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5-14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来给大家分享苏轼因为什么被贬黄州,以及苏轼因为什么被贬黄州团练副使对应的知识和见解,内容偏长,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苏轼第一次被贬是因为熙宁变法。
宋神宗上台后让王安石做了宰相,王安石大力推行熙宁变法。变法的目的,是为了改变宋朝当时财政困难、民穷兵弱的局面,摆脱落后挨打的境况。这本是一件好事,但是由于急于求成,对推行变法的官吏过于苛责,导致许多官吏在其中浑水摸鱼,鱼肉百姓。这时的苏轼正在基层做着一个小官,苏轼对百姓的痛楚有了切身的体会,所以对这个变法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当时的宋神宗着急看到成果,自然不喜苏轼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这种事情被御史们看出来了,为了讨好皇帝,御史们无中生有的想陷害苏轼。他们细细的看了苏轼以往的文章和诗词,为苏轼安了些莫须有的罪名。特别是从苏东坡的奏表《湖州谢上表》,还有诗歌《王复秀才所居双桧二首》中,找到了苏东坡一些发牢骚的句子,以讥谤皇帝、攻击新法的罪名,弹劾苏东坡,苏东坡因此入狱,坐了一百多天的牢,史称“乌台诗案”。出狱后,苏轼就被贬到了黄州。
其实苏轼本人并没有反对王安石的变法,仅仅只是为变法提出了些建议,便落得如此下场。苏轼本人和王安石的私交一直不错,他也钦佩王安石的才华和能力,事情做后弄成这样,这能说是苏轼运气不好了。
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堪称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他的文风纵横恣肆,具有极高的艺术成就。在诗方面,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在词方面,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岂与群儿雌声较工拙?”这样的称赞,怕是只能用在苏轼身上吧。在文章方面,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著作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传世。
在大家的心目中,苏轼是一位天才的文学巨匠,他在每个方面取得的成就,都值得别人学习一生。时至今日,我们依然学习苏轼的各种诗文,在各种教材上经常能够看到苏轼文章的身影。苏轼对我国古代文学的影响之大,绝不亚于李白和杜甫。虽然苏轼在历史上的文学成就极高,但是这样一位文采斐然的文人却在政治面前连连败下阵来。苏轼一生因为从政被贬过多次,最后也是死在从被贬之地回来的路上。一代文豪这样死去,是在令人惋惜。苏轼曾在一首诗中总结过自己的一生。“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黄州惠州儋州说的就是自己被贬的一生了。
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到了湖北黄州。乌台诗案发生于元丰二年(1079年),时御史何正臣上表弹劾苏轼,奏苏轼移职湖州到任后谢恩的上表中,用语暗藏讥刺朝政,御史李定曾也指出苏轼四大可废之罪。
这案件先由监察御史告发,后在御史台狱受审。所谓“乌台”,即御史台,因官署内遍植柏树,又称“柏台”。柏树上常有乌鸦栖息筑巢,乃称乌台。所以此案称为“乌台诗案”。
扩展资料
乌台诗案前苏轼的作品重点还是放在朝廷上、国家大事之上,政治上。在经历了乌台诗案后,苏轼的作品题材风格有了明显的转变,百姓疾苦,忧国忧民,游山玩水成为了新的题材。
前期苏轼的风格以豪迈、气势磅礴著称。在历经了乌台诗案后,苏轼的风格有了一丝婉约的味道,也多了怀念的味道,更加关心自身及周边的亲友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乌台诗案
因为乌台诗案苏轼被贬黄州。十月十五日,御史台申报苏轼诗案的审理情况,其中辑集苏轼数万字的交代材料,查清收藏苏轼讥讽文字的人物名单,计有司马光、范镇、张方平、王诜、苏辙、黄庭坚等二十九位大臣名士。李定、舒_、王_等欲置苏轼于死地而后快,但神宗一时举棋不定,太祖早有誓约,除叛逆谋反罪外,一概不杀大臣。
同时,正直人士也仗义相救。宰相吴充直言:“陛下以尧舜为法,薄魏武固宜,然魏武猜忌如此,犹能容祢衡,陛下不能容一苏轼何也?”已罢相退居金陵的王安石上书说:“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连身患重病的曹太后也出面干预:“昔仁宗策贤良归,喜甚,曰:‘吾今又为吾子孙得太平宰相两人’,盖轼、辙也,而杀之可乎?”可笑的是,同属于苏轼口中的“新进”章_,也积极的营救了苏轼,并不惜与宰相王_翻脸。十二月二十九日,圣谕下发,苏轼贬往黄州,充团练副使,但不准擅离该地区,并无权签署公文。这样的结果,李定等人大失所望。元丰三年(1080年)二月,苏轼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职位相当于今之县武装部副部长,无“签单权”,精神寂寞,穷愁潦倒。第三年四月,苏轼撰诗并书《寒食帖》,发人生之叹,写苍凉之情,表惆怅孤独之怀,通篇书法起伏跌宕,光异彩,势奔放,无荒率笔,被称“天下第三行书”,墨迹素笺本,现藏台湾故宫博物院。
拓展资料: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美食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引碑入草开创者李志敏评价:"苏轼是全才式的艺术巨匠。"
嘉佑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
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宋孝宗时追谥"文忠" 。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枯木怪石图卷》等。
起因是苏轼在王安石以后补了两句诗。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黄州的菊花的落的,所以王安石把他贬到黄州,让他看看菊花到底落不落?出处在《警世通言》第三回
东坡在湖州做官,三年任满朝京,作寓于大相国寺内。想当时因得罪于荆公, 自取其咎,常言道:“未去朝天子,先来谒相公。”分付左右备脚色手本,骑马 投王丞相府来。
离府一箭之地,东坡下马步行而前。见府门首许多听事官吏,纷 纷站立,东坡举手问道:“列位,老太师在堂上否?”守门官上前答道:“老爷 昼寝未醒,且请门房少坐。”从人取交床在门房中,东坡坐下,将门半掩。
不多 时,相府中有一少年人,年方弱冠,戴缠騣大帽,穿青绢直摆,攦手洋洋, 出府下阶。众官吏皆躬身揖让,此人从东向西而去。东坡命从人去问相府中适才 出来者何人,从人打听明白回复,是丞相老爷府中掌书房的,姓徐。东坡记得荆 公书房中宠用的有个徐伦,三年前还未冠,今虽冠了,面貌依然。
叫从人:“既 是徐掌家,与我赶上一步,快请他转来。”从人飞奔去了,赶上徐伦,不敢于背 后呼唤,从傍边抢上前去,垂手侍立于街傍,道:“小的是湖州府苏爷的长班。 苏爷在门房中,请徐老爹相见,有句话说。”徐伦问:“可是长胡子的苏爷?” 从人道:“正是。”东坡是个风流才子,见人一团和气,平昔与徐伦相爱,时常 写扇送他。
徐伦听说是苏学士,微微而笑,转身便回。从人先到门房,回复徐掌 家到了。徐伦进门房来见苏爷,意思要跪下去,东坡用手搀住。这徐伦立身相府, 掌内书房,外府州县首领官员到京参谒丞相,知会徐伦,俱有礼物、单帖通名, 今日见苏爷怎么就要下跪?
因苏爷久在丞相门下往来,徐伦自小书房答应,职任 烹茶,就如旧主人一般,一时大不起来。苏爷却全他的体面,用手搀住道:“徐 掌家,不要行此礼。”徐伦道:“这门房中不是苏爷坐处,且请进府到东书房待 茶。” 这东书房,便是王丞相的外书房了,凡门生知友往来,都到此处。徐伦引苏 爷到东书房,看了坐,命童儿烹好茶伺候。
“禀苏爷,小的奉老爷遣差往太医院 取药,不得在此伏侍,怎么好?”东坡道:“且请治事。”徐伦去后,东坡见四 壁书橱关闭有锁,文几上只有笔砚,更无馀物。东坡开砚匣,看了砚池,是一方 绿色端砚,甚有神采,砚上馀墨未干。方欲掩盖,忽见砚匣下露出些纸角儿。东 坡扶起砚匣,乃是一方素笺,叠做两摺。取而观之,原来是两句未完的诗稿,认 得荆公笔迹,题是《咏菊》。东坡笑道:“士别三日,换眼相待。昔年我曾在京 为官时,此老下笔数千言,不由思索。三年后也就不同了,正是江淹才尽,两句 诗不曾终韵。
”念了一遍,“呀,原来连这两句诗都是乱道。”这两句诗怎么样 写?“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东坡为何说这两句诗是乱道?一年 四季,风各有名:春天为和风,夏天为薰风,秋天为金风,冬天为朔风,和、薰、 金、朔四样风配着四时。
这诗首句说西风,西方属金,金风乃秋令也,那金风一 起,梧叶飘黄,群芳零落。第二句说:“吹落黄花满地金。”黄花即菊花。此花 开于深秋,其性属火,敢与秋霜鏖战,最能耐久,随你老来焦干枯烂,并不落瓣。 说个“吹落黄花满地金”,岂不是错误了?兴之所发,不能自已,举笔舐墨,依 韵续诗二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 写便写了,东坡愧心复萌:“倘此老出书房相待,见了此诗,当面抢白,不 像晚辈体面。”欲待袖去以灭其迹,又恐荆公寻诗不见,带累徐伦。思算不妥, 只得仍将诗稿折叠,压于砚匣之下,盖上砚匣,步出书房。
好了,文章到此结束,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