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5-14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大家好,关于杜牧为什么讽刺南朝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今天我就来为大家分享一下关于世人称杜牧为什么的相关知识,文章篇幅可能较长,还望大家耐心阅读,希望本篇文章对各位有所帮助!
因为南北朝在前,南北朝统一于隋朝,隋朝后面是唐朝。杜牧用南朝陈后主灭亡的原因告诫当时唐朝统治者。
泊秦淮
唐 ·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译文
迷离月色和轻烟笼罩寒水和白沙,夜晚船泊在秦淮靠近岸上的酒家。卖唱的歌女不懂什么叫亡国之恨,隔着江水仍在高唱着玉树后庭花。
此诗是诗人夜泊秦淮时触景感怀之作,前半段写秦淮夜景,后半段抒发感慨,借陈后主(陈叔宝)因追求荒淫享乐终至亡国的历史,讽刺那些不从中汲取教训而醉生梦死的晚唐统治者,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无比关怀和深切忧虑的情怀。
这首诗中的第一句就是不同凡响的,那两个“笼”字就很引人注目。烟、水、月、沙四者,被两个“笼”字和谐地溶合在一起,绘成一幅极其淡雅的水边夜色。它是那么柔和幽静,而又隐含着微微浮动流走的意态,笔墨是那样轻淡,可那迷蒙冷寂的气氛又是那么浓。首句中的“月、水”,和第二句的“夜泊秦淮”是相关联的,所以读完第一句,再读“夜泊秦淮近酒家”,就显得很自然。但如果就诗人的活动来讲,该是先有“夜泊秦淮”,方能见到“烟笼寒水月笼沙”的景色,不过要真的掉过来一读,反而会觉得平板无味了。诗中这种写法的好处是:首先它创造出一个很具有特色的环境气氛,给人以强烈的吸引力,造成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这是很符合艺术表现的要求的。其次,一、二句这么处理,就很像一幅画的画面和题字的关系。平常人们欣赏一幅画,往往是先注目于那精彩的画面,然后再去看那边角的题字。所以诗人这样写也是颇合人们艺术欣赏的习惯。
“夜泊秦淮近酒家”,看似平平,却很值得玩味。这句诗内里的逻辑关系是很强的。由于“夜泊秦淮”才“近酒家”。然而,前四个字又为上一句的景色点出时间、地点,使之更具有个性,更具有典型意义,同时也照应了诗题;后三个字又为下文打开了道路,由于“近酒家”,才引出“商女”、“亡国恨”和“后庭花”,也由此才触动了诗人的情怀。因此,从诗的发展和情感的抒发来看,这“近酒家”三个字,就像启动了闸门,那江河之水便汩汩而出,滔滔不绝。这七个字承上启下,网络全篇,诗人构思的细密、精巧,于此可见。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夜泊秦淮,诗人听到隔江传来亡国之音《玉树后庭花》。表面上,诗人似乎是在斥责“商女”无知,但是诗人的矛头所向,却是那些身负天下安危,但醉生梦死的权势显达。在距陈朝覆灭已有两个半世纪之遥的晚唐衰世,竟又有人不以国事为怀,用亡国之音,麻醉自己,令人陡生历史悲剧又将重演的预感。“不知”实为“商女”开脱之词,唱者无心,而听者有意。“犹唱”二字上溯历史,说明沉缅酒色的挥霍者古已有之;下照现实,揭示了当今的达官贵人像陈后主一样,如此下去,也将亡国;如不改弦更张,将要自蹈覆辙,不堪设想。抒发了诗人的振聋发聩的警示。
陈后主陈叔宝,南朝的最后一位皇帝,导致南朝灭国的主要原因,在历史对于他的评价可以说是几乎没有好的,甚至连杜牧都讽刺他。就是因为他在位期间,不理朝政沉迷美色,后来隋军来了,而南朝也意味着灭亡了。
陈后主当上皇帝可以说是国家的不幸,他这个本身就不适合做皇帝,在他继位之后可以说是生活糜烂, 他嫌居处简陋,不能作为藏娇之金屋,就耗费巨大工程建造宫殿,只为能与妃子玩乐。
张丽华可以说是陈叔宝众多妃子中最受宠爱的一个。可以说因为张丽华更加让国家越来越不好,甚至大臣已经都不效忠陈叔宝了。陈叔宝上朝时都将张丽华放于膝上,与其共决天下事。张丽华干预朝政,援引宗戚,纵横不法,致使朝廷一片乌烟瘴气。
陈叔宝在位期间可以说对于陈朝是没有一点贡献,反而加速了国家灭亡的速度,让敌军轻而易举就成功了。
陈叔宝整日沉迷于诗文,不理朝政,故而在其周围聚集了一批文人骚客。这些人被陈叔宝封以高官,以江总为首的这些官员却不理朝政,整日与陈叔宝一起饮酒作诗听曲。
可以说,陈叔宝真的是享受了一个皇帝应该享受的一切,过的可谓是富丽堂皇,而他却只顾着享受,忘记自己管理的是一个国家,百姓需要他的庇护。
总之,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一个国家需要一个好的君主,不然就是灭国的下场。
说到杜牧这一位诗人可能对于大家来说一点也不陌生,杜牧是我国古代唐朝时期十分著名的一位诗人。然而,他有不少古诗是用来讽刺人的,例如他的古诗《泊秦淮》、《玉树后庭花》等用来讽刺当时的陈叔宝。然而杜牧为什么会用这么多诗句来讽刺当时的国王呢?主要是因为当时的国王十分的昏庸,碌碌无为,对于百姓们的事情毫不关心,整天就知道饮酒作乐。对于当时的杜牧来说,除了能够写一些诗歌对当时的国王进行讽刺以外,他也无能为力了。
一、杜牧写诗讽刺原因
现代人眼里,杜牧的诗歌充满了一种讽刺之意,而杜牧的诗主要是讽刺当时的国王陈叔宝。那么,为什么杜牧要写诗讽刺当时的国王呢,主要是因为当时的国王不仅碌碌无为,而且不思进取,整天就知道饮酒作乐,导致百姓们没有办法过上正常的生活。最终导致整个国家灭亡。
二、陈叔宝
关于陈叔宝这个人可能大家一点也不了解。陈叔宝因为出生在一个功臣之家,在他刚刚出生的时候,他的叔公就已经有了一番作为,平定了战乱,建立了陈朝。然后,陈叔公在建立陈朝不久,便去世了。因此开启了历史上的争权夺势之争。最终,争来争去,让陈叔宝当上了陈朝的国王。然而,陈叔宝当上了国王之后,并没有像其他国王一样,勤勉地去打理朝中的大事。他反而整天就想着怎么去饮酒作乐,没有一点点的上进之心。最终,整一个王朝也是败在了陈叔宝的手中。
三、综述
总的来说,为什么杜牧会写这么多诗来讽刺当代的国王,主要是因为杜牧看到了在当代国王的统治下,人们过的十分辛苦,希望国王有所觉醒。
这首诗选取为贵妃飞骑送荔枝这一件事,形象地揭露了统治者为满足一己口腹之欲,竟不惜兴师动众,劳民伤财,有力地鞭挞了唐玄宗与扬贵妃的骄奢淫侈。诗歌前两句为背景铺垫,后两句推出描写的主体,提示诗歌主旨。“一骑红尘”和“妃子笑”两个具体形象的并列推出,启人思索,留有悬念。“无人知”虽三字,却发人深省,耐人寻味。
江南春 唐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从字面来说,前两句是单纯地写江南风景,后两句的理解就比较复杂一点。“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首先可以认为是描写掩映于江南烟雨中的寺庙楼台,层次错落起伏有致,“烟雨”二字展开的是一幅缥缈广阔的画卷,和起句的“千里”遥相呼应;其次“南朝四百八十寺”,显然是指佛教兴盛的南北朝时期大建庙宇,这和杜牧生活的晚唐时期已经有两、三百年的间隔,语气中带有历史的沧桑。杜牧是反对建庙崇佛的,这在他的《杭州新造南亭子记》一文中表达得非常清楚。从这个角度来说,后两句的确有对南朝兴佛的嘲讽之意。如果把末尾的句号断为问号,这种嘲讽就非常明显了:南朝四百八十寺(应是虚指,言其多),究竟还有多少楼台矗立在烟雨之中?
至于是否在借古讽今,要看这首诗的具体写作时间,因为杜牧的最后十二年,正好经历了唐武宗和唐宣宗两位帝王,唐武宗崇道灭佛是非常有名的,而后唐宣宗却是大力恢复佛教寺庙。
古诗中借景抒情、托物咏志的手法很常见,但在杜牧这首诗中不是很明显,如果不了解杜牧对佛教的态度和写作背景,很难做出准确的判断。
“南朝四百八十寺”,“南朝”指东晋以后隋代以前的宋、齐、梁、陈四个朝代,都建都于建康(今江苏南京),史称南朝。“四百八十寺”是形容佛寺很多。因为那时,南朝佛教非常盛行,寺庙也建得很多。
关于《江南春》绝句的主旨,有没有借古讽今是分歧较大的地方。
有的研究者提出了“讽刺说”,认为南朝皇帝在中国历史上是以佞佛著名的,杜牧所处时代的佛教也是恶性发展,而杜牧又有反佛思想,因之末二句是讽刺。或认为主旨在表达对统治者治国乏术和佛道误国的忧虑;或认为主旨在借古讽今,讽谏统治者大兴土木滥修佛寺会造成国力衰弱民生凋敝,加重社会危机。
有的研究者不以为然。他们只是认为这首诗只是描绘了江南的美景,表现了诗人对江南景物的赞美与神往。了解诗首先应该从艺术形象出发,而不应该作抽象的推论。杜牧反对佛教,并不等于对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佛寺建筑也一定讨厌。他在宣州,常常去开元寺等处游玩。在池州也到过一些寺庙,还和僧人交过朋友。著名的诗句,象“九华山路云遮寺,青弋江边柳拂桥”,“秋山春雨闲吟处,倚遍江南寺寺楼”,都说明他对佛寺楼台还是欣赏流连的。
关于杜牧为什么讽刺南朝和世人称杜牧为什么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