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苏为什么都写六国论(苏辙写过六国论吗)

日期:2023-05-14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很多朋友对于三苏为什么都写六国论和苏辙写过六国论吗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编来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三苏论六国

三苏——苏洵、苏轼和苏辙,都写了《六国论》,都是针对北宋王朝对内因循守旧,对外屈膝求和而作的,均是有感而发,遗憾的是都未全面论述六国破灭的历史原因。

然而,可贵的是他们能够从现实出发,针对现实,以史为据进行论述。

对于六国灭亡的原因,苏洵认为主要在于六国的统治者不敢与秦国抗衡,而采取赂秦以求苟安的政策,即“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观点极其鲜明,分析也鞭辟入里,令人信服。

苏轼的《六国论》,针对六国久存而秦速亡的对比分析,突出强调了“士”的作用。苏轼认为,六国诸侯卿相皆争养士,是久存的原因。只要把那些“士”养起来,老百姓想造反也找不到带头人了,国家就可以安定了。苏轼的文章明白畅达,结构严谨。

苏辙则从韩、魏两国所处的战略地位出发,认为齐、楚、燕、赵四国不知道厚结暗助韩、魏两国,却使韩、魏独挡秦兵,最终归附于秦,导致六国灭亡。即六国未能团结一致共同对抗秦国,反而目光短浅,见小义而忘大患,以至于“ 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 ”。苏辙的论述脉络清晰,分析精当,逻辑严密。

三篇文章相较,还是苏洵的更胜一筹。

苏洵的《六国论》论述精辟,气势纵横,一气呵成,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为大多数人所熟知。

六国论是三苏中什么的作品

宋·苏洵、苏轼、苏辙(三苏,一门三学士)

三苏位列“唐宋八大家”,苏洵是苏轼苏辙兄弟的父亲,有“一门三学士”之美誉,千古无二。就文学成就和后世名声来看,苏轼显然是冠军,他的很多作品甚至已经上升到了哲学的高度,比如:“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此心安处是吾乡”。三苏都曾写过一篇《六国论》,讲真,虽然苏轼声望很高,但很显然苏洵的《六国论》要技高一筹。

苏轼强调了“士”的作用,认为六国诸侯卿相争相养士士六国久存的原因;只要把那些“士”养起来,用他们来治国,给予优渥条件,老百姓想造反也找不到带头人了,国家就可以安定了。

苏辙的《六国论》则是针对六国不免于灭亡的史实,指出他们相继灭亡的原因是不能团结一致,共同抗秦,窝里斗,让秦国远交近攻的战略得以实施,灭国是咎由自取

苏洵的《六国论》不同于以上两篇。苏洵不是就事论事,而是借题发挥。苏洵的写作目的不在于总结六国灭亡的教训,而在于警告宋朝统治者勿蹈六国灭亡的覆辙。借古喻今,以谈论历史供当今统治者借鉴,这是苏洵高出其二子的地方。

从历史情况看,六国灭亡的原因并不仅仅是“赂秦”,特定时代政治保守,不变法或像魏国一样半途而废才是主因。

三苏六国论比较异同

三苏六国论异同如下:

一、相同点

1、题目相同。

2、立场相同。都是为助六国抗强秦。

3、三人的行文都有重合之处。三人文中都善于运用比喻论证,辩证巧妙,形象生动。

二、不同点

1、观点不同。

苏轼的《六国论》,针对六国久存而秦速亡的对比分析,突出强调了“士”的作用。苏轼认为,六国诸侯卿相皆争养士,是久存的原因。只要把那些“士”养起来,老百姓想造反也找不到带头人了,国家就可以安定了。

苏辙的《六国论》则是针对六国不免于灭亡的史实,指出他们相继灭亡的原因是不能团结一致,共同抗战,灭国是咎由自取。  

苏洵不是就事论事,而是借题发挥。苏洵的写作目的不在于总结六国灭亡的教训,而在于警告宋朝统治者勿蹈六国灭亡的覆辙。借古喻今,以谈论历史供当今统治者借鉴。

2、三人文风不同。

苏洵的文章论点鲜明,论据有利,借古讽今,语言锋利,纵横恣肆,具有雄辩的说服力。

苏辙的文章汪洋澹泊,也有秀杰深醇之气。全文紧扣“天下之势”,纵论六国与秦争天下中的成致得失,层层解剖,鞭辟入里,说透“自安之计”。而笔又一气流注,曲折尽意。

苏轼的文章汪洋肆意,明白畅达,又不乏严谨的结构特征。

扩展资料:

苏洵所著六国论的艺术特点:

1、借古讽今,切中时弊

战国时代,七雄争霸。为了独占天下,各国之间不断进行战争。最后六国被秦国逐个击破而灭亡了。六国灭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根本原因是秦国经过商秧变法的彻底改革,确立了先进的生产关系,经济得到较快的发展,军事实力超过了六国。同时,秦灭六国,顺应了当时历史发展走向统一的大势,有其历史的必然性。

本文属于史论,但并不是进行史学的分析,也不是就历史谈历史,而是借史立论,以古鉴今,选择一个角度,抓住一个问题,持之有故言之成理地确立自己的论点,进行深入论证,以阐明自己对现实政治的主张。

因此我们分析这篇文章,不是看它是否准确、全面地评价了历史事实,而应着眼于其强烈的现实针对性。本文从历史与现实结合的角度,依据史实,抓住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这一点来立论,针砭时弊,切中要害,表明了作者明达而深湛的政治见解。文末巧妙地联系北宋现实,点出全文的主旨,语意深切,发人深省

2、论点鲜明,论证严密

本文为论说文,其结构完美地体现了论证的一般方法和规则,堪称古代论说文的典范。

文章开篇即提出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论点;然后以史实为据,分别就“赂秦”与“未尝赂秦”两类国家从正面加以论证;又以假设进一步申说,如果不赂秦则六国不至于灭亡,从反面加以论证;从而得出“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的论断;最后借古论今,讽谏北宋统治者切勿“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文章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证,既深入又充分,逻辑严密,无懈可击

全文纲目分明,脉胳清晰,结构严整。不仅句与句、段与段之间有紧密的逻辑联系,而且首尾照应,古今相映。文中运用例证、引证、假设,特别是对比的论证方法。如“赂者”与“不赂者”对比;秦与诸侯双方土地得失对比,既以秦受赂所得与战胜所得对比,又以诸侯行赂所亡与战败所亡对比;赂秦之频与“一夕安寝”对比;以六国与北宋对比。通过对比增强了“弊在赂秦”这一论点的鲜明性、深刻性。

3、语言生动,气势充沛

在语言方面,本文除了具有一般论说文用词准确、言简意赅的特点之外,还有语言生动形象的特点。在论证中穿插“思厥先祖父······而秦兵又至矣”的描述,引古人之言来形象地说明道理,用“食之不得下咽”形容“秦人”的惶恐不安,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文章的字里行间饱含着作者的感情。不仅有“呜呼”“悲夫”等感情强烈的嗟叹,就是在夹叙夹议的文字中,也流溢着作者的情感,如对以地事秦的憎恶,对“义不赂秦”的赞赏,对“用武而不终”的惋惜,对为国者“为积威之所劫”痛惜、激愤,都溢于言表,有着强烈的感染力,使文章不仅以理服人,而且以情感人。

再加上对偶、对比、比喻、引用、设问等修辞方式的运用,使文章“博辨以昭”(欧阳修语),不仅章法严谨,而且富于变化,承转灵活,纵横恣肆,起伏跌宕,雄奇遒劲,具有雄辩的力量和充沛的气势。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六国论

苏洵为何要写作《六国论》?

苏洵写六国论是为了表达他对当时外交政策的不同意见 当时宋朝虽然经济发达 但是武力不如周边的辽国西夏等(为了防止太祖陈桥兵变再演 所以重文轻武) 为了换取和平每年给他们送财富 苏洵认为这样会减弱国力最终导致灭亡。

OK,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