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5-14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解答关于李涉是哪个朝代的诗人这个问题的知识,还有对于李涉是什么朝代的也是一样,很多人还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今天就让我来为大家分享这个问题,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牧童词
朝牧牛⑴,牧牛下江曲。
夜牧牛,牧牛度村谷。
荷蓑出林春雨细⑵,芦管卧吹莎草绿⑶。
乱插蓬蒿箭满腰⑷,不怕猛虎欺黄犊⑸。
注释译文
【注释】
⑴朝(zhāo):早晨;日出的时候。
⑵蓑(suō):蓑衣,用草或棕编的防雨用具。
⑶莎(suō)草:多年生草本植物。多生于潮湿地区或河边沙地。茎直立,三棱形。叶细长,深绿色,质硬有光泽。夏季开穗状小花,赤褐色。地下有细长的匍匐茎,并有褐色膨大块茎。块茎称“香附子”,可供药用。
⑷蓬蒿(hāo):“茼蒿”的俗称。
⑸黄犊(dú):小牛。
【译文】
早晨去放牛,赶牛去江湾;傍晚去放牛,赶牛过村落。披着蓑衣走在细雨绵绵的树林里,折支芦管躺在绿草地上吹小曲。腰间插满蓬蒿做成的短箭,再也不怕猛虎来欺负牛犊。
作品简析
这首诗塑造了一个天真可爱的牧童形象。读罢这首诗,有过放牛经历的人肯定都会会心一笑。这首诗里描绘的牧童憨态可掬,腰间插上几枝蒿竿子,小胸脯一挺,自信心爆棚,就以为自己是李广了,老虎来了也不怕。无论是谁,儿时都做过这样稚气的侠客梦。与吴作人、张大千、李可染和黄永玉等老先生的《牧牛图》中的主人公相比,这个傻乎乎的小家伙似乎更逗人喜爱。
作者简介
李涉
(约806年前后在世)唐代诗人。字不详,自号清溪子,洛(今河南洛阳)人。早岁客梁园,逢兵乱,避地南方,与弟李渤同隐庐山香炉峰下。后出山作幕僚。宪宗时,曾任太子通事舍人。不久,贬为峡州(今湖北宜昌)司仓参军,在峡中蹭蹬十年,遇赦放还,复归洛阳,隐于少室。文宗大和(827-835)中,任国子博士,世称“李博士”。著有《李涉诗》一卷。存词六首。
唐朝有很多的奇闻异事,诗人李涉在面对强盗的时候做了一首诗,就保住了自己的性命,主要是因为李涉在当时的名声非常的大,强盗发现是李涉,只想让他给自己写一首诗。唐朝是历史上一个比较著名的朝代,唐朝也是一个非常繁荣的朝代,除了物质生活比较繁荣之外,唐朝也涌现出了很多的诗人,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李涉就是在唐朝时期的一位著名的诗人,关于他的才华到底有多深,有一个小故事可以证明。
对于李涉的才华有多么的深厚,可以从一个简短的事情中可以看出来。李涉和自己的弟弟李渤感情非常的好,两个人经常保持书信上的来往,有一次在他走水路去看望自己的弟弟的时候,被十几位强盗给拦住了,李涉觉得自己的姓名要不保了,因为自己没有什么财物,可能强盗一怒之下会杀了自己。后来,强盗得知这是李涉的船,态度竟然发生了很大的转变,请求李涉为他写一首诗,保证不会杀他,李涉看到这样的场景,就提笔写了一首诗,这首诗就是后来的《井栏砂宿遇夜客》。
李涉之所以能够保住自己的姓名,就是因为自己的名声和才华人尽皆知。李涉在当时的官职还是比较高的,他当时官拜国子博士,所以世人们都称他为“李博士”。强盗在打劫李涉的船的时候,并不知道这是李涉的船,李涉的随从告诉他们这是李博士的船,强盗们立马就改变了主意,只求一首诗,由此可见那个时候李涉的名声是有多么的大了,以打劫为生的强盗竟然肯放过他,只求一首诗。
总而言之,李涉在面对强盗的时候,因为自己的才华才保住了自己的性命。唐朝的诗人数不胜数,留下的作品也多如牛毛,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些诗歌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都成为了我们现在宝贵的精神,文化食粮。从古人的诗歌中,我们可以读出很多的情感和人生的宝贵经验。
《题鹤林寺僧舍》
【作者】李涉 【朝代】唐
终日昏昏醉梦间,忽闻春尽强登山。
因过竹院逢僧话,偷得浮生半日闲。
译文
长时间来一直处于混沌醉梦之中,无端地耗费着人生这点有限的时光。有一天,忽然发现春天即将过去了,于是便强打精神登上南山去欣赏春色。
在游览寺院的时候,无意中与一位高僧闲聊了很久,难得在这纷扰的世事中暂且得到片刻的清闲。
扩展资料:
《题鹤林寺僧舍》,是唐代著名诗人李涉的七言绝句,写于镇江鹤林寺的墙壁上。作者在听了老僧的教训后悟得了对待人生的观念,明白了只有淡化人生功利、平和情绪心态、面对惨淡现实视若罔闻、处变不惊,才能忘记过去,笑对人生,憧憬未来。
作品鉴赏
“终日昏昏醉梦间”,这一句是诗人对自己遭遇流放时的内在情绪与外在情态的真实描述。诗人从“抑”起笔,首先抒写其消极浑噩的内心情态。在“醉梦”前面修饰以“终日昏昏”,可见诗人面对流放遭遇所表现出来的极度消沉和一蹶不振。从写法上这是采取了先抑后扬的写法,为下文的“扬”做了一个很好的蓄势和铺垫。
“忽闻春尽强登山”,这句是写诗人在百无聊赖之际,浑浑噩噩之中,忽然发现明媚的春光已经快要离他而远去了,于是强打精神走出户外,登上南山,想借欣赏春色以排遣积郁已久的愁苦与不快。这里的“春尽”我们应该不仅仅理解为自然界的春天将要过去了,还应该想到人生青春岁月之有限。诗人不甘心就此消沉下去,不能就这样枉费青春,不甘心庸庸碌碌了此一生,因此才在“忽闻春尽”之后振作精神“强登山”。
“因过竹院逢僧话”,“因”,当为介词,有“由于”之意;“竹院”,就是寺院,僧人参禅悟道修行之地。诗人来这里干什么?有意来的也好,无意路过也罢,总之,人还是进去了,并且与寺内的高僧谈禅悟道闲聊了很久。“逢僧话”之“逢”字告诉读者是无意之中碰到的;“话”,即与老和尚谈禅悟道,聊天,吐露心中的苦闷与不快,探讨人生之喜怒哀乐。
作为佛家,对待人生的观念自古多为淡化人生功利,平和情绪心态,面对惨淡现实,视若罔闻,处变不惊。不论有多大的烦恼与不快,学会深藏于心底,这样才能忘记过去,笑对人生,憧憬未来。“又得浮生半日闲”,点睛之笔。浮生半日闲,是因为过竹院逢僧话。此句深深禅意,揭示了无趣盲目的人生,半日闲最难得。
作者已经对人生有所觉悟,并找出自己的答案。这首诗就是他心境的写照,有人以为是“偷得浮生半日闲”,并对之解释,其实不然“偷得”也好,“又得”也好,并非对人生的消极应对,而是一种自然之道。
创作背景
诗人李涉在唐宪宗时被贬谪为陕川司仓参军,文宗时应召为太学博士,后来又被流放南方。在他遭遇流放期间,用他诗中的话说就是“终日昏昏醉梦间”,情绪极其消沉。
然而,在“忽闻春尽强登山”与鹤林寺高僧的闲聊之中,无意中解开了苦闷的心结,化解了沉溺于世俗之忧烦,体验了直面现实及人生的轻松感受,才得以使自己麻木已久的心灵增添了些许的愉快,于是欣然题诗本篇于寺院墙壁之上,以抒发其内心“又得浮生半日闲”之感慨。
作者简介
李涉(约806年前后在世)唐代诗人。字不详,自号清溪子,洛(今河南洛阳)人。早岁客梁园,逢兵乱,避地南方,与弟李渤同隐庐山香炉峰下。后出山作幕僚。宪宗时,曾任太子通事舍人。不久,贬为峡州(今湖北宜昌)司仓参军,在峡中蹭蹬十年,遇赦放还,复归洛阳,隐于少室。文宗大和(827-835)中,任国子博士,世称“李博士”。著有《李涉诗》一卷。存词六首。
不过李涉虽有才华,却不被朝廷所容。他一生仕途不顺,曾有诗道:“十年蹭蹬为逐臣,鬓毛白尽巴江春。”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题鹤林寺僧舍
牧童词
牧童词
【年代】唐
【作者】张籍
【体裁】乐府
远牧牛,
绕村四面禾黍稠。
陂中饥鸟啄牛背,
令我不得戏垅头。
入陂草多牛散行,
白犊时向芦中鸣。
隔堤吹叶应同伴,
还鼓长鞭三四声。
“牛牛食草莫相触,
官司家截尔头上角!”
【诗词注释】
【注释】:
这首民歌体的政治讽刺诗,是用一个牧童的口吻写的。
因为村子四周禾黍稠密,怕牛吃了庄稼,所以把它远远地放入陂中。沿河的陂岸,泉甘草美,真是个放牧的好地方;放到这儿来的牛可多着哩!牛自由自在的吃草,喝水,牧童又何尝不想到山坡上和别的放牛娃去玩一会儿;可是讨厌的鸟儿,在天空盘旋。它们饿了,老是要飞到牛背上去啄虮虱。怎能丢下不管呢?牛性是好斗的,特别是牧童放的这头小白牛更淘气,它时而低头吃草,时而举头长鸣。这鸣声该不会是寻找触角的对象的信号吧?真叫人担心,一刻也不能离开它。此时,牧童耳边忽然传来一个熟悉的声音,有人卷着芦叶在吹口哨。他知道是他的同伴放着牛在堤的那一边,于是他也学着样儿,卷着叶子吹起来,互相应和;一面监视着这正在吃草的牛,抖动几下手里的长鞭,并且向牛说了下面两句警告的话。这话里是有个典故的。
原来,北魏时,拓跋辉出任万州刺史,从信都到汤阴的路上,因为需要润滑车轮的角脂,派人到处生截牛角,吓得老百姓不敢把牛放出来。这一横暴故事在民间广泛流传,牧童们谁都知道。“官家截尔头上角”,是这牧童挥鞭时随口说出来的。这话对无知的牛来说,当然无异“弹琴”,可是在牧童却认为是有效的恐吓。为什么会如此呢?这是值得深长思之的。
唐朝自安史乱后,藩镇割据,内战不停。官府借口军需而抢夺、宰杀民间耕牛,是极常见的事。和张籍同时的诗人元稹在《乐府古题·田家词》里就有所反映:“六十年来兵簇簇,月月食粮车辘辘。一日官军收海服,驱车驾车食牛肉。”连肉都被吃光,那头上两只角截下熬角脂,自然不在话下!这就是当时的客观现实。对于这种现实,张籍这诗里并未作任何描写,只是结尾时借放牛娃的口,轻轻地点了一下,笔意在若有若无之间,而人民对官府畏惧和对抗的心情,也就可以想见了。
全诗十句,是一幅绝妙的牧牛图。前八句生动曲折地描绘了牧场的环境背景、牧童的心理活动和牛的动态,情趣盎然。然而诗的主题并不在此;直到最后两句,我们才能看出诗人用意之所在。从前面八句转入最后两句,如信手拈来,用笔十分自然;寓尖锐讽刺于轻松调侃之中,用意又是多么的明快而深刻!
诗歌语言朴直清新,明白如话,表现出一种“由工入微,不犯痕迹”的精湛功夫。
- 李涉 - 牧童词
【年代】:唐
【作者】:李涉
【题目】:牧童词
【内容】:
朝牧牛,牧牛下江曲。
夜牧牛,牧牛度村谷。
荷蓑出林春雨细,芦管卧吹莎草绿。
乱插蓬蒿箭满腰,不怕猛虎欺黄犊。
【译文】:早晨去放牛,赶牛去江湾;傍晚去放牛,赶牛过村落。披着蓑衣走在细雨绵绵的树林里,折支芦管躺在绿草地上吹小曲。腰间插满蓬蒿做成的短箭,再也不怕猛虎来欺负牛犊。
【赏析】:李涉,在唐代数以千计的诗人中实在属于寂寂无名之辈,尽管他身后留有一百多首诗。不过,蛀书初读他的《牧童词》,勾起了对自己以前放牛生涯的回忆,所以还是写一下吧。《牧童词》曰:“朝牧牛,牧牛下江曲。夜牧牛,牧牛度村谷。荷蓑出林春雨细,芦管卧吹莎草绿。乱插蓬蒿箭满腰,不怕猛虎欺黄犊。”读罢这首诗,有过放牛经历的同志肯定都会会心一笑。这首诗里描绘的牧童憨态可掬,腰间插上几枝蒿竿子,小胸脯一挺,自信心爆棚,就以为自己是李广了,老虎来了也不怕。是啊,有谁儿时没有做过这样稚气的侠客梦呢?与吴作人、张大千、李可染和黄永玉等老先生的《牧牛图》中的主人公相比,这个傻乎乎的小家伙似乎更逗人喜爱。
唐朝最流行的文化是朗朗上口的李舒的诗深受小偷的喜爱,所以唐朝诗人李涉途中遇到强盗写了一首诗就捡回来性命。
古人说:君子遇兵,无论花多少时间,满嘴秀才、目不识丁、脾气暴躁的士兵,都不能用理智说服对方。就像对牛弹琴,如果他做得不好,他会被打得很重,因为他太罗嗦了。
晚唐出生在洛阳的李舒,家境一般,不算太差,但也不算太好,比上面的好不管他们有多穷,他们都不可能是穷孩子他们的父母很节俭。他们整天面朝黄土,面朝天空他们存钱让李舒和他的弟弟学习。他们也雄心勃勃。不管天气多冷或多热,他们总是把书放在手里当他们长大后,他们会得到信任。晚唐没有兴盛。不是太监掌权,就是全国的将军都支持自己的军队,尊重自己藩镇割据的情况令皇帝头痛。后来,当家乡战争爆发时,李舒搬到了相对稳定的江南。郁闷沮丧的李舒跑到庐山隐居。每天,他都陪着这本书,以诗人李白为例,羡慕李白的波希米亚性格,幻想有一天他能达到这个水平。
李舒在这首诗中写道:一个雨夜,我来到了河边的这个小山村。你们这些绿色的有钱人知道我的名声真是太荣幸了我很高兴,如果我以后避免战争,我就不必再隐姓埋名了,因为你们大多数人都是世界上的绿色英雄。看,这是一群土匪,但他们是李舒写的绿色英雄。这些人很高兴他们不仅没有让李舒难堪,还邀请他来村里杀猪放羊,设宴款待著名的李博士。
想想苏东坡的“人生没有雨,没有雨,没有阳光”;想想李白的“桃花池有一千尺深,没有王伦的深”。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场景似乎都能在古代诗歌中找到共鸣。
李涉是一名著名的诗人,也是有着自己的作品的。那么,这个诗人到底是哪个朝代的呢?下面大家就随我去了解一下吧!
李涉是哪个朝代的
唐代诗人
诗人作品介绍
题温泉
能使时平四十春,开元圣主得贤臣。
当时姚宋并燕许,尽是骊山从驾人
晚唐范摅《云溪友议》记载,长庆二年,正做太学博士的李涉前往九江,看望自己做江州刺史的弟弟李渤。船行至浣口,忽然遇到一群打家劫舍的盗贼。数十名贼人手执刀枪,喝令他们停船。船停下后,劫匪问:“船上何人?”船夫答道:“是李涉博士。”匪首听说后,命令部下停止抢劫,说:“如果真是李博士,我们就不劫他的财了。不过我辈早就听说他的诗名,希望他能给我们写一首诗。”李涉听罢,铺开宣纸,写了一首绝句:
井栏砂宿遇夜客
暮雨潇潇江上村,绿林豪客夜知闻。
他时不用逃名姓,世上于今半是君。
匪首得诗大喜,不但不抢李涉的钱财,反而送了许多财物给他。由此可见李涉在当时的名气是很大的,此事另有其他版本,但大意如此 。 关于这首诗,《唐诗纪事》上有一则饶有趣味的记载:“涉尝过九江,至皖口(在今安庆市,皖水入长江的渡口),遇盗,问:”何人?‘从者曰:“李博士(涉曾任太学博士)也。’其豪酋曰:”若是李涉博士,不用剽夺,久闻诗名,愿题一篇足矣。‘涉赠一绝云。“这件趣闻不但生动地反映出唐代诗人在社会上的广泛影响和所受到的普遍尊重,而且可以看出唐诗在社会生活中运用的广泛──甚至可以用来酬应”绿林豪客“。不过,这首诗的流传,倒不单纯由于”本事“之奇,而是由于它在即兴式的诙谐幽默中寓有颇为严肃的社会内容和现实感慨。摘自《唐诗鉴赏大词典》
题鹤林寺僧舍
终日昏昏醉梦间,忽闻春尽强登山。
因过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
牧童词
朝牧牛,牧牛下江曲。
夜牧牛,牧牛度村谷。
荷蓑出林春雨细,芦管卧吹莎草绿。
乱插蓬蒿箭满腰,不怕猛虎欺黄犊。
【注释】
早上放牛,把牛放到大江弯曲的地方;傍晚放牛,把牛放到村口的山谷里。在细细的春雨里,他披着蓑衣走出树林,睡在绿草地上把芦管当作乐器来吹。再把蓬蒿胡乱插在腰里当作刀箭,这样就不怕猛虎欺负小牛犊了。
题鹤林寺壁
终日昏昏醉梦间,
忽闻春尽强登山。
因过竹院逢僧话,
偷得浮生半日闲。
解析
意思就是从烦闷、失意中解脱出来,去到一个幽雅脱俗的地方,让身心得到修养。
《题鹤林寺壁》。作者是唐代诗人李涉。这首诗有景有情,写得实在,情景交融,直抒胸臆,诗云:终日错错碎梦间,忽闻春尽强登山。因过竹院逢僧话,偷得浮生半日闲。
好一个“偷得浮生半日闲”啊大凡人心中烦闷,宦海失意,心情不佳的时候,来到如此幽雅脱俗的环境中,总会有所感染,得到些许慰藉吧李涉,唐宪宗时,授太子通事舍人,后被贬谪陕川司仓参军。文宗时,召为太学博士,复以事流放南方。这是他在遭流放期间,强登镇江南山,从与寺僧的.闲聊之中,启开了苦闷的闸门,落进了清新的空气,强化了对现实的感受和认识,才能给自己麻木的心灵上增添了不少的欢愉。若是他整天闷坐在家,又何来“偷得浮生半日闲”的情趣难怪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苏东坡也十分喜欢李涉的诗呢。那“竹院逢僧”之处,成了他在南山最留恋的地方,同时,建起了“苏公竹院”,重享当年李涉与僧闲聊的情趣哩“旅行是一面镜子。”这是西班牙人的一句名言。胡愈之先生专为这句名言作过注释:“人总不能看见自己,唯有和别处的人相比较时,方照见了自己的真实面目。”
走走路,读读书,照照自己,不只是做人和著文的需要,即使非常烦恼的心境,也会烟消云散,那当然也就不仅仅是“偷得浮生半日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