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5-14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苏东坡为什么造子瞻帽,以及苏轼戴的帽子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北宋大文豪苏轼苏东坡,在诗、词、赋、书法至少四个领域做到了历史前十,而在从政、绘画、饮食等领域亦有实力冲击前十。
林语堂先生可以说对苏东坡研究透了,他说:“苏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
我们先看他那些历史前十的技能:
诗歌
苏东坡任杭州副市长(通判)期间,游览了一下西湖,《饮湖上初晴后雨》就出来了,无论前世后世多少人为西湖写诗词歌赋,就再也没有一个,能赶上他这篇了: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在由黄州(湖北黄冈)贬往汝州(河南临汝)当调研员(团练副使)时,顺道同朋友游了一趟庐山,《题西林壁》又出来了,不仅把景色描述的极富想象空间,还能用深入浅出的语言讲道理: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如果让苏东坡老先生带货,就凭这两首诗,绝对能把这两个地方搞到只见人,不见景,景去哪里了?被人挤满了。
苏东坡,写出了这两个地方最好的诗句,是最好,没有之一。
好朋友张先在八十岁的时候娶了个十八岁的小妾,高兴坏了,赋诗曰:
“我年八十卿十八,卿是红颜我白发。与卿颠倒本同庚回,只隔中间一花甲。”
苏大才子去给老伙计贺喜,看到这句后,不知是调侃还是嫉妒心作祟,回了一首:
“十八新娘八十郎,白发苍苍对红妆。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
一首打油诗,做到了千古永流传的程度。
曲词
八月十五,喝大发了,万家团圆的日子,想起了自己远方的弟弟。一顿操作猛如虎,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就给捯饬出来了。
老婆去世了,愁情百种离绪千般,一首《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写成了历史公认的悼念词第一。其中的“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更是被无数后人不断引用,垄断了上千年的悼词市场。
敲黑板、划重点:苏轼一改“词”作为音乐附属品的功能,成为独立的抒情体裁,相当于以一己之力提升了词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就这贡献,说历史第一,不过分吧。
歌赋
黄州任团练副史期间,写下了“一词两赋”的传世不朽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赤壁赋》、《后赤壁赋》)。真得感谢王安石,要不是他不计前嫌力保,这大苏就得因为“乌台诗案”给毙了,我们得到哪里再去找这文学史上的佳篇名作啊。
《念奴娇·赤壁怀古》写的是无与伦比的大气磅礴,虽然缅怀的地点有点问题,但依然不妨碍它成为千古奇文,奇文共欣赏: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书法
文章写的好也就罢了,书法还绝妙。苏体书法为“宋四家”之首,与黄庭坚,米芾,蔡襄(一说蔡京)并称“苏黄米蔡”。
苏轼的书法作品《黄州寒食帖》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在其前面的,只剩王羲之的《兰亭序》和颜真卿《祭侄文稿》了。
苏轼在诗、词、赋、书法四个领域,说进入历史前十,恐怕还是相对谦虚的说法。
接下来,看看有实力冲击历史前十的。
政治
苏轼最高曾担任过礼部尚书,礼部是干什么的?掌管国家的典章制度、祭礼、学校、科举和外事活动的单位,相当于中央宣传部、外交部、教育部、文化部四部部长,堂堂正二品,副国级领导。
要说历史上名人做官,那苏轼是铁定进不了前十的。但要论跨界,论文人做官,除了宋徽宗赵佶、南唐后主李煜这俩不争气的皇帝,再加上王安石、王羲之、张九龄等几个一品,其他的,还真不容易找。
绘画
苏轼擅长画墨竹,怪石,枯木,且绘画重视神似,主张画外有情,画要有寄托,反对形似,反对程序的束缚,提倡“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而且明确地提出了“士人画”的概念,对以后“文人画”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引自网络)
重点就是这最后一句,这表明了苏轼是“文人画”的创始人之一,都创始人了,竞争个前十,想必资格还是有保障的。
饮食
苏轼是个地地道道的吃货,无论有钱没钱,他都能变着法子满足自己的口腹之欲: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为了荔枝,家是可以不要滴。
“龙眼质味殊,绝可敌荔枝”,一见龙眼,家算什么,荔枝也是可以不要滴。
被贬黄州时,钱应该是不够花的,当时的人,吃肉主要吃羊肉,只有穷人才吃猪肉,因为猪吃的少,黄州当地的猪长的那叫一个膘肥体壮。
钱不够花,就得打猪肉的主意,一首 《猪肉颂》,“东坡肘子”、“东坡肉”的硬菜烹调秘方就横空出世,摆到了千家万户的饭桌上:
“黄州好猪肉,价贱如粪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每日起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凭着这两道响当当的大菜,饮食行业,怎能没有我苏大文豪的一席之地。
插播一条,还记得《惠崇春江晚景》吗,前面三句,“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这是多么的意境美好啊。
嗯,他话风一转“正是河豚欲上时”,他又想起吃来了。
这不是全部,他还干过的其他行业。
酿酒
苏东坡有一个四川老乡,叫杨世昌,这人是个道士,他给老苏弄了个“蜜酒方”,这家伙就急急火火的干起来了,做的不咋滴,因为谁喝了谁拉肚子:“饮者辄暴下,蜜水腐败者也”。
但这怎么能难倒老苏呢,换个地方继续尝试,为什么换地方,一喝就拉肚子的酒,造了谁喝。他在定州尝试搞橘子酒和松酒,相对成功一些了,造的松酒甜而微苦。
六十岁时,他被贬到了惠州,跟当地人民学习酿“桂酒”,大获成功,专门做了《桂酒颂》、《桂酒诗》留念,可惜没留下方法,不然“东坡桂酒”的金子招牌,一定会遍布大江南北。
服装
说服装有点大了,但苏东坡确实给自己造了一顶帽子,不要往其他地方联想,就是帽子,高帽子。现在在任何地方看到苏轼的雕刻、图像,他戴着的那顶“高帽子”,就是他自己设计的,史称“子瞻帽”。
以苏轼的才华名气,这“子瞻帽”一出现,立刻就被粉丝们倍加推崇,文人雅士们,纷纷以戴“子瞻帽”为荣。
“子瞻帽”长啥样?看下图:
水利
国家水利部在3月份的时候公布了第一批历史治水名人大禹、孙叔敖、西门豹、李冰、王景、马臻、姜师度、苏轼、郭守敬、潘季驯、林则徐、李仪社等12人纷纷上榜,苏大才子赫然在列。
苏轼不仅为西湖留下了天下第一的文章,也为治理西湖做出了杰出的贡献,甚至可以说,没有苏轼,就不会有现在的西湖,更不要提什么的“5A”级风景区和“世界遗产名录”了。
任杭州副市长期间,西湖杂草丛生,淤泥遍野,都快要消失了。苏轼一方面求得朝廷的支持,另一方面废物利用,将清理的水草淤泥从南屏山到栖霞岭筑起一道长堤,堤上广种植被,为了让湖水联通,他一连筑起了映波、锁澜、望山、压堤、东浦、跨虹六座桥,这条大堤横跨西湖,成为观景的绝佳通道,这就是著名的“苏堤”。
除此之外,苏轼还撰写了《熙宁防河录》《禹之所以通水之法》《钱塘六井记》等水利著述,既有实践,又是著作等身,他成为治水名人,可算是实至名归。
中医
今年的疫情让大家印象深刻,我国最终能控制并战胜疫情,中医药起了很大的作用。
苏东坡也遇到过瘟疫,也是在湖北。他不忍看民间疾苦,回老家向好友巢谷求得“圣散子”方,控制住了疫情。而为了彻底解决疫情,苏轼违背了对巢谷的诺言,将药方公布于众。
如果这不能说明他精通中医的话,那他留下的养生著作《东坡养生集》和医学著作《苏学士方》就足够说明问题了,《苏学士方》后来与沈括的《良方》合并成《苏沈良方》,流传至今。
有意思的是,因为苏轼书法出众,很多人拿着珍贵的纸张让苏东坡开药方,虽然明知是诈,但他从不拒绝,反而趁机宣传养生、卫生知识。
这人的人品,也是刚刚滴。
就跨界的成就来说,历史上恐怕再也没有一个人,能和苏东坡相提并论了。
苏轼是一个天生的乐观主义者,在他的著作中,他竟然使用了40多次“呵呵”,你没看错,就是“呵呵”。
他把自己的词与柳永的词比较:
“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呵呵。”
跟好朋友文与可索要画作,怕人不给,威胁说:不给就自己乱画,署上文与可的名,拿着文与可答应给他画的诗去告状,索赔250匹布帛。划重点了,索赔的不是200,不是300,是250,。
“不尔,不惟到处乱画,题云与可笔,亦当执所惠绝句过状索二百五十疋也。呵呵。”
真是个千年难遇的老顽童。
不知道苏轼的在天之灵看到我这么说他,会不会来一句:“呵呵”。
子瞻帽:指宋苏轼所戴短檐高桶式样的帽子。
子瞻 , 苏轼 的字。 宋 胡仔 《苕溪渔隐丛话前集·东坡三》:“ 王直方 《诗话》云:‘ 东坡 尝令门人辈作《人不易物赋》,或人戏作一联曰:“伏其几而升其堂,曾非 孔子 ;袭其书而戴其帽,未是 苏公 。”盖元祐之初,士大夫效 东坡顶短檐高桶帽,谓之子瞻样,故云。’”
东坡帽
东坡帽是南方人用来防日晒雨淋的“竹笠”。之所以称“东坡帽”,据说是经苏东坡亲自改造制作而成的。东坡帽在斗笠外沿处围上了一圈几寸长的黑布或蓝布,以免阳光直射到人的脸庞。戴“东坡帽”的多为妇女。
东坡帽的样式
从表面上看,它与一般的竹笠相似,只是大了点;但仔细观看,则可发现于笠沿处围上了一圈几寸长的黑布或蓝布,以免阳光直射到人的脸庞。戴“东坡帽”的多为妇女。几十年前,我在广东
东坡帽
的惠州和海南的儋县(古称儋州)的田间见过这种很特别的“帽子”,经询问当地人才晓得叫“东坡帽”。因为惠州和儋县都是苏老先生的流放地,两地相隔千山万水,布帽的制式和名称却毫无二致,故非妄言。苏老夫子从民本出发,如此情系农民,真是用心良苦。
他被贬谪到广东的惠州和海南的儋县(古称儋州)时,就将南方人用来防日晒雨淋的“竹笠”做了改动,因而又有了另一种的“东坡帽”。这种“东坡帽”样式和当地居民戴的斗笠基本相似,所不同的地方是比一般的竹笠大点,在笠沿处加上了一圈几寸长的黑布或蓝布,以防止阳光直射到人的脸庞。当地百姓一下就接受了东坡改革之后的这种帽子,这种东坡帽不是朝堂士大夫附庸风雅的装饰物,而是劳作在田间地头面朝黄土背朝天农民必不可或缺的工具。因为惠州和儋县都是苏老先生的流放地,两地虽然相隔千山万水,但东坡足迹所至之处,东坡的印记自然留下,因而两地帽的制式和名称自出一辙。
东坡发明的帽子还不只是这两种,在海南的时候他就利用椰子壳制成“椰子帽”。元符二年(1099),被贬谪到儋州的苏东坡随着对环境的逐步适应,与当地黎汉百姓来往的日趋密切,他那洒脱达观、入乡随俗的情怀便常显露出来。他别出心载地用椰子壳做了一顶帽子,还赋《椰子冠》诗一首:
天教日饮俗全丝,美酒生林不待仪。
自漉疏巾邀醉客,更将空壳付冠师。
规模简古人争看,簪导轻安发不知。
更著短檐高屋帽,东坡何事不违时。
东坡帽的来源
苏东坡性格豪放,为人潇洒,不拘小节,喜欢宽松。他爱与朋友谈诗论文,看书作画,品茶饮酒,而且经常穿着便衣串门走户。为了衣着穿戴方便,宽松舒适,他不但经常内穿和尚的衲衣,外套长袍,而且还为自己设计了一种筒高沿短、脱戴方便的高帽子。由于自身的人格和气质魅力,他的这种穿戴方式,形成了一种自然高雅的学士文人的风度之美,引人注目,人皆欣赏。于是上至京师王公贵人、下至各地官绅之士,群起仿效,把苏东坡设计的帽子叫“东坡帽”。这种“东坡帽”在宋朝画家的作品中,多处可见。由宋入元的大文豪赵孟頫所画的“苏轼立像”和由明入清的大画家八大山人朱耷所画的“东坡朝云图”,苏东坡都是头戴此种便帽。
一般古人所取之字往往是名的补充解释,是相互印证的,苏轼字子瞻,实源于“登轼而望之”(《左传·长勺之战》)
苏辙字子由,则是由于“辙”是到车子由此驶过的痕迹,《名二子说》中有“天下之车,莫不由辙”语,大概“由”取于此。求采纳~~
苏轼作为北宋著名的大词人,他的一生可谓是起伏不定,但是他却依旧乐观豁达,积极待世。那么这样一位大词人一生创造了哪些十分时髦的装束呢?今天,老魏就和大家分享下苏轼的那些趣事吧。
一、子瞻帽
在宋哲宗即位后,苏轼被太后召回开封就职,苏轼走在大街上,因为他独特的装束,所以吸引了一大批粉丝围观。他头戴的乌纱帽,和当时的主流帽子完全不同,他的帽子身子较长而而帽檐十分短小,就像一个交通指示桶一样扣在头上。由于苏轼的名气很大,于是众人纷纷效仿他的帽子,不管是皇亲国戚还是平民百姓,在重要的日子都会佩戴这个子瞻帽。
二、东坡笠
苏东坡的一身是起起落落的,据说在他被分配到海南儋州后,有一天去看一个好友,路上遇到大雨,变向农家暂借了竹笠和蓑衣防雨。但是苏东坡穿戴起来却怪模怪样,一路上引得了很多妇女和孩童的嘲笑。苏轼却很乐观,认为他们是在赞美自己吧。这件事情也体现了苏轼虽然被贬,但是心态乐观、爱护百姓的性格。苏轼为了改善美观度,便在斗笠边缘加上一圈几寸长的布条,用于防止阳光直射。由于这个帽子很适合海南的天气,因此被当地百姓所接受,并起名东坡帽。
三、椰子冠
绍圣四年,苏东坡父子到达昌化军贬所。此时的苏东坡因为不得志而郁郁寡欢,唯一能吸引他的只有海南独特的独特的风景与物产了。尤其是长在树上的椰子,领苏轼父子十分好奇。而苏轼的儿子因为调皮,看着不开心的父亲,便用地上的椰子壳为父亲做了顶帽子讨父亲开心。苏东坡不仅没有推辞,而且十分的开心,便闲下来对帽子加以修改,请来当地的雕刻师傅在椰子壳上雕刻,并称这顶帽子为椰子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