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谦为什么要在12岁写诗(于谦为什么要在12岁写诗呢)

日期:2023-05-14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于谦为什么要在12岁写诗,以及于谦为什么要在12岁写诗呢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于谦12岁时写的诗作是什么?

石灰吟(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帮你理解

①于谦(公元1398—1457年)——字廷益,号节庵,钱塘(今浙江杭州市)人。明代诗人,也是一位杰出政治家和军事家。②千锤万凿:锤,锤打。凿,开凿。形容开采石灰非常艰难。③等闲:平常。④浑:全。⑤清白: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喻人的高洁品格。

引你欣赏

传说这是于谦12岁时的作品。诗中借咏石灰,表现了自己不畏艰难、坚贞不屈,甘为民众的利益作牺牲的高尚精神。首句写开采石灰岩的艰难困苦,说明石灰从出世时即经受磨炼。次句写石灰在烧制过程中要经过烈火煅烧,面对严酷考验,却从容自若,处之淡然。“烈火焚烧”与“若等闲”,鲜明对照,更衬托出石灰的顽强。后两句借石灰之口,一语双关表示出作者不怕牺牲的精神以及永留高洁品格在人间的追求。诗中运用了拟人、借喻等手法,形象生动,语言也铿锵有力

明朝的于谦是在多少岁时写的“石灰吟”这首诗

《石灰吟》是于谦17岁时写的一首石灰的赞歌.

据《明史·于谦传》、清雍正版《浙江通志·人物·于谦》及有关史料记载:于谦永乐十年(1412),十五岁时被录取为钱塘县儒学生员(秀才);次年就读于吴山三茅观;十七岁时应乡试不第,仍就读于吴山三茅观,就在这年,他写出了《石灰吟》。

另据《明史·于谦传》记载:“景泰八年正月壬午,亨与吉祥、有贞等既迎上皇复位,宣谕朝臣毕,即执谦与大学士王文下狱。……文不胜诬,辨之疾,谦笑曰:“亨等意耳,辨何益?”……丙戌改元天顺,丁亥弃谦市,籍其家,家戍边。……皇太后初不知谦死,比闻,嗟悼累日。英宗亦悔之。”

由上面两段史料可见,《石灰吟》应该是于谦17岁时所写的明志诗,于谦晚年避难常山吟石灰一般是不可能的。因为当时抓于谦非常迅速、杀于谦非常匆忙,于谦根本没有逃避的时间,而且依照他的个性,也不会去苟全逃避。

望采纳,谢谢您!~

石灰吟是悲哀诗吗?

是的。

石灰吟

[明] 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相传,12岁的于谦在观看石灰窑工人劳作时有感而发,从而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石灰吟》。诵读石灰吟时,便能感受到作者坚定不屈,愿为天下苍生粉身碎骨的坚定意志。难以想象这么一首慷慨悲壮的诗歌是出自一位年仅12岁的少年之手。

最初读到这首诗,我以为于谦是一位壮志难酬的诗人。后来偶然间阅读《明朝那些事儿》,我才意识到我之前的想法大错特错。于谦的一生可以说得上是波澜壮阔

于谦是永乐十九年的进士。稍微了解科举制度的人都知道在古代能考上进士的人都是人中龙凤。更何况,于谦考上进士的时候不过20多岁,当真能称得上是年少有为。后来,于谦随明宣宗平定汉王朱高洵之乱,得到明宣宗的赏识,便平步青云,官至兵部右侍郎。虽然,明英宗时,于谦因不肯送礼得罪了权臣王振,而遭陷害被贬入狱。但是,因为其出色政绩再加上官员、其治下百姓乃至藩王的力请而得以复位。

土木堡之变后,于谦力排南迁之议,整饬军备,固守北京城,将瓦剌大军拒之北京城外。即使,瓦剌太师也先拿明英宗要挟也不肯屈服。最后,瓦剌大军难进寸步,只能释放明英宗,并且退兵。与瓦剌议和后,于谦仍积极备战,平定边境。

但于谦刚直不阿的性格极易遭人记恨。明英宗复位后,在石亨、徐有贞等人的诬陷下,于谦最终含冤而死。于谦死后,照例要被抄家,当负责抄家的官员进入于谦家中时,那些人却发现于谦的家中除了生活必需品外,根本就没有多余的钱财。他们才意识到这个被他们抄家的对象,是一个品格高尚的人。明宪宗时,于谦才得以平反。

回顾于谦的一生,可以发现《石灰吟》可以说是他的人生写照。他并未辜负当初的豪情壮志

OK,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