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为什么说少年情事老来悲(感叹少年的爱情的诗)

日期:2023-05-14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今天给各位分享诗人为什么说少年情事老来悲的知识,其中也会对感叹少年的爱情的诗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少年情事老来悲(姜夔的三首元夕词赏析)

读罢姜夔的三首《鹧鸪天》词,心里似乎又有许多话要说,而且我又觉得我前面的那篇《一段情要沉吟多少年》写得是如此的肤浅了,因为在这三首元夕词中所表白出来的浓情厚意不是我辈所能臆想的。

这三首《鹧鸪天》词是姜夔四十多岁时寄居临安时所作。

一首是“正月十一观灯”

巷陌风光纵赏时,笼纱未出马先嘶。白头居士无呵殿,只有乘肩小女随。花满市,月侵衣,少年情事老来悲。沙河塘山春寒浅,看了游人缓缓归。

这是一首闹中取静的词。观花灯本应是欢乐的事。但眼前的马嘶人闹的景象却勾起了一个中年男人对往日情景的追忆。在这滚滚红尘中,他的心却是孤独的痛苦的。因为在他的心中沉淀着一段终生难释的情怀。那少年时的一段情埋藏在心头,似一坛烈酒,经过了如水流年,非但未淡化而且会变得更浓更香。平日里,家有妻室,儿女乘肩,粗茶淡饭,诗书作伴暂时也许会淡薄记忆,但那是沉淀并不意味着往事会烟消云散。在这灯火阑珊的元夕夜,在欢聚的人流中他是那样的忆念那些流逝的岁月,那人那灯那情景再次出现在眼前。但流年如水,,灯火阑珊,何处觅同心,此情只待成追忆了。

一句“少年情事老来悲”感人心魄。既道出了作者的悲苦心景,又概括了少年情怀的浪漫和老来情结的难了。

本是欢聚,却是悲苦,人散了,心装许多愁,缓缓而归。

第二首是“元夜不出”

忆昨天街预赏时,柳悭梅小未教知。而今正是欢游夕,却怕春寒自掩扉。帘寂寂,月低低。旧情惟有绛都词。芙蓉影暗三更后,卧听邻娃笑语归。

前日里是元宵灯节的预演,他还在女儿的陪伴下去看了,似乎还有兴致,而今日里是元宵节啊,是最欢乐的时候啊。可是却不想出去了。为何?是春寒。只是怕春寒吗,未必见得。也许这怕春寒只是一托词。其实是有更深的原因的,他怕的是触景伤情,怕昨晚的情景再现,他怕勾起他那沉淀的少年情怀。真是一个重情而伤心的男人,他就象那经过了风雪相伴,随时都会飘飞的梅花,寂寞,孤傲而悲泣。他轻掩柴扉,躲进小屋,做什么呢,睡觉吗,他能安睡吗?夜深了,。帘深深,月低低,照无眠。旧时的情感都倾注在他在苏州所作的《暗香》和《疏影》中了。临家的孩子回家了,那种开心,那种开怀的笑!他并没有睡,他“在帘儿底下听人笑语!”一个并不算老的男人,其心景是那样的低沉,那样的悲惨,让我们再次想起他那句:“少年情事老来悲”。一段久远的情事却那样深刻地铭记于心,永难忘怀。这种痴迷人间少有。

笫三首元夕有梦

肥水东流无尽期,当初不合种相思。梦中未经丹青见,暗里忽惊山鸟啼。

春未绿,鬓先丝,人间别久不成悲。谁教岁岁红莲夜,两处沉吟各自知。

本词为白石散人怀念故人之作。据传,姜白石早年浪迹江淮,在合肥认识了一位精通音律,善谈琵琶之勾栏女子。至此,子期伯牙,引为知音,结下不解之缘。但最终不能相守,擦肩而过天各一方。姜深憾之,二十多年未能释怀。值此上灯佳节,俪影成双。元宵的红莲灯便幻化成词人心中那点隽永的朱砂痣,故心痛徘徊之余,沉吟成此佳作。

肥水东流无尽期,肥水东流,滔滔无尽,恰似词人此恨绵绵无绝期。词人此刻正被相思的潮水淹没,回想当年,也许真不该和琵琶女认识并种下情根。如今相思泛滥,是灾,亦是劫。而无论是灾是劫,词人都是注定逃不过的。词以东流之水开明宗义,很容易让人想起李后主的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此恨绵长如此,教人断肠。言“种”,形象而意义深远,要知道这份相思已在词人心中生根发芽长叶开花结果,此生固然是无法拔除了。然而值得玩味的是,诗人一反常态的对这种感情冠以“不合”之谓,实为无奈之辞。词人真的后悔当初的那场结识吗?肯定不是。只是情到深处每每不堪,词人真正抱憾的是不能和这位红颜知己长相厮守,而要独自承受几十载如一日的苦恋。起笔峻拔,感情凝重,让人一下子跌入词人设置的感情漩涡中。

梦中未比丹青见,

牐牥道锖鼍山鸟啼。

既是“元夕有所梦”,那么,梦境如何?正所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词人的梦境定与他朝思暮想的故人有关。在画中,伊人虽巧笑嫣然,但凝然无语,不解词人相思之苦;在梦中,伊人也许会柳腰款摆,迎面走来,而词人也正待迎合。但就在这恍惚迷离之间,山鸟悲啼,把一场好梦也给生生的惊破了。想起金昌绪有过这么一首诗:“打起黄莺儿,莫叫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明明是天各一方,只能在梦中相见聊慰相思之苦。然而,连美梦也不能持久,这是多么悲哀的现实!这首词写的是元宵之夜,然而可以想见的是,寻常日子,词人的思念也是枝枝蔓蔓的。只是适遇佳节,思念便借了势,疯长成遮蔽心房的蒲苇。能够经历几十年风雨洗礼的感情绝非等闲,其用情之专,用情之深,让人唏嘘不已。

春未绿,鬓先丝,

牐犎思浔鹁貌怀杀。

牐犓教岁岁红莲夜,

牐犃酱Τ烈鞲髯灾。

“春未绿,鬓先丝,人间别久不成悲”。春天未至,鬓已先斑,看似感慨年华易逝,青春散场。实则是在遗憾没有了伊人,爱情堕入永远的冬天,春天不会再来。历经几度春秋的词人阅尽沧桑,终凄然道:“人间别久不成悲”。不知不觉中,时光流转,尘缘已经逝去二十几年。那段被唤醒的恋情成为词人心中永远的痛。在此,“不成悲”与上文的“不合”有同工之妙。“不合”即是“合该”,“不成悲”实则“已成悲”。只是日子久了,当初的刺痛变成了钝痛。虽然阔别多年,虽然了无音讯,只要一记起那段欢聚的时光,词人就难以自抑。我们无法知道两人是怎样走到一起又怎样相恋又怎样分开的。但通过最后两句,我们依稀可以窥见端倪:“谁教岁岁红莲夜,两处沉吟各自知。”灯挂红莲,嬉闹元宵,以乐景衬伤情,这在词中殊为常见,然其情缠绵哀婉,令人愀然动容。或许多年以前,两人就俪影双双在灯火阑珊处留连忘返。词人相信两个人的这段感情是深挚的,是心心相印的,那位多情的女子也会在这样的夜晚牵挂着自己,念叨着自己。这样两面写到比光写自己单方面的恋情要深入得多,神思所极,遥系彼端,境界一下子拓宽了,任人遐思。于结句中姜夔清俊空灵的词风表露无遗。

少年情事老来悲"出自姜夔哪一首词

出自宋朝诗人姜夔的作品《鹧鸪天·正月十一日观灯》。全文如下:

巷陌风光纵赏时。笼纱未出马先嘶。白头居士无呵殿,只有乘肩小女随。

花满市,月侵衣。少年情事老来悲。沙河塘上春寒浅,看了游人缓缓归。

大意

街道上的风光,在纵情赏灯的时候,豪贵家的纱灯笼还未出门,门外的马儿已在嘶吼。我这白发苍苍平民百姓,没有随从呼前拥后。只有相随作伴的小女,坐在自己的肩头。

花灯满街满市,月光映照衣裘。少年时的赏心乐事,老来却是悲凉的感受。来到繁华的沙河塘上,初春稍微有点寒冷气候,看完了灯的游人们,慢慢地朝家中行走。

姜夔,南宋文学家、音乐家。人品秀拔,体态清莹,气貌若不胜衣,望之若神仙中人。往来鄂、赣、皖、苏、浙间,与诗人词家杨万里、范成大、辛弃疾等交游。庆元中,曾上书乞正太常雅乐,他少年孤贫,屡试不第,终生未仕,一生转徙江湖,靠卖字和朋友接济为生。他多才多艺,精通音律,能自度曲,其词格律严密。其作品素以空灵含蓄著称,有《白石道人歌曲》等。姜夔对诗词、散文、书法、音乐,无不精善,是继苏轼之后又一难得的艺术全才。

“春未绿,鬓先丝,人间离久不成悲”

出自: 姜夔《鹧鸪天 元夕有所梦》

肥水东流无尽期,当初不合种相思。梦中未比丹青见,暗里忽惊山鸟啼。

春未绿,鬓先丝,人间别久不成悲。谁教岁岁红莲夜,两处沉吟各自知。

“人间别久不成悲”一句,是全词感情的

凝聚点,饱含着深刻的人生体验和深沉的悲慨。真正

深挚的爱情,总是随着岁月的积累而将记忆的年轮刻

得更多更深,但在表面上,这种深入骨髓的相思却并

不常表现为热烈的爆发和强烈的外在悲痛,而是象在

地底运行的岩浆,在平静甚至是冷漠的外表下潜行着

炽热的激流。又象是地表之下的地下河,深处奔涌激

荡,外表却不易觉察。特别是由于年深岁久,年年重

复的相思和伤痛已经逐渐使感觉的神经末梢变得有些

迟钝和麻木,心田中的悲哀也积累沉淀得太多太重,

裹上了一层不易触动的外膜,在这种情况下,就连自

己也仿佛意识不到内心深处潜藏的悲哀了。“多情却

似总无情”(杜牧《赠别二首》),这“不成悲”的表

象正更深刻地反映了内心的深切悲痛。而当作者清楚

地意识到这一点时,悲痛的感情不免更进一层。词人

几天前写过的一首同调作品中有“少年情事老来悲”,

正与此同。这是久经感情磨难的中年人更加深沉内含、

也更富于悲剧色彩的感情状态。在这种以近乎麻木的

形式表现出来的刻骨铭心的伤痛面前,青年男女的卿

卿我我、缠绵悱恻便不免显得浮浅了。

诗人为什么说少年情事老来悲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感叹少年的爱情的诗、诗人为什么说少年情事老来悲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