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5-14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大家好,关于李白一生为什么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今天我就来为大家分享一下关于李白一生为什么而奋斗的相关知识,文章篇幅可能较长,还望大家耐心阅读,希望本篇文章对各位有所帮助!
李白是我国著名的诗人,很多人是因为李白的诗作才知晓这位有才华的诗人,李白这一生写了很多的古诗,被尊称为“诗仙”。除此之外,李白也是一位备受争议的人物,他的一生放荡不羁,这在古代的社会环境下是很少见的,但是李白却能够做到这种地步,其实这与以下两个原因有关。
一、出生的环境
据史料记载,李白是晋西凉国武昭王李暠的九世孙,祖上犯罪流放至碎叶地区 ,再加上来百经常随其父亲在西域碎叶城经商,所以受到了西域文化的影响,并没有在中原接受到传统礼制文化的教育,这为李白今后放荡不羁的生活打下了基础,也造就了李白洒脱的性格。
放在唐朝以外的朝代,李白这些放荡不羁的行为是会受到批判的,在封建礼教森严的社会环境下,还会带来杀身之祸,而李白是幸运的,刚好处在以道教为国教的唐朝文化下。道家追求的是“道法自然、随性而为”,也就是想吃什么就吃什么,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所以才有了力士脱靴和李白不为世俗约束的婚姻。正因为当时的唐朝文化,才让人们对来百放浪形骸的行为有极大的包容性,可惜的是因为李白的放荡不羁,使得他狂妄自大,不把官员之礼放在眼里,所以才难以在朝中立足。
不得不说,李白的放荡不羁不仅成就了他,也毁了他,因为他的放荡不羁,为我国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诗歌,同时也因为他的放荡不羁,导致李白一生不得志,只能寄情于山水。不过李白能够在封建社会下,达到如此为所欲为的程度与他的生活环境以及唐朝的国教政策有很大的关系。
大诗人李白在文学诗作上的成就,可以说是惊天地泣鬼神,然而李白在政治上却一生都抑郁不得志,短短的两次从政生涯也都不尽如人意。小编认为有李白自己的原因,也有朝廷的原因。但是不得不承认的是,李白在文学史上确实非常有造诣,称得上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
众所周知,李白是一位非常典型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写出来的诗也都是璀璨浪漫的,李白一生才思敏捷,佳作倍出,李白在朝气蓬勃之时,并没有选择寻常的科举之路。也许在李白的心中,觉得科举之路并不足以揭露他的才华,更何况科举出身后也需要从下僚做起,起点太低,作为从小就锦衣玉食的李白而言,也许根本不需要通过做官来维持自己的日常开销,从政只是想从正实现自己的抱负,所以李白自然不愿意参加科举。
后来因为机缘巧遇,李白得以侍奉在皇帝身边。这时李白的才华也逐渐显露出来,“云想衣裳花想容, 春风拂槛露华浓”、“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等著名诗句就是在那个时期写出来的。皇帝也曾经给过李白为官的机会,但是李白却都没有坚持下去,认为不足以发挥自己的才能。
李白一生郁郁不得志,写的诗句都有怀才不遇之意,不过与酒精的缘分却很深。现代诗歌讲解中多认为李白常常在饮酒之后写出脍炙人口的诗句,这一点也不是完全没有根据的。根据传闻李白的死因有三种猜想,第一种是病死,第二种是喝完酒醉死,第三种是喝酒喝醉了之后落入湖中而死,可以看到这三种死法的猜想,其实都与酒精有关系。
李白,唐代浪漫主义诗人,世称“诗仙”。李白的诗超凡脱俗,清新飘逸,朝气蓬勃,浓浓的少年气息,故此人们常说“李白从未老去”。反观与李白合称“李杜”的杜甫,其诗忧时伤怀,沉郁悲凉,一股暮年的朽味,故此人们常说“杜甫从未年轻”。
诗是诗人抒发情感的凭靠。就如沈从文所说,无论诗人,画家,雕刻家,谁不是因为惦着一个微笑的影子,或是一个皱眉的记号,方弄出那么些古怪成绩。
李白、杜甫,无一不是把爱憎移入诗,在文字里驰骋,只是一个略微含蓄隐晦,一个稍稍直白明显。所以,读杜甫的诗,会觉出生活的艰辛,直呼“杜甫太惨了吧”。读李白的诗,会觉得生活之快意潇洒,随口一句就是“李白太浪了吧”。事实是,李白“浪”的背后是辛酸的坎坷经历、十之八九的不如意。他用文字骗了自己,也骗了他的读者。
问题的出现,是主、客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李白悲剧的一生,既有主观原因,又有客观原因。
导致李白一生悲剧的主观因素
李白五岁诵六甲,十岁观诸子百家,十五岁已有诗赋多首,得到了一些社会名流的认可。
由于父亲从商,李白没有参加科举考试的资格,只得通过干谒实现济世心愿。从十五岁起,李白开始从事干谒活动。
对于自己的才学,李白信心满满,但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一次次地干谒,一次次地失望而归。
李白游历渝州时谒见渝州刺史李邕,他的不拘小节和高谈阔论让李邕很是不满,这预示李白将空手而回。可是,李白太高傲,太轻狂,临别时以一首《上李邕》作为回敬。诗中,李白以大鹏自喻,“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诗的末句写到,孔圣人尚且说后生可畏,大丈夫(李邕)不可轻视年轻人啊!
由此可以看出,李白心气高,耿直,有着强烈的自尊心。即便如此,出于雄心壮志的考量,且身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因此纵使碰壁,李白始终没有停止干谒的步伐。什么是愈挫愈勇,什么是不撞南墙不回头,看李白就是了。
李白隐居岷山时,广汉太守推荐他去参加有道科的考试,此乃天赐良机,距离梦想只一步之遥,可被李白拒绝了,原因是不屈于权贵。
“不屈于权贵”似乎与李白在干谒过程中对所谒见官员的盛赞和溢美之词相互冲突。可见,李白的内心是矛盾的,一方面不想谄媚权贵,一方面为了前程又不得不降低身段,做出屈于权贵的举动。
正是不屈于权贵,不违背内心,李白做了皇帝的御用文人之后,发现职位与志向毫不沾边,才从“我辈岂是蓬蒿人”的美梦里醒来,继而沉浸在“玄宗呼之不朝”的醉汉角色里。“赐金放还”于有着远大抱负的李白而言,不失为解脱,离开错误的位置,正视内在的需求。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与其说李白不愿摧眉折腰事权贵,不如说翰林供奉一职与他拯济苍生的宏大愿景相去甚远。“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些诗句看似豪情万丈,积极向上,其中不乏经历仕途上的不如意之后自我安慰的意味。
导致李白一生悲剧的主观因素可概括为:知识分子的清高,桀骜不驯,狂放不羁。
导致李白一生悲剧的客观因素
不被外界认可。前有渝州刺史李邕不认可李白,后有李白被安州裴长史所拒,尽管李白曾多次谒见裴长史,却因人馋谤,失去了被举荐的机会。之后,李白到长安谒见宰相张说,又谒见其他王公大臣,均无结果。
唐玄宗的私心。李白曾为玄宗献《明堂赋》《大猎赋》,依然无果。后经玉真公主和贺知章大加称赞,玄宗终为所动,召李白进宫。
李白来到宫里,玄宗“降辇步迎,以七宝床赐食于前,亲手调羹”,这让李白颇为风光。但是,玄宗看中的是李白吟诗作赋的才情,而不是经世致用的政治才能。可以说,玄宗将李白定位为诗人、才子,利用他能诗能文的才华记录盛况,以向后人夸耀,因此给予李白翰林供奉的头衔,每每宴请郊游,必令李白侍从。后李白遭人馋谤,被玄宗疏远,只得“赐金放还”,结束了与初衷大相径庭的仕宦生涯。
受皇室内部权斗牵连。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李白与妻子宗氏隐居庐山。756年12月,永王李璘的谋臣韦子春“三顾茅庐”,请李白出山辅助李璘平定中原乱军,收拾河山,李白应允。不曾想,一场危机正等待着李白。
关于永王李璘,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李璘听从唐玄宗的命令,在南方建立一支能够与支持李亨登基称帝的朔方军抗衡的武装力量,使唐玄宗有足够的筹码与唐肃宗争夺实权。因此,唐肃宗将李璘视作威胁自己的对手,安排人事布局除掉了李璘,给李璘扣上了谋反的罪名。另一种说法是李璘本就有反叛的野心,加上手握重兵,于是出兵大举东进,开启了造反的征程,最后一败如水,匆匆落幕。
不管哪一种说法,李白身为李璘的近臣,自然脱不了干系,于是锒铛入狱,转而流放夜郎。李白济世的愿想刚刚燃起,再一次破灭,与上一次相比,有过之而不及。《早发白帝城》就作于流放夜郎途中偶遇大赦之际,“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写尽李白当时喜从天降的欢愉舒畅。
《红楼梦》里,和尚见香菱的第一眼,说她有命无运,之后的人生际遇恰验证了这一点。纵观李白郁郁不得志的一生,也可用有命无运一词概括。导致李白一生悲剧的客观因素可归结为时运不济。
苦难贯穿李白的一生,也造就了他在诗歌上神圣的地位,牢固不可动摇。上帝为你关上了一扇门,同时会打开一扇窗。诗人就是李白得以名垂千古的那扇窗,闪耀而明亮。
李白一生都在追求被君王认可,可以在政治上大展宏图。可以,李白一生都不得志,他从来没有实现过自己的政治理想。没有实现政治理想,却落入政治漩涡之中,最终还成了政治的牺牲品。说起来,李白并不是没有机会,他被唐玄宗召进宫,当翰林供奉,相当于了唐玄宗的一个秘书。
虽然不至于说和唐玄宗朝夕相处,至少和唐玄宗挨得很近,见唐玄宗的机会非常多。全国官场上的官员那么多,绝大部分官员,几乎一生都很难见到唐玄宗一面。而李白却能经常性地见到唐玄宗,由此可见,李白的机会是非常多的。李白既然有这么多的机会,他自己的政治热情又很高,可是为什么,他在政治上却没有任何成就呢?
有人可能会说,这是因为李白虽然有很多机会和唐玄宗见面,但是唐玄宗先入为主,只是把李白当成一个诗人。或者说,只是一个为音乐填词的人。既然只是把李白当成填词艺人,怎么可能让李白处理朝廷事务呢?这个话有一定道理,一个人某方面的才干太强,确实容易被别人定型,把他往哪方面类型化。他想到在别人面前展示别的成果,确实很不容易。李白是诗歌大才,而且是唐朝数一数二的诗歌大才。
很多作家生前无名,死后名声才起来。但是李白不一样,李白生前的诗才就名满天下。贺知章这样的宰相都说李白是诗歌“谪仙”。另一个和李白齐名的诗歌大才杜甫,对李白没有任何嫉妒,反而心服口服地称赞李白“白也诗无敌”!可见李白在诗歌上的才干多么突出。
不过,虽然整个唐朝的人都喜欢诗歌,但是,唐朝其实从来没有把诗歌当成官场上的一条标准,没有因为谁的诗写得好,就能得到升迁。因此当唐玄宗在召见李白的时候,也只是认可他的诗歌才干,并不认可他当官的才干。这个“翰林供奉”也并不是一个有权力的官员,只不过是皇帝的高级“清客”而已。
不过,虽然唐玄宗并不认可李白的政治才干,但是,政治才干也并不是一个了不起的东西,也并不是通过科举考试就能获得的,为什么呢?因为中国古代是一个“人治”社会,同时又是一个“关系”社会,这两点就是政治才干的基础。只要这两点学好了,自然就能当官,而且就能当大官。所谓“人治”社会,就是要明白,只要把自己的顶头上司照顾好了,顶头上司认可自己了,自然就可以升官。
所谓“关系”社会,就是要搞好自己和周边人的关系。只要和周边人关系搞好了,大家就会认同。大家认同了,自然也会升官。当然了,作为“关系”社会,还有另一层意思。因为一个人实际上不可能和所有的人搞好关系,古代官场上,在发展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就形成了很多派别。
或者说朋党。这些朋党是会抱成一团,攻击打压其他朋党的。只要站队站好了,跟人跟好了,自己的朋党力量强大,自然会把其他朋党打下去,自己自然就可以步步升迁做大了。以上就是中国古代官场的政治哲学,懂得了这个政治哲学,不管这个人水平高不高,是不是能写诗,都能当官,而且还能当大官。
咱们现在按照“人治”和“关系”两方面,来分析一下李白,看他做得怎样。在“人治”方面,李白自然就要把他的顶头上司唐玄宗伺候好,让唐玄宗认可他。但是实际上,他进宫以后,就没有讨好过唐玄宗,历史上也没有这方面的记载。李白不但不讨好唐玄宗,而且还不怎么搭理唐玄宗。杜甫写过一首诗,其中对李白的描写:“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如此看来,李白对唐玄宗根本就不上心。李白自然是有名士风度的,但是这个不能用在天上身上。用在天子身上,天子能喜欢么?再看“关系”方面。李白进宫以后,实际上和当年一些权贵的关系是很不好的。民间传出了“杨国忠磨墨,高力士脱靴”这样的故事,有学者考证,并不是真的。但应该肯定的是,李白和他们的关系是搞不好的。李白从长安城出来后,写了一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诗。
这也说明,李白确实和权贵们的关系没搞好。没有和他们搞好关系,不但不会得到他们的帮助,还肯定被他们谗陷。而李白自己又没有什么朋党。因此,他最终被唐玄宗疏远,从长安出来,也是很正常了。当然了,作为有赤子之心的李白,他真的就不适合当官,他诗写得那么好,一生写诗就得了。可惜李白没有悟透官场哲学,政治抱负又一直不减。因此在安史之乱中,错误地投奔了永王李璘,站队没站好,最终成了政治牺牲品。(参考资料:《新唐书》《旧唐书》《资治通鉴》等)
纵观李白一生,成也酒精败也酒精。
诗仙即是酒鬼,几两酒下肚就开始吹牛逼,这样的人再有才华,也不可能入了皇帝的法眼,更别提叱咤风云建功立业。
李白在文学上取得的成就可谓是惊天地泣鬼神,但在政治上却一生失意,的确令人惋惜。但他的失意是有原因的,除了天性使然外,其实也是被酒给耽误啦!
青少年时期的李白,是有远大的政治抱负的,自诩“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意思是说他的文采比司马相如还要高出一筹。然后为了求取功名,开始“仗剑去国,辞亲远游”,走上了游历天下的征程。
这个时候我估计李白正处于朝气蓬勃之时,才思敏捷佳作备出,应该不用靠酒精的支撑。不过饮酒作为文人雅事,估计自然也是免不了的。
李白没有选择科举入仕的道路,或许在他看来,科举的道路不足以显露他的才华,更或许他认为科举出身后仍要屈居下僚起点太低。于是他开始游历四方遍谒公卿,希望能接触权贵一步登天。
李白能够得到接触唐玄宗的机会,在于两个人的推荐,一个是唐玄宗的妹妹玉真公主,另外一个就是贺知章。其中贺知章尤其欣赏李白,看了他的文章后,认为他是天上的仙人被贬到了人间,于是大力向皇帝推荐李白。
这时候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贺知章的《饮中八仙歌》描绘李白: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这里面肯定有夸张的成分,但李白明显是在皇帝召见他之前,又喝大了!
李白从青年时游历天下开始,一直到了40岁(742年)才有了觐见皇帝的机会。这中间的二十多年一直浪迹江湖,希望一天一天破灭,“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估计再这个过程中,酒已经成为他最好的伙伴了!
能够陪在皇帝身边,李白的才华终于显露出来,“云想衣裳花想容, 春风拂槛露华浓”“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等等佳作频出。不过这些都是为了迎合权贵制作,意境上却是差了许多。
这时候,酒精又给他带来了麻烦。有一次李白喝多了,应皇帝的要求作诗,他请皇帝让高力士为脱去皂靴,杨玉环的哥哥杨国忠来磨墨。这就是“李太白醉草退蛮书”典故的雏形,典型的喝多了装屁啊!
不得不说唐朝的风气是开放的,皇帝的胸怀也是大度的,没有当场发作。不过心中的不快恐怕已经到了极点了!
大家都知道你有才华,装什么装啊?
两年之后李白不得不离开长安,再次落魄江湖。这个时候,酒已经成为他不可或缺之物了!
最能体现李白喝大了的诗就是《将进酒》: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翻译过来就是:岑夫子和丹丘生,看看我都干了,你们俩赶紧喝啊,酒杯别放下,一杯接一杯的喝。古往今来的名人都没好下场,只有咱们能喝的才留名青史了!
是不是典型的又喝大了!
最后,关于李白的死也有三种说法,一是病死,二是喝死,三是喝完以后落水而死。三种说法里,有两种与酒有关。
酒成就了李白,在酒精的刺激下他才思敏捷留下了众多的千古绝唱;酒也害了李白,让他“一生襟抱未曾开”,最后黯然收场!
关于李白一生为什么和李白一生为什么而奋斗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