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把反经这书叫反经(反经是一部什么书)

日期:2023-05-14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解答关于为什么把反经这书叫反经这个问题的知识,还有对于反经是一部什么书也是一样,很多人还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今天就让我来为大家分享这个问题,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和鲁迅一起过日子【4】

看其每日所作为何事

知其每日所思之为何

观其每日与何人往来

想今昔对比与我教益

以上,就是我读《鲁迅日记》的“基本法”。

读鲁迅先生《1912年8月日记》时,读至8月15日《日记》,因另有事项而停顿数天。今接续之,故从这8月15日的最后一项《日记》内容续起:

“阅赵蕤《长短经》,内引虞世南史论,录之。”

鲁迅先生的日记,多为言简意赅之文笔。读上述这项《日记》内容,从字面可知:鲁迅读了一本赵蕤的书,抄录了其中虞世南的史论。这该是读清楚了。然而,真的读懂、读明白了吗?

赵蕤,是何许人也?《长短经》为怎样的著作?虞世南,又是何许人也?拥有怎样的人生?

恐怕唯有如此质疑地“批判性思维”及“刨根问底”地追寻,才能获得真正的读懂与弄明白。

赵蕤(659-742),字太宾,梓州盐亭人(今四川盐亭县赵家坝),是为唐代杰出的道家与纵横家,与李白并称“蜀中二杰”,史论为“赵蕤术数,李白文章”。

《长短经》为赵蕤所著,又名《反经》。《反经》这个书名,该是今人听闻较多的,真正耐心并精心读完的人,除相关专家学者外,恐怕为数不多。

《长短经》即《反经》,学界评为兼具文学、史料、镜鉴三重价值,定位其属于哲学类知识。我是藏有一部现代版本的上下册《反经》的,为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一位好友所赠阅。我读之,是取向于哲学与史学两极的,颇受教益。

《长短经》即《反经》的旨趣在于“不以成败论英雄”,以辩证唯物的发展观点对唐代之前的历代智谋权术做了一次全面的阐述和总结,真实生动地再现了历史事件,告诫人们对待任何人与事物,都要“既知其一,又知其二”,不能“只知其正,不知其反”。

学术研究者称,唐宋以来,有两本“政治教育”的必修书,一本即人所共知的《资治通鉴》,一本即不为人熟知的《反经》。由此看来,青年鲁迅的自我教养,很是“取材”于《长短经》即《反经》的,因为《长短经》即《反经》有一个重要思想:“穷途末路处,也许正是柳暗花明时,得失之间,坦然淡定。”鲁迅先生的“从容人生美学”,不可能没有《长短经》即《反经》的深刻影响。

虞世南(558-638),越州余姚人(今浙江慈溪市),南北朝至隋唐时期著名的书法家、文学家、诗人、政治家。

虞世南历仕陈、隋二代,官拜秘书郎、起居舍人。唐贞观年间,历任著作郎、秘书少监、秘书监等职。其生性沉静寡欲,执着且向学。虽容貌怯懦、弱不胜衣,但性情刚烈,直言敢谏,深得李世民敬重,被称为“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五绝。

虞世南善书法,与欧阳询、褚遂良、薜稷合称“初唐四大家”。日本书法界则将其与欧阳询、褚遂良合称为“唐代三大家”,足见其书法艺术的深长影响。

虞世南最为突出的人生特征有三:笃志勤学,刚烈敢谏,深受追思。于这三者中,我们是否也见出了鲁迅先生的人生气质?青年鲁迅在修炼自我时,很是“取材”于中国古代典籍中的奇绝文人,这一点,当是确定确实无疑的。以此而鉴,今日之青年是怎样的作为?或者,更为多数的我们自己呢?《鲁迅日记》有“读头”,不是价值于此吗?

对于《鲁迅日记》中这仅为19个字符的一句话,若一眼而过,不查阅相关资料以深求之,我们何以能够更多丰富认知与思想收获?

读书,最怕过目不过心,最忌浅尝辄止

唐代有人写了一本书叫《反经》,主要讲的是什么内容啊,这本书好吗

《反经》是一千多年前唐朝人赵蕤所著。《反经》“不以成败论英雄”,摆脱了以忠奸评价历史人物的传统定式,以发展的辩证唯物的观点对唐之前历代智谋权术做了一次全面的阐述和总结,真实生动地再现历史事件,提醒人们对任何人和事物,要“既知其一,又知其二”,不能“只知其正,不知其反”,真正做到识人量才、知人善任。书的好坏,没法评论,要一个人读过之后自己去感悟,得到东西了,那就是好书,没有学到什么东西,那废书一本吧?!呵呵呵呵呵

反经主要讲的是什么

《反经》主要讲的是:逻辑体系严密、涵盖文韬武略的谋略,是一本实用性韬略奇书,由唐代赵蕤所著,为历代有政绩的帝王将相所共悉,被尊奉为“小资治通鉴”。

它以唐以前的历史为论证素材,集诸子百家学说于一体,融合儒、道、兵、法、阴阳、农等诸家思想,所讲内容涉及政治、外交、军事等各种领域,并且还能自成一家,是丰富、深厚的传统文化中的瑰宝。

《反经》的智慧

    托尔斯泰说:“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唐代学者赵蕤编写的纵横学著作《反经》这本奇书是可以开启我们大脑智慧的钥匙,也是历代统治者政治教育必修的参考书。这本书善于从反面分析问题,使得人们能够跳出思维的高墙,拓展大脑的潜能,增强思维的灵活度,增加思想的深度。

    一、相反的两种行为,只要得当,都是好的,不存在孰对孰错。

    “语而当,智也;默而当,知也。”

就是说讲话的时候,讲话恰到好处,这就是智慧,不该讲话的时候则保持沉默,这也是智慧。我们可以说“沉默是金”,也可以说“三寸之舌,强于百万雄兵;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

二、再好的东西也可能会带来不好的一面,一定要小心防备其坏处。

    “故仁者,所以博施于物,亦所以生偏私。”仁就是爱,可是爱的反面是私心,有爱就有偏私。仁爱有一定的范围,超过了这个范围,偏私就会来。宋史上有名的宰相王旦,他提拔了很多人却不让人知道。范仲淹问其原因。王旦说,他提拔人只是为国家遴选人才,何必让被提拔的人来感谢他私人,这是大夫不收公利的表现。              三、格局大,某种行为显得高尚;格局小,同样的行为会遭人贬斥。

    “义者,所以立节行,亦所以成华伪。”义可以分两种:一种是真正的大义,顾大局舍小利;一种是所谓的江湖义气,就是小义。战国宰相虞卿“弃相捐君”,魏国信陵君“窃符矫命”,都是后者,小义。

   四、好的德行,如果过度了,就会走向反面。

      晏子曰:“臣专其君,谓之不忠;子专其父,谓之不孝;妻专其夫,谓之嫉妒。”(反忠孝也。《吕氏春秋》曰:“夫阴阳之和,不长一类;甘露时雨,不私一物;万人之主,不阿一人。”申子曰:“一妇擅夫,众妇皆乱;一臣专君,群臣皆蔽。故妒妻不难破家也,而乱臣不难破国也。是以明君使其臣,并进辐辏,莫得专君焉。)

    齐国的名相晏婴说:一个好的臣子,固然应对上司忠心,然而忠心的过分了,就变成专权,那就不是忠了;当儿子的孝敬父母是好事,但是如果只突出他一个人的孝顺,把其他兄弟姐妹都比下去,那就是不孝;妻子爱自己的丈夫是家庭和睦的保障,但是如果丈夫还有二房小妾(这是针对古代多妻制而言),做妻子的霸住丈夫独专其房,醋劲太大不能容纳别人,很可能导致家破人亡。[因此忠孝做得太过分了,也会引起反掸。

五、善心善行也可能会办坏事。看待人和事,不仅要看人的初心,还要看影响和后果。

      子路拯溺而受牛谢,孔子曰:“鲁国必好救人于患也。”子贡赎人而不受金于府(鲁国之法,赎人于他国者,受金于府也。)。孔子曰:“鲁国不复赎人矣。”子路受而劝德,子贡让而止善。由此观之,廉有所在而不可公行。(反廉也。

    孔子的学生子路有一次救了一个落水的人,父母亲非常感激,送给子路一头牛,子路愉快接受后,跑来向孔子讲述。孔子说:“子路做得对,以后鲁国的人都愿意救人于危难之中了。”救了人有酬劳嘛。

    孔子的另一个学生子子贡很有钱,养有奴隶,奴隶的亲人向子贡提出要赎人回去。[按照鲁国的法律,向奴隶主赎人,是要交赎金的。]但是子贡放了人却没要赎金。孔子说:“子贡做得不对,你不收赎金,以后谁还敢赎人?”

    为什么孔子会有这样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呢?因为他认为:子路做了好事收了礼,是鼓励大家都做好事,倡导了好的社会风气,这是劝人为善。子贡因自己有钱就不收人家的赎金,显得很谦让大方,影响别的做奴隶主的都不敢释放奴隶了(得不到好处嘛)。家中有做奴隶的也不敢去赎人了。结果堵塞了行善的路子。

   六、圣人之道也会被坏人利用。这就是道家绝圣弃智的原因。

    匡衡云鬼谷子曰:“将为胠箧探囊发匮之盗(胠,音起居反。胠、发也。从旁开为胠。),为之守备,则必摄缄滕(摄,结也。),固扃鐍(音决。细也。)。此世俗之所谓智也。然而巨盗至则负匮揭箧(揭,音其谒反。),担囊而趋。唯恐缄滕扃鐍不固也,然则向之所谓智者,有不为盗积者乎?

 跖之徒问于跖曰:“盗亦有道乎?”跖曰:“何适而无有道耶?夫妄意室中之藏,圣也。入先,勇也。出后,义也。知可否,智也。分均,仁也。五者不备而能成大盗者,天下未之有也。”

    由是观之,善人不得圣人之道不立,盗跖不得圣人之道不行。天下之善人少,而不善人多,则圣人之利天下也少,而害天下也多矣。(反仁义也。

 庄子说:做小偷、扒手一类的盗贼,或是溜门撬锁,或是从别人的口袋里、皮包里偷东西,为了预防这些小偷,人们有了财宝,总是小心翼翼地放在保险柜、珠宝箱里,外面还要层层捆扎,加上大锁,生怕不牢固。这种防盗的做法,历来所世俗的人们当做是聪明智慧的表现。可是如果一旦汪洋大盗来了,把皮箱、保险柜连锅端走,这时大盗唯恐你捆得不紧,锁得不牢呢。

 因此盗跖的门徒问盗跖说:“做大盗的也有法则吗?”盗跖回答说:“无论哪个地方都怎么会没有法则呢?凭空猜想屋里储藏着多少财物,这就是聪明;带头先进入屋里的,就是勇;最后退出屋子的,就是义;酌情判断是否动手的,就是智;分赃均等的,就是仁。这五种不具备而成为大盗的,天下是决不会有的。”)

    这样看来,善人和盗贼都用同样的方法立身处世。天下好人少,坏人多,所以圣人之道利于天下少,而害于天下多。

    总之,这本书教导我们从反面思考和分析问题,对我们的脑力是一次极大的激荡。当我们学会了从反面思考问题,我们的思维就会更加灵活,更加有深度,我们看问题也会看得更为全面和深刻了。

反经是什么书?谁写的?

编辑本段作品简介

长短经刻本

《长短经》是唐代学者赵蕤(rui)编写的一本纵横学著作,亦称《反经》.为历代有政绩的帝王将相所共悉,被尊奉为小《资治通鉴》.作者赵蕤也因此显名于世,时人称“赵蕤术数,李白文章”.毛泽东也说《资治通鉴》是权谋,是阳谋,《长短经》是阴谋,是诡谋.不管评价是褒是贬,《长短经》的确深入地剖析了君臣谋略的利害得失,不失为官场学扬名立万的顶级范本.

编辑本段作品评价

《长短经》全书集诸子百家学说,叙历代更迭史实,核心是“论王霸机权,正变长短之术”,作者揉合儒、道、兵、法诸家思想,汇集王霸谋略,形成这么一部文韬武略的谋略全书.原书涉及君臣德行、任人用长,钓情察势、霸略权变等内容,夹叙夹议,史论结合.对那些胸怀大志,追求卓越的现代人来讲,无论奉上御下、结盟御敌,还是公关游说,为人处世等均有极强的借鉴意义 《长短经》的整体框架以谋略为经,历史为纬,交错纵横,蔚然成章,加上译注者深厚的古今汉语功底,使《长短经》行文有如流水、通俗易懂.书中所引的前代著述经史子集几乎无所不包,所引书目中更有今已散佚的著述,如《玉钤经》、吴人张微的《墨记》等.《长短经》集政治学、谋略学、人才学、社会学为一体,以振聋发聩的商论和令人警策的历史教训,为现实生活中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和实业家提供了卓有成效的谋略武器并展现了无限生机.书中充满了富于洞察力且实用的建议,深入浅出、言简意赅、发人深省.《长短经》这本书兼具了文学、史料、镜鉴三重价值. 读《长短经》,以古为镜,慎察既往,以戒今失.春风得意时不会得意忘形,乐极生悲.穷途末路处也许正是柳暗花明时,得失之间,坦然淡定.

好了,文章到此结束,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