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适的人品怎么样(人到品自高)

日期:2023-05-14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今天给各位分享高适的人品怎么样的知识,其中也会对人到品自高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历史上非常有才,但是名声特别差劲的人物都有谁

1、铁骨铮铮郭大虾

这个各位已经很清楚的。我朝的最典型的一位人品差的大师。不过人家文采确实厉害,我个人感觉和胡适不相上下

人品差的分数:89.

骨气不怎么样,但确实没干什么大的坏事。

2. 蔡京

大书法家,诗词、散文的造诣也不错,当时的大才子。但也是一个大奸臣,“六贼之首”。年轻时候还也王荆公的得力助手。

人品差的分数:99

这个已得历史臭名,分数自然高。祸国殃民级别的。

3. 沈括

《梦溪笔谈》的作者,我国历史上最卓越的科学家之一,博学善文,于天文、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无所不通,皆有所论著”。

在诸多伟大称誉之外,作为王安石手下的沈括,政治嗅觉异常灵敏,是一个检举揭发的“高手”,非常“小人”地干过文字狱的勾当。

人品差值:94

坑坏了自己的朋友苏轼,导致了著名的“乌台诗案”,可恨啊。卑鄙的政治手段,嫉恨的苏轼的才气。

4. 大诗人宋之问

初唐著名诗人宋之问,诗才一流,为律诗定型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宋之问在历史上名声很臭,皆因世人认为其品行恶劣,为人不齿。其对武则天阿谀奉承,宁为面首。甚至为了一首“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的名句,害死自家的侄子刘希夷。

人品差值:91

一个典型的文高而品劣的文人。文不如其人,文人无行,在宋之问的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5. 悯农诗人李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作者,似乎是早年就认识到社会的真相,所以后来为官后“渐次豪奢”,一餐的耗费多达几百贯。他特别喜欢吃鸡舌,每餐一盘,耗费活鸡三百多只,院后宰杀的鸡堆积如山,与他同一时代的众多文人皆对其嗤之以鼻

为人卑劣,在政治上喜欢拉帮结派,敌视自己的恩师韩愈,并且制造“吴湘冤案”。

人品差值:95

年轻时和为官后的表现,相差极大,错的是谁呢?是社会还是自己。

(不过吃鸡翅的事貌似有人出来澄清过了)

6. 汉奸赵孟頫

元代著名大画家,大书法家,博学多才,能诗善文,被称为“元人冠冕”。

鉴于古人的“忠孝”思想,为仕于二朝为人所唾弃,“薄其人遂薄其书”,很多人贬低赵孟頫的书风,根本原因是出自鄙薄赵孟頫的为人。

人品差值:83

为了荣华富贵,毫无骨气。他和颜真卿,可形成强烈对比。颜真卿是字如其人,正。赵孟頫,也是字如其人,美而不正。

7. 钱谦益

钱谦益是明末清初颇负盛名的诗人,是当时公认的“江左三大家”之一、诗坛领袖。由于他的“首鼠两端,居心反复”的人品,长为世人所鄙视,旧朋故人多与之绝交。

清朝当权者眼里他是“贰臣”,把他列入《明史.贰臣传》之首,说他“两姓事君王,进退都无据。”

人品值差:90

秦淮八艳柳如是的老公,明灭时,柳如是劝钱与其一起投水殉国,钱沉思无语,最后说∶“水太冷,不能下”。极为喜感。

8. 怕老婆的汉奸—— 周作人

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才华比他哥哥更大。但思想境界不深。

因为怕日本老婆,导致和兄弟不和睦,因为怕日本老婆,自己委身于汪伪政权,成为一个大汉奸。

人品值:81

什么叫遇人不淑,周作人是也!传说是鲁迅偷看弟媳妇洗澡,你信吗?我看过周作人媳妇的照片,那样子,我是肯定不相信的。何况,日本女人,相信大家看日本动作片也不少了,大概也了解一二吧。

9. 道德圣人——朱熹

南宋著名的思想家,孔孟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人品极差的朱元璋似乎格外爱好这位异世知己,为其提升到圣人的地位。

严于律人,松于律己。道德文章做得漂亮,可个人私德却并不怎么样,他逼迫严蕊的行径更加令人感叹。因唐仲友的永康学派反对朱熹的理学,朱熹连上六疏弹劾唐仲友,甚至娶尼姑。这个有历史记载的。其它比如儿媳妇的,只是传言。

人品差值:sss

这个就像臧克家的考试作文,可以给0分,也可以给100分。

10. 高适

我国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世称高常侍。当年他和李白,杜甫三位好基友结伴而行,游山玩水,绝对是我国文坛史上继孔子老子相交之后的大事件。

三人感情至深,甚至到了“醉眠秋共被,携手同日行”的程度。可见关系何其真挚!但安史之乱爆发后,李白一失足成千古恨,入了李璘的幕府。而高适站在唐肃宗一边,三人自此关系分裂,后李白被捕入狱,求救于高适。高适有能力解救,却冷眼旁观无动于衷,甚至把两人曾经相交的诗词都烧毁。

人品值:60

鉴于他对杜甫的帮助极大。但对李白却是无情。所以在及格之间。可叹是,政治使人格产生异化。

11. 余秋雨

余秋雨是继承了中国当今散文的大成者。

网上传言对其争论很多,说余秋雨的人品一般,一是自称国学大师,二个是在四川灾区捐款假捐款、诈捐。三是:关于其曾为“四人帮”领导下的小组“石一哥”的成员的事情。

其实也没什么,人家陈帅儿子小鲁都认了。大家也没怪他什么。过去了就过去了。可否认,好像就不太好吧。

人品差值:69

其实也没什么。只是破坏了不少人心中的文学大师的完美形象。

高适是李白的朋友,为何他得势后没有帮助李白?

天宝三载(公元744年),44的大诗人李白拿着唐玄宗赏赐的一笔银子,出了京城,一路往东。他先是到了洛阳,在洛阳城里,李白遇到了另一位唐朝大诗人,比他小11岁的杜甫。在其后的近两千年时间里,这两个人的名字光辉夺目,成为名副其实的诗歌史上的双子星。李杜两人一见如故,一个名满天下,一个脱颖而出。两人惺惺相惜,就开始有了接下来的“梁宋游”。

“一朝去京国,十载客梁园。”两人至汴州,然后从汴州到了宋州,一路游玩、写诗、唱酒、泡歌伎。在宋州,两人遇到了唐朝著名的边塞诗人高适。高适(704—765年),字达夫,一字仲武,渤海蓨(今河北沧州)人,后迁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睢阳)。安东都护高侃之孙,唐代大臣、诗人。开元11年(723)的夏天,高适只身来到繁华的长安,拿着自己的诗篇拜谒在京城做官的父辈的故交,希望得到他们引荐,然而却没有成功。初出茅庐便受挫,他觉得无颜面对江东父老,从长安一路东行,路过洛阳和汴京(今开封),来到宋州(今河南商丘)。这位落魄的诗人停留下来。靠亲友的资助,他在宋州城东郊定居下来,开始了一种半耕半读的隐居生活,耐心地等待机会的垂青。

他在宋州一住就是10年。李白和杜甫同游梁、宋(今河南开封、商丘一带)间,仕途不顺的高适此时正客居于宋州。名满天下的李白、初出茅庐的杜甫和仗剑游侠的高适三人在河南梁园相会,三人诗酒唱和,“醉眠秋共被,携手同日行”,留下了文学史上的千古佳话。唐玄宗天宝八年(749,高适经过多半生的打拼,就任封丘县的县尉。虽然这只是一个负责一县治安的附属于县令的芝麻小吏,但毕竟有了功名,拿到了俸禄,不再是低贱的一介布衣了。

唐玄宗天宝11年(752年),高适辞封丘尉,客游长安。在朋友们的帮助下,高适怀揣陇右节度副使哥舒翰幕府判官田良秋给哥舒翰的推荐信,踏上了西出阳关的征程。哥舒翰对高适的诗文、人品和才能很欣赏,上表奏请高适为左骁卫军曹,充幕府掌书记,并把高适视为心腹,常随左右。高适感激哥舒翰的知遇之恩,从此一心一意地在哥舒翰鞍前马后效力。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这场突如其来的政治灾难使承平日久的大唐王朝骤然由盛转衰,但同时也给高适和许多读书人带来了一个展示才华、实现抱负、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高适自此迎来了人生的鼎盛时期。

安禄山的叛军于范阳(北京)起兵,一路攻城掠地。唐玄宗任命哥舒翰为太子前锋兵马大元帅,率河、陇兵镇守潼关,同时拜高适为左拾遗,转监察御史,协助哥舒翰守潼关。唐玄宗携杨贵妃出奔四川。不久,长安被叛军攻陷,许多朝中官员、高适的朋友,如王维、储光羲等人变节接受了伪职。高适潼关脱险后,从小道日夜兼程,在河池郡(今陕西凤县附近)谒见唐玄宗,陈述哥舒翰兵败的原因,并建议玄宗西幸蜀中,依靠巴蜀之险,避敌锋芒,再图平叛大业。高适的忠贞得到唐玄宗的赞赏,随即任高适为谏议大夫,赐腓鱼袋。

不久,被封为江陵府都督、统江南西路等四路节度使的永王李遴造反,肃宗任命高适为御史大夫、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淮南节度使,与淮南西道节度使来镇,江东节度使韦陟共同平定永王之乱。叛乱很快平息,被永王延为幕僚的李白被牵连入狱。在浔阳狱中,李白向一切能救自己的熟人求助。宰相崔涣、御史小丞宋若思,在朝廷中还有一位重量级人物为李白说情,他就是中兴第一名将郭子仪。

就在朝中大佬对李白施以援手的时候,令人不解的是,多年前的好朋友高适却给了李白沉重一击,让他看到了人性的悲凉。其实,李白在狱中,第一个想到的就是高适。此时,李白的身份是附逆文人,而高适是讨逆主将。李白本对高适抱有很大希望,然而,希望越大失望越大。

具体情节已不可知,《高适年谱》记载:“高适对李白之厄难,似无所帮助。”又有野史说,李白夫人宗氏也来求助于高适,高适不但冷漠以对,反而烧掉了当年和李白来往的一切信函和证据。不久,李白流放夜郎。遇大赦而还,五年后,病死于当涂。至于高适为何不救李白,后人猜测,原因有二:一是担心影响自己的仕途,害怕引火烧身;二是和李白交往是十几年前的事,高适和李白虽然都是诗人,但李白天真,高适现实,两人的政治理想有差别,实为不想救这位当年的好诗友,现如今的大唐罪人。

代宗永泰元年(765)正月,元宵节刚过去几天,在正月二十二这天夜里,高适安静地离开了人世。

高适的故事

高适的父亲高崇文是韶州(广东韶关)长史,他少时跟随父亲客居岭南。年轻时,他曾经游历过浙、闽一带,也曾经同梁洽游历荆、襄地区。开元七年(719年),父亲高崇文在扬州去世后,家道趋于中落。

高适耻于预进士、明经常科,二十岁前后,第一次西游长安,求仕无成。这次求仕失败之后,高适定居宋城(河南商丘),以耕钓为生,甚至一度到了乞讨的地步。开元十九年(731年),高适北上幽州,投奔朔方节度大使信安王李祎,随他出卢龙塞征讨契丹。

此役,“祎等大破奚、契丹,俘斩甚众,可突干帅麾下远遁,馀党潜窜山谷。在随军出征期间,高适创作了《营州歌》《塞上》《蓟门五首》《信安王幕府》等诗篇,这是他边塞诗创作的开始。战争结束后,他自觉未被重用,便回到宋州。

开元二十三年(735年),高适应征赴长安参加王霸科考试,落第,又回到宋州。在此次赴长安应试期间,他结识了王昌龄、王之涣等人。此后,他一直居住在宋州,先后写了《燕歌行》《画马篇》等诗。天宝三载(744年)开始,高适外出游历,曾与李白、杜甫游于单父(山东单县),登琴台,怀古赋诗。

他又东游楚地涟水县,泛舟济南大明湖,出猎渤海,之后在淇上闲居,于天宝六载(747年)回睢阳。在游历途中,他创作《古大梁行》、《秋胡行》、《淇上别业》等诗作。回到睢阳后,他又创作了《别董大》两首。

高适(?-765年2月17日),字达夫,一字仲武,郡望渤海蓨县(今河北景县),行次三十五,故称“高三十五”。唐朝边塞诗人。早年在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以耕钓为生,后出任封丘县尉。

安史之乱期间,先后出任淮南、剑南节度使,又担任彭蜀二州刺史、刑部侍郎、左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病逝后,追赠礼部尚书,谥号忠。

高适长于古风、乐府,论诗推崇建安风骨。其诗题材广泛,尤能反映民间疾苦,语言质朴,风格雄浑,与岑参并称“高岑”,又与王之涣、王昌龄、岑参合称“边塞四诗人”。

扩展资料:

文学成就

高适诗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现实性较强。主要有以下几类:

1、边塞诗

成就最高。代表作如《燕歌行》《蓟门行五首》《塞上》《塞下曲》《蓟中作》《九曲词三首》等,歌颂了战士奋勇报国、建功立业的豪情,也写出了他们从军生活的艰苦及向往和平的美好愿望,并揭露了边将的骄奢淫逸、不恤士卒和朝廷的赏罚不明、安边无策,流露出忧国爱民之情。

2、反映民生疾苦的诗

这些诗比较深刻地揭露了统治者与广大人民之间的矛盾,如《自淇涉黄河途中作十三首》之九、《东平路中遇大水》等,真实地描写了广大农民遭受赋税、徭役和自然灾害的重压,对他们的困苦境遇表示同情,他还写过一些赞美“良吏”的诗,从“仁政”思想出发,提倡轻徭薄赋,在当时也有一定的进步作用。

3、讽时伤乱诗

大抵指斥弊政,对统治者的骄奢淫逸有所批判,如《古歌行》《行路难二首》等。还有一些诗作于安史乱后,对政局流露出忧虑和愤慨,如《酬裴员外以诗代书》《登百丈峰二首》等。

4、咏怀诗

数量最多,思想内容比较复杂。像《别韦参军》《淇上酬薛三据兼寄郭少府微》《效古赠崔二》《封丘作》等,抒写了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忧愤,对现实有所不满。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高适

同样是被安史之乱的叛军所俘,李白和高适的结局截然不同,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我想高适和李白在安史之乱中不同的结局,主要是因为他们两人的政治眼光是完全不一样的。李白在安史之乱中选择了永王一方,但是可惜之后永王兵败,永王还被朝廷判下了反叛的罪名,李白也是受到牵连被抓入了大牢。

但是高适确实在安史之乱中抓住了机遇,从此他在为官路上可以说是大器晚成。在安史之乱爆发之后,高适和李白的不同选择已经决定了这两个曾经的好友,已经成为了现在的敌人,李白在被收监之后,也是曾经向过去的这位好友写过信来求救。

高适也是将李白写来的文章烧掉,这就导致了李白与高适之间彻底的决裂。总体看来,我认为他们人生的不同结果,原因还是在于他们两人身份一开始就是不一样的。李白他是一个纯粹的诗人,虽然一开始李白也是曾经想要去为官的,但是可惜的是,时不利李白,李白也就只能作为一个诗人。而高适他一开始便是一个武将,虽然他在安史之乱爆发之前只是一个普通的官员,但是他在安史之乱中却是建有战功,从此仕途是青云直上

导致这种结局的出现,只是因为他们两人的思想是不一样的。但令人遗憾的便是在两人虽然政治立场不一样,但他们到底是朋友。在李白求救的时候,高适仍然是落井下石,对于曾经好友的求救视如未见,可以说成人品上面是已经输掉了的。所以虽然高适得到了高官厚禄,但是他却失去了自己的人格的尊贵,这样的他的存在又有什么意义呢?

假装文人的武将高适,在文学方面的成就怎么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很多人对高适的印象都是从他的诗开始,高适是唐朝时期著名的诗人,和王昌龄、王之涣、岑参合称边塞四诗人,可见,他的文学功底是非常扎实的,从后人对他的评价来看,高适的作品大多数反映的是边塞情景,诗人的作品绝大多数都是来源于现实生活,这和他武将的身份是离不开的。

高适的边塞诗如此有名,正是因为他风格独特。我们知道,边塞诗一般是以边疆地区人们的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而高适的诗歌气势蓬勃奔放同时雄浑悲壮。诗句不是简单的流于表面,背后意义深刻。这和他漫游的人生经历所形成的豪爽正直的性格息息相关

我们知道许多诗人一生郁郁不得志,相比较而言,高适应该是比较幸运的,生活在盛唐时期,虽然落第过但在中年时期担任朝廷命官,高适一生起伏,游历甚广,所以他的眼界非常开阔。他的诗歌不局限于边塞一种题材。比如其他人用诗句称赞盛唐繁华景象的时候,他却能看到背后民生疾苦,如《东平路中遇大水》,真实地描写了广大农民生存艰难,表达了对农民身处困苦境遇的同情。在反映社会现实的同时不忘对统治者提出建议,提倡轻徭薄赋。

现在很多人习惯性将多位诗人拿出来放在一起比较谁的文学成就更高,事实上,这难以得出一个准确的结论。每个人衡量的标准不一样,出于主观意识对每位诗人的情感不同,因此各有见解。其次,每位诗人擅长领域不同,也不好放在一起比较。就高适遗留的作品而言,虽然身为武将,但是他文学方面的成就是许多人难以追赶的。

《唐才子传》之高适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不喜欢读长诗的朋友可以略过前面这首《燕歌行》。 

后人常把高适与李杜放在一起品评,不知何故。论边塞诗,老夫感觉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在直抒胸臆方面相对高适还是要逊色许多。读高适的边塞诗,让人血脉喷张咬牙切齿却又充满哀怜。从这首《燕歌行》我们看出,高适把对统帅张守珪狂妄无知轻意知冒进谎报军情又无视士兵生命的性格特点描写得淋漓尽致,乃致千百年后,当人们读到这首诗的时候,怒火与热泪齐飞,仇恨与哀怜迸发。

史载高适家势不错,年轻时好游玩,这和大多数才子几乎如出一辙。此人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读书不怎么样,到四十七岁才考中进士。更有趣的是,《唐才子传》记载,高适五十岁才开始学诗,但写出来的诗直接众人把众人给惊呆了,被视为奇才。 我们中学时学过一首《别董大》: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这首诗读起来感觉高适身体里藏着一股狂傲之气。当然,《别董大》还有另一首,也录如下:

六翮飘飖私自怜,一离京洛十余年。

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

老夫以为这第二首才是屌丝真实生活的写照,这首诗表现出高适的率真,在高适身上,我找不出他半点的虚伪。我想,狂妄的高适和率真的高适能够在一个人身上表现出来,毫无违和感真是难得。

高适的边塞诗已冠绝边塞诗之首,然,其送别诗更加流露出另一种直率与真诚:

《送李侍御赴安西》

行子对飞蓬,金鞭指铁骢。

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

虏障燕支北,秦城太白东。

离魂英惆怅,看取宝刀雄。

        如果说王昌龄赴塞是为了混一口饭,那高适的赴塞就直接奔着建功立业,升坛拜将而去,所以他即使写送别诗,也是那样的飞扬拔扈,不可一世。读起来,真有让人重回少年之感。

《送裴别将之安西》

绝域眇难跻,悠然信马蹄。

风尘经跋涉,摇落怨暌携。

地出流沙外,天长甲子酉。

少年无不可,行矣莫凄凄。

如今国家征兵,完全可以在广场上,挂上大横幅,把高达夫的诗录几首,就啥也不用动员了,嘿嘿。

《唐才子传》这样描述高适:

         适,字达夫,一字仲武,沧州人。少性拓落,不拘小节,耻预常科,隐迹博徒,才名便远。后举有道,授封丘尉。未几,哥舒翰表掌书记。后擢谏议大夫。负气敢言,权近侧目。李辅国忌其才。蜀乱,出为蜀、彭二州刺史,迁西川节度使。还,为左散骑常侍。永泰初卒。适尚气节,语王霸,衮衮不厌。遭时多难,以功名自许。年五十,始学为诗,即工,以气质自高,多胸臆间语。每一篇已,好事者辄传播吟玩。尝过汴州,与李白、杜甫会,酒酣登吹台,慷慨悲歌,临风怀古,人莫测也。中间唱和颇多。今有诗文等二十卷,及所选至德迄大历述作者二十六人诗,为《中兴间气集》二卷,并传。

        高适一生两次赴塞,有幸在哥舒翰手下做幕僚,史载天宝八年(749年),高适进士及第,授封丘县尉。投靠河西节度使哥舒翰,担任掌书记。拜左拾遗,转监察御史,辅佐哥舒翰把守潼关。天宝十五年(756年),护送唐玄宗进入成都,擢谏议大夫。出任淮南节度使,讨伐永王李璘叛乱。讨伐安史叛军,解救睢阳之围,历任太子詹事、彭蜀二州刺史、剑南东川节度使。广德二年(764年),入为刑部侍郎、左散骑常侍,册封渤海县侯。

高适死后,被追赠礼部尚书,谥号为“忠”。可见作为文人,想要登坛拜将出将入相,拜相封侯,一定要跟对人,才能做对事。四位边塞诗人,唯高适荣极一身,虽然高适亦是一个直肠子之人。

高适不止有送别诗,边塞诗,亦有很多应酬诗和闺怨诗,其诗直指人心,令人避之不及却又无可奈何,高适象一个偷窥灵魂的高手,把我们心里的一点点小隐私直接摊开在纸上。而老夫尤对其《铜雀妓》感到内心懔然:

日暮铜雀迥,秋深玉座清。

萧森松柏望,委郁绮罗情。

君恩不再得,妾舞为谁轻。

         孟德已去,空余子衿。所幸高适之才没有被埋没在荒冢之中。试想又有多少如高适者,消失于滚滚的历史长河里,终使我们不再见之,亦无法赞叹之。

好了,文章到此结束,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