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篇中为什么是白马(白马篇中为什么是白马王)

日期:2023-05-14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今天给各位分享白马篇中为什么是白马的知识,其中也会对白马篇中为什么是白马王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白马篇》意思

一、《白马篇》意思

全篇意在说明:男儿当立功、立事,尽力为国,不可念私。

二、《白马篇》译文

驾驭着白马向西北驰去,马上佩带着金色的马具。有人问他是谁家的孩子,边塞的好男儿游侠骑士

年纪轻轻就离别了家乡,到边塞显身手建立功勋。楛木箭和强弓从不离身,下苦功练就了一身武艺。

拉开弓如满月左右射击,一箭箭中靶心不差毫厘。飞骑射裂了箭靶“月支”,转身又射碎箭靶“马蹄”。

他灵巧敏捷赛过猿猴,又勇猛轻疾如同豹螭。听说国家边境军情紧急,侵略者一次又一次进犯内地。

告急信从北方频频传来,游侠儿催战马跃上高堤。随大军平匈奴直捣敌巢,再回师扫鲜卑驱逐敌骑。

上战场面对着刀山剑树,从不将安和危放在心里。连父母也不能孝顺服侍,更不能顾念那儿女妻子。

名和姓既列上战士名册,早已经忘掉了个人私利。为国家解危难奋勇献身,看死亡就好像回归故里。

三、《白马篇》简介

《白马篇》是中国三国时期曹魏文学家曹植前期的代表作品。此诗以曲折动人的情节描写边塞游侠儿捐躯赴难奋不顾身的英勇行为,塑造了边疆地区一位武艺高超、渴望卫国立功甚至不惜牺牲生命的游侠少年形象,表达了诗人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

曹植为什么要写白马篇?

曹植192-232,字子建,曹操的第三子。生于乱世,自幼即随父四方征战,"南极赤岸,东临沧海,西望玉门,北出玄塞"。自东汉末年分裂割据以来,为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而献身一直是时代的最强音。时代的这种召唤,加上为国家统一而南征北战的曹操那"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情壮志的熏陶,培养了曹植"戮力上国,流惠下民"的理想,铸成了他心中的既有爱国之德又有爱国之才的英雄形象。金代作家元好问说过,真实的诗篇应该是诗人的"心画心声"。可以说,《白马篇》就是曹植的"心画心声",寄托了诗人为国家建功立业的渴望和憧憬。

应该如何去更好地理解曹植的白马篇,对此要如何看待?

在中国文学史上,对于 "白纸 "的原型和题材,学术界普遍认为是 "公案",原因主要有二:一是曹植生性好战,从军时间长,曾 "南极赤地,临沧海东,西望玉门,北望玄塞",跟随父亲曹操作战,有丰富的军队生活经验。其次,曹植与白马少年有同样的志向,用诗歌表达自己的志向。"白马 "表达了曹植的报国之志,这一点也是毋庸置疑的。

从汉末长期分裂混乱的现实来看,我们可以知道,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是整个社会的客观要求。为统一而奋斗终生的曹操,对曹植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特别是他晚年做烈士的激情。这种历史状况将这两个方面结合起来,从而形成了曹植在其作品中赞美的英雄形象。

《白马篇》的主人公既有高超的武艺,又有献身国家的美德。这样的人在当时是非常需要的,可以为现实做出应有的贡献。因此,这个英雄形象不仅是曹植心中的理想,也是《时局》的理想。因此,我们不能完全把《白马篇》看作是曹植的 "自我描写",这恰恰等于说,这首诗不能转化为具体的历史事件。有了作者自己,也不完全是他自己,要塑造一个人物形象,甚至作者自己都崇拜,反过来反映了当时大多数人的愿望和理想,不到,心里就充满了痛苦和忧伤,所以他的理解杂诗在他的作品中,直接揭示了他的 "悲哀",心甘情愿地向各国展示他不甘寂寞,想多方抱负,充满慷慨激昂的情感诉求,来表达自己内心的不满。

也正因为有了前后作品的对比,才体现出骑着白马的英雄形象的血肉性。一般理论家认为是曹植本人,诗中的英雄是曹植心中的正面形象。他体现了一种理想的人格:武艺出众,充满豪情,愿意为国家赴汤蹈火视死如归。这也说明,社会需要这样的英雄,才能济世救人。因此,《白马篇》的英雄不仅是曹植的自我状态,也是曹植所崇拜的英雄形象,更是当时世界所需要的英雄人才。

OK,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