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为什么写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为什么要写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

日期:2023-05-14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大家好,关于杜甫为什么写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今天我就来为大家分享一下关于杜甫为什么要写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的相关知识,文章篇幅可能较长,还望大家耐心阅读,希望本篇文章对各位有所帮助!

杜甫写写作背景

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春天,安史之乱结束,杜甫听到这消息,不禁惊喜欲狂手舞足蹈,冲口唱出这首七律。

宝应元年(762年)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的衡水打了一个大胜仗,收复了洛阳和郑(今河南郑州)、汴(今河南开封)等州,叛军头领薛嵩、张忠志等纷纷投降。第二年,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兵败自缢,其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等相继投降,至此,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宣告结束。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原文如下: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译文

剑门外忽传收复蓟北的消息,初闻此事分外欢喜泪洒衣衫。回头看妻儿的愁云顿时消散,随便地收拾起诗书欣喜若狂。日头照耀放声高歌痛饮美酒,明媚春光陪伴着我返回故乡。快快动身起程巴峡穿过巫峡,我穿过了襄阳后又直奔洛阳。

扩展资料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此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春。

杜甫(712~770),字子美,常自称少陵野老。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

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存诗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在什么情况下写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公元762年冬天,唐军在平定安史之乱的战争中打了一个大胜仗,收复了洛阳。到了763年正月,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兵败自缢,其余部将相继投降,唐军的胜利大局已定.持续七年的安史之乱暂时落下帷幕,河南河北相继收复。此时携家带眷还流浪漂泊在梓州的杜甫听到这个喜讯,立即以饱含激情的笔墨,酣畅淋漓地写下了这首诗。有人认为,这是杜甫的“生平第一首快诗”。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什么?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

此诗作于广德元年(763)春。当时杜甫在梓州,闻叛军最后一个首领史朝义自缢,其部将李怀仙斩其首来献,河南、河北各地全部收复,于是,延续了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终于平定,杜甫欣喜欲狂,写下这“生平第一首快诗”。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歌赏析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一家听到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捷报后惊喜欲狂的心情。诗的首句写狂喜之故,以下各句写狂喜情态。前三句写眼前表现,后四句写心中所想。

时间上由“忽传”“初闻”到“即从”“便下”;空间则由剑外到“巴峡”“巫峡”,再到“襄阳”“洛阳”;动作上又由“却看”“漫卷”“愁何在”“喜欲狂”,到“须纵酒”“好还乡”,表达了他仓促间欲歌欲哭的行状与情感,非常生动感人。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写作背景是什么?

01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写作背景是宝应元年(762年)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的衡水打了一个大胜仗,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春天,收复了洛阳和郑、汴等州,叛军头领薛嵩、张忠志等纷纷投降,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宣告结束。作者杜甫听闻这个消息后,欣喜若狂,遂走笔写下这首诗。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写作背景:此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春天。宝应元年(762年)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的衡水打了一个大胜仗,收复了洛阳和郑(今河南郑州)、汴(今河南开封)等州,叛军头领薛嵩、张忠志等纷纷投降。第二年,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兵败自缢,其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等相继投降,至此,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宣告结束。杜甫是一个热爱祖国而又饱经丧乱的诗人,当时正流落在四川,听闻这个大快人心的消息后,欣喜若狂,遂走笔写下这首诗。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原文: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译文:剑门关外,喜讯忽传,官军收复冀北一带。高兴之余,泪满衣裳。回望妻子儿女,也已一扫愁云,随手卷起诗书,全家欣喜若狂。老夫想要纵酒高歌,结伴春光同回故乡。我的心魂早已高飞,就从巴峡穿过巫峡,再到襄阳直奔洛阳。

杜甫在这首诗下自注:“余田园在东京。”诗的主题是抒写忽闻叛乱已平的捷报,急于奔回老家的喜悦。“剑外忽传收蓟北”,起势迅猛,恰切地表现了捷报的突然。人多年飘泊“剑外”,备尝艰苦,想回故乡而不可能,就是由于“蓟北”未收,安史之乱未平。

如今“忽传收蓟北”,惊喜的洪流,一下子冲开了郁积已久的情感闸门,令诗人心中涛翻浪涌。“初闻涕泪满衣裳”,“初闻”紧承“忽传”,“忽传”表现捷报来得太突然,“涕泪满衣裳”则以形传神,表现突然传来的捷报在“初闻”的一刹那所激发的感情波涛,这是喜极而悲、悲喜交集的真实表现。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

杜甫年少时家境很好,祖父是初唐著名的诗人杜审言,他的整个青少年时代过得其实都挺幸福的。但是,杜甫生活的时代恰好是盛唐转衰的时期,随着唐玄宗后期政治越来越腐败、加之杜甫本身的仕途不顺,他的日子过得越来越落魄,长期处于颠沛流离的状态。

公元755元,安史之乱爆发,整个北方战火不断,老百姓流离失所,杜甫一家也在这个时期流落到了四川。公元762年,朝廷的军队在洛阳附近打了一个胜仗,收复了黄河以南和以北的大片土地。到了公元763年,安史之乱的首领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自杀,旗下的将领纷纷投降,安史之乱至此结束。

听到这个消息的杜甫特别激动,欣喜若狂的状态下写下了这首千古名篇《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全诗如下: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释义:

在剑门关外(指四川)听到了收复蓟州以北这一带叛军根据地的消息,听到后忍不住激动得哭了,眼泪沾满了衣服。

回头看老婆孩子,他们也满是笑脸,哪里还有一背井离乡的愁苦;我兴高采烈地收拾着自己的书籍和诗文,打算把家当整理好准备着返回家乡。

这么高兴的日子当然要大声唱歌、痛快喝酒了,让明媚的春光陪伴着我们一家一起回到久违的故乡。

我们回家的路线都想好了,就从巴峡穿过然后到了巫峡,之后下襄阳,再直奔洛阳。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杜甫诗作中少有的充满快乐气息的作品,作者心中的激动从诗文的每一句都能散发出来。多年颠沛流离的日子让杜甫充满了抑郁和忧虑,终于盼到了能回到故乡的好消息,他实在是太激动了。

这一年的杜甫已经52岁了,半生颠沛在异乡,终于有了能回到故乡的消息,他心中的激动简直就无以言表。

可惜,这种殷切的回归故乡的期望最终也没有实现,之后几年杜甫继续颠沛在“回家”的路上,最终在公元770年冬天,在由潭州去往岳阳的一条小船杜甫去世了,时年五十九岁。他想回到的故乡成了他一辈子可望而不可即的存在。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先写到原因是什么

1、《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先写到原因是”剑外忽传收蓟北“,即失地收复的消息。

2、原文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3、译文

在剑南外忽然听到官军已经收复河南、河北一带,高兴得连泪水都沾湿了我衣裳,回头看妻子儿女的忧愁都不知道去哪了,我随意地用手卷起书本,高兴得简直要发狂。我忍不住在这阳光明媚的日子里纵情高歌,开怀畅饮,一路春光可以伴我回故乡了。我准备即刻从巴峡穿过巫峡,又直下襄阳回到洛阳。

4、简析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的作品。此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春。当年正月史朝义自缢,他的部将李怀仙斩其首来献,安史之乱结束。杜甫听到这消息,不禁惊喜欲狂,手舞足蹈,冲口唱出这首七律。全诗八句。开头写初闻喜讯的惊喜;后半部分写诗人手舞足蹈做返乡的准备,凸显了急于返回故乡的欢快之情。全诗情感奔放,处处渗透着“喜”字,痛快淋漓地抒发了作者无限喜悦兴奋的心情。因此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诗的后六句都是对偶,但却明白自然像说话一般,有水到渠成之妙。

OK,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