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5-14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大家好,关于蝉为什么有五德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今天我就来为大家分享一下关于五上蝉的意思的相关知识,文章篇幅可能较长,还望大家耐心阅读,希望本篇文章对各位有所帮助!
在炎炎盛夏,我们总能听到树林边清脆的蝉声,但却始终找不到它的身影。就是这个若隐若现的小东西,却在古代人的心目中有着极高的地位,被视为是清高廉洁的代名词。古代的文人墨客中也有很多描写蝉的词句来赞美其所拥有的崇高品质。比如“抱而不食者蝉也”,以及诗《蝉》中“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等。在古代人看来蝉终年栖于高大的树枝上,风餐露宿,与世无争。因为它的清新脱俗,也被看为是一种高雅廉洁的象征。也因为蝉具有非凡的生命力,后人就把蝉用来比喻能人能够重生,于是在一些达官贵人的葬礼上,人们通常会在死人嘴里放一只玉蝉。
随着时代的发展,蝉也被给予了富贵好运的象征。一些人将玉佩做成蝉的形状,佩戴在腰间来表示自己腰“蝉”万贯。在社会上具有地位的达官显贵们,还把蝉装饰在自己的头冠上,表示自己的地位与权力。
蝉还通常在艺术形象中得以表达。蝉不仅在诗歌中表现还往往在画中生动形象地给表现出来,因此它常常成为文人墨客描述的对象。而以蝉的形象制作的玉器也非常受现代人的喜爱,很多人特意雕刻了一些优秀的玉蝉以供把玩,青翠欲滴,活灵活现,在当今的玉器市场上“蝉”绝对是最受大众喜爱的形象之一。总的来看蝉这一形象不仅含有出了富贵以及饱满的生命力这些象征,其所包含的清高廉洁的美好寓意,也有带着一些儒雅的气息。不仅凸显人的外表典雅高贵也能表现出人内在的高雅。 因此蝉这种生物无论在民间还是高层阶级都深受喜爱。在古代人的心中拥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
人的五德,指人的五种品德。谓温、良、恭、俭、让,或谓智、信、仁、勇、严。古代阴阳家把金、木、水、火、土五行看成五德,认为历代王朝各代表一德,按照五行相克或相生的顺序,交互更替,周而复始。
详细解释:
1、比喻物的五种特征。古谓玉有仁、智、义、礼、信五德。
2、比喻物的五种特征。谓温、良、恭、俭、让。
3、比喻物的五种特征。古谓蝉有文、清、廉、俭、信五德。
4、东、西、南、北、中五方种的五色谷物。
扩展资料
五德之说,源于五行理论,春秋时代的邹衍将天下分为五方,用金、木、水、火、土五行相克的原理揭示历史朝代更迭的规律,开了将五行纳入政治领域之先河。
按邹子的理论,虞舜为土德,夏为木德,商为金德,周为火德,秦为水德。五德相克,改朝换代。后世历代帝王革命,皆沿用五德之说。
在古代蝉文化中,蝉的品质是立身高洁、能够脱胎换骨、使精神升华。
古代诗人喜欢写蝉,是因为蝉作为自然界中客观存在的弱小生命体,朝饮甘露,暮咽高枝,夏生秋亡,在苍茫宇宙中虽然显得微不足道。然而正是它的这一生命规律博得了文人墨客的厚爱,蝉被带入诗词中成了较多的描写对象。
1、唐代诗人虞世南从这种蝉鸣中听出了一个人名声的重要。
《蝉》唐代: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释义:
蝉垂下像帽缨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响亮的声音从挺拔疏朗的梧桐树枝间传出。蝉正是因为在高处发声它的声音才能传得远,并非是凭借秋风的力量。
2、宋代词人王沂孙则听出了悲伤。
《齐天乐·蝉》宋代:王沂孙
一襟余恨宫魂断,年年翠阴庭树。乍咽凉柯,还移暗叶,重把离愁深诉。西窗过雨。怪瑶佩流空,玉筝调柱。镜暗妆残,为谁娇鬓尚如许。
铜仙铅泪似洗,叹携盘去远,难贮零露。病翼惊秋,枯形阅世,消得斜阳几度?馀音更苦。甚独抱清高,顿成凄楚?谩想熏风,柳丝千万缕。
释义:
宫妃满怀离恨,忿然魂断,化作一只衰蝉,年年都在庭院的绿荫丛中哀呜。它刚刚还在枝头上呜咽,不一会儿又飞到幽暗的密叶丛中呜叫,一遍又一遍地将生死离别的愁绪向人深深倾诉。西窗外秋雨初歇,蝉儿惊动的声音如玉佩在空中作响,又如玉筝调柱般美妙动听。
昔日的明镜已经昏暗,容貌已经憔悴,可为何蝉翼还像从前那样娇美?金铜仙人铅泪如洗,去国辞乡,只可叹她携盘远去,不能再贮藏清露以供哀蝉了。
秋蝉病弱的双翼惊恐清秋的到来,那枯槁的形骸在世上已沧桑历尽,还能承担起多少次斜阳的折磨?凄咽欲断的啼叫更让人觉得悲苦,可为什么她还欲独自将哀怨的曲调吟唱,让自己顿时承受这无尽的哀伤?而当此之时,她只能徒然追忆当年自己欢笑在薰风中,柳丝万缕飘飞的美景。
3、而柳永更是借寒蝉道尽了离愁别绪。
《雨霖铃·寒蝉凄切》宋代: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好景 一作:美景)
释义:
秋蝉的叫声凄凉而急促,傍晚时分,面对着长亭,骤雨刚停。在京都郊外设帐饯行,却没有畅饮的心绪,正在依依不舍的时候,船上的人已催着出发。握着对方的手含着泪对视,哽咽的说不出话来。想到这一去路途遥远,千里烟波渺茫,傍晚的云雾笼罩着南天,深厚广阔,不知尽头 。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总是为离别而伤感,更何况是在这冷清、凄凉的秋天!谁知我今夜酒醒时身在何处?怕是只有杨柳岸边,面对凄厉的晨风和黎明的残月了。这一去长年相别,我料想即使遇到好天气、好风景,也如同虚设。即使有满腹的情意,又再同谁去诉说呢??
4、古人的咏蝉诗多托物言志,富有哲理,南朝诗人王籍的《入若耶溪》是这类诗中的名篇之一。王籍从鸣蝉噪声中感受出了夏之静美,升华到了“禅境”,这乃是“禅悟”——此时的“蝉”与“禅”达到了殊途同归之妙。
《入若耶溪》南北朝:王籍
艅艎何泛泛,空水共悠悠。阴霞生远岫,阳景逐回流。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
释义:
小船畅行在若耶溪的溪水中,远远看去像是要与天际相接。远处的山峰北面生出层层云霞,阳光照耀着蜿蜒曲折的水流。蝉噪阵阵,林间愈见寂静,鸟鸣声声,山中更觉幽深。这样美好的地方让我生了归隐之心,我因多年来厌倦仕途却没有归隐而悲伤起来。
5、西晋文学家陆机在其著名的《寒蝉赋序》中,称赞蝉有“五德”,即文、清、廉、俭、信,将蝉喻为君子。
《寒蝉赋序》(节选)西晋:陆机
夫头上有緌,则其文也;含气饮露,则其清也;黍稷不享,则其廉也;处不巢居,则其俭也;应侯守节,则其信也。
释义:
它头上有花纹,是有文采的体现。它吞雾气喝露水,是清高的体现。它不吃麦黍粮食,是廉洁的体现。它不住在巢穴里,是节俭的体现。它顺应气候恪守节操,是有信义的体现。
蝉,别名知了,古人称它为“螗蜩”、“蟪蛄”。每到夏、秋两季,蝉是大自然中最热情的“歌手”,天气越是炎热、它唱得越欢。
唐时的京城长安,每年夏天常有人捕捉鸣蝉沿街叫卖。孩子们卖了装在小竹笼里置于庭间树上,可以鸣叫一两天。
蝉的生命非常短促,诗人们联想到人生之无常,每为此而感慨无穷。诗人杨万里有句:“一壳空空纸样轻,风前却有许多声,叫来叫去浑无事,叫得诗人白发生。”晋朝的陆士龙还为蝉写过一篇歌功颂德的斌,说蝉的头部有如冠带是“文”,含气饮露是‘清”,不吃五谷是‘廉”,不住巢穴是“俭”,配合时令是“信”。居然称它五德俱全。
宋神宗时的东京殿帅宋守约,开封酸枣人。以父任为左班殿直,至河北缘边安抚副使,选知恩州。累进步军副都指挥使、威武军留后。
到了夏天群蝉欢唱的时候,却要在军营四周组织士兵捕杀,哪个地段有蝉鸣,值班的士兵就要受到责罚。部下莫不听从,却不知他为什么如此厌恶蝉声。后来,皇帝听说,就当面问宋守约。他回答:“我并非讨厌蝉声。现在国家承平无事,士兵们耽于逸乐,我这样做是为了训练士兵的敏捷机智、吃苦耐劳的素质。”军队中是要有命令就要执行的。我有幸担任禁军统帅保护陛下,不知道士兵能不能做到有令必行,所以就以捕蝉来检验下罢了。
早在仁宗时期,宋守约就很有主见,他被选拔担任恩州的知州。仁宗晓谕他战乱后对百姓既要安抚又要控制,他回答说:“恩州和其他州郡一样,但是作为主政治理的人却用不安分不顺服的眼光来看待恩州百姓,恩州人心不能安定。我愿意尽全力安抚好恩州。”
OK,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