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是西川杜工部(西川杜工部什么意思)

日期:2023-05-14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为什么说是西川杜工部,以及西川杜工部什么意思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东坡四年黄州住, 何事无言及李淇。 却似西川杜工部, 海棠虽好不吟诗。 什么意思

意思是苏东坡说,我在黄州住了四年,为什么从来没有提及过李淇呢?那就似西川的海棠虽然好,杜甫也没有题咏过一样。

相传苏轼在黄州期间,黄州最著名的歌姬当属李淇。可苏轼写诗词题遍了黄州的方方面面,就是没有诗词提到过李淇,就有人让苏轼给李淇题一首,苏轼也不推辞,于是写了这首诗。

扩展资料:

苏轼的文学思想是文、道并重。他推崇韩愈和欧阳修对古文的贡献,都是兼从文、道两方面着眼的。但是苏轼的文道观在北宋具有很大的独特性。

首先,苏轼认为文章的艺术具有独立的价值,如“精金美玉,文章并不仅仅是载道的工具,其自身的表现功能便是人类精神活动的一种高级形态。其次,苏轼心目中的“道”不限于儒家之道,而是泛指事物的规律。

所以苏轼主张文章应像客观世界一样,文理自然,姿态横生。他提倡艺术风格的多样化和生动性,反对千篇一律的统一文风,认为那样会造成文坛“弥望皆黄茅白苇”般的荒芜。

苏东坡传》中,说东坡四年黄州住,是林语堂写错了吗?

前天看到了这样一个问题:苏轼的疑问——到底是“东坡四年黄州住”还是“东坡五载黄州住”?

看林语堂《苏东坡传》,里面用的是“东坡四年黄州住”,但看《苏轼诗词》却是“东坡五载黄州住”。 我查了一下,苏东坡北宋元丰二年(1079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因“乌台诗案”陷狱四个多月的苏东坡责授检校水部员外郎充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事。到元丰七年(1084年)四月上旬离开黄州,苏东坡谪居黄州有五个年头。 因此,到底哪个更准确,向大家讨教。

前言

东坡四年黄州住,还是东坡五载黄州住?乍一看看题主的问题,似乎是四年还是五年的不同。

其实不然,这并不是时间的问题。如果单从这两个答案来选择的话,一定是:东坡五载黄州住。

回答这个问题,不必查询四年还是五载,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们先看看这句诗出自哪里吧?

一、《赠黄州官妓》

林语堂在《苏东坡传》中的卷一·第一章中, 讲了苏轼的赠诗给一个官妓的故事,这首诗的第一句是:东坡四年黄州住。

但是在《苏东坡全集》 正文·补遗中,这首题目为《赠黄州官妓》的第一句却不是四年,而是五载:

东坡五载黄州住,何事无言及李宜。却似西川杜工部,海棠虽好不吟诗。

关于这首诗的故事,流传还是挺广的,林语堂也是引用的宋人的文章。

宋朝的陈岩肖《庚溪诗话》中记载:

东坡谪居齐安时,以文笔游戏三昧。齐安乐籍中李宜者,色艺不下他妓。他妓因燕席中有得诗曲者,宜以语讷,不能有所请,人皆咎之。坡将移临汝,於饮饯处,宜哀鸣力请。坡半酣,笑谓之曰:“东坡居士文名久,何事无言及李宜?恰似西川杜工部,海棠虽好不吟诗。”

陈岩肖说,这个故事有还有一个版本:

案:宋周昭礼《清波杂志》亦载是事,而与此少异,今附记于此:东坡在黄冈,每用官妓侑觞,群姬持纸乞歌诗,不违其意而予之。有李琦者,独未蒙赐。一日有请,坡乘醉书:“东坡五载黄州住,何事无言赠李琦?”後句未续,移时乃以“却似城南杜工部,海棠虽好不吟诗”足之,奖饰乃出诸人右。其人自此声价增重,殆类子美诗中黄四娘。

城南杜工部,杜甫的旧宅在长安城南,自称杜陵布衣。后来在成都担任过严武的检校工部员外郎,所以又叫做杜工部。

据说杜甫的母亲名字与海棠相关,所以所以杜甫诗中没有海棠。

苏轼借用杜甫不写海棠的典故,把李宜比作海棠,化解了以往疏忽她的尴尬,也提高了李宜的形象。

二、两首诗的区别

我们把这两首诗单独拿出来比较一下:

第一个版本:

东坡居士文名久,何事无言及李宜?恰似西川杜工部,海棠虽好不吟诗。

这个版本中,说苏轼“谪居齐安”,因此第一句是没有提到黄州,而是:东坡居士文名久。

第二个版本:

东坡五载黄州住,何事无言赠李琦? 却似城南杜工部,海棠虽好不吟诗”

黄州就是黄冈,在这个版本里,苏轼写到:东坡五载黄州住......

这两个版本除了第四句以外都有不同。连人的名字都有李宜、李琦之别,不过名字其实不重要,反正两个字都押韵。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东坡居士与东坡五载这两句,居士、平仄;五载;仄仄。可以看出第一句的第四个字一定是仄声。

东坡居士--文名久,平平平【仄】--平平仄。

东坡五载--黄州住,平平仄【仄】--平平仄。

三、五载还是四年,五岁、七岁?

东坡居士也好,东坡五载也好,都没有问题。但是东坡四年就有问题了。

东坡四年,平平仄平。

如果第四个字是平声的话,这句诗就失替了。所以肯定不是“年”。

其实这句诗并不仅仅两个版本,还有如下几个。宋朝阮阅的《诗话总龟》中:

东坡【五岁】黄州住,何事无言及李宜。

宋朝何薳明《春渚纪闻》中:

东坡【七岁】黄州住,何事无言及李琪。

到底是四年还是五年和七年呢?

苏轼在元丰二年(1079)七月被押,经历了乌台诗案后被贬黄州,元丰三年(1080年)二月一日到达贬所黄州。

至元丰七(1084)年,苏轼奉诏赴汝州就任。 在黄州应该呆了四年多一点的时间,所以说四年也可,五年也可。

结束语

再回到题主的问题。

无论苏轼在黄州呆了多久,都不妨碍我们判断,这首诗是一首格律诗。所以第一句第四个字一定不是“年”。

是“岁”还是“载”就不好说了。如果二选一的话,当时是五载。

@老街味道

考考方家眼力,把现代诗词混在唐诗宋词中,你能分辨出来吗?

却似西川杜工部,海棠虽好不言诗

我就好像是杜甫,而李琪就好像是海棠,虽然海棠万种风情,十分美丽,但杜甫的诗句里却没有一个字提到它。

出自

东坡四年黄州住, 何事无言及李淇。

却似西川杜工部,海棠虽好不吟诗。

苏轼运用了一个典故,就是杜甫不写海棠的故事。杜甫一生写诗约有3000首,流传下来的也有1400余首,其中不乏一些田园风景诗。关于杜甫为什么不写海棠,《古今诗话》中有一种猜测。《古今诗话》有注:“杜子美母名海棠,子美讳之,故《杜集》中绝无海棠诗。”杜甫因为避讳母亲的名讳不写海棠,这也是极有可能的吧。

故事

在黄州的一次送行宴中,有一个歌女向苏轼讨诗。这个歌女名叫李琪,天生丽质,之前已经向苏轼讨了几次诗,都没能成功。这一次,李琪又走上前去,请求苏轼在她的披肩上作诗。

苏轼听罢她的请求,立刻让她前去研墨,然后大手一挥,在她的披肩上写下了两句诗:东坡四年黄州住,何事无言及李琪。说我苏东坡在黄州住了四年,怎么没有给李琪写过事呢?奇怪!但写完这两句诗,苏东坡就继续和朋友们聊起了天,一时之间似乎没有继续写下去的意思。这两句诗写得十分简单明了、通俗易懂,看起来没有达到苏轼该有的水准。

李琪等了许久,不禁再次央求苏东坡把诗句写完。于是苏东坡又提起了笔,将剩下两句诗一气呵成地写完:却似西川杜工部,海棠虽好不言诗。

这两句一写完,宾客们纷纷拍手称奇!它轻盈又自然地恭维了李琪,巧妙的一个典故,就使这个好命的歌女,在黄州名声大噪,甚至流传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