们那里收集所得的。秦始皇路过兖州相邻的邹县,登上邹峄山。他一登高,就想起了自己一统天下的伟业,于是,他把当地的儒生们都召集起来,让他们写出歌功颂德的话,刻在石碑上。如今,秦始皇早已经不在了,只留下石碑上模糊的字迹。杜甫还来到了孔子的家乡曲阜,游览了汉时鲁恭王建造的灵光殿。登上兖州城楼,放眼望去,辽阔的原野无边无际,与兖州相连的渤海、宗岱、青州、徐州,秦始皇的石碑、当年气势恢宏的鲁灵光殿残存的遗址,这一切,都展现在诗人的眼前,尽收眼底。杜甫这次登上兖州城楼,成就了杜甫诗集中最早的一篇律诗:东郡趋庭日,南楼纵目初。浮云连海岱,平野入青徐;孤嶂秦碑在,荒城鲁殿馀。从来多古意,临眺独踌躇。兖州北面不远处就是著名的泰山。泰山属五岳之一,虽然它没有恒山那样高,比不上衡山的奇丽,也没有嵩山那般雄伟、华山那样的险峻,但是,泰山在历史上出名最早,名声最大,被称为五岳之首;尊为岱宗。早在战国的时候,齐鲁大地的儒生门就开始登上这座大山。他们登上山顶,脚下尽是层层云海;站在云端,仿佛身处天上人间。从那个时候开始,在他们的心目中,泰山就是五岳之中最高的山。泰山树林繁茂,海拔之高,靠近苍天,堪与天媲邻。古代,很多祭祀活动都在泰山上举行。历史上的秦始皇、汉武帝都曾经在这里封禅、立碑。杜甫到了兖州,也登上了泰山。站在泰山顶部,他正感受着当年孔子那种“登东山而小鲁,等泰山而小天下”的宏大、壮阔的心境。杜甫几年游历后,诗才更有长进了,南方山水提高了他的审美,北方山野游猎使杜甫的胸襟开阔。他的才情像随时可能爆发的火山,一发而不可收拾。在游览泰山时,他的这种才情化作文字,写出了体现泰山巍峨之势的名诗《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在泰山的顶峰,杜甫领略到泰山的壮丽雄奇,同时,细心的杜甫已经隐约的察觉到开元繁荣盛世下唐王朝隐藏的危机,他注意到,泰山一带农村田地荒芜一片。近年来,唐玄宗热衷征战,朝廷不断在边疆发动战争,很多男的劳动力都被征调到边疆,农村缺乏男劳动力,农田无人耕种,变得一片荒芜。这种印象在他的脑海中停留,年轻有满怀豪情的他当时并没有对整个社会作深入的思考。齐赵期间,除了那个让杜甫众生难忘的苏源明,还结交了唐朝历史上有名的边塞诗人高适。高适是一位很有成就的诗人。幼年时期,他跟在岭南一带父亲过着流浪的生活,居无定所。父亲死后,他在梁宋一带活动。家境破落的他,不得不务农来维持生计,有时候碰上灾害,收成不好,只能乞讨为生。虽然生活艰苦,高适却有着自己的理想,他读书练武都非常地刻苦,希望自己有朝一日能够有所作为。在往后的日子里,高适始终在为自己的理想努力奋斗。他云游四海,奔赴边疆,入京赶考,广交朋友。杜甫在汶水之上遇到高适的时候,还没中进士,生活异常艰难,经常需要以打柴,捕鱼来维持生计。但是,高适并没有因为仕途的失意而抑郁,相反,在诗人身上流露出与神俱来的的那份豪气和洒脱。他们相遇时,杜甫还是个不用为生计发愁的年轻公子,高适则贫困潦倒。他们彼此之间的共同心理体验太少,这些都不妨碍他们同游之行,他们同游汶水,吟对诗歌。令杜甫没想到的是,后来高适却出人意料的显贵起来,杜甫漂泊西南时,还不免要仰仗这位老朋友的照顾。在杜甫晚年在成都草堂写《奉寄高常侍》一诗中,就到了两人当年相遇的经历。这期间,杜甫还和一些隐士、僧人有来往。他们与世无争、清心寡欲的生活哲学,使得他容易冲动、心狂孤傲的心性得到收敛,而他早年苦读所形成的教养和学问,也让他很快就融入到这些隐士、僧人的世界里,彼此之间成为很好的朋友。在开元二十八年,他结识父亲属下小县的以为姓许的主簿。在经过一番交流之后,他们后来还结交到济宁游玩。这个时期,杜甫还留下了两手充满豪迈气概、富于阳刚之气的两首诗《房兵曹胡马》和《画鹰》。杜甫一生尤其喜欢马和鹰,他用它们比喻成战斗的生活和崇高的品质。这两首诗充分体现了杜甫那个时期远大报复和英雄主义精神。梁宋之游:代表作有《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李白与杜甫游梁、宋时,另一位著名的诗人高适也加入到他们的行列。杜甫曾经在汶水见过高适,现在久别重逢,自然是格外的高兴。此时的高适,凭借早些创作的边塞诗《燕歌行》在诗坛上早已名声大振。李白也早已声名远扬,三人中,只有杜甫年龄最小。虽然李白和高适的才华极高,但与年龄小得多的杜甫交往,仍然感到很高兴。三人同行,同样是满腹才华,同样的怀才不遇、功名不显。一路上,他们有着太多的共同话题,互诉衷肠,开怀畅饮,纵情高歌。他们去了著名的梁园,登上了当年汉高祖刘邦藏匿过的芒山、砀山。傍晚寒风中,他们还登上了宋州以北的单父台。那时候的宋州,是一个繁荣兴旺有充满豪侠气息的城市。宋州人口稠密,街道宽广,楼台高达,有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当地人十分好客仗义,嫉恶如仇,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他们恩怨分明,为了报仇,可以在闹市杀人,为了报恩,可以为其赴汤蹈火,倾其所有。这样的侠气氛围,让三位诗人激情四溢,热血沸腾。天宝四年(公元745年),三位诗人离开了这里。高适到南方漫游,李白和杜甫北上齐州(进山东济南)。李白去齐州紫极宫。杜甫则去拜访了早就希望与他结识的北海太守李邕。李邕出生在一个学者家庭,他的父亲是注释《文选》的学者李善。由于受到家庭教育和熏陶,他在文章和书法方面都享有盛名,特别擅长写墓志铭和碑文。李邕比杜甫年长三十四岁,但他性格豪放不羁、不拘小节,喜欢结交文士诗人。早年,杜甫在洛阳不俗风采让李邕早有所闻,当时就有意结交杜甫,愿意跟他一同谈论诗文。现在,李邕人在齐州,早年就彼此闻名的两人终于得以相见。
一、《登兖州城楼》
作者:唐代杜甫
1、原文
东郡趋庭日,南楼纵目初。
浮云连海岱,平野入青徐。
孤嶂秦碑在,荒城鲁殿馀。
从来多古意,临眺独踌躇。
2、翻译
我在来到兖州看望我父亲的日子里,初次登上兖州城楼放眼远眺。
飘浮的白云连接着东海和泰山,一马平川的原野直入青州和徐州。
秦始皇的石碑像一座高高的山峰屹立在这里,鲁恭王修的灵光殿只剩下一片荒芜的城池。
我从来就有怀古伤感之情,在城楼上远眺,独自徘徊,心中十分感慨。
3、介绍
《登兖州城楼》这首诗是杜甫第一次游齐赵时所作,约作于开元二十四年(736年),作者当时二十九岁时,到兖州省视父亲而登咏兖州南楼。
二、《望岳》
作者:唐代杜甫
1、原文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翻译
东岳泰山,美景如何?走出齐鲁,山色仍然历历在目。
神奇自然,会聚千种美景,山南山北,分出清晨黄昏。
层层白云,荡涤胸中沟壑;翩翩归鸟,飞入赏景眼圈。
定要登上泰山顶峰,俯瞰群山豪情满怀。
3、介绍
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杜甫到洛阳应进士,结果落第而归,开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不羁的漫游生活。杜甫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这首诗就是在漫游途中所作。
三、《画鹰》
作者:唐代杜甫
1、原文
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
㧐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
绦镟光堪擿,轩楹势可呼。
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
2、翻译
洁白的画绢上腾起了一片风霜肃杀之气,原来是画鹰矫健不凡仿佛挟风带霜而起。
耸起身子好像是在想攫取狡猾兔子似的,苍鹰的眼睛侧目而视和猢狲的眼睛相似。
苍鹰神采飞扬可摘除系着丝绳的金属环,悬挂在轩楹上的画鹰气势灵动呼之欲出。
何时能让这样卓然不凡的苍鹰展翅搏击,将那些凡庸之鸟的毛血洒落在荒原之野。
3、介绍
这首题画诗作于开元(唐玄宗年号,713—741年)末期,与《房兵曹胡马》约作于同时,是杜甫早期的作品。此时诗人正当年少,富于理想,也过着“快意”的生活,充满着青春活力,富有积极进取之心。
四、《房兵曹胡马诗》
作者:唐代杜甫
1、原文
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
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
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
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
2、翻译
房兵曹的这一匹马是产自大宛国的名马,它那精瘦的筋骨像刀锋一样突出分明。
它的两耳如斜削的竹片一样尖锐,跑起来四蹄生风,好像蹄不践地一样。
这马奔驰起来,从不以道路的空阔辽远为难,骑着它完全可以放心大胆地驰骋沙场,甚至可托生死。
拥有如此奔腾快捷、堪托死生的良马,真可以横行万里之外,为国立功了。
3、介绍
这首诗作于开元二十八年(740年)或开元二十九年(741年),正值诗人漫游齐赵,裘马清狂的一段时期。
五、《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
作者:唐代杜甫
1、原文
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阴铿。
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弟兄。
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
更想幽期处,还寻北郭生。
入门高兴发,侍立小童清。
落景闻寒杵,屯云对古城。
向来吟橘颂,谁与讨莼羹?
不愿论簪笏,悠悠沧海情。
2、翻译
李白往往有很美妙的诗文,写得像南朝人阴铿那样好。
我也算得上是鲁郡的隐士,喜爱他就像对待自家弟兄。
晚上大醉后同盖被子睡觉,白天则结伴携手一起游玩。
又想到还有个隐逸的期约,便一同去寻访城北范先生。
进门后就产生高雅的兴致,少年童仆也让人感到清雅。
一直到夕阳西下寒杵声起、晚云笼罩古城还不想分散。
就如《橘颂》中的高品格之人,谁会贪恋故乡风物之美呢?
我们不想讨论仕途的事情,而安闲沐浴于纯真的友情之中。
3、介绍
此诗大约作于唐玄宗天宝四载(745年)。当年秋天,杜甫再次来到前几年的旧游地鲁郡(今山东兖州),而此时李白有家寄住鲁郡任城县(今山东济宁),两人便相约同访鲁郡城北的范十居士。
两人均作诗记述此事。李白诗为《寻鲁城北范居士失道落苍耳中见范置酒摘苍耳作》,杜甫诗即《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杜甫
写下《龙门》这首诗。
1.原文:
龙门横野断,驿树出城来。
气色皇居近,金银佛寺开。
往还时屡改,川水日悠哉。
相阅征途上,生涯尽几回。
2.译文:
来到龙门奉先寺的拓提佛境游览,晚上就在奉先寺寄宿。
风吹北边的深壑,发出阵阵空灵的天籁声。月光照耀着树林。飘起一片片清影。
奉先寺傍边的牛头山直立如天上宫阙,星星织成经纬相交的珍珠夜幕,云中睡卧,衣裳沾湿露水,身寒不能入眠。
待到清晨欲睡的时候,突然听到寺里晨钟敲响,宛如警钟阵阵,令人深省。
3.赏析:
此诗再游龙而作也。上四写景,下四感怀。断山之上,佛寺弘开,洛城之中,皇居壮丽,此登高所见者。时屡改而川陆长存,见前游已过。阅征途而生涯无几,叹后游难必也。
4.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诗中尝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其先代由原籍襄阳迁居巩县。杜审言之孙。开元(唐玄宗年号,713~741)后期,举进士不第。漫游各地。公元744年(天宝三载),在洛阳与李白相识。后寓居长安近十年,未能有所施展,生活贫困,逐渐接近人民,对当时生活状况有较深的认识。
已从招提游,更宿招提境。
阴壑生虚籁,月林散清影。
天阙象纬逼,云卧衣裳冷。
欲觉闻晨钟,令人发深省。
奉先寺,在洛阳市南龙门西山南部,是龙门石窟中规模最大的佛龛,著名的龙门十寺之一。唐咸亨三年(672)开凿,至上元二年(675)峻工,历时三年零九个月。奉先寺南北宽约34米,东西深约39米。龛雕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及力士等十一尊大像。奉先寺的规模、设计以及雕刻群像的塑造,都标志着我国唐代艺术的高度成就。
杜甫这首诗写于开元二十三年(735)到天宝三年(744)之间,其间杜甫两次在东都洛阳,第一次是二十四岁时自吴越归东都举进士不第,第二次是三十一岁到三十三岁来东都为二姑服丧。杜甫早年与僧人有所交往,多少懂点佛事,且涉世日深,偶有厌世高蹈思想,作此文。
龙门奉先寺是杜甫哪个时期的作品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游龙门奉先寺阅读答案、龙门奉先寺是杜甫哪个时期的作品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