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5-14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解答关于黄头鲜卑入洛阳是哪个朝代的事这个问题的知识,还有对于黄毛鲜卑入洛阳也是一样,很多人还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今天就让我来为大家分享这个问题,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李白的《幽州胡马客歌》一诗记叙“幽州胡马客,绿眼虎皮冠”;白居易诗《西凉伎》记叙“紫髯深目两胡儿”;杜甫的《悲青坂》诗记叙有“黄头奚儿日向西,数骑弯弓敢驰突。 ”;岑参诗《胡笳歌送颜真卿使赴河陇》记叙“君不闻胡笳声最悲?紫髯绿眼胡人吹。 ”……
涉及到鲜卑人形貌的记述也十分传神。如唐代诗人张籍的《永嘉行》一诗中记叙有“黄头鲜卑入洛阳”;苏轼题唐人韩干的画赋诗曰“赤髯碧眼老鲜卑”……
对这些记述的诠解,后世存在争议。有人说“幽州胡马客”并非生有一双“绿眼”,而是头戴“绿眼虎皮冠”。又如“黄头奚儿日向西,数骑弯弓敢驰突”,说的是安禄山叛军中的黄头奚兵异常骄横。奚是东胡族的一枝,其中有一个名为室韦的部落,以黄布裹头,故称“黄头奚”。
尽管存在不同注解,但从这些古诗词中,古人传递给后世一明确信息,即包括鲜卑人在内的“五胡”的形貌特征基本是这样的:深眼眶、黄头发、绿眼睛、紫胡子……
苏轼也是这样的。
这是当时的人们对鲜卑的印象。只是一个群体印象。这应该是高加索人的特征。
不能细化到每个个体。就像汉族都是黄皮肤,棕色眼睛,黑头发,可是每个人也都是有差别的。
一 张籍(约767~约830),唐代诗人。字文昌。原籍苏州(今属江苏苏州),迁居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贞元初,与王建同在魏州学诗,后回和州。贞元十二年(796),孟郊至和州,访张籍。十四年,张籍北游,经孟郊介绍,在汴州认识韩愈。韩愈为汴州进士考官,张籍被荐,次年在长安进士及第。元和元年(806)调补太常寺太祝,与白居易相识,互相切磋,对各自的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张籍为太祝10年,因患目疾,几乎失明,明人称为“穷瞎张太祝”。元和十一年,转国子监助教,目疾初愈。15年后,迁秘书郎。长庆元年(821),受韩愈荐为国子博士,迁水部员外郎,又迁主客郎中。大和二年(828),迁国子司业。世称“张水部”、“张司业”。张籍的乐府诗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乐府”。南唐末年张洎收集张籍诗400多首,钱公辅名为《木铎集》12卷。南宋末年汤中以家藏元丰八年写本为主,兼以各本校定,编为《张司业集》8卷,附录1卷,魏峻刊刻于平江。今传宋蜀刻本唐人集中的《张文昌文集》 4卷,共收诗317首。明嘉靖万历间刻本《唐张司业诗集》8卷,共收诗450多首,《四部丛刊》曾据以影印。1958年,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以它为底本,并参照现存各本进行校勘删补,编成《张籍诗集》8卷,共收诗480多首。另据《新唐书·艺文志》著录,张籍有《论语注辨》2卷。
张籍诗歌创作大致有3个时期。40岁前为早期。40-50岁为中期,其优秀乐府歌行作品多作于此期。50岁后为晚期。这时生活逐渐安定,除仍写乐府歌行外,多作近体诗。他是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积极支持者和推动者。其乐府诗颇多反映当时社会现实之作,表现了对人民的同情。其诗作的特点是语言凝练而平易自然。和当时的王建齐名,世称“张王”。诗中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各种社会矛盾,同情人民疾苦,如《塞下曲》、《征妇怨》,另一类描绘农村风俗和生活画面,如《采莲曲》、《江南曲》。张籍乐府诗艺术成就很高,善于概括事物对立面,在数篇或一篇之中形成强烈对比,又善用素描手法,细致真实地刻画各种人物的形象。其体裁多为“即事名篇”的新乐府,有时沿用旧题也能创出新意。语言通俗浅近而又峭炼含蓄,常以口语入诗。他还着意提炼结语,达到意在言外的批判和讽刺效果。张籍的五律,不事藻饰,不假雕琢,于平易流畅之中见委婉深挚之致,对晚唐五律影响较大。上海古籍出版社有《张籍诗集》。
②代表作品:
1 「寄远曲」张籍
美人来去春江暖,江头无人湘水满。浣沙石上水禽栖,江南路长春日短。兰舟桂楫常渡江,无因重寄双琼珰。
2 「行路难」张籍
湘东行人长叹息,十年离家归未得。弊裘羸马苦难行,僮仆饥寒少筋力。君不见床头黄金尽,壮士无颜色。龙蟠泥中未有云,不能生彼升天翼。
3 「征妇怨」张籍
九月匈奴杀边将,汉军全没辽水上。万里无人收白骨,家家城下招魂葬。妇人依倚子与夫,同居贫贱心亦舒。夫死战场子在腹,妾身虽存如昼烛。
4 「白纻歌」张籍
皎皎白纻白且鲜,将作春衣称少年。裁缝长短不能定,自持刀尺向姑前。复恐兰膏污纤指,常遣傍人收堕珥。衣裳著时寒食下,还把玉鞭鞭白马。
5 「野老歌(一作山农词)」张籍
老农家贫在山住,耕种山田三四亩。苗疏税多不得食,输入官仓化为土。岁暮锄犁傍空室,呼儿登山收橡实。西江贾客珠百斛,船中养犬长食肉。
6 「寄衣曲」张籍
织素缝衣独苦辛,远因回使寄征人。官家亦自寄衣去,贵从妾手著君身。高堂姑老无侍子,不得自到边城里。殷勤为看初著时,征夫身上宜不宜。
7 「送远曲」张籍
戏马台南山簇簇,山边饮酒歌别曲。行人醉后起登车,席上回尊劝僮仆。青天漫漫覆长路,远游无家安得住。愿君到处自题名,他日知君从此去。
8 「筑城词」张籍
筑城处,千人万人齐把杵。重重土坚试行锥,军吏执鞭催作迟。来时一年深碛里,尽著短衣渴无水。力尽不得抛杵声,杵声未尽人皆死。家家养男当门户,今日作君城下土。
9 「猛虎行」张籍
南山北山树冥冥,猛虎白日绕林行。向晚一身当道食,山中麋鹿尽无声。年年养子在空谷,雌雄上山不相逐。谷中近窟有山村,长向村家取黄犊。五陵年少不敢射,空来林下看行迹。
10 「别离曲」张籍
行人结束出门去,几时更踏门前路。忆昔君初纳采时,不言身属辽阳戍。早知今日当别离,成君家计良为谁。男儿生身自有役,那得误我少年时。不如逐君征战死,谁能独老空闺里。
11 「牧童词」张籍
远牧牛,绕村四面禾黍稠。陂中饥乌啄牛背,令我不得戏垄头。入陂草多牛散行,白犊时向芦中鸣。隔堤吹叶应同伴,还鼓长鞭三四声。牛牛食草莫相触,官家截尔头上角。
12 「沙堤行,呈裴相公」张籍
长安大道沙为堤,早风无尘雨无泥。宫中玉漏下三刻,朱衣导骑丞相来。路傍高楼息歌吹,千车不行行者避。街官闾吏相传呼,当前十里惟空衢。白麻诏下移相印,新堤未成旧堤尽。
13 「求仙行」张籍
汉皇欲作飞仙子,年年采药东海里。蓬莱无路海无边,方士舟中相枕死。招摇在天回白日,甘泉玉树无仙实。九皇真人终不下,空向离宫祠太乙。丹田有气凝素华,君能保之升绛霞。
14 「古钗叹」张籍
古钗堕井无颜色,百尺泥中今复得。凤凰宛转有古仪,欲为首饰不称时。女伴传看不知主,罗袖拂拭生光辉。兰膏已尽股半折,雕文刻样无年月。虽离井底入匣中,不用还与坠时同。
15 「各东西」张籍
游人别,一东复一西。出门相背两不返,惟信车轮与马蹄。道路悠悠不知处,山高海阔谁辛苦。远游不定难寄书,日日空寻别时语。浮云上天雨堕地,暂时会合终离异。我今与子非一身,安得死生不相弃。
16 「节妇吟,寄东平李司空师道」张籍
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17 「宴客词」张籍
上客不用顾金羁,主人有酒君莫违。请君看取园中花,地上渐多枝上稀。山头树影不见石,溪水无风应更碧。人人齐醉起舞时,谁觉翻衣与倒帻。明朝花尽人已去,
此地独来空绕树。
18 「永嘉行」张籍
黄头鲜卑入洛阳,胡儿执戟升明堂。晋家天子作降虏,公卿奔走如牛羊。紫陌旌幡暗相触,家家鸡犬惊上屋。妇人出门随乱兵,夫死眼前不敢哭。九州诸侯自顾土,无人领兵来护主。北人避胡多在南,南人至今能晋语。
19 「采莲曲」张籍
秋江岸边莲子多,采莲女儿凭船歌。青房圆实齐戢戢,争前竞折漾微波。试牵绿茎下寻藕,断处丝多刺伤手。白练束腰袖半卷,不插玉钗妆梳浅。船中未满度前洲,借问阿谁家住远。归时共待暮潮上,自弄芙蓉还荡桨。
20 「伤歌行(元和中,杨凭贬临贺尉)」张籍
黄门诏下促收捕,京兆尹系御史府。出门无复部曲随,亲戚相逢不容语。辞成谪尉南海州,受命不得须臾留。身着青衫骑恶马,中门之外无送者。邮夫防吏急喧驱,往往惊堕马蹄下。长安里中荒大宅,朱门已除十二戟。高堂舞榭锁管弦,美人遥望西南天。
21《秋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没藩故人
张籍
前年戍月支,城下没全师。
藩汉断消息,死生长别离。
无人收废账,归马识残旗。
欲祭疑君在,天涯哭此时。
秋 思
张 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
确实有一些不懂历史的家伙,纯是为了挣钱写历史自媒体,信口开河,说现在的洛阳人一大半是鲜卑人的后裔。这个就跟说现在的咸阳人一大半都是秦国后裔,一样都是不动脑子的瞎掰。
别的不说,要知道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这件事,距离当下已经有1500多年,如果以每25年一代人来计算,一户鲜卑人在洛阳存活到今天,至少已经传递了60代人。这60代人要确保自己不离开洛阳,一直坚持到21世纪,这个难度系数,真的很高啊!
首先,我们知道,就在北魏,发生了一次大规模的河阴大屠杀,屠杀对象就是洛阳城里的鲜卑权贵,据《北史》、《魏书》记载有一千三百多人,《资治通鉴》记载有两千多,上至丞相高阳王元雍、司空元钦、义阳王元略,下至正居丧在家的黄门郎王遵业兄弟,包括皇帝的兄弟,不分良奸,全部杀个精光。
也就是说,从山西迁到洛阳的那些鲜卑人,大部分上层人士在这场河阴屠杀中便已经“俱灭”,而此时(528年),距离孝文帝494年迁都洛阳,不过30余年而已。
当然,确实有幸存者,逃避了那场屠杀,而后又很低调地坚持百余年,到了唐朝年间,好!安史之乱又来了,先是安禄山从北面杀过来,攻破洛阳之后纵兵大掠,更不用说欺男霸女——如果你继续幸运,没事,好,几年之后官兵又来了,收复洛阳。
没多久史思明再杀过来,又打破一次洛阳,再杀一遍。761年,官兵再来,杀第四遍——别以为官兵杀进来就不欺男霸女,当时唐朝的盟军可是回纥人,他们说好了,城池归大唐,财帛人口归回纥——所以,基本上你这一回是逃不脱,99%的可能就是从此在草原上当奴隶了。
当然,也有可能史思明杀过来的时候,你跟随官兵跑了,事后再逃回来,所以依旧没事。OK,咱接着来。
接下来就到了北宋,北宋的都城在开封,所以你可能觉得洛阳大概率就没事了。可事实上1127年金兵攻破开封的同年年底,洛阳便被金兵攻破,当时周边有一万多宋军又杀回来,金兵撤退,却把城里的百姓全部迁到了黄河北岸。随后,围绕洛阳城的争夺战一直打到1140年,其间洛阳几易其手,城内无论是宫殿还是民宅悉数被毁,真正是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老百姓哪里还能留在城里住?
再往后,洛阳城里恢复生产、人口重新聚集,到了明末,又来事了——请注意:洛阳此时是福王朱常洵的封地,1641年,李自成兵临城下,将福王府一把火烧为灰烬,直接造成洛阳军民万余人死亡。
老实说,洛阳从此就真正衰败了。到民国年间,这里已经是一座完全不起眼的三线城市。可是侵华日军来了,依旧不放过他。1938年开始,日军飞机开始频繁空袭洛阳,大空袭6次,小空袭每月都有。单是1938年7月3日一次,就炸死居民200余人。1939年,河洛图书馆被炸,死伤高达上千人。1940年,更出动12架对洛阳老城进行地毯式轰炸,投放大量毒气弹,死尸满街,家家带孝,甚至有数十家惨遭灭门。
1944年,洛阳更遭遇日军地面进攻,中国军队一万余人战死,老百姓死亡亦近万人,最终洛阳沦陷。
所以这么讲吧,如果你是洛阳人,又自居是北魏鲜卑人的后裔,那么就请你说说,你的祖先,是如何躲过528年河阴屠杀、中唐四波屠杀、宋金屠杀、李自成屠杀和日军空袭及屠杀(实际上,这些都是大的,小规矩的屠杀,就算一万字都写不完)。
东晋人认为,晋明帝因母亲是鲜卑人而相貌类似于鲜卑人,所以才被称为“黄头鲜卑奴”或“黄须鲜卑奴”,证明“黄头”或“黄须”正是鲜卑人的相貌特征。金发是白种人的显着特征之一,可见鲜卑人、至少是东部鲜卑人中,存在相当数量的白种人。晋明帝生母荀氏生于公元3世纪下半叶,所以说,东北亚的东南部地区,至晚在公元3世纪,就已经有白种人的部族居住,只不过他们在当时被看成是鲜卑人。 不仅东晋人把“黄头”或“黄须”看成是鲜卑人的相貌特征,在唐朝人的观念中,鲜卑人的相貌特征仍具有金发碧眼等白种人的特点。唐代诗人张籍的《永嘉行》开篇即是:“黄头鲜卑入洛阳,胡儿执戟升明堂。晋家天子作降虏,公卿奔走如牛羊” ,显然咏的是西晋灭亡的史事,诗中称鲜卑为“黄头”,反映着在唐代通行的观念中,鲜卑人最明显的相貌特征是“黄头”。苏轼在观赏唐人韩干的画时赋诗,其中一句是:“赤髯碧眼老鲜卑” ,说明在唐人的画作中,鲜卑人的形象还是黄须碧眼的,反映出唐代社会普遍将黄须碧眼看成是鲜卑人的相貌特征。
答案:南北朝时期的北魏--孝文帝时期
历史背景:北魏成立一段时间后,孝文帝是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帝王,他发现汉族文化有很多需要他们学习的地方,而北魏是有鲜卑族通知的,鲜卑贵族并不是很认可孝文帝的这些看法,孝文帝为了便于学习中原汉族文化,于是考虑迁都洛阳。
迁都过程:最开始,孝文帝不是想直接迁都的,他耍了个计谋,具体什么内容,请自行百度。大臣们,无奈被迫的同意了迁都洛阳了。
历史意义:鲜卑迁都后,通过一定的内部学习和外部民族融合,大大的增加了北魏的国家综合实力,为之后的北周--隋统一 天下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OK,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