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5-14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大家好,关于在文言文哪个词有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今天我就来为大家分享一下关于而在文言文中是什么词的相关知识,文章篇幅可能较长,还望大家耐心阅读,希望本篇文章对各位有所帮助!
一、对男人的一般性称呼
1.丈夫
起初是指成年男子.后来未成年的男孩也可称丈夫,例如称儿子、男孩为丈夫子.
2.丈人
(1)古时对老年男性的尊称.(2)指男性家长、主人.(3) 岳父.(4)对男性亲戚长辈的通称.
3.须眉
本义是胡子和眉毛,借指男人.如:巾帼不让须眉.
二、古代妻子对自己男人的称呼
1.丈人
丈人到汉代又可以是女子对其配偶的称呼,汉代乐府诗《病妇行》“……妇病连年累岁,传呼丈人前一言.当言未及得言,不知泪下一何翩翩.”一般认为这里的“丈人”是指其配偶.
2.外子、外人
在南北朝,已有妻子对丈夫称“外子”的,后来又称“外人”,丈夫则称自己的妻子亦称“内人”.在别人面前,对妻子的谦称还有“贱内”、“家内”.
3.良人
唐代张籍的《节妇吟》:“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持戟明光里”.
但是“良人”一词显示不出男女性别,妻子称自己的丈夫为“良人”;丈夫称自己的妻子亦可以称“良人”;从这儿可以看出当时男女地位大抵还是比较平等的,但这种不加区别也给夫妻间称呼带来很多不便.
4.郎
李白《长干行》有“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义山诗有“刘郎已恨蓬山远,又隔蓬山一万丛”,花间词中有“问郎花好侬颜好
5.郎君
在“郎”字后面加一个“君”字;在“娘”字后面加一个“子”字,成了表示亲昵的“郎君”,“娘子”.(起先,“娘子”一词仅用青春妙龄的少女.大约到了唐代就成了妻子的称呼)妻子称丈夫为“郎君”,是对丈夫的雅称,丈夫称妻子为“娘子”,是对妻子的爱称.
6.官家、官人
出现于宋代,宋代是南北文化交流的时代.在夫妻间的称呼上,也是称谓较多的朝代.宫延中,出现了“官家”一词;平民百姓中,有了“官人”这一称谓.有的妻子称自己的丈夫为“官人”.
7.相公
主要见于元代以后的戏剧.
用“于”表示
于【yú】
1.笔顺:
横横竖
2.文言文中详细释义:
①介介绍动作行为发生时间、处所,可译为“在”、“到”、“从”等。《子鱼论战》:“宋公子及楚人战于泓。”《出师表》:“受任于败军之际。”
②介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由于”、“因为”。《进学解》:“业精于勤,荒于嬉。”
③介介绍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可译为“对”、“向”等。《师说》:“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捕蛇者说》:“余将告于莅事者。”
④介介绍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有时动词前还有“见”、“受”等字和它相应。《伶官传序》:“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⑤介介绍比较的对象,可译为“比”。《劝学》:“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⑥词缀用在动词前,无义。《诗经·葛覃》:“黄鸟于飞。”
3.用法:
①引进与动作行为有关的处所。
②引进与动作行为有关的时间。
③引进动作行为的内容。“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以”“把”等。
④引进动作行为直接涉及的对象。“于”所在的介宾结构常用在动词之后,作补语。不必译出。
⑤引进与动作行为有关的对象,表示动作行为向谁而发。“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或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向”。
1.判断句:对事物有所肯定或有所否定的句子。可以分为两个系列:"……者,……也"系列和"乃、为"系列。
"……者,……也"系列:"……者,……也"是文言文判断句最常见的格式,由此变化,就形成一个系列。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者,……也)
百战百胜,非战之善者也。(……,……者也)
栗者,民之所种。(……者,……)
虢,虞之表也。(……,……也)
忠义者圣贤家法。(……者……)
刘备天下枭雄。(……)
文言判断句,又常用"乃"、"为"、"即"、"则"、"是"、"非"来表示,构成又一个系列。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功。
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翩翩两骑来是谁?
审谛之,顿非前物。
2.被动句:被动句可分为两大类: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和无形式标志的被动句。
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而君幸于赵王。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无形式标志的被动句。没有词语标志,但从上下文意看,谓语和主语之间是支配和被支配的关系。
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
孝景七年,栗太子废,窦婴力争不能得。
3.宾语前置:
文言文宾语前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⑴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哀南夷之莫余知兮,旦余济乎江湘。
莫我知也乎?
⑵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宾语前置。
大王来何操?
沛公安在?
微斯人,吾谁与归?
⑶用"之"、"是"将宾语提前。
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效法哪一个古代)
宋何罪之有?(宋国有什么罪过?)
惟余马首是瞻。
惟你是问。
⑷介词"以"的宾语前置。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是以后世无传矣。
若晋君朝以入,则婢女夕以死。
4.成分省略句。古今汉语都有成分省略,但又有所不同。这不同又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古汉语中省略的情况更多,二是现代汉语习惯上不能省的古汉语也可省。
⑴主语和谓语的省略。如:
永州之野产异蛇,(是蛇)黑质而白章;(蛇)触草木,草木尽死;(蛇)以啮人,(人)无御之者。[承前省主语]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鼓)而(气)衰,……。[省谓语、主语]
⑵修饰语和中心词的省略。如: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吾)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吾)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修饰语的省略]
行一不义(事),杀一无罪(人),而得天下,不为也。[中心词的省略]
⑶宾语与兼语的省略。文言文不但常省略动词宾语,也常省略兼语结构中的兼语。如:
(赵括)尝与其父言兵事,(赵)奢不能难(之),然不谓(之)善。
杞子自郑使(人)告于秦。
郑穆公使(人)视客馆。
⑷介词和介词宾语的省略。如:
死马且买之(以)五百金,况生马乎?
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于)河南,臣战(于)河北。
试与他虫斗,(他)虫尽靡。又试之(以)鸡,果如臣言。
⑸分句的省略。如:
然力足以至焉,(而未至,)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亦可致远),功在不舍。
有没有的“有”,在文言文中是个常见词,如“有备无患”、“有德者居之”。所以,其它词用于“有”的并不多。接近的有“具”。如《核舟记》:“罔不因势像形,各具情态。”但它们之间仍有差别。“具”在表达“具有”时,含有“表现出来”的意思。
意思是“于是”的文言词语有:遂、乃、则、因....
魏军遂退,放逐北至涡阳。——《梁书· 韦放传》
因山势高峻,乃在山腰休息片时。清.陈观《吴公堤记 》
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状如箕筐,人因号之为“匡山”。——明·宋濂《看松庵记》
在文言文中表示“全”、“都”、“一概”的词有:举、具、皆、毕、咸、悉、尽、都、全、齐、通等。
1、举:吾今日之俸,虽举家锦衣玉食,何患不能?( 北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 )
译文:我今天的俸禄(这样多),即使全家(穿)绸缎的衣服,(吃)珍贵的饮食,还怕不能做到(吗)?
2、俱: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唐代 杜甫《春夜喜雨》)
译文:浓浓乌云,笼罩田野小路,唯有江边渔船上的一点渔火放射出一线光芒,显得格外明亮。等天亮的时候,那潮湿的泥土上必定布满了红色的花瓣,锦官城的大街小巷也一定是一片万紫千红的景象。
3、毕: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东晋 王羲之《兰亭集序》)
译文:永和九年,时在癸丑之年,三月上旬,我们会集在会稽郡山阴城的兰亭,为了做禊事。众多贤才都汇聚到这里,年龄大的小的都聚集在这里。
4、悉: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魏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译文: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样。
5、都: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南宋 姜夔《扬州慢》)
译文:天气渐渐进入黄昏,凄凉的号角吹起了冷寒,全都回荡在这座凄凉残破的空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