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为什么死了(欧阳修为什么死了后还一直加封)

日期:2023-05-14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欧阳修为什么死了,以及欧阳修为什么死了后还一直加封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欧阳修,范仲淹,柳宗元是怎么死的

欧阳修死在家的,没有什么故事

范仲淹:皇佑三年(1051年),范仲淹又移任青州。这里的冬寒,加重了他的疾病。第二年(1052年)调往颍州,他坚持扶疾上任。但只赶到徐州,便在五月二十日溘然长逝。享年六十四岁。这时,范仲淹积蓄已尽。一家人贫病交困,仅借官屋暂栖,略避风雨。 范仲淹死讯传开,朝野上下一致哀痛。包括西夏甘、凉等地的各少数民族人民,都成百成千地聚众举哀,连日斋戒。凡是他从政过的地方,老百姓纷纷为他建祠画像,数百族人来到祠堂,像死去父亲一样痛器哀悼,根据他的遗愿,遗体没有运回原籍苏州,而是葬在他母亲长眠的那块地旁——洛阳南郊万安山下。 范仲淹的行动和思想,赢得身前身几代人的敬仰。历代仁人志士也纷纷以范仲淹这位北宋名臣为楷模,学习和效法。

柳宗元:柳宗元在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永州,十年后又改任柳州刺史,病死于柳州任上,终年四十七岁。

欧阳修怎么死的,历史上真的有欧阳修这个人吗

 欧阳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且在政治上负有盛名。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被世人称为“唐宋散文八大家”。

欧阳修是在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继承并发展了韩愈的古文理论。他的散文创作的高度成就与其正确的古文理论相辅相成,从而开创了一代文风。欧阳修在变革文风的同时,也对诗风词风进行了革新。在史学方面,也有较高成就。

多诵古人篇章,为诗文,“下笔出人意表”。天圣八年(1030)中进士,任西京留守推官。景佑元年(1034)任镇南军节度掌书记、馆言事,得罪宰相被贬,被降知夷陵县。康定元年(1040)复任馆阁校勘,编修崇文总目。庆历三年(1043)任右正言、知制诰。庆历五年,杜衍、范仲淹、韩琦、富弼等名臣相继被排挤出朝,欧阳修上书为他们分辩,被贬知滁州,后又改知扬州、颍州。皇佑元年(1049)回朝,先后任翰林学士、史馆修撰等职,和宋祁等一同编修《新唐书》,又自修《五代史记》(即《新五代史》)。晚年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太子少师。神宗熙宁五年(1072)卒于家,谥文忠。欧阳修四岁丧父,随叔父在现湖北随州长大,幼年家贫无资,母亲郑氏用芦苇在沙地上写字、画画,还教他识字。欧阳修自幼喜爱读书,常从城南李家借书抄读,他天资聪颖,又刻苦勤奋,往往书不待抄完,已能成诵;少年习作诗赋文章,文笔老练,有如成人,其叔由此看到了家族振兴的希望,曾对欧阳修的母亲说:“嫂无以家贫子幼为念,此奇儿也!不唯起家以大吾门,他日必名重当世。”十岁时,欧阳修从李家得唐《昌黎先生文集》六卷,甚爱其文,手不释卷,这为日后北宋诗文革新运动播下了种子。折叠庆历新政仁宗天圣八年(公元1030年)中进士。次年任西京(今洛阳)留守推官,与梅尧臣、尹洙结为至交,互相切磋诗文。景祐元年(公元1034年),召试学士院,授任宣德郎,充馆阁校勘。三年,范仲淹上章批评时政,被贬饶州。欧阳修为他辩护,被贬为夷陵(今湖北宜昌)县令。康定元年(公元1040年),欧阳修被召回京,复任馆阁校勘,编修崇文总目,后知谏院。庆历三年(公元1043年),任右正言、知制诰。范仲淹、韩琦、富弼等人推行“庆历新政”,欧阳修参与革新,提出改革吏治、军事、贡举法等主张。五年,范、韩、富等相继被贬,欧阳修上书分辩,因被贬为滁州(今安徽滁州)太守。后又改知扬州、颍州(今安徽阜阳)、应天府(今河南商丘)。至和元年(1054)八月回朝,先后任翰林学士、史馆修撰等职。与宋祁同修《新唐书》,又自修《五代史记》(即《新五代史》)。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二月,欧阳修以翰林学士身份主持进士考试,提倡平实文风,录取苏轼、苏辙、曾巩等人,对北宋文风转变有很大影响。嘉祐三年六月庚戊,欧阳修以翰林学士身份兼龙图阁学士权知开封府。五年,拜枢密副使。次年任参知政事。后又相继任刑部尚书、兵部尚书等职。

为什么有人说欧阳修、苏轼生活在清朝必死无疑?

宋朝和清朝文化太不一样了,就算清朝有效仿前朝崇汉之风,不过这也只是安定民心,笼络汉族罢了,哪能真正的让文士占了上风。清朝满族本是在马背上长大的民族,同文邹邹的汉族不同,不懂得那些繁文缛节,只知道“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反观宋朝,虽说“文死谏,武死战”,但有清规条律摆在那儿,不得杀谏官,也就是说作为言官,你可以在朝堂上怼一切你想怼的人,包括官家。

这一点我们可以在《清平乐》和《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中看得到,《清平乐》里的晏殊、范仲淹、苏舜钦、韩琦、欧阳修、司马光、苏东坡等,《知否》里的齐衡齐小公爷,这些人哪个不是有什么看不过的就一纸公文直言上书,官家不理会后便直接敲宫门,在官道上拦住官家要求给说法。可是这些人,又有哪个是真正被官家放在对立面,官家气不过也才贬个职,也没动不动就要脑袋的。

大宋是文人的天下,是中华民族正统文化的发扬时代,是每个文人梦寐以求的年代。所以在这个时候,苏轼、欧阳修等才能发挥出一代文人的底气。而到了清朝,哪个官员敢在朝廷上乱讲话,康熙、雍正乾隆,哪个皇帝不是威严耸立,也只有年羹尧那个仗着军功不怕死的才敢招摇,最后还不是一死。动不动的文字狱,鸡蛋里挑骨头,任何一句话、一个字,有反动的倾向,都必死无疑。

而欧阳修、苏轼这样的趾高气扬,哪里会看得上清朝这样的朝代,文人不像文人,在武将的脚底下讨生活,苏轼若是真的活在了清朝,苏轼还是那个苏轼,文人的底蕴是改不了的,只不过可能一生都在边远的地方,不得做官,不得入仕,否则只有一死得以成全自身的孤傲。

同样害死了忠君报国的大将,为什么欧阳修被称为名相,秦桧却成了大奸臣?

隔行如隔山,将帅之才未必是治国能手。技术才能卓绝却未必人情世故练达。人本无错奈何阴差阳错。狄青是忠君报国的,欧阳修也是名相,并不影响事情的发生。站在总的角度,其实欧阳修是在保护狄青,知情者自知,不知情的人曲解,狄青远不是官场能手,如何能在尔虞我诈的官场左右逢源?最后抑郁而终也和他的为官不能豁达有关。而秦桧是大奸臣毋庸置疑,他做的事情于国于民均不利,尤其迫害大家崇拜的抗金名将岳飞,自然后世评价完全相反。

那么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欧阳修会弹劾狄青呢?他们一文一武,在当时都是顶尖的存在,怎么就发生故事了呢?

狄青出身贫寒,曾经代兄长受过,脸上留过刺青,却运气很好,恰遇宋朝西夏战事爆发而得以入伍,因本身有才能,军功不断,又结交了韩琦、范仲淹、欧阳修等人,得到他们的推荐,甚至范仲淹还对狄青进行文学指导,让他做一个有文化的武将。狄青一路官职飙升,同时也得到宋仁宗的信任,在平定侬智高后,官拜枢密使。

枢密使给狄青带来了灾难。原来在宋朝为避免唐末五代武人专政的情况,重文轻武,以文驭武。枢密使之位一向由文官担任,统领武官。许多人觊觎这个位置,狄青一个武将,在外功高,在内还担任文人要职,这个已经不仅仅是功高盖主了。于是满朝哗然。

人心隔肚皮,各个不一样,像这样情况,要么撤职要么贬官,但总得找个理由啊。可狄青没有一点错可抓,咋办?诋毁、诬陷随之就来,欧阳修本来和狄青也是有些交情的,与其事态恶化下去,那还不不如他亲自弹劾,反正宋朝的官贬来贬去已是家常便饭,贬了不死自然有机会在,被别人弹劾,一个不好就是身死的下场!但是狄青如何能想得通呢?他哪知道朝堂的风云暗涌,尔虞我诈?

所以,人生三起三落要学会看开啊!

后世对欧阳修和秦桧持完全不同的评价,从上文可看出他们弹劾人的出发点完全不同,一个是要保人,一个是要害人。残害忠良的大臣就是损毁社稷的蛀虫。

欧阳修怎么死在颍州??

死在家的,没有什么故事

欧阳修四岁丧父,随叔父在现湖北随州长大,幼年家贫无资,母亲郑氏以荻画地,教以识字。欧阳修自幼酷爱读书,常从城南李家借书抄读,他天资聪颖,又刻苦勤奋,往往书不待抄完,已能成诵;少年习作诗赋文章,文笔老练,有如成人,其叔由此看到了家族振兴的希望,曾对欧阳修的母亲说:“嫂无以家贫子幼为念,此奇儿也!不唯起家以大吾门,他日必名重当世。”十岁时,欧阳修从李家得唐《昌黎先生文集》六卷,甚爱其文,手不释卷,这为日后北宋诗文革新运动播下了种子。仁宗天圣八年(1030)中进士。次年任西京(今洛阳)留守推官,与梅尧臣、尹洙结为至交,互相切磋诗文。景佑元年(1034年),召试学士院,授任宣德郎,充馆阁校勘。三年,范仲淹上章批评时政,被贬饶州。欧阳修为他辩护,被贬为夷陵(今湖北宜昌)县令。康定元年(1040年),欧阳修被召回京,复任馆阁校勘,,编修崇文总目,后知谏院。庆历三年(1043年),任右正言、知制诰。范仲淹、韩琦、富弼等人推行“庆历新政”,欧阳修参与革新,提出改革吏治、军事、贡举法等主张。五年,范、韩、富等相继被贬,欧阳修上书分辩,因被贬为滁州(今安徽滁县)太守。后又改知扬州、颍州(今安徽阜阳)、应天府(今河南商丘)。皇佑元年(1049)回朝,先后任翰林学士、史馆修撰等职。至和元年(1054年)八月, 与宋祁同修《新唐书》,又自修《五代史记》(即《新五代史》)。嘉佑二年(1057年)二月,欧阳修以翰林学士身份主持进士考试,提倡平实文风,录取苏轼、苏辙、曾巩等人。对北宋文风转变有很大影响。嘉佑三年六月庚戊,欧阳修以翰林学士身份兼龙图阁学士权知开封府。五年,拜枢密副使。次年任参知政事。后又相继任刑部尚书、兵部尚书等职。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上表请求外任,不准。此后两三年间,因被蒋之奇等诬谤,多次辞职,都未允准。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王安石实行新法。欧阳修对青苗法有所批评,且未执行。三年,除检校太保宣徽南院使等职,坚持不受,改知蔡州(今河南汝南县)。此年改号“六一居士”。四年六月,以太子少师的身份辞职。居颍州(今属安徽省)。五年闰七月二十三日,欧阳修卒于家,谥文忠。欧阳修陵园位于河南省新郑市区西辛店镇欧阳寺村。该园环境优美,北依岗阜,丘陵起伏,南临沟壑,溪流淙淙。陵园肃穆,碑石林立,古柏参天,一片郁郁葱葱,雨后初晴,阳光普照,雾气升腾,如烟似雨,景色壮观,故有“欧坟烟雨”美称,为新郑古代八景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