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大均是哪个朝(屈大均是哪个朝代的)

日期:2023-05-14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今天给各位分享屈大均是哪个朝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屈大均是哪个朝代的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屈大均《壬戌清明作》译文及鉴赏

《壬戌清明作》

清代:屈大均

朝作轻寒暮作阴,愁中不觉已春深。

落花有泪因风雨,啼鸟无情自古今。

故国江山徒梦寐,中华人物又销沉。

龙蛇四海归无所,寒食年年怆客心。

《壬戌清明作》译文

阵阵轻寒,弥漫在清晨,片片阴云,笼罩在暮色时分。愁闷里,竟然未觉到春意已沉。

落花滴泪,是因有风雨的侵临,啼鸟无情,此事自古而今。

故国的江山啊,突然称为梦寐,中华英杰人物又一次消沉。

那醉梦独醒的猛士啊,四海之广,却无处可以立身,年年的寒食,徒然上我客子之心。

《壬戌清明作》注释

壬戌: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

作:此处指天气变化。

“落花”二句:实即杜甫《春望》诗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之意,作者偏从正面说出,以落花、啼鸟之无知,更进一步衬托出自己的深愁远虑。

龙蛇:比喻隐伏草野,带时而起的志士。

怆(chuàng):悲伤。

《壬戌清明作》创作背景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重要节气,标志着凋零的严冬过去,煦暖的春天来临。人们在这一天踏青、扫墓、上坟,是祭奠和怀念亲人、朋友、同志的一个日子。而作为遗民诗人的屈大均,在这天触景生情,将时节与自己的奋斗联系起来,抒发了反清无望的深沉幽愤和悲怆。

《壬戌清明作》鉴赏

首联写环境氛围,暗示斗争的情况和自己的心情。早晨飘飞的轻云到了傍晚就阴沉沉的了,在忧愁中的人全然不觉时间已进入了暮春。前句既是写的实际的天气,又是写的内心的感触:清的力量渐渐渗透已把天下遮掩。环境描写,有渲染气氛的作用。后句,点出一个“愁”字,流露郁懑和时光逝去的失落之情。

颔联用双关语对比地写眼前的现实。“有泪”,形容花上的`露珠。作者用垂泪的“落花”比喻受打击的抗清志士,得意的“啼鸟”来比喻卖力为清廷帮腔的小人。这种写法我国古典诗词中常用,屈原就常用香花和臭草来比喻忠与奸。那“鸾鸟凤凰,日以远兮。燕雀乌鹊,巢堂坛兮。露申辛夷,死林薄兮。腥臊并卸,芳不得薄兮”就是这类构意的始祖了。这样的写法,能够表达作者鲜明的爱憎。

颈联感情强烈,饱含自己壮志未酬的感慨。“徒”,“又”,将恢复理想成为空想的感伤,志士仁人白白消殒的沉痛,表达得淋漓尽致。有“如何亡国恨,尽在大江东”的深沉幽愤,也有“万里悲风随邮塞,三年明月照思乡”的沉痛遗恨,慷慨悲壮而让人久久难以释怀。

尾联流露出失望之情。“龙蛇”这里是借喻,代指志士。“龙蛇四海归无所”,指反清志士们因为大业难成而找不到自己的归宿。“寒食年年怆客心”,指包抗自己在内的前明遗民志士在年年寒食节的时候都会产生悲怆之感。由此,表达了反清无望的幽愤。

《壬戌清明作》作者介绍

屈大均(1630—1696)明末清初著名学者、诗人,与陈恭尹、梁佩兰并称“岭南三大家”,有“广东徐霞客”的美称。字翁山、介子,号莱圃,汉族,广东番禺人。曾与魏耕等进行反清活动。后为僧,中年仍改儒服。诗有李白、屈原的遗风,著作多毁于雍正乾隆两朝,后人辑有《翁山诗外》、《翁山文外》、《翁山易外》、《广东新语》及《四朝成仁录》,合称“屈沱五书”。

屈姓家族起源于我国那个地方?

起源: 起源主要有四:①出自芈姓。《楚辞注》、《姓氏考略》及《通志·氏族略》载,春秋时楚武王子瑕食采于屈(故城在今湖北秭归东五里),后以邑为氏。②据《淮南子》所载,商王纣之臣有屈商,拘文王于里;《吕氏春秋》载,夏王启伐屈骜,则屈姓不始于楚。③出自姬姓。《集韵》载,春秋时晋公子夷吾居屈(今山西永济),出良马,子孙或以地为氏。③出自他族。《魏书·官氏志》载,北魏时改屈突氏为屈姓;《旧唐书》载,唐时西蕃人有屈姓;清满洲人姓,世居沈阳;傈僳族以雀为图腾的氏族蘖饶时氏,汉姓为屈;今满、阿昌、裕固、壮、彝、羌、毛难等民族均有屈姓。

始祖:屈瑕。 迁徙: 屈姓得姓后十分兴旺发达,春秋战国时屈氏和景氏、昭氏为楚国最有势力的三大王室宗族,显赫一时。这一时期名载史册者达十余人,以三闾大夫屈原最为著名。前223年楚灭于秦,屈姓从此开始徙奔四方。一部分为避难散居今湖北、湖南等地。汉灭秦,曾迁六国贵族后裔和关东豪族于关中,屈姓亦列其中,为屈姓入陕之始。西汉后两湖之地的屈姓有一部分迁居浙江临海,一部分迁居江苏泗洪、盱眙等地。而两汉之交的动荡不宁,使关中屈姓有进入山西、河北、山东者,其中一支迁居河南洛阳。魏晋南北朝时期,繁衍于今浙江临海、江苏盱眙、河南洛阳的屈姓家族庞大,人丁兴旺,昌盛为屈姓临海、临淮、河南郡望。三国时汝南人屈晃因仕宦于吴,落籍今江苏省境。北魏时屈遵家族在河北北部、辽宁南部的繁衍也颇引人注目。随着同时期屈突氏改屈姓,极大地壮大了屈姓家族。隋唐时屈姓发展表现为南北争雄,竞相发展。宋元时屈姓在南方的发展压倒了北方,播迁于南方广大省份,今江西、福建、广东、广西均有屈姓人定居。明初山西屈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被分迁于河北、北京、江苏、河南、山东等地。明清以后,屈姓分布地进一步扩大。�如今,屈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湖南、陕西等省为多。目前屈姓人口列全国一百七十二位。 郡望: 临海郡 三国时东吴太平二年(257)将会稽郡部分置临海郡于章安,相当今浙江东部沿海、象山港以南地区。隋开皇九年(589)临海郡废,置临海县。

河南郡 汉高帝置,治所在今天河南洛阳一带。 堂号: 三闾堂、汨罗堂 都是根据屈原命名的。战国时屈原,博闻强记,明于治乱,在楚国官至三闾大夫。楚怀王很尊重其才。后来因为被奸臣靳尚和郑贵妃说他的坏话,被贬到江南。他作了《渔父词》,表明自己的爱国心,自投汨罗江而死。

其它堂号:①郡望堂号:临海、河南。②自立堂号:渤海、香草等。 字辈: 陕西汉中屈氏字辈:儒林楚克定,万世永宏昌。应仕成世有,宗万逢继兴,玉印崇先德,仁和庆大同,昌隆昭户勋,富贵定荣丰。

湖南湘乡小江屈氏字辈:胜贤同世盛,锡爵护朝廷。

陕西汉中屈氏字辈:大自成开正有杨,荣华富贵万代兴。

山东滕州屈氏字辈:绍凡庆允会,光昌石延方。 名人: 屈完,春秋时楚国贵族。芈姓,屈氏,名完。前656年,齐桓公率兵伐楚,兵抵径山。楚成王派他领兵御敌。齐兵退驻召陵,向楚军示威。他态度强硬,齐桓公遂与楚盟于召陵而去。

屈荡,约生活于楚共王至楚康王之时。屈氏,名荡。屈到之子。郢(今湖北江陵纪南城;一说今湖北宜城楚皇城)人。楚康王二年(前558)起任楚国连尹之职,掌管外事。楚康王十二年改任莫敖,主管楚国的王族事务。

屈建(?-前545),春秋楚大夫。字子木。前548年为令尹,率师伐舒鸠,灭之。前546年,宋向戌发起弭兵之会,诸侯会盟于宋。他违背诺言,欲趁机击晋。盟时,晋、楚争先,晋让楚,他得先歃血。遂罢兵

屈原(约前340-约前278),战国末楚国政治家、诗人。名平,字原,自云名正则,字灵均。与楚王同姓。学识渊博,明于治乱,娴于辞令。为楚怀王左徒,入则与王图议国事,发布诏令;出则接待宾客,应对诸侯,甚受信任。主张任用贤才,彰明法度,富国强兵,联齐抗秦,进而统一中国。曾为怀王起草“宪令”,因上官大夫靳尚等谗毁,王怒而疏远屈原。后楚败于秦,他奉命出使齐国,归后任三闾大夫。不久又遭排斥,放逐汉北。顷襄王继位,又被放逐到江南,流浪于沅、湘一带。襄王二十一年(前278)二月,秦将白起攻破郢都,楚国濒于危亡,屈原深感理想破灭,约于是年夏历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而死。后来,这一天便成为中国人民纪念他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汉书·艺文志》著录有赋二十五篇。《离骚》为其代表作。《天问》体制特异,内容和风格皆与它篇不同。《九章》包括《橘颂》、《哀郢》、《涉江》、《怀沙》等九篇,非一时之作,主题大致同于《离骚》。《九歌》十一首是祠神诗,清新凄艳,幽渺情深。其中《国殇》是哀悼卫国英雄的挽歌,慷慨悲壮,充满爱国主义精神。《招魂》一篇,汉以来即有争议,但后世学者多认为是屈原所作。《远游》、《卜居》、《渔父》三篇,一般认为系后人伪托。屈原是中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奠基者,他善于向民歌学习,发展了“比兴”手法,并在南方民歌基础上,创造了“楚辞体”,亦称“骚体”。屈原在中国文学史上地位很高,影响很大。《诗经》中的《国风》和屈原的《离骚》合称“风骚”,两千多年中一直是我国古典诗歌的最高典范,对我国诗歌的发展都有特殊的重要意义。

屈匄,战国楚将。前312年,楚怀王为秦背割地之约报仇,派其率军攻秦。秦惠文王派庶长魏章抗御,樗里疾助之,两军在丹阳(河南淅川西丹水以北)交战,他兵败,甲士八万余人被杀,他和将领七十余人被俘。另路秦军乘胜进占楚地汉中。

屈盖,楚人。战国时期秦国左丞相,秦武王三年至四年(前308-前307)任此职。三年,樗里疾相韩,左丞相甘茂代樗里疾为右丞相,屈盖补甘茂之缺。在职期间,促成秦楚和好。以后数年,秦、楚保持着友好关系。

屈垣(389—443),北魏臣。字长生,须长子。少掌家业,擅长计算。道武帝初,用为给事,后历将作监、尚书右仆射、侍中、中领军、镇东大将军等职。受太武帝信任。帝出,常留其镇守。为官公正。坠马卒,帝闻其死讯,令信使步归。谥成公。

屈突通(557-628),唐初大将。隋末唐初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人。隋炀帝时官至左骁卫大将军。曾镇压关中(今陕西省中部及甘肃省南部之地)起义军刘迦论部。后奉命镇守河东(今山西省晋西南隅芮城县西北)。李渊自太原(今山西省太原市)出兵反隋,他被李渊军所击败,率部东奔,被唐军追及,兵众散亡,乃降唐。后从李世民击灭薛仁果、王世充,均立战功。历官兵、刑,工等各部尚书、洛州都督。

屈遇,北宋将领。党项羌人。开宝元年(968),直荡部族首领啜佶率众攻府州,为宋兵所败,诏羌部族十六府大首领屈遇与十二府首领罗崖领所部诛啜佶,啜佶惧怕,以其部族归顺。以屈遇为检校太保、归德将军,罗崖、啜佶均为检校司徒、怀化将军。

屈大均(1630-1696),明末清初诗人。初名绍隆,字翁山,又字介子。番禺(今属广东)人。顺治三年(1646)清军陷广州,次年参加反清斗争,同年失败。顺治七年清兵再围广州,在番禺雷峰海云寺削发为僧,名其所居为“死庵”,以示誓不为清廷所用之意。顺治十三年开始北游,志图恢复。康熙二十二年(1683)因郑成功的孙子克塽降清,屈大均大失所望,由南京携家归番禺,终不复出。屈大均具多方面文学才能,以诗成就最高。内容上表现爱国忧国之情,也有对南明政权腐败表示痛心和气愤,揭露清朝苛政,对人民祸难疾苦表示深切同情。气魄豪放,笔力遒劲,富于想象,为岭南三家之冠。其著作乾隆时曾遭禁毁,后人辑存有《翁山诗外》、《翁山文外》、《翁山易外》、《广东新语》及《四朝成仁录》,合称屈沱五书。另有《道援堂词》。

屈复(1668-?),清文学家。字见心,号悔翁、金粟道人,陕西蒲城人。少时游齐楚吴越。后以诗教授于京师。居僧庐,约客不迎送,不作寒喧语。与客论学及诗文源流,诸史兴亡、兵马征战,天文律历等,“无不恺切祥明,言之凿凿”。不赴鸿博,沈德潜等谓其“不屈志节,固是有守之士”(《清史稿》)。诗文浑劲朴质,论意不凡。有《弱水集》等。

其他屈姓名人有春秋时楚国大臣屈瑕、屈到、屈建;三国吴大臣屈晃;北朝北魏大臣屈遵、屈须、屈道赐、屈拔;唐将领屈突盖、屈寿,画家屈鼎;明诗人屈淑;清诗人屈凝、屈敏,画家屈秉筠等。近当代屈姓名人有爱国民主人士屈武,电子技术专家屈保春,古典文学专家屈守元,版本学家屈万里,教育家屈伯川,作家屈兴歧,作曲家屈文中,剧作家屈楚等。

皇明四朝成仁录的作者生平

屈大均生于明末清初的更替时代,是一位富有民族气节的志士,具有浓厚的反清思想。清军入关以后,发布剃发令,屈大均坚决反对,并就此写了《藏发冢铭》、《长发乞人赞》、《秃颂》、《藏发赋》等,并参加过抗清斗争,曾向南明永历帝上过“中兴”之策。清军破广州后,屈大均遁入空门,名其所为“死庵”。后又奔走大江南北,结交志士,留意山川险阻,志在恢复。不久后又弃佛归儒。他在会稽的时候,与魏耕关系很好,又在陕西等地交接了顾炎武、李因笃等明遗民,共同商讨反清复明大计。魏耕曾通消息与郑成功,引导郑成功、张煌言举兵收复江南二十四县,屈大均也参与了此事,事泄遂避居桐庐。吴三桂反,屈大均又曾一度参加吴部,从其军于湖南,很快因为政见不合又离去。三藩之乱平定后的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返回故乡隐居,专心著书,述作甚富。康熙三十五年(公元1696年)病卒。

屈大均诗文中“悖逆之词”甚多,其“不平之气”现于言外,但屈氏生前却并未因文字而坐罪,直到三十多年后,屈氏诗文案才发,屈大均的子孙们承担了这次文字之祸。这是因为清朝的文字狱在雍正、乾隆时期有了更大的发展。顺治、康熙年间,文网初织,文字之禁尚宽,虽然发生了庄氏明史、戴名世《南山集》等几桩大案,但总的来说还是个别现象,文字之狱尚未成为思想文化统治领域内的主流,清廷对汉族知识分子基本采取的还是怀柔宽和政策。到了雍正、乾隆两朝,清廷大力强化对思想意识形态的控制,文字狱层出不穷,使人们战战兢兢,动辄得罪。特别是乾隆皇帝,对文字的苛求达到了极端的程度,即使是精神失常的疯人,也照样斩决,其亲朋皆连坐。

南北朝时期文人诗创作代表人物有?

一、山水诗旳兴起

南朝文人诗歌从刘宋开始。江南不仅物产富庶,经济繁荣,而且山水秀丽;士族文人们广建园林别墅,登临山水,流连自然,特别是到了谢灵运,由于政治上郁郁不得志,肆意遨游山水,所到之处,“辄为歌咏,以致其意”,山水成为吟咏、描写的主要对象,完成了从玄言诗到山水诗的转变,成为诗歌发展史上的一个进步,对唐代王维、孟浩然的山水诗有明显的影响。

二、七言和杂言乐府诗的发展

追溯文人的七言诗,最早的是东汉张衡的《四愁诗》,但因夹用“兮”学,还没有从楚辞中完全蜕变出来,而后有曹丕《燕歌行》,是现在能见到的最早也最完整的七言诗。到了宋时的鲍照,才自觉地继承和发扬汉魏乐府的现实主义传统精神,来反映现实,抨击门阀制度,创作出七言或以七言为主的杂言乐府,形成新的诗歌体裁,更适合表达自由奔放,豪迈慷慨的思想感情,完成了五言到七言的转变,对七言诗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齐、梁诗人步其后尘,并不断兴盛。

三、格律诗的开瑞——永明体

文人诗歌发展到齐门二小时期,产生了一个重要的变化,这就是出现了有理论指导的讲求声律的新体诗,即永明体。

齐永明年间,周颙依据和模拟佛经的读音,把汉字定为四声(平、上、去、入),著有《四声切韵》。接着,沈约等诗人又根据四声和双声迭韵来研究诗中声、韵、调的配合,提出了诗歌声律中应该避免的“八病”(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纽、正纽)的主张,并结合建安以来诗歌逐浙讲究对偶、词藻、用典、雕琢的技巧,创作出一种新体诗。因它产生于永明年间,被称为永明体。

声律说的产生,永明体的创作,右我国文学发展史上是一件值得重视的大事。有号称“永明之雄”的谢眺,继承和发展了谢灵运的山水诗,写了一些清新工丽的作品,为后人所传诵。

四、宫体诗的出现

南朝文人诗歌发展到梁陈时期,宫体诗的出现了。《梁书•简文帝纪》记载他的话说:“余七岁有诗癖,长而不倦。然伤于轻靡,时号‘宫体’。”宫体诗的名称来源于此。这种许主要吟咏描写女人的容貌、形体、心灵、装饰、姿态等,以雕藻绮靡的形式寄寓色情放荡的内容。是他们放荡生活的写照。

五、北朝诗坛的概貌

北魏统一北方以后,经济、文化逐渐得到发展,诗坛也逐渐有了起色。直到西魏、北周时,南方诗人庾信、王褒到了北方,北朝诗坛才有了新的转机,因而诗歌创作便在一定程度上融合了南北的诗风,具有南朝诗歌的华美精密和北方民歌旳质朴刚健风格,它对唐代诗人的影响是直接而显著的

屈大均最著名的诗

木槿·其二

朝代:清朝|作者:屈大均

舜华难与久,每恐美人非。好日嗟无及,香车愿不违。

红葩餐未忍,紫蒂摘休稀。为与衣如雪,蜉蝣生意微。

送人往长白山·其二

朝代:清朝|作者:屈大均

秋初已冰雪,冻解百泉侵。北接乌龙阔,南连鸭绿深。

君求白驼鹿,应向黑松林。肃慎有遗矢,还从云际寻。

帝乡子·花花

词牌名:帝乡子|朝代:清朝|作者:屈大均

花花。一枝红一家。大小髻鬟都有,似朝霞。蝴蝶逐人来去,粉沾青额沙。

团扇扑将三两,莫伤他。

钗头凤·其二

词牌名:钗头凤|朝代:清朝|作者:屈大均

当钗立。花慵拾。倒开红羽双烟入。沉栈气。成心字。

氤氲终日,不离香翅。戏。戏。戏。

餐琼粒。入相习。不栖枝上愁花湿。铜炉器。添兰桂。

殷勤幺凤,口珠衔媚。记。记。记。

沁园春·荔枝

词牌名:沁园春|朝代:清朝|作者:屈大均

夏至初丹,喜有蝉催,向遍桂洲。正丁香大小,争衔红翠,明珠的皪,半擘浮丘。

膏滑难濡,绡轻尚汗,一一先教双掌留。妃唇啮,笑玉浆四注,甘入心流。

擎来蚤已蠲愁。更挂绿离离堆满篝。爱肉芝成水,无劳草汁,露华可醉,不用花篘。

留齿何曾,含消绝似,解渴须从焦核求。醉还好,自清明过后,餐到深秋。

清朝的著名诗词大家有哪几位?

一、明末清初:

清初的诗人大多是明朝遗民,如钱谦益、顾炎武、屈大均、吴嘉纪、魏耕、八大山人等,钱谦益虽号称清初诗坛盟主,但人品气节都不行,屈大均和魏耕是抗清志士,顾炎武、八大山人和吴嘉纪等都入清不仕,他们的诗大多质实沉雄,感情真挚沉痛,颇有可读之处

二、康熙年间:

康熙年间,出现了王士禛、朱彝尊两位诗坛领袖,查慎行、赵执信等重要诗人,以及陈维崧、纳兰性德等著名词人,王士禛、朱彝尊并称“南朱北王”,王士禛的诗论创“神韵”说,对后世影响深远,朱彝尊和陈维崧、纳兰性德并称“清词三大家”,所辑《词综》是中国词学方面的重要选本。

三、雍乾嘉年间:

康熙之后,又产生了许多诗歌流派,比如台阁体的沈德潜,“歌咏百姓之勤苦”的郑燮,性灵派三大家袁枚、赵翼、张问陶,肌理说的翁方纲,常州派的张惠言,学习李白的黄景仁等。

四、晚清:

晚清诗歌整体水平不如清代中期,但气象远胜前期,很多著名诗人同时也是爱国志士,比如龚自珍、谭嗣同、秋瑾等,而清末的王国维则是中国最后一位古典词学家,《人间词话》对当代诗词创作影响很大。

屈大均是哪个朝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屈大均是哪个朝代的、屈大均是哪个朝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