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州为什么西江(端州现在什么地方)

日期:2023-05-14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端州为什么西江,以及端州现在什么地方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肇庆七星岩为什么被称为西湖之水桂林之山

七座石峰与湖水相映成景,且排列似北斗七星,故名“七星岩” 在具有热带特色的峰林石山地形上,由石灰岩组成的岩石峰洞宛如天上的群星点缀在湖中,岩内有洞,洞中有河,星湖的七星岩和八洞历来是最为游人喜爱的景色。七星岩神奇的山峰、幽雅的岩洞、碧澄的湖水相互结合,形成上环水、水绕山,楼阁水榭、波光岩影浑然一体,构成了一副美丽的图画,自古被誉为“西湖之水,桂林之山”。

肇庆西江的由来

肇庆是历史悠久的岭南名郡。早在南越国时期,骆越酋长安阳王曾北上建都于封溪(今封开境内)。赵佗击败安阳王之后,在封溪一带建立苍梧国,作为南越国的属国。汉武帝平定南越之后,在今高要、肇庆市区、高明和三水西部、云浮东部等地设置高要县,属苍梧郡。县名得自境内的高要峡,高要峡则因峡山高峻、峡水如腰而得名。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始置端州,辖高要、端溪等九县。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废州置郡,端州改为信安郡。唐武德年间复为端州,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称高要郡,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又复为端州。直到北宋元符三年(l101年),徽宗赵佶因即位前为端王,端州为其"潜邸",故在端州置兴庆军节度;政和三年(ll13年)改端州为兴庆府;重和元年(1118年)又亲赐御书"肇庆府",自此更名为肇庆。

肇庆历来是西江流域的政治中心。西汉元鼎七年(公元前l10年),汉武帝在高要设盐官,是全国36个盐官之一。西晋太康二年(公元281年),晋武帝在高要置西江督护府,管理西江流域土著民族事务。南朝梁天监六年(公元507年)梁武帝升高要为郡,并把广州都督府设在高要,统辖岭南13州。陈霸先任西江督护、高要太守期间,在这里招收俚、僚子弟兵,积蓄力量,其后北伐侯景,并于公元557年建立了陈朝。陈时广州都督府仍治高要。

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两广总督府从广西梧州移驻肇庆,直到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才迁往广州,历时182年。1646年,朱由榔以肇庆府署为行宫,即位称帝,改称永历,在肇庆组织军民抗清。清代在省与府之间设道,如分巡肇罗道、分巡肇阳罗道、分巡广肇罗道等,道台多设在肇庆。1912年以后,先后设肇罗军政分府、肇阳罗镇守使署、西北军绥靖委员行署等于肇庆;1936年,设置广东省第二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辖12个县。

建国后,肇庆一直是高要县、肇庆市人民政府和肇庆地区行政公署的驻地。1988年3月,肇庆改为省辖市,辖端州、鼎湖两区和高要、广宁、四会、新兴、罗定、云浮、德庆、郁南、封开、怀集10县。1995年,云浮、罗定、郁南、新兴等四个县级建制从肇庆市辖区划出,另外成立云浮市。到目前为止,肇庆实辖端州、鼎湖两区,高要、四会两市(县级),广宁、德庆、封开、怀集四县及肇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省级)。

西江河对肇庆的意义

网上找的~~部份应该对你有用~~

西江由西往东流经肇庆全境,然后从新会市的崖门流入南海。西江流经肇庆的这一段,风光秀丽,胜迹众多,如若乘船游览西江景色,别有风味

若乘船从东往西而来,远远映入眼帘的便是"浮"于西江中央的状如端砚的砚洲岛。传说,在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被誉为"包青天"的包拯任端州知郡事三年期满离肇庆时,船出羚羊峡,突然波浪翻腾,狂风骤起。包公事感跷蹊,立即查问手下人。原来是端州砚工为了表达他们对包公体恤民情的敬仰,托人送来了一方用黄布裹着的端砚。手下人见是一方石砚,并非金银珠宝,于是便收下了。包公立即取来端砚抛到江中。刹时,风平浪静。后来,在包公掷砚处便隆起了一块陆洲,这就是砚洲岛。包砚的那块黄布,顺流而下,在不远处的西江边形成了一片黄色的沙滩,这就是现在"黄布沙"。当地人根据此传说,在砚洲岛上建起了一座包公祠,至今犹存,且香火不断。这就是西江二十景之"砚渚清风"。

过得砚洲,便来到了中国地理书上称之为"西江三峡"的羚羊峡。西江三峡由羚羊峡、三榕峡、大鼎峡组成。西江的风光,也因有三峡而闻名。西江三峡景色怡人,风光秀丽,从东向西有二十处景点:砚渚清风、羚峡归帆、罗隐下院、桃溪夕照、望夫归石、出入山虎、清风仙阁、归猿古洞、景福花冢、古塔倒影、江楼晚眺、宝塔雨云、白沙夜月、五显渔灯、五马归槽、龟蛇锁江、镇水大鼎、鹅窟涛声、龙舌王侯、榕峡钓台。

羚羊峡北侧的"罗隐下院",原是鼎湖山派出的在渡口专门接应上山进香客人的机构,又称"憩庵"。据史书记载,743年,日本入唐留学僧荣睿拜请鉴真大师东渡日本弘法,第五次东渡中,在舟山遇飓风飘流海上,历经艰辛,才在海南岛登陆,后经梧州东到端州(今肇庆市),就在此登上鼎湖山龙兴寺(宋改白云寺),因积劳病重圆寂,后葬于鼎湖山莲花峰南麓。

西出羚羊峡,江面豁然开阔。来到城区江面,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西江两岸四塔擎天的奇特景观,四座古塔,夹江对峙。诗人郭沫若1961年畅游西江时,留下了"四塔擎天天宇稳,七星伴月月宫闲"的名句。西江两岸,高楼林立,车水马龙,好不热闹。北岸是肇庆市区,南岸是高要城区。两个现代化的都市隔江相映,繁华竞逐。

溯江而上,西江大桥"一桥架南北,天堑变通途"。再往前便是大鼎峡和三榕峡。

溯江进入德庆地域,从船上就可以看到四海朝宗的龙母祖庙、历久如新的三元塔等古迹。再往西前行,便来到中国历史上有名的锦石山下。锦石山高375米,分两层,上层200米的圆柱石山直插云霄,下层175米的土山相辅。锦石山从三个不同的方向远远看去,有不同的景象:有如天然华表,故有人称之为华表石;有如老人,故有人称之为老君石;有如和尚之头,故有人称之为和尚石。其实,锦石山的得名,与史传有关。

相传,刘邦得天下,建立了汉朝,但南越王赵佗仍然盘据岭南,刘邦便派中大夫陆贾劝说赵佗归汉。陆贾日夜兼程,沿水路而下,船到德庆地带,突然电闪雷鸣,风雨大作。船在江心打转,无法前行。陆贾想到这次出使,能不能说服赵佗本难预料。面对眼前险境,他越想越焦虑,便立即步出船舱,只见岸边屹立着一座巨石,气势雄伟。他心想此石必有神灵,于是便冒着风雨登岸,在巨石下焚香祈求神灵保佑,并许愿:若能说服赵佗归汉,回来时一定让你披上锦缎,以酬谢神恩。祭毕,风雨顿止。后来,陆贾果真说服了赵佗,回程时,便以锦缎披石,无奈山石巨大,十船锦缎只能辅裹山头。赵佗便建议以花代锦,于是命人把整个山头种上各种花卉。以锦裹石,以花点缀,望若霞绚,因名"锦石山"。后人为了纪念陆贾的功绩,在此地建起了"陆大夫祠",立起了"功高锦石"的碑。

西江是国内大江河中水质最好的河流,江水青碧。这里盛产肥美河鲜,远近闻名。到肇庆旅游,春天可以尝到鲜甜的西江河虾;夏天可以吃到甘香的三犁鱼;秋天可以品尝到肥美的锦鲤;冬天可以饱餐大海鲩。

为什么在肇庆西江两岸建四座塔?

崇禧塔位于城东南,面临西江北岸,远望巍峨壮观,近看直接云天.塔建于明代(公元前1582至1985年),历时四年之久,工程浩大,当时建塔所架的排栅长达四百丈,由当时知府王津主持动工兴建。崇禧塔以塔基到塔颠高为57.5米;塔基高1.84米;塔身呈八角形,外观九层内分十七层,塔基为花岗石,浮雕有“托塔鬼王”群象,有头顶的,肩托的,还有双手高举的,形态各异,雕刻精致,耐人观赏。塔头为铁,塔身是砌砖仿木结构,内外砖面抹灰,彩色粉刷,内部各层铺木板,塔檐用琉璃瓦外伸铺谏,檐角悬挂钢质风铃共72个。在造型方面,由上而下,每层高度递减,塔檐和平座的宽度,也随之逐渐收缩,显得玲珑高光,游人可由西北方向的乾清门进入塔内,循级盘旋直至塔顶。古塔重修色更鲜,

江干一柱独擎天。

九层路转朱栏护,

八面门开暗道连。

图案玲珑夸功匠,

烟云缥缈拟飞天。

朝霞旭日风帆影,

已历沧桑五百年。“古塔烟云映帆影”是市内美景之一。崇禧塔于1962年7月7日列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的古城,特别是靠江河而建的古城,几乎都有塔,北京的白塔、镇江的雷锋塔、苏州的北寺塔、广东的六榕塔、端州古城也是如此,而且还有两对相向四塔之多。端州历来多水患,人们缺乏科学知识,认为水患是由于河妖祸龙造成的,建宝塔可以镇河妖锁祸龙,这就是建塔的原因,端州流传最广的是“一篙插竹筏的故事”话说端州是二水挟州,它像一个竹筏浮在水面,随时可能被水冲走,洪水袭来,一泻千里,人物卷走,建塔就像有支篙插住竹筏,这是人们对塔寄托的良好愿望。根据历史记载:1915年七月,西江河水暴涨。7月9日那天水位高达13.27米,景福围决口六百多米,肇庆全城受淹,百姓危聚塔旁。攀附塔壁,免于一死,因此对塔怀有深厚感情。有的说得更生动,传说建塔之前,这里是石头岗,又称跃龙岗,龙身伏在披云楼处,龙尾伸到跃龙岗,一旦龙尾跃动,洪水泛滥成灾,在跃龙岗建塔就可钉住龙尾,镇住了祸龙,保住了堤围,所以百姓把塔视为镇堤之宝,带来崇禧之喜。如诗言:“相传竹筏古端州,宝塔如篙镇激流,一柱千寻迎日月,九层八面阅春秋。”肇庆有四座塔,恰好建在西江两岸,南北各有两座,互相对峙。先说北岸的两座塔,东边叫“元魁塔”,相传是渡头村有位读书人,在明代天启年间中了“探花”,奉勅建的,故称之魁塔;西边的塔是洪水来时救了百姓的命,群众起名为“崇禧塔”。再看市区对面的两座塔。两座塔均是明代所建,两座也是东西相对,如笔挺立,后面衬以青山,构成一幅天然画面。西边的塔称“文明塔”,由于塔正对肇庆俯学官的文明门而得名,塔建在进塔岗上,进与镇粤音相似,故名“镇塘塔”,人们说:“一旦塔上空乌云翻滚,肇庆必有风雨,所以当地人称为雨云宝塔;东边的塔叫“巽峰塔”,因建在鸟榕岗上,故又称鸟榕塔。说也奇怪,这座塔虽年久失修,经历风吹雨打,但不生青苔,所以人们又称为宝塔。北岸的元魁和崇禧一对姐妹塔和南岸的文明和巽峰一对姐妹塔,四塔东西相向,两岸相对。人们说是为风水而建的,民谚之:“西江水射羚羊峡,肇庆举子击黄甲”就含有此意。四塔为肇庆旅游增添不少景色,印象深刻,郭沫若先生1961年留下“四塔擎天天宇稳,七星伴月月宫闲”的优美诗句,为此说明郭老对四塔有极浓厚的兴趣! 

关于肇庆在战争中的战略地位

肇庆是西江流域的重要城市,古代道路还未完善的时候要从粤东进入粤西地区就必须沿西江直上。而西江水流较急,河流段水情复杂,西江三峡又恰好能形成天然的关口,易守难攻。端州至鼎湖段的羚羊峡峡口就建有古炮台,至抗战时期,羚羊峡口是国民党抗击日本军队的主战场。现在仍立有古战场纪念碑。现在的肇庆作为珠三角的后花园,也可视为其战略后勤及缓冲区。其山区多,地形地貌复杂,拥有的石灰岩地貌更是抗战时期进行游击战的有利地形。

OK,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