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晋献公杀公族(晋献公杀的皇子是谁)

日期:2023-05-14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很多朋友对于为什么说晋献公杀公族和晋献公杀的皇子是谁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编来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晋国为何会发生“三家分晋”?这背后究竟是谁的责任?

中国古代史上,春秋战国时期又被分为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这两个时期的分水岭是在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个国家灭掉了智氏,成为了瓜分晋国的标志。春秋时期,晋国和出国成为最强大的两个诸侯国,而且晋国长期占领着优势地位,所以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如果没有三家分晋,那么晋国可能会完成统一,历史或许就要改写。但是晋国这么强大,为何却被分成了三个国家呢?

一、卿族势力过大,公族势力过小。

周武王姬发建立西周的时候,周天子所在的周王室就是最大的公族,而其他的诸侯就是卿族。周天子的势力是相当强大的,所以下面的小诸侯国自然是不敢造次的,周朝的势力还算稳定。但是经过周幽王的烽火戏诸侯以后,周王室的衰落是很迅速的,王室衰落,诸侯强大,所以东周王室在秦始皇嬴政建立秦朝之前就消灭了。三家分晋和周王室的灭亡,也是有异曲同工之妙的。

二、晋献公把晋国公族的诸公子杀了个干净是根本原因。

晋献公,姬姓,名诡诸,晋武公之子,春秋时期的晋国君主,在位26年。他上位之后,为了巩固君主的地位,就采取一系列的手段,杀尽晋文候的子孙。虽然晋献公巩固了自己的统治地位,但是却为卿族实力的壮大埋下了伏笔。

三、晋国君主能力不强。

春秋后期的晋国君主的能力,是不能和晋文公,晋献公能相提并论的,他们的实力根本就不在一个水平线上。君主的能力下降,所以公族和卿族的实力就上涨,这样久而久之,晋国的政权就被卿族和公族给瓜分掉了,最终在公元453年,形成了三家分晋的局面。

“三家分晋”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历史有时候惊人相似,有时候也非常巧合,耐人寻味,真是“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东汉末年,天下大乱。魏蜀吴三国鼎立数十年后,统一归晋。六百年前,公元前403年的春秋时期,曾经称霸中原数年之久的晋国分裂成了韩、赵、魏三国。史称“三家分晋”。“三家分晋”在历史上具有非同寻常的历史意义,它被看作是由春秋时代进入战国时代的标志性事件。也就是说从公元前403年开始,历史从此进入了战国时代。那么,实力强大的晋国为什么土崩瓦解了呢?其分裂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晋无公族”。话说西周中期,周代各诸侯国通常都将公室子孙分封为大夫,各家大夫都有封地,以血缘关系作为公室的屏卫。晋献公曾祖父(乃小儿,非嫡长子)被封到曲沃(自然条件好),农业发展很快,力量壮大起来。经过七十年时间,晋献公曾祖父、祖父、父亲三代将晋国国君消灭。西周天子对此违法宗法制度的行为束手无策。晋献公即位后,地位不稳,公族(大宗国君亲族)势力强大,威胁到国君。于是,晋献公将同姓的公族消灭屠杀殆尽。从此晋国不再立公子、公孙为贵族,史称“晋无公族”。公族势力逐渐衰弱了。 “骊姬之乱”。骊姬受到晋献公的宠爱,她希望立儿子奚齐为太子,让他继承君位。前656年,骊姬施展阴谋,陷害太子,让他到曲沃去祭祀已故母亲,而且把用来拜神的肉和酒拿回来献给他父亲。骊姬在酒肉下毒。晋献公把肉给狗吃,狗毒死了,发现肉里有毒,以为是太子想谋杀他。太子逃回曲沃,有个人建议太子为自己申辩,向献公揭露骊姬的阴谋,太子回答:“父君年纪那么大,我不想让他伤心。”在曲沃,太子被绞死。前651年九月,晋献公逝世,立15岁的奚齐为国君。十月,晋国大夫杀了刚刚即位的奚齐,当时晋献公还没有安葬。荀息立奚齐的弟弟卓子为君主。十一月,里克又杀了卓子,荀息悬梁自尽。 到晋成公时以“宦卿之适子而为之田,以为公族”,赵盾又将各家异姓大夫代为公族,晋公室的力量由此衰微,对于作乱的异姓卿大夫没有可靠的制约力量。晋文公、晋襄公时,狐、赵、先、郤、胥等氏颇有权势,以后又有韩、魏、栾、范、荀氏等强大宗族。春秋中期以后,十余家卿大夫控制了晋国政局。经过激烈兼并,到春秋晚期只剩下赵、魏、韩、范、智、中行氏六家,称为“六卿”。春秋末期,范氏、中行氏两家被灭,晋国只剩下智、赵、韩、魏四家卿大夫。经过晋阳之战,韩赵魏三家联合,擒杀智伯瑶,尽灭智氏宗族,瓜分其地。此战为日后“三家分晋”奠定了基础。 前438年,晋哀公死,晋幽公即位。韩、赵、魏瓜分晋国剩余土地,只有绛与曲沃两地留给晋幽公。从此韩、赵、魏称为三晋。三晋大地由此得名。前403年,由周威烈王册命,与晋侯并列。此即资治通鉴中春秋和战国的分界点。前375年,韩赵魏三家瓜分晋侯剩余土地,晋国彻底灭亡。 从以上历史可以得出结论,三家分晋的根本原因是因为晋国公室之间的权力斗争,因为屠杀了公族,又因为骊姬之乱(实为内部权力斗争),异姓卿大夫力量强大起来。因此,三家分晋的根本原因是内部权力斗争所导致,也就是“同室操戈祸起萧墙”。

晋献公“大杀公族”的行为,到底是对还是错?

春秋时候的晋国,曾经因为晋献公的一个举措而导致了后来的卿大夫专政,晋国也因此被韩、赵、魏三家所取代。晋献公做的这个举措就是将晋国的公室贵族们(即晋献公的叔叔兄弟们)几乎杀尽,导致权力大部分落入卿大夫手里。晋献公为什么会这样做呢?

在晋献公以前,晋国经历了长达67年的内战。从晋献公的曾祖曲沃桓叔开始,到祖父曲沃庄伯,再到父亲曲沃武公(即晋武公),他们家三代与晋国大宗对抗,经过艰苦征战,才最终取得了胜利,统一了晋国。其实要算起来,晋献公家才是叛党一族,因为曲沃桓叔的侄子晋昭侯一家才是晋国的正统,就是上面所说的晋国大宗,他是晋文侯的合法继承人。晋献公一家是靠武力推翻了晋昭侯一家,才得到了晋君的位子。只不过因为他们都是一家人,所以才继续沿用了晋国的国号。

在晋献公即位以后,为了防止类似的悲剧再发生,他采用大夫士蔿的计策,将公族子弟分化打击、尽数斩杀。晋国从此便没再发生君权外泄的事了,但同时又引来了另外一个新的问题,就是公族权力的削弱导致了卿大夫权力的增强,以至于晋献公死后,权臣横行,他的两个儿子奚齐和卓子都因为权臣里克的叛乱而先后被弑。他的另两个儿子夷吾和重耳又因为拉帮结派而互相攻击。晋国的结局更惨,晋献公的子孙们被卿大夫欺负得身无立锥之地,还得靠着大家的救济过日子,最终也难逃被灭的命运,连继祀的人都没有。

那么到底晋献公做得对还是错呢?

可能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看法,但是笔者以为:这是无奈中的最好选择。

我们试想:如果晋献公不除掉日益庞大的公室贵族,那么他们的势力将越来越庞大,而且他们同样拥有公室的血统,这对于君主来说是最大的威胁。说个很直白的道理,如果公族们要造反,他们要的不仅仅是专权,他们要的是君主的最高宝座,这对君主来说是灭顶之灾,晋武公的君位不是这样得来的吗?而卿大夫们要造反,大不了身居要职,掌管军队,把君主架空,但是他们至少还不敢弑君自立,这在当时是要激起公愤的。

只要君主的位子不被动摇,那么他们就还有翻身的机会。比如后来的晋悼公,他就曾将君权恢复到一个很高的高度。在反观周朝的灭亡,难道不是周王室一次次的分封自己的兄弟子侄而逐渐衰弱最后走向灭亡的吗?

所以,晋献公做得没有错!

晋为什么会被三分

首先,针对晋国被一分为三的原因,可以用“卿族势力过大,公族势力过小”来概括。在周武王姬发建立西周,周天子所在的周王室可以说是最大的公族,而下面的各个诸侯国君相当于各个卿族。一开始的时候,周天子势力最为强大,下面的诸侯自然不敢造次。但是,经过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等大乱之后,周王室越来越衰弱,对下面诸侯的约束也越来越无力。最终,东周王室在秦始皇嬴政建立秦朝之前就被消灭了。至于本文所要说的“三家分晋”,也是同样的道理。

当然,对于晋国被一分为三,分封制只是原因之一。追本溯源的来说,晋献公把晋国公族的诸公子杀了个干净,这才是导致晋国公族弱小,最终被三家分晋的根本原因。根据史料记载,晋献公(?—前651年),姬姓,名诡诸,晋武公之子,春秋时期的晋国君主,在位26年。因其父活捉戎狄首领诡诸而得名。即位后用士蒍之计,尽灭晋文侯子孙,巩固君位。值得注意的是,晋献公此举巩固了自己的君位,却为之后卿族实力的壮大埋下了伏笔。

在晋献公之后,晋国的各个君主,比如晋文公重耳等只能重要卿族势力。加上晋国疆域辽阔,地处中原地区后,所以晋国起初的卿族势力相对分散。并且,对于晋文公等君主,自身能力相对较强,所以也能保持晋国各个士大夫家族之间的平衡。但是,到了春秋中后期,一方面,在晋国各个卿族的互相斗争中,许多卿族因为行差踏错,被人灭掉或者没落掉了。在此基础上,赵、魏、韩、智四个士大夫家族的地盘和实力不断增长。

最后,另一方面,对于春秋中后期的晋国君主,其能力也无法和晋文公、晋献公等相提并论。由此,晋国公族、卿族实力之间的此消彼长,最终导致晋国被一分为三。总的来说,公元前453年,赵氏联合韩氏、魏氏灭掉了智氏,晋国公室名存实亡。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命韩虔、赵籍、魏斯为诸侯。到公元前376年,魏武侯、韩哀侯、赵敬侯瓜分了晋国公室,历史进入到战国七雄时代。

晋哪个王大杀自己家族的人,导致晋国国力和王族迅速衰落,导致后来三分为晋

是 晋献公

晋献公一支是由小宗而执掌君位的。为了防止大宗诸公子的反夺权,晋献公大开杀戒,屠杀公族,晋国的公族势力急速衰减;又由于献公宠爱骊姬,骊姬阴狠狡诈,欲立其子为太子,由此造成三世内乱,死的死,亡的亡,晋国小宗的势力也衰落了。公族势力的衰退,给异姓卿族的发展创造了良机,六家大夫开始把持晋国大权,这六家大夫是韩氏、魏氏、赵氏、范氏、知氏、中行氏,他们各自有自己的地盘和武装,互相攻打。后来范氏、中行氏被灭,就只剩下了四家卿族。实力最强的知氏最终却被其他三家瓜分,且这三家最终瓜分了晋国。

好了,文章到此结束,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