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霖铃为什么不押韵(雨霖铃的韵律)

日期:2023-05-14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来给大家分享雨霖铃为什么不押韵,以及雨霖铃的韵律对应的知识和见解,内容偏长,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柳永的雨霖铃为何韵律和词牌相差许多

柳永的词多是“慢词”,唐时传下来的曲调多形成宋时的小令,在小令基础上进行延伸改变,可形成“慢词”,慢词的字数一般较多,慢慢形成“元曲”可以成戏了。。。慢词与原来的小令词牌相比,或许已经“面目全非了”

柳永是“慢词”的集大成者。

麻烦您来看看这首诗好么

谢谢您的信任。在下也是诗词联新手,愿与您和您的同学共同学习进步。

如果作为现代诗,特别是《无题》之诗,怎么发挥想象力都行。如果有我来评价句意诗意,三五千字很难描绘全的。知道你们并不需要溢美之词,并且少年的意气风发多愁善感之意境,也不是我所能妄言的。当然,我经常建议青年朋友写东西时更加飞扬蓬勃一些。再就是,写诗词,尽量不要生僻字词,否则还要自己详加解释。生僻字词,并不能很好地展示文采和提高意境。(注:这是说学古诗词不要学那些已经被淘汰掉的字词。您同学用词组句蛮好的。)

贵友大作,遣词用句还算流畅,但主题似乎不太明确。所以取名《无题》。古代有很多无题名诗,其中却是藏着很深的意境内涵,并不像我们,堆砌华丽辞藻成篇以后,找不到合适的名字了。时代不同,现在几乎不用避讳什么,而我们作品的内涵,通常也达不到诗题不能涵盖的意境。去年以来,也经常有网友和我一起赏析他们的现代诗。我经常建议他们先为自己的诗取个名字。有了诗意,再取诗名,可以突出中心思想。无题,并不是没有主题,而是诗题已经满足不了意境的要求,其实是非常“有题”的。

如果你们是在学律诗,那就应该按照律诗的格律要求创作了,不然是称不得律诗的。如果老师没有必须是格律诗的要求,同学写的小诗就已经不错了顺口溜、现代诗这些称呼,丝毫不会影响一篇文字的美好。

但如果按律诗要求,贵同学的大作就差得比较大了。由于解放以后出生的认字的人,绝大部分都是普通话的底子,所以我一直提倡用普通话创作诗词联。不是为了这个基本国策,而是便于青年朋友参与。学古诗词,重点应放在体会古文贤作品中蕴含的丰富的人文精神和写作技巧上,不要去苛求某个字的古韵念法。语言学家都说不准的事情,我们没有必要浪费时间。(这里不是说考试的事情,考试当然有教条,不遵守得不到分。)所以,薄字,我是按平声对待的。

律诗一共只有四种。李商隐的两首,都是采用的仄起首句入韵的常格。定格如下:

七律仄起首句入韵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仄)仄 仄 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 仄 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其中括号内的可变平仄,是我自己根据唐诗“一三五不论,二四六七分明”的常规标注的。比网上见到的标注要宽松一些。网上标注,五位不论的几乎没有。如果老师有要求,当然应该以老师的讲法为准。从律诗定格中可以看出,句末凡是平声字,都是韵字。律诗一定是押平声韵的。这一点学律诗必须记住。很多名诗,都不是律诗。比如“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等。所以,薄字一下就出律了。(真抱歉,您同学是用了韵了,他是指厚薄的bao,2声。我是按常音厚薄bo了,吹过头了。)

另外,律诗的忌讳大约如下:

第一是诗句字数要整齐划一。每首分为五言、六言和七言。其余字数者不属于律诗范畴。六言者也不多。

第二是对诗句数量有不同限制。通常为八句,十句以上的偶数句称排律或长律。

第三是特定的对偶要求。通常以八句完篇的律诗,每两句成一联,计四联,分别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其中中间两联即颔联和颈联的上下句必须是对偶句。对偶句的要求与对联格律要求相近,要求低于对联律。“诗钟”的要求相当于工对。也就是说,对联和诗钟的要求要高于诗联。由于排律除了首联和尾联,中间诸联皆须用对偶句,难度很大,传世佳作并不多见。

第四是不能失粘。粘连本来是指下一联的前二字与上一联的末二字平仄相同,以避免两联之间的声调起伏过大,实现平稳过渡。但由于一位平仄通常是允许改变的,所以粘连实际上就成了指下一联的第二字与上一联的第六字平仄相同。实际上,以七言诗的粘连为例,从在下提供的律绝定格中可以看出,下一联二四六位的平仄,与上一联六四二位的平仄是相同的。失粘,是格律诗的忌讳。

第五是声韵格律的严密要求。律诗要求全首通压一韵,限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压韵。声调应平仄相对。首句入韵,可以利用临韵通押,其余韵字则必须来自同一个韵部。

唐代律诗在定型化过程中和定型后的创作实践中都存在变例。如崔颢《黄鹤楼》前半首古体格调,后半首才合律。也有有意不依常格,变动平仄规定,称为“拗体”。除变动第二、四、六的平仄外,还着重变动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的平仄。杜甫以创作拗体力矫圆熟,为后人仿效。但拗句、拗救、拗体这些事情,我们初学者没有必要可以模仿。一旦拗救不好,也就拗救不好了。

另外,格律诗还有犯复、孤平、三连平的忌讳。今人更是把忌讳里加上了两仄夹一平、孤仄、三连仄。在下愚见,尽量避讳两仄夹一平完全可以,避讳孤仄、三连仄,似乎没有必要。唐诗中很多名人名作中都有两仄夹一平、孤仄和三连仄的现象,几十年以前,似乎从来并没有人感到哪里不得劲。

需要注意的是,古韵和今韵相比,发声方面有了很大的变化。以古韵爱好者推崇的《平水韵》来说,原来属于不同韵部的两个字,现在的发音和声调则完全是一样的了;原来属于同一韵部的两个字现在的发音(韵母或韵身)和声调完全不同了,按今韵根本就没有押韵的影子了。另外,由于当时的历史环境,《平水韵》真正推向全国各地,似乎应该是在元代。所以,完全依照《平水韵》来判断唐诗宋词中的发音和平仄,并不能保证绝对正确,元代以后的应该问题不大。如果按今天的现代汉语来念,当然会有问题。其实,念对了又有什么呢?所以在下从来也不主张在唐诗宋词中抠那些韵脚、平仄的字眼。学习古诗词,重点还是应该放在文中体现的人文精神和写作技巧方面。至于平仄究竟如何,按定格推敲就是了。古代高手对诗律的掌握,相信比我们这些普通的初学者要强不知多少。真若找出一处平仄错误,对错不论,自己的水平就比人家作者高了么?况且,谁能确定人家当年怎么念的?再说,高手们有意或无心出的拗句,我们能看出来么?

绝句四句,律句四联,通常都可以在运笔谋篇时很方便地落实“起、承、转、合”这四个步骤。但由于绝律都有各自的句数限制,所以在写作难点上略有差别。个人拙见,绝句句数少,更加要求言简意赅而不流于轻浮,如何使诗意丰满充实较难。律句句数多,要有言之有物而不流于空泛,如何使诗意飘逸空灵较难。

您说想把同学大作略微调整一下,其实很难。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意境”。有时改一个字,哪怕是别字别词,有人也会觉得冒犯了自己那美好的意境。网上没有错字,却有别字。但有些朋友意境限定,只认为自己写的是最好的。不管怎样,为了不辜负您的信任,勉力按照个人理解的诗意改一下吧。如果达不到原来的意境,一定请你们海涵。他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思任意调整,不必拘泥现有文字,我并没有任何说原诗意境不好的意思。

您同学的这首诗与平起首句入韵的七绝更接近一些。不入韵也可。但七言诗首句入韵为常格。(五言诗常格为首句不入韵。)

无题

七律平起首句入韵

(平)平(仄)仄 仄 平平(韵)

当时年少青衫薄 注:青衫薄,三连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春风驻马倚斜桥 注:风、马、斜,出律。

(仄)仄(平)平(平)仄仄

碧波悠扬朱颜碎 注:波、颜,出律。

(平)平(仄)仄 仄 平平(韵)

乱发飞云映心潮 注:发、云、心,出律。

(平)平(仄)仄(平)平仄

花落蝶消香不在 注:落、消、不,出律。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人去泪留恨萧条 注:萧,出律。

(仄)仄(平)平(平)仄仄

翘首旧人逢故地

(平)平(仄)仄 仄 平平(韵)

徒羡七夕会鹊桥 注:羡、夕、鹊,出律。

这样的话,薄做韵字。但出律之处仍然不少。

由于才高八斗但英年早逝的李商隐一生并不如意,加上时代不同了,我们实际上很难体会到他的一些意境,更是不好模仿效法。

七律 情丝

读李商隐《锦瑟》、《马嵬》有感

(七律仄起首句入韵)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英气勃发衣袂飘

(平)平(仄)仄 仄 平平(韵)

春风舞马过斜桥

(平)平(仄)仄(平)平仄

碧波辉映红颜妙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出水芙蓉莲步摇

(仄)仄(平)平(平)仄仄

忆起当年锦瑟泪

(平)平(仄)仄 仄 平平(韵)

杜鹃啼血泣夕朝

(平)平(仄)仄(平)平仄

马嵬幽怨今犹在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夜雨闻铃思玉娇

四联起承转合

起:首联说自己年华正少,意气风发。

承:满眼尽是美色美人。

转:转的太狠了。一下从得意中想到了李商隐的悲哀。追忆的是什么情?锦瑟一诗的内涵,万儿八千字也说不清楚。

合:字面说马嵬坡的故事,实际还是在叹息李商隐的悲鸣。他在自己的诗里,多是一种书生弱弱的泣血哭诉之无奈。对于一个才华横溢但无力施展抱负的人来说,是多么惨的事情!雨霖铃,凄婉的雨霖铃。李商隐,心疼的李商隐......

宋词《雨霖铃》的最后一个字“说”的读音

这是古 “入声字”和现代读音的差异。古 “入声字”读音已经不能从字典中查到,但在某些地方方言中还存在。

你是一个文学爱好者并且爱思索,这里不妨和你多说几句。如象这一句: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深处有人家

很明显,不押韵。而在我们四川,“斜”字便读“xia"

阳平,这样就与古人相通了。再如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回”字在四川方言中e有“huai" 的读法,这就一下子解决问题了。

至于 更与何人说 的 “说”,你有疑惑是正确的。只是我不知道准确的古 “入声字”读音,应该和“xue" (阳平)相去不远。

等我以后有了详细的资料,咱们再探讨。

李璟望远行·碧砌花光照眼明的第五韵不押韵怎么回事?

不押韵可能有几个原因,一个是读音的变化,举个简单的例子,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第一句的那个斜其实读“狎”,这样就能押韵了;二是可能出现错误,就是在流传的过程中有人给抄错了;三是作者自己的原因,这个就需要历史学家去给予准确解释了。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这首词的内容,不是李璟的,他的第五句是“残月秣陵砧”,“辽阳月,秣陵砧”是他六儿子李煜写的。父子俩同一首词只有一句不一样,也是很奇怪,我也在找资料求证。

急求词牌雨霖铃的压韵和平仄,谢谢

寒蝉凄切

○○○▲

对长亭晚,

●○○●

骤雨初歇。

●⊙○▲

都门帐饮无绪,

○○●●○●

方留恋处,

○○●●

兰舟催发。

○○○▲

执手相看,

●●○○

泪眼竟无语凝噎。

●●●○●○▲

念去去、

●●●

千里烟波,

○●○○

暮霭沉沉楚天阔。

●●○○●○▲

多情自古伤离别,

○○●●○○▲

更那堪、

●○○

冷落清秋节。

●●○○▲

今宵酒醒何处,

○○●●○●

杨柳岸、

○●●

晓风残月

●○○▲

此去经年,

●●○○

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

便纵有、

●●●

千种风流,

○●○○

更与何人说。

●●○○▲

黑色的仄声,白色的平声,圈中带点的可平可仄,三角是韵脚。

《雨霖铃》押什么韵?

当年柳永是按at这个韵来写词的,所以全部压韵。今天我读有中间两个字不压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