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5-14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大家好,关于为什么王绩要写醉后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今天我就来为大家分享一下关于王绩喜欢喝酒吗的相关知识,文章篇幅可能较长,还望大家耐心阅读,希望本篇文章对各位有所帮助!
1、《九月九日赠崔使君善为》是唐朝时代的一首诗,作者是王绩。《赠程处士》此诗题为赠人,实为叙志咏怀,抒写诗人厌倦世事,鄙弃儒家观念,故取唯求适意的人生态度。
2、《赠程处士》是唐代诗人王绩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此诗题为赠人,实为叙志咏怀,是他的精神世界的写照。此诗通过讥嘲周公、孔子和向往自由的表述,表现出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只好向醉中逃避。这首诗语言自然,气概遒健,涤净初唐排偶板滞之习。
3、《醉后》为初唐诗人王绩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此诗前两句用典,后两句议论,诗人把酒醉当成逃避人生失意之感的途径,并表达了人生短暂、及时行乐的观点。
在这层表意之下,又别有深蕴。此诗淳朴直率,措辞朴素,鲜作修饰,脱离了六朝习气,又摆脱了当时宫廷诗的“精英”氛围,真挚而疏放,大有魏晋高风。
4、《秋夜喜遇王处士》是隋末唐初诗人王绩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诗的头两句“北场芸藿罢,东皋刈黍归”主要写诗人在耕作一天之后的晚归途中,与王处士相遇;后两句“相逢秋月满,更值夜萤飞”描写与好友相遇时的自然景色。全诗以情驭景,以景托情。
5、《野望》是隋末唐初诗人王绩的作品。此诗描写了隐居之地的清幽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着几分彷徨,孤独和苦闷,是王绩的代表作,也是现存唐诗中最早的一首格律完整的五言律诗。
一说到唐代诗人,我们首先想到的是李白,他既是诗仙,也是酒仙——李白斗酒诗百篇嘛。
在唐初,也有一个以酒量大出名的文人,他还因此赢得了“斗酒学士”的称号。
这个人名叫王绩。
可能你对王绩这个名字比较陌生,但你一定知道“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王勃的爷爷叫王通,王通是王绩的亲哥哥。因此,王绩就是王勃的叔爷爷。
王绩出生时,还是隋朝,王家当时也绝对算得上是当地的名门望族——向上连续六代人都是当大官的。王绩又继承了家族的优良基因,从小聪明好学。十来岁第一次从家乡绛州龙门来到长安游学,便获得了“神仙童子”的赞誉。
既然来自仕宦世家,那长大后也继续走从政这条路呗。
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年),十六岁的王绩通过举孝廉(被推荐做官)这个渠道,当上了秘书省正字。
对于这样一个低微的小官职,王绩是看不上眼的。不满意,干脆就不去上班。
或许在这段时间,王绩在家学会了喝酒。
在家读书、喝酒,也许是闷了,王绩又要求到地方任职,结果就被派到了六合县丞的任上。
当上了县丞,王绩酗酒依然,有人看不惯他的做派,就开始弹劾他。王绩正巧也不想再在这个位子上受罪了,便托病辞了官。眼见隋朝大势已去,天下乱做一团,王绩禁不住感叹:“我现在已经陷入到了天罗地网,哪里才是我的安身之处啊!”
没办法,王绩又辗转回到了家乡龙门,在山野之地隐居起来。
暂无用武之地,那就怅然独处好了。在隐居地东皋,他常常站在高处远望田园风景。
——日暮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内心充满彷徨,不知该归依何方。满山的树木,都染上秋天的色彩,一道道山岭,都被落日的余晖笼罩着。牧人驱赶着牛羊,慢慢返回家园,猎人骑着马,带着猎物满载而归。与他们相见,彼此陌生,无言以对,我只有长啸高歌,从此隐居在这山冈。
时序更替,江山易主,唐朝取代了隋朝。
新朝建立,王绩入仕的念头又升起来了,他很希望在这崭新的李家王朝,能有一番作为。山野里的那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虽然简单自由,但自身价值却是难以在世间实现的。
唐高祖武德四年,王绩的旧友薛收衣锦还乡时,专程去看望了尚在隐居的王绩。两人见面,王绩就大发感慨:“你现在是借风而飞的鸟,而我则是一条车辙沟里的鱼!”。
薛收听懂了王绩的心声,回朝就推荐了他。王绩因此得以二次出山,来到了京城。
新朝廷把王绩召来了,却并没有给他安排实职,只让他仍以前朝官职的身份,在门下省等待安排。
就如随风而飘的飞蓬一样,满怀希望而来的王绩,一下子又找不到感觉了。
好在这等待安排的日子里,还是有美酒供应的,标准是每天三升。期间有人问王绩:“又不给你什么新职务,你天天待在这里还有啥意思?”
王绩的回答是:“我贪恋的是每日三升的好酒啊!”
侍中陈叔达听闻王绩的话,就说:“三升的量怎么能留住王先生这样的人才呢?得加量!”
于是陈叔达就把王绩的供酒量增加到一斗,王绩也因此获得了“斗酒学士”的名号。
到了贞观初年,王绩再次因病辞官。
几年后,王绩第三次被召回朝。这次他当上了太乐丞,而提携他的那个名叫焦革的上级,还出身于酿酒世家,这样王绩虽然没有实现直取卿相的抱负,好在还可以继续享用美酒。等到焦革死后,焦革妻还不断给王绩送酒。
一年后,焦革的妻子也死了,“焦家酒”便断供了,王绩因此叹道:“这是老天爷不想让我畅饮美酒了哦!”
没有美酒喝,王绩又不想做官了。贞观之治怎么样,大唐盛世又怎么样?不玩了,喝酒去了。
王绩回到家乡,像陶渊明那样饮酒作诗去了。
因隐居地为东皋,王绩就自称“东皋子”。他一生未娶,在隐居的地方,种植了很多的黍谷,用来在春秋时节酿酒。他还养了好多野鸭,从山上移植了一些药草,日子过得倒也自在无忧。
他模仿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写出《五斗先生传》,除此之外,他还写了《醉乡记》、《酒赋》、《独酌》、《醉后》等酒气冲天的诗文,以及《酒经》、《酒谱》等“专著”。
最后,不妨读几首王绩的“酒诗”吧:
如此嗜酒,王绩被称作“斗酒学士”,也真是名副其实了。
公元405年11月。
陶渊明终于不堪忍受官场的阿谀奉承,他在扔下一句被后世广为流传的名句后,辞官了: 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 !(语出《宋书·陶潜传》,陶渊明,名潜,字渊明。)
解印辞官的陶渊明,如愿过上了自己渴望的田园隐士的生活: 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 。
每天忙完农事后,陶渊明便这样端着一壶小酒,独自倚靠在窗前自饮自斟,他喝着小酒的同时,还在心中品位着这份人生的闲适安逸。
兴致来了,他还会拄着拐杖,在自家的庭院中来回走走,累了便坐下歇息,看看天空中的白云飞鸟。
这日子,当真是美如画。
陶渊明的成功,为后世那些向往闲适生活,不愿意入仕为官的读书人提供了另一种选择。一时间,“田园”生活也成为了读书人所追求的一股潮流, 被称为“五斗先生”的王绩,便是他们中的一员 。
【田园隐士陶渊明】
一、“五斗先生”王绩:浮生知几日,无状逐空名,奉旨做官只为三升美酒
王绩出身儒学世家山西王氏,他的兄长是被《三字经》列为诸子百家五子之一的“文中子”王通。
王绩得到家学的熏陶,自幼饱读诗书,他十来岁的时候,便成为了家乡远近闻名的青年才俊。
只不过,如王绩这般的少年天才,心气都比较骄傲,他从小就不喜欢儒家的繁文缛节,乡里人嫁娶、冠礼等等大事情,他也不去参加,显得尤为特立独行。
王绩15岁那年,他去游历长安时,得到了越国公杨素的赏识,杨素认为他聪敏又富有远见卓识,真是“ 神仙童子 ”。
此后,王绩被地方政府以“孝悌廉洁科”为由举荐进京为官,并被任命为秘书省正字。
常人求而不得的殊荣,对于王绩来说形如负担,在他看来: 百年何足度,乘兴且长歌 。(王绩《醉后》)
不爱当官的王绩,工作态度可想而知,他每天的生活便是找各种理由请假旷班,“ 不乐在朝,辞疾 ”,然后外出寻访美酒。
很快,王绩便被人以喝酒误政为由给弹劾了,王绩却很高兴,他索性借机辞官归隐田园了:“人世间一切的变化都由上天的意志决定,我且顺从天意(“网罗在天,吾且安之!”)!”
不过,作为富二代的王绩即便失去这份工作后,他也衣食无忧:在他的家乡,他有良田十六顷、奴仆数人。
《新唐书·王绩列传》:乃还乡里。有田十六顷在河渚间……绩有奴婢数人,种黍,春秋酿酒,养凫雁,莳药草自供。
【王绩喜饮酒】
回到家中的王绩,彻底放飞了自我,他听闻自己家附近有一名性格孤僻率真的隐士,王绩便将自己的家搬到了他旁边去。
这名隐士仲长子光身患哑疾,无法开口言语,他远离人群独自生活了三十年,一直以来都只吃自己种的东西。王绩的突然造访,却没有让他反感,因为仲长子光看出来王绩也是那种率真孤傲的人,他和自己性格上有颇多共同之处,两人便这样成为了朋友。
仲长子光和王绩之间的来往,没有言语,两位隐士以酒当歌,用这种无声的方式传达着彼此 淡泊名利、喜好自然的人生追求 。
王绩在家乡的这段日子,受到了不少人的邀请,有人是欣赏他的才华,有人是渴望通过他的举荐入朝为官……
王绩这个人吧,他虽然不喜欢繁文缛节,但对于有酒德的人却格外宽容: “有以酒请者,无贵贱皆往 , 往必醉,醉则不择地斯寝矣,醒则复起饮也。常一饮五斗,因以为号焉。” 。(王绩著《五斗先生传》)
【古代隐士】
王绩好饮酒,他除了“五斗先生”这个名号外,还有个“斗酒学士”的称号,这个称号的由来更加让人啼笑皆非。
隋朝灭亡后,高祖武德初年,李渊征召流落在民间的隋朝官员出来做官,其中便有王绩。
多次拒绝出世为官的王绩,这下子却答应入朝为官了,知道他为人的朋友们便觉得很诧异: 今天太阳打西边升起来了吗 ?
王绩的弟弟王静便问他:“待诏可乐否?“
王绩回答说:“ 别提了,待诏的俸禄少得可怜,日子过得很萧瑟,不过朝廷定期给的那三升美酒,当真让人怀念 。”
“……”
宰相陈叔达听到王绩当官的理由是为了那三升美酒后,也不知作何感想,他立马特许给王绩将美酒的配给额度从“三升”调整到了“一斗”。
说来有趣,兴许是喝过的美酒太多了,王绩再一次辞官归去后,写了诸多与酒有关的作品,诸如《酒经》、《酒谱》、《酒乡记》等等。
李淳风对他十分倾佩:“ 君,酒家南、董也 。(您真是酒中的史学专家)”
【古人饮酒】
二、隐士王绩:五言律诗的奠基人,”长歌怀采薇“一扫六朝诗词轻薄艳俗的文风
孤傲洒脱的性格使得王绩选择远离喧闹,去过宁静、闲适的田园生活。
同时,这种性格也令王绩的文学作品中带着淡泊名利、歌咏山水田园风光的风格,这在艳俗的宫体诗盛行的年代里,显得是那般清新脱俗: 其诗近而不浅,质而不俗,真率疏放,有旷怀高致,直追魏晋高风。律体滥觞于六朝,而成型于隋唐之际,无功实为先声 。(王绩,字无功)
王绩传世的诗文并不算多,他所著的《王无功文集》中总共只有百余首诗作,里面绝大多数都是五言律诗,其中以第二卷中的《野望》一诗最广为人知,意义也最为重大。
《野望》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在于: 它是现存唐诗中最早的一首格律完整的五言律诗 。
换言之,五言诗这种诗歌体裁虽然早在汉、魏时期便已经出现,但是五言诗和五言律诗相比在 韵律、字数、句数、平仄 方面的经验还不够成熟。
在这种情况下,王绩吸取前人的经验,完善了五言律诗的格体,奠定了五言律诗的基本格律 。
不过,他除了是五言律诗的奠基人之外,他的田园诗还为当时的诗坛带来了一股“ 清流 ”。
隋朝和初唐的文坛上,依然流行着南北朝时期淫靡浮艳的宫体诗,甚至连唐太宗所宠爱的虞世南、上官仪这两位诗人,所擅长的也是 奉和、应诏、侍宴 这类齐梁宫体诗。例如上官仪的《八咏应制二首》,便随处可见浮华腐化的颓靡之风:
风随少女至,虹共美人归。 罗荐已擘鸳鸯被,绮衣复有蒲萄带。残红艳粉映帘中, 戏蝶流莺聚窗外。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在君王的鼓励之下,整个社会又弥漫起齐梁诗风。闻一多先生对于这样的时代颇为失望: 那是一个以声律的发明与批评的勃兴为人所推重,但论到诗的本身,则为人所诟病的时期 。
【野望】
看过了宫体诗,再翻开王绩的《野望》,扑面而来的田园小清新气息立马就让人有眼前一亮之感: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
傍晚的时候,刚吃过晚饭的诗人决心外出散步。他漫无目的地走在东皋的街道上,这边看看,那边看看,内心始终徘徊不定不知该前往何方。
落日的余晖映照在大地上,将每棵树都染上了秋天的色彩,远方的重重山峦也被披上了一层霞衣。
眼看天色渐暗,牧人正驱赶着牛群往家去,猎人正骑着猎马将今天捉到的禽鸟带回家,好给老婆孩子一个惊喜 。
诗人和他们四目相顾,大家却彼此不相识。对于诗人而言,这一刻,他格外孤独,仿佛人世间所有的热闹都与他无关似的。
此刻他按捺不住自己想要放声高歌的心情,他要在精神世界中与古代的伯夷、叔齐做朋友,继续自己宁静闲适的隐居生活。
这短短的几句话中,处处暗含玄机,东皋是诗人隐居的地方,也是陶渊明隐居时喜欢做的事情“ 登东皋以舒啸 ”(到东边的山坡上,放声长啸)。
“欲何依”,出自曹操《短歌行》中的“绕树三匝,何枝可依”,诗人在暗示自己内心迷茫,不知将归往何方。
开篇处,作者描写自己隐居以来内心有一丝孤独、迷茫之感,但在他看过落日余晖、秋日山林、牧人、猎人这类充满生活气息的景象后,那种种忧虑瞬间消失不见,他还可以和古代的隐士做朋友,感悟他们的心情!
这一刹那,诗人心境的变化让人体会到一种破开云雾见青天,内心郁闷消散一空的感觉。
仿佛此时就该: 放声高歌 。
【野望】
此情此景此意,在这一瞬间完美结合到了一起,直让读者眼前一亮,也难怪闻一多先生在批判过宫体诗之后,会对王绩之诗推崇备至了: “此诗得陶诗之神,而摆脱了它的古风形式,应该说是唐代五律的开新之作 "。
三、看淡生死,不为俗事所累,临终前为自己写墓志铭,并嘱托家人丧事从简
王绩这一生,三次入仕又三次辞官,他不堪礼教的束缚,最终还是选择了隐逸山林做一名悠然的隐士。王绩的心境极为复杂,他一方面活出了自己想要的模样,日子活得率真,诗也写得舒畅,但另一方面他又感慨自己的怀才不遇,他在写给自己的墓志铭中提到:
“起家以禄位,历数职而进一阶,才高位下,免责而已。天子不知,公卿不识,四十五十,而无闻焉……
有唐逸人,太原王绩。若顽若愚,似矫似激。院止三迳,堂唯四壁。不知节制,焉有亲戚?以生为附赘悬疣,以死为决疣溃痈。无思无虑,何去何从?垅头刻石,马鬣裁封。哀哀孝子,空对长松。”
或许,正如他在《醉乡记》中虚构出了一个“理想国”的目的一样:
如他这般的隐士,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片世外桃源,他们一方面渴望构建出国民互相友爱的大同世界,另一方面隋唐朝代更替带来的混乱又让他对现实不满,他只好通过这种隐逸的方式来表达内心的复杂心情 。
参考资料:
【1】《王无功文集》
【2】《全唐诗》
【3】《新唐书·王绩列传》
【4】《唐才子传·王绩传》
【5】《文学史·隋及隋唐诗歌》
【6】王绩散文《自撰墓志铭》
醉酒后就肆意放声的高歌、狂闹,不去思考任何闲事,但是唯一不足就是因在家睡觉,会被早起的长辈叫醒或吵醒,不能象在酒馆旅店留宿那样,任我自由自在地酣卧醉乡。
这是一首白居易的闲适诗,全文如下:
醉后
作者:(唐)白居易
酒后高歌且放狂,
门前闲事莫思量。
犹嫌小户长先醒,
不得多时住醉乡。
扩展资料
这首诗是白居易的闲适诗。以其浅切平易的语言风格、淡泊悠闲的意绪情调,都曾屡屡为人称道,这些诗中所表现的那种退避政治、知足保和的“闲适”思想,以及归趋佛老、效法陶渊明的生活态度,因与后世文人的心理较为吻合,所以影响更为深远。
如白居易有“相争两蜗角,所得一牛毛” (《不如来饮酒七首》其七)、“蜗牛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对酒五首》其二)的诗句,而“后之使蜗角事悉稽之”(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八)。即以宋人所取名号论,“醉翁、迂叟、东坡之名,皆出于白乐天诗云”(龚颐正《芥隐笔记》)。
宋人周必大指出:“本朝苏文忠公不轻许可,独敬爱乐天,屡形诗篇。盖其文章皆主辞达,而忠厚好施,刚直尽言,与人有情,于物无着,大略相似。谪居黄州,始号东坡,其原必起于乐天忠州之作也。”(《二老堂诗话》)凡此种种,都展示出白居易及其诗的影响轨迹。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白居易
王绩,是众多论诗著述中讲初唐诗歌时首先提及的人物,被公认为是五言律诗的奠基人,也是唐代山水田园诗的先驱人物。
除了在诗歌方面的成就,王绩最为人所熟知的便是他爱酒。爱到什么地步?其三次走向仕途,竟有两次与酒有关。他的诗里,更是处处弥漫着酒意:“但令千日醉,何惜两三春”“不如高枕上,时取醉消愁”“恒闻饮不足,何见有残壶”……
纵观王绩一生,他拥有多重身份:既是诗人,又是隐士;既是酒徒,也是琴士。而最后这一个身份,却往往被人所忽略。
在《唐才子传》中,王绩是第一位上榜的诗人;讲到初唐诗人时,他也是第一位被提及的人物。在《全唐诗》中,收有42首他的诗歌。
王绩字“无功”,他说自己“有道于己,无功于时”,在自身修养方面有所得,但对时代来说无功。但作为诗人,王绩无疑是有功的。
律体滥觞于六朝,而成型于隋唐之际,无功实为先声。
在五言律诗的发展历程中,王绩是“先声”。后世最多为人所提及的《野望》,便是一首完整的五言律诗。
《野望》有着诗歌情感主体内在的反映,诗人的心境是孤独萧瑟的,所以他眼中的景色是“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而在路途中遇到的人,也是无人能识得其内心的痛苦,只能怀念当年伯夷叔齐的采薇之歌,长吟一曲……
诗歌中间两联对仗工整,平仄也符合律诗要求,同时还具有感发的联想。因而这首诗在五言律诗的发展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也是较早出现的标志着唐诗风格的山水田园诗。
在这首诗里,王绩的诗歌风格体现得很明显:写景清新淡远,语言朴实,抒情也很质朴。
正合清代翁方纲在《石洲诗话》中对他的评价:
王绩作为隋末唐初的一名隐士,《新唐书》列之《隐逸传》。他常以陶渊明自比,“尝爱陶渊明,酌醴焚枯鱼”,三仕三隐,以隐终。
隐逸之宗陶渊明,是王绩的“偶像”。
陶渊明有《五柳先生传》,王绩就写《五斗先生传》;陶渊明写《桃花源记》,塑造文人精神桃花源地,无论魏晋,不知有汉;王绩也写《醉乡记》,居于醉乡之人没有爱憎喜怒,吸风饮露,不食五谷。
但陶渊明隐居需要自己躬耕田亩,王绩似乎不用,《新唐书·隐逸传》中记载“绩有奴婢数人,种黍,春秋酿酒,养凫雁,莳药草自供”,有家仆为之种黍、种草药、酿酒,他就负责游于田园,饮酒作诗。
《秋夜喜遇王处士》一诗最能表明其隐逸志向,诗写身处田园的悠然与喜悦,清新雅趣。
王绩写田园隐居生活,表现出的是一种闲适的情趣。但他的隐逸来得没有陶渊明纯粹洒脱,他躬耕田亩,虽然有“归来南亩上,更坐北溪头”的怡然自得,但也有他内心的忧虑在,所以他在《晚年叙志示翟处士》中最后写到:“自有居常乐,谁知身世忧。”
在《古意》六首中,诗人通过对竹、松、桂等个体生命的忧思表达自己的忧思;在《石竹咏》中,他也叹息“常恐零霜降,不得全其生”。
在他的诗歌中,他表现出来的,是想要“小池聊养鹤,闲田且牧猪”的生活,但却又有内心的不甘。而这,不是他一个人的矛盾,也是古代文人都在挣扎的一个矛盾——“仕”与“隐”。
王绩爱酒,酒贯穿其生命始终。有几点可以作为例证。
一是王绩三度出仕,有两次都与酒有关。
第一次出仕还是隋朝时,他被授予秘书正字,校对典籍;第二次出仕,王绩以原官待诏门下省。
按门下的惯例 ,每天会给良酒三升。他的弟弟王静问他这个官做得如何?他回答说,薪水低,又寂寞,只有良酒三升值得留恋。他的上司听说之后,给他把酒从三升升至一斗。
由此获得一个名号——“斗酒学士”。但其实,一斗酒还是很委屈王绩的,毕竟他自言能喝五斗,“常一饮五斗”,自号“五斗先生”。
第三次出仕,是王绩听说太乐署焦革擅长酿酒,于是便请为太乐丞。这次出仕,就直到焦革夫妇去世之后,王绩才请辞。
从仕是读书人实现理想抱负的一大途径,而在王绩这里,酒竟然起了这么大的作用,是爱酒无疑了。
二是在《全唐诗》所载的其42首诗歌里,三分之二以上的诗与酒有关。
无论独酌还是与友人对酌,他是把饮酒当做毕生志愿来执行的。相比于有的诗人是把酒当做避世的寄托,王绩自然有这层因素在其中,但他也是发自内心地真爱酒。
他说“年光恰恰来,满瓮营春酒”,春光正好,赶紧酿上春酒吧;他说“昨夜瓶始尽,今朝瓮即开”,昨晚才喝完,今早又开始了新的一轮;“竹叶连糟翠,蒲萄带曲红”,酒在他眼中,是多么的可爱,而看到酒,他又是多么发自内心地感到愉悦啊。
但与很多文人一样,酒也是他的一种精神寄托。因为不愿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的痛苦,所以“百年何遣度,乘兴且长歌”;因为不想受到太多的束缚,令思想来去自如,“礼乐囚姬旦,诗书缚孔丘。不如高枕上,时取醉消愁”。
在《五斗先生传》中,他写到“忽焉而去,倏然而来,其动也天,其静也地,故万物不能萦心焉”。
来去自如,动静自然,在酒乡中,没有任何事物能牵绊住他的心,可恣意游走。
诗人、酒徒、隐士,都是王绩很容易被人看到的身份,而“琴士”,则很容易被人忽视。
事实上,王绩、王通兄弟二人皆为文人琴士,在王绩的简介中有一句提及:
在他的生命轨迹中,我们可以看到,他的第三次出仕,求的官职是“太乐丞”。这个官职是掌乐之官,在朝廷中负责礼乐事宜,具体是在掌教乐人、调合钟律、考核乐人等方面。王维的第一任官职,便是太乐丞。
由此可以看出,王绩在音乐方面也是有所造诣的。
而琴,则是他的诗中仅次于酒的一个重要意象。在他的诗歌里,琴常常被提到与酒对等的地位,两分句一句说酒,另一句就提琴。
他为什么要这么频繁地提到琴?因为琴作为“四艺”之首,代表着有儒雅志趣的君子;古琴在中国古代文化中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意象。
王绩以琴向魏晋名士致敬,嵇康有“手挥五弦,目送归鸿”,王绩则说“促轸乘明月,抽弦对白云”。
琴也是他理想志趣的寄托,在《古意》六首其一中,他以幽人横宝琴自居,抚琴能奏广陵散,又能续以明光曲。
只可惜,世无钟子期,无人知琴意。曲高和寡,自古皆如此。
琴与酒,皆是王绩生命中极为重要的寄托。
王绩的孤独,在酒里;王绩的寂寞,在琴中。
王绩的一生,采取与统治者不合作的态度。他对现实不满,心中郁结着愤懑。他曾在《自撰墓志》中说:“才高位下,免责而已,天子不知,公卿不识,四十五十,而无闻焉。”他的思想比较复杂。他是大儒王通的弟弟,但又受老庄思想影响较深。他的友人、刺史杜之松请他讲授礼仪,他拒绝说:“吾不能揖让邦君门,谈糟粕,弃醇醪也。”在《赠程处士》的诗中还说:“礼乐囚姬旦,诗书缚孔丘。”可见他对封建礼教是采取批判蔑视的态度的。王绩王绩在他的诗作中,十分可贵的是反映了他的无神论思想。尽管他思想上有消极的因素,但头脑还是清醒的。他在《赠学仙者》中写道:“仙人何处在,道士未还家”,“相逢宁可醉,定不学丹砂”,对当时社会上流行的学仙之风,明确表示否定。他还写过一篇名曰《醉乡记》的文章,虚拟了一个醉乡,说那里“去中国不知几千里”,环境优美,人们没有争斗,真是一个互相友爱的大同世界,这和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十分类似,字里行间流露出他对现实的不满。他与当时的无神论哲学家吕才是莫逆之交。王绩在与吕才的交往中,随着相互友情的加深,他的反对迷信来世与祈求在冥间降福的思想也愈加坚决,直到临死前,他“遗命薄葬”,并自撰墓志铭。王绩王绩的诗歌中,对现实是表示不满的,但往往因他缺乏积极向上的理想,而是采取既愤世又混世的人生哲学:“眼看人尽醉,何忍独为醒”( 《过酒家》 ),“百年何足度,乘兴且长歌”( 《醉后》 )。这种消极颓放的处世态度,导致他反映现实方面的作品很少,也影响他取得更大的成就,这是王绩的不足之处。作为初唐诗坛上的诗人,王绩在唐诗的形成和发展上是有一定贡献的。他的诗朴素、自然,接近生活,摆脱了六朝的诗风,有些诗歌仍能反映出一定的社会生活.反映了隋末唐初天下动荡、政治斗争激烈、生产遭受破坏和统治阶级内部倾轧、勾心斗角的社会现实。王绩的大部分诗是反映他的闲适生活及山水田园风光的,这是和他的隐逸生活密切联系着的。王绩还不能象陶渊明那样从田园中找到慰藉,所以最后说:“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说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王绩受老庄思想影响较深。他的不少诗篇尽管流露出对封建礼教羁束的不满,却又往往表现出遗世独立、消极隐遁的思想。这首小诗,虽写田园隐居生活,却表现了乡居秋夜特有的美以及对这种美的心领神会,色调明朗,富于生活气息。他的诗有真率自然、不假雕饰之长,但有时却过于率直质朴而乏余蕴。这首诗则既保持朴素自然的优点,又融情入景,似不经意地点染出富于含蕴的意境。从田园诗的发展上看,陶诗重在写意,王维的田园诗则着意创造情景交融的优美意境。王绩的这首诗不妨看作王维田园诗的先声。从诗中还可以看到陶诗的影响,但它从整体上说,已经是属于未来的诗歌发展时代的作品了。
关于为什么王绩要写醉后和王绩喜欢喝酒吗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