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5-14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很多朋友对于禅房美在鸟儿因什么怎么样和什么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什么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编来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01
我们常常会觉得内心很浮躁,很难静下心来做一件事情,久而久之,我们的内心也变得难以感受到真正的欢愉。
此时,读读古诗词,或许能帮我们的内心静一静。
在古诗词中,有很多诗篇教我们怎样抛却世俗的烦恼,将我们内心的关注点放在真正美好的事物上。
读这样的古诗词,可以帮我们拂动俗世的灰尘,找回内心的本真。
今天,小楼就与朋友们一起品读一首这样的诗篇,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
02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惟余钟磬音。
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又作《破山寺后禅院》。诗题的意思,不是题写在一座破烂山寺后面的禅院里,而是题写在破山寺的后禅院里。破山寺,是寺名,即兴福寺,在今江苏常熟虞山北麓。后禅院,是寺院中僧人居住的地方。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初日,初升的太阳,旭日。
早晨,我走进这古老的破山寺,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山上的树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曲径,一作“竹径”。
曲曲折折的道路,通向幽深的后禅院,那里花木繁盛。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空,空明澄净。这里,悦和空都是使动用法,意为“使……愉悦”、“使……空明”。
山上的阳光,让鸟儿感到愉悦,潭水中的倒影,让人的内心感到空明。
万籁此俱寂,惟余钟磬音。
万籁(lài),各种声音。籁,从孔穴里发出的声音,泛指声音。
俱,一作“都”。
钟磬(qìng),寺院中的乐器。僧人诵经参禅,开始时敲钟,结束时击磬。
此时,世间各种声音都消失寂静了,只听到寺院里的钟磬之声。
03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这首诗的格律,常建的这首《题破山寺后禅院》,格律并不严格。
从平仄看,这首诗中,“清晨入古寺”、“山光悦鸟性”都使用了三连仄结尾,将“平平平仄仄”的句式改成了“平平仄仄仄”的句式,“禅房花木深”、“万籁此俱寂”、“惟余钟磬音”三句,都将第三字的平改为仄,仄改为平,不过最后两句的平仄调换,可以算作拗救。
可见,在诗律刚成熟之时,对五言的第三字的平仄要求并不严格。
从对仗看,律诗一般要求首联尾联不对仗,中间两联必需对仗。这首诗却是首联与第三联对仗,次联不对仗。清代学者吴乔在《围炉诗话》中,将这种首联对仗次联不对仗的律诗叫做“偷春格”。
小楼在这里介绍这首诗的格律,是想增加一点朋友们对这首诗的认识,并不想引起“写诗要不要遵守格律”、“格律是不是束缚”这样的讨论,网上这种无意义的讨论太多了。
04
读常建的这首《题破山寺后禅院》,小楼不想分析它的技法和妙处,而是想分享我读这首诗时内心独特的体悟。
在这首诗的文中,暗藏着人的心灵之旅。
诗人早晨进入破山寺,但破山寺并没有引动他的诗心,所以诗中一笔带过。
诗人沿着曲曲折折的首路再往里走,来到了后禅院。在这里,破山寺将尘世隔离在外,幽深的环境将诗人的感受由外在引向内心,找到内心深处那个本真的自我。
人是自然万物之一,与自然万物是相通的,当我们用心体察自然万物时,就能找到本真的自我,当我们用心欣赏自然万物时,就能感受到本真的快乐。
这里的山光潭影,就触发了诗人本真的快乐。
山光悦鸟性,明写鸟,实写人。山光美好,让鸟儿都感受到了愉悦。诗人能感受到鸟儿的愉悦,说明他的内心也感受到了愉悦。
潭影空人心。潭水,能映照世间万物,然而潭影悠悠,毕竟空无一物,诗人用心观察此潭心,内心也变得空明澄净了。
于是,此时世间的声音仿佛消失了,在诗人的心里,只听到了象征佛教了钟磬之声,而佛教,正是引导人们回归心灵。
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并不是破山寺后禅院的旅游纪实,而是寻找本真快乐的心灵之旅。 那曲曲折折的幽静之路,不仅是通往花木幽深的后禅院之路,还是通往诗心隐秘幽微的心灵之路。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总是在浮躁中抑郁,这首诗启示我们,我们应该更多的用心去观察欣赏大自然的美好,或许,我们可以在用心观察欣赏大自然的美好中,可以找到我们本真的快乐。
文 | 谢小楼
精读《唐诗三百首》059: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小题1:幽雅、清静、清幽
小题2:表现了作者万念俱寂的出世的思想感情或对尘世喧嚣的厌烦,和对隐居林泉寄情山水的生活的向往。
小题1:试题分析:颔联“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诗人移步换景,沿蜿蜒的小径前行,浓荫蔽日之处。穿过寺中曲折的小路,走向幽深处,参差错落的禅房,深深地掩映在蓬勃茂盛的奇花异木之中。诗人把“禅房”安置这样的地方,远离现实尘世,有超尘脱俗的意境。诗人状物精微,把禅房静谧清幽的环境写得出神入化。“深”字是状物之形容词而兼有动态,妙在空间上的延伸,描绘出的禅房俨然是一个幽雅宁静、远离喧嚣的福天洞地。这万象纷呈中的静,无世俗尘嚣的曲径行程,使诗人心驰神往。佛寺掸院,寺中景物,表现了一种幽静空寂的氛围,并以此表现诗人心灵的超脱顿悟和对唱经礼佛生活的神往。这一联抓住了禅房幽深淡雅的特点,写出了自己的内心深处的淡泊情怀。学生根据这些分析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切题的答案即可。
点评:本题不难,题干要求简单,诗歌可文字信息明确,易于判断。本题拟题很好,指导学生学习古诗不能只是被动的背记,还要思考一些问题,学会品析诗歌,理解诗中的妙趣。
小题2:试题分析:晨游山寺,看到幽静的竹林、清澈的水潭,青山焕发、鸟儿欢唱,袅袅的钟磬声时隐时现。如此清幽的环境使诗人顿去杂念,心中豁然开朗。全诗虽咏禅房寺院,实际上诗人借山林寺观清远的环境,抒写了淡泊、追求山林生活的隐逸情怀。
点评:体会诗人的情感,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1)诗歌的内容,(2)诗人的人生态度,(3)诗歌的写作背景等,从这些角度来分析诗人的情感,可以说是较为全面的。
《醉翁亭记》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写的一篇文艺性散文,作品以巧妙的构思、灵活的笔法、清新的语言见长。作品以“乐”为主线,以“醉”写“乐”,将叙事、抒情和议论熔为一炉,表现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之所以成为脍炙人口的传世之作,除了以上这些因素外,作者在文中创设美的意境,也是作品经久不衰,百看不厌的重要原因。下面就文中的美点作粗略透视。
其一:山水美。
醉翁亭处在优美的意境之中。(1)山水相映之美。环视——环滁皆山(大背景——面);远望——望之蔚然而深秀(琅琊山——点);聆听——水声潺潺(酿泉);细闻——泉香而酒洌(酒坊、市肆)。山、水、泉、亭尽显其美,相映成趣,构成一幅幅亮丽而自然风景,给人以视觉、听觉、嗅觉上的独特享受。(2)朝暮变化之美。既有晨雾笼罩的朦胧美,又有露消雾散的苍郁美,更有日落云归的神秘美,时时每每给人以美的感受。(3)四季变化之美。舂季芳草萋萋,落英缤纷;夏季佳木葱郁,遮天盖地;秋季夫高气爽,风轻霜洁;冬季水瘦山寒,水落石出。四时给人以美景。
其二:游人美。
作品写于欧被贬到滁洲后的第二年(1046年)欧到任之初,宽施仁政,休养生息,人民喜获丰收。人民物质生活上的改善,促进了人民精神生活上的更新追求。这样,才有男女老幼,三五成群,前者呼,后者应,游览琅琊山。游人的游览无疑给秀丽的琅琊山又增添了一道迷人的风景。静山因涌泉而“动”更因游人而“活”。动静交错,极富生机。既有欢歌笑语,又有前呼后应;既可信步游逛,又可顿足小憩;既能临溪而渔,又能酿泉为酒……。
图画与环境同为一体,山水与人物融为一画。观之:草木青翠欲滴,游人穿红戴绿——五颜六色;听之,泉水清脆悦耳,呼声蜿转动听——高低起伏;嗅之,花香芬芳扑鼻,酒香沁人心脾——五味俱全……。山、水、情、景巧妙地融在一起,滁人如在画中游,太守如在赏游画。既是一幅游画,又是一首动听的音乐。这“图画”由他亲手所绘,这“音乐”由他亲手所谱。他能不获得“创作”成功后的快愉吗?此时的心境,怎能用一个“美”字了却?
其三、欢宴美。
作为具有进步思想的欧阳修,有也只有看到滁人畅游,才会与众宾欢宴,表现出他“与民同乐”的政治思想。既没有山珍海味,也没有胡琴羌笛,更没有小人弹赅;只有山肴野蔌,对奕投壶,更有众宾的起坐喧哗;既醉在酒中,更醉在“画”里。秀丽山水图、滁人游乐图、百姓丰乐图、众宾欢宴图、与民同乐图,这一切他收之于眼,得之于心,寓之于酒。此情此景,酒不醉人人自醉。“醉”是表象,而“乐”才是实质。“醉”是“乐”的程度的显现,是心境美丽的折光。作者将自然的美景与愉悦的心境水乳交融,达到了至美的境界。
其四、亭子美。
(1)位置美。它高居于琅琊山的酿泉之巅。行山路,过酿泉,峰回路转才能到达醉翁亭。它犹如一个深居闺阁的少女,千呼万唤始出来,造成一种深邃的意境。(2)造型美。它四角翘起,象鸟一样,振翅欲飞。环境的幽深与亭子古典建筑风格相匹配,相得益彰。(3)意境美。醉翁亭高居酿泉之巅,视野开阔,一切景观尽收眼底。环视、仰视、俯视皆见风景。有山有水,有声有色,有花鸟草虫,有飞禽走兽……。既可饱览田园风光,又可领略自然风景。难怪太守“饮少辄醉”,不就是“醉”在这如诗如画的景观里吗?
我的“透视”会不会胜过你登临醉翁亭时美的感受呢?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 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惟闻钟磬音。
注释:
①[初日]早上的太阳
②[禅房]僧人的房舍
③[磬]qìng 和尚念经时敲的乐器
译诗:
清晨,我步入古寺瞻仰。
高高的林梢头,
沐浴着朝阳的辉光,
蜿蜒的小路渐渐通向幽僻处,
忽见花木繁茂,
禅房就在花中央。
岚光催起鸟儿宛转歌唱,
清潭将人心的污垢涤荡。
深山万物呵,
静得没有其他声响,
只有钟罄的一脉余音,
在晨空中萦旋回荡。
鉴赏:
《题破山寺后禅院》是一首题壁诗。破山寺,即兴福寺,在今江苏常熟市西北虞山上。唐代咏寺诗为数不少,且有很多佳作 。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构思独具特色 ,它紧紧围绕破山寺后禅房来写,描绘出了这特定境界中所独有的静趣。
首联"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落笔勾勒出清晨时分后禅房四周的环境。早晨,初升的红日将金色的阳光洒向寺院,洒向虞山之中的林木,使寺院变得更加绚丽明亮,高耸入空的山林也变得更加翠绿葱茏,令人心旷神怡。这里,一个"入"字,写出了古寺美景之幽远,一个"照"字又将旭日东升时的勃勃生机给刻写得出神入化,透露出诗人欣喜昂扬的情绪。首联是写后禅院的远景,为下文的近景刻划打下了基础。
颔联"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点出题中"后禅院"三字,描写出通向后禅院曲幽深的小路和后禅院景色的幽静迷人。僧房深藏在花木丛中,香气馥郁,宋欧阳修曾感慨地称赞道:"我常喜诵常建诗云:‘曲径通幽处 ,禅房花木深'。故仿其语作一联,久不可得 ,乃知造意者唯难工也。"这一联的美,不仅体现在写景的准确传神上,而且表现在其思想内涵的深邃上。佛教提倡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清净,无欲无求,苦修苦行,而后禅院却花木繁茂,清香扑鼻,由此含蓄曲折地表现僧侣们内心对美的热烈向往和执着追求。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惟余钟磬音。
译文:
大清早我走进这古老寺院,旭日初升映照着山上树林。
竹林掩映小路通向幽深处,禅房前后花木繁茂又缤纷。
山光明媚使飞鸟更加欢悦,潭水清澈也令人爽神净心。
此时此刻万物都沉默静寂,只留下了敲钟击磬的声音。
这首诗题咏的是佛寺禅院,抒发的是作者忘却世俗、寄情山水的隐逸胸怀。诗人在清晨登破山,入兴福寺,旭日初升,光照山上树林。佛家称僧徒聚集的处所为“丛林”,所以“高林”兼有称颂禅院之意,在光照山林的景象中显露着礼赞佛宇之情。
然后,诗人穿过寺中竹丛小路,走到幽深的后院,发现唱经礼佛的禅房就在后院花丛树林深处。这样幽静美妙的环境,使诗人惊叹,陶醉,忘情地欣赏起来。他举目望见寺后的青山焕发着日照的光彩,看见鸟儿自由自在地飞鸣欢唱;走到清清的水潭旁,只见天地和自己的身影在水中湛然空明,心中的尘世杂念顿时涤除。
首先,空字名词活用为动词,给人以形象生动的感觉额;然后空字在这里意为挖空的意思,潭影挖空了人心,实指人的心事的空,主客倒置,给人以无限的想象之感
关于禅房美在鸟儿因什么怎么样和什么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什么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