谯周为什么投降(谯周与谯纵)

日期:2023-05-14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来给大家分享谯周为什么投降,以及谯周与谯纵对应的知识和见解,内容偏长,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谯周是蜀地大儒之首,为何劝刘禅不战而降?

公元263年,18万魏军伐蜀,大将军姜维率军将魏军主力钟会十几万大军堵在了剑阁,但是邓艾却另辟蹊径,偷渡阴平,连克涪城、江油、绵竹,兵临成都城下,正是这个时候,蜀汉朝廷对于接下来是战是降吵成一片。

蜀汉朝廷大臣主要有三种意见:

一、投靠东吴。

有人认为应该向东逃走,投靠东吴政权,因为东边还没有敌人到达,而且东吴与蜀汉是盟友,如果向东逃,可以由镇守江州的罗宪接应,再经长江到达东吴境内,非常方便。

二、逃往南中。

有人认为应该逃往南中地区,也就是今天的云南、贵州、四川南部等地,当时那里是少数民族聚集地,蜀汉在南中设置了都督来管理,当时的南中都督是霍弋,在魏军南下攻蜀时,霍弋就上书刘禅要求派兵支援成都。

三、直接投降。

建议刘禅直接投降魏国的人以谯周为首,谯周这个人是益州本地人,担任着光禄大夫的官职,这个光禄大夫就相当于政府的顾问或者智库的专家学者,而且还是首席的,谯周是《三国志》作者陈寿的老师,在益州的地位是德高望众而且学识渊博的。

谯周直接驳斥了另两种观点,谯周是这样驳斥投靠东吴的观点的:

谯周认为我们本来与东吴是平起平坐的,现在皇帝投降了东吴,不会被善待的,因此不能再当天子了,而且现在投靠东吴,将来肯定还会再投降一次,因为将来的局势肯定是实力最强的魏国统一天下,如果投降东吴是受了一次侮辱,那么将来再投降魏国就是二次受辱,与其两次受辱,不如一次投降到位。

谯周是这样驳斥逃往南中的观点:

谯周认为南中那帮人一直就不服我们,与我们不是同一类人,他们是胡人,本来就对我们不满,如果投靠他们,势必加重他们的负担,将来肯定会想方设法对付我们,况且如果要逃往南中应该早做打算,现在匆忙逃往南中,敌人就跟在后面,已经来不及了。

所以谯周认为现在投降魏军是最好的选择,而且还可以跟魏军讨价还价,谯周还向刘禅保证,只要陛下投降了魏国,他们肯定会封给陛下一块地,如果他们没有封,我谯周会亲自去洛阳为陛下争取。

谯周的话现在看起来,很可笑,都已经是投降之人,哪里还能讨价还价呢?如何处理,不都是司马昭一句话,哪里能轮得到谯周说话的地步,不过在朝廷之上,没有人争得过谯周,或者投降是大多数益州官员心里的选择,只不过是由谯周说了出来,那么,谯周为什么要选择投降呢?

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谯周代表了益州豪强的政治主张。

蜀汉政权统治益州期间,益州本土豪强处于政治边缘地步,基本上是打压的状态,这是蜀汉政权的政治结构决定的,是蜀汉的国策之一,蜀汉是一批外来人员统治本地人员的政权,同时是少数人统治多数人的政权。

以刘备为核心的荆州士人集团及跟随刘备从北方流亡到益州的那批北方人,是刘备政权的核心力量,刘备进入益州打败了刘璋,收编了刘璋政权的核心力量,同样是从北方流亡到益州的士人集团,刘备迎娶刘璋的嫂子吴氏为自己的妻子,就是拉拢刘璋政权内部的外戚派,包括吴懿、吴班等人,这都拉拢外地人。

拉拢外地人的目的就是打压本地人,因为本地豪强有资源,有人口,有财富,唯独没有政治权利,一旦让本土豪强有了政治权利,那本土豪强很容易就反客为主夺了蜀汉的政权,蜀汉统治益州四十年之久,益州本土豪强早就不满意了,而谯周就是被益州本土豪强选出来作为投降的代表。

只要蜀汉投降了,益州本土豪强就能在政治崛起,因为刘禅投降后,蜀汉的文武大臣及朝廷重臣很明显要被送到魏国都城洛阳去,那样的话,益州人就能自治了,三国时期地方上士族势力不断崛起,崛起的目的就是要政治权利,这在蜀汉政权身上得不到,但可以在魏国身上得到,所以谯周要投降。

二、谯周为了益州人民的生活更好而投降。

谯周一直是反对北伐的,尽管他很敬重诸葛亮,诸葛亮去世后,谯周是第一个奔丧的人,速度之快,仿佛是谯周自己的亲人去世一般,但在政治理念上,谯周虽反对诸葛亮北伐的,谯周曾经与尚书令陈只争议北伐的得失,只因为陈祗是支持北伐的,为了反对北伐,谯周专门写了一篇文章来阐述自己的理由,这篇文章叫《仇国论》。

《仇国论》有一个中心思想说明了谯周的政治主张,这个中心思想就是:让人休养生息,民心安定就可以取得胜利,这是弱国的生存之道,也是谯周的政治主张,谯周不是普通意义上的投降者或者投机者,他是有政治主张的投降者,而且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谯周一生有着非常多的著作,是非常有学问的一个人。

谯周建议刘禅投降的其中一个目的就是为了益州百姓的安稳,如果刘禅不投降,继续抵抗下去的话,无疑益州百姓是最受伤害的人,没有之一,与其生灵涂炭,不如投降保全所有百姓。

刘禅投降后,谯周本人及他的三个儿子谯熙、谯贤、谯同都没有在后来的晋朝当官,而是甘愿做个隐士,这说明了谯周不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投降的,谯周有着当时文人的孤傲之情与高清风格,宁愿当个隐士。

三、谯周为了天下一统而投降。

谯周的投降其实与55年前张昭劝孙权投降有着相同的目的,孙策在去世之前,曾经告诫张昭,如果能够辅佐孙权,就辅佐下去,如果不能辅佐就投降吧,反正能有容身之处,孙策都这么想,可见当时的投降并不是什么大事,反而能促进国家的统一,免除刀兵的伤害,这无疑是一件好事。

谯周也是如此,他是大儒,深受儒家文化影响,儒家讲究的是大一统,从220年曹魏代汉建魏到公元263年,天下三分已经43年了,三分天下的局势从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直到三国时期还是第一次出现,这种局面是不正常的,所以当时的人都希望天下会重归于一统,如果蜀汉继续抵抗的话,如何统一?

所以谯周劝刘禅投降,只要蜀汉投降了,东吴政权被统一那也是板上钉钉的事了,这是儒家士人所希望看到的。

事实上,不仅仅是谯周,在整个的天下,魏、蜀、吴三国有大量的人都希望统一,这已经成为一种趋势,这就是谯周建议投降的三个不简单的原因,事实上,谯周的建议是对的,蜀汉抵抗下去也没有复国的可能,只会徒增伤亡,增加百姓的疾苦罢了,从这个方面来看,谯周的建议是对的。

不忠无节还是审时度势,谈谈蜀汉投降关键人物——谯周

中国那么长时间的封建 历史 上,无数的王朝更替,自然也会产生众多的亡国君臣,但是在这些人中,三国时期的蜀汉光禄大夫谯周可以说是名声非常不好。许多后来的文人都动笔贬低、批判过谯周。

清朝诗人袁枚也讥讽过谯周:

由此可见,后来的文人都对当时谯周主张投降一事都是不认可的,一度贬低其人品。我们先看一下谯周投降一事。

蜀汉景耀六年,因为姜维等众多将领被钟会牵制在剑阁,而邓艾却通过没人想到的阴平小道神兵天降,并在绵竹战胜诸葛瞻父子,最后兵临成都城下。于是君臣聚在一起针对朝廷何去何从一事进行讨论,有的人说往东寻求东吴庇护,有的人认为进入南中依靠地形防守,但是谯周力排众议据理力争,直接劝服后主和群臣,于是就有了蜀汉投降。可以说蜀汉的投降是由谯周一力促成的。

而他遭到后人批判就是因为谯周自身身为一个大儒,却不忠无节,面对国难不能殉国,还力主投降,这与儒家忠君爱国思想完全矛盾,因此遭到后人诟病。

但是 历史 上并不是只有谯周力劝君主投降的,比如后谯周17年东吴的薛莹、胡冲同样劝吴主投降,但并没有遭到太多诟病。因此,就这样全部针对谯周,把不忠的名声全部安在谯周身上,这至少是不公平的。因此,需要客观地去看待谯周的功过。

首先,谯周是一个好学、博学之人,因为好学,甚至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并且时常对当时的益州学者如杜琼、来敏等人请教,因此原本幼年丧父的他却早早地对儒家六经有所研究,而且颇晓天文星象。他还有众多的著作,包括 《法训》、《三巴志》、《五经然否论》、《古史考》、《论语注》等等。 因此,谯周可以说是当时蜀汉著名的大儒。

其博学程度更是得到诸葛亮等人的认可,在刘备去世后,诸葛亮就用谯周担任国家教育干事,推广学术发展;诸葛亮去世后,其继任者蒋琬同样任命谯周为典学从事。而谯周也基本潜心于教育,基本不干涉政治。

在教育方面,谯周有着众多出色的弟子,比如《三国志》作者陈寿、《陈情表》作者李密,还有罗宪、文立等人。由此可见,谯周是一名出色的老师。

蜀汉是当时三国中最弱的一个,虽然国情如此,但是肩负振兴蜀汉事业的诸葛亮为了继承先帝遗志,不得不以弱攻强,先后五次发动北伐,不仅没有国土上的扩展,只能空耗国力,最后更是病逝五丈原。

而后主刘禅性格暗弱,同时偏信宦官,流连于声色狗马之事。面对如此,谯周敢于直言上疏劝阻后主,他引用大量的史实,最终让后主有所收敛。

而对于谯周的《仇国论》,是基于姜维穷兵黩武,连年伐魏的情况下所作,在《仇国论》中,谯周直接点出攻守之道,主要观点有两个:

我认为,谯周的《仇国论》中的观点极为中肯,要知道诸葛亮在早期同样是休 养生 息,而且其继任者蒋琬、费祎,也是认为国家需要休 养生 息。而姜维一主政,就大改前任的政策,大力北伐,导致蜀国国力凋敝。因此,《仇国论》更是谯周,或者说是益州本地人对姜维这种穷兵黩武的行为的不满。

由此可见,谯周对于国家、对于国民是有着感情的,对国家的未来是有着深深的忧虑与担心的。因此,后来邓艾兵临城下时,谯周力主投降,我认为其心理正是不忍国民再如此艰难了。

这件事可以说是谯周的污点,为后人一直所诟病的地方。但是对于谯周在力主投降的言论中,我认为其说的非常有道理,当然这也是得到当时众人的认可的,不然为何会没人反驳?谯周投降的观点是两个,就是针对众人提出的两个方案。

因此,投降是当时最为正确的决定,最符合 历史 潮流的决定。而且这个决定让川蜀之地的百姓避免遭遇破城屠戮之灾,对人民是非常有利的。因此,陈寿称之为"有全国之功"。

历史 上那些批判、指责谯周的文人,基本都是抓着谯周力主投降这件事不放,但这实在是太过片面,就算针对这一件事,投降除了直接造成蜀汉亡国以外,对于后主、川蜀百姓以及当地大族都是好事。我只能说即便谯周当时不力主投降,而一定会有别人提出投降这个观点,而无论是谁,只要提出投降影响到蜀汉亡国,那么那个人都会被后人所诟病,只是这个人刚好是大儒谯周,更会遭到别人的谩骂。

抛开这件事,谯周是一个博学的大儒,潜心教育,而且精通古史,在这方面有着很高的成就,其著作对于后人编写史籍资料有着巨大的帮助。

我认为陈寿在为自己的老师谯周做传和评价都是极为客观和正确的。

因此,我们必须客观地认识谯周。没错,蜀汉的灭亡与谯周有着直接的联系,但主要原因还是蜀汉国力凋敝,同时正是因为投降后主得以自然去世,刘氏血脉得以保存,蜀地人民也得以不用流血。更别说谯周在学术、教育、史学上的成就。

在有兵有将有援军的情况下,刘禅为何要开城门投降?

刘禅投降魏国的时候,他手下确实是有将有援,此刻蜀国人口有一百万,能打仗的士兵也有十万,更何况他的手下还有姜维,还有廖化,还有诸葛瞻......。

但是,刘禅最后竟然是,连拼都没有和魏国的军队拼一下,就选择开城投降。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我们大致说一下?

蜀国国主刘禅之所以亡国全是因为谯周,就是他那一张嘴把刘禅给说投降的。刘禅之所以选择投降,是因为他听了谯周给他的一番分析。

当时的情况是邓艾带领着曹魏大军已经杀到了蜀地的广汉,要知道广汉距离刘禅所在的成都,也就是六十里地。六十里地是个什么概念呢?

大概就是邓艾行军也就是一天的时间,基本上就能杀到蜀国来。

此刻的姜维还在距离成都250里地之遥的剑阁拒守曹魏大军呢。很遗憾的是邓艾绕过了姜维所拒守的地方,直接到了广汉,只指成都。

这时候刘禅是可以选择不投降,让姜维率兵来救的。

但是,问题就是他刘禅是否能拒守住成都,万一姜维还没有赶到,邓艾的大军就把城池给攻破了,是不是说刘禅就成了俘虏皇帝,或者说被邓艾给杀了呢。

很显然求援姜维冒的风险太大,再加上谯周一番坚决不能求援的言论。刘禅只好放弃了这条路。

不求援的话是不是就意味着刘禅可以跑路呢?当时也有大臣建议刘禅跑,带着蜀国君臣跑,但是天下之大要往哪里跑呢?

此刻谯周又站了出来,他给刘禅分析的是,跑也是行不通的。

因为你无路可逃呀。你想想你刘禅可是一国之君,能逃的地方无非就是两个。一个就是自己的盟军东吴那边,可是东吴会不会收留你呢。毕竟一个国家只有一个国君,你刘禅即使去了东吴,也要向东吴称臣的。既然都是称臣,为何不向实力更大的曹魏政权称臣呢?

退一步说若是你去了东吴,向东吴称臣,那么等曹魏把东吴再给灭了,你刘禅是不是还要再投降一次。所以说东吴是去不得的。

还有一条路就是向南逃,可是南逃也是很危险的。因为南方的地盘是诸葛亮在世的时候,带领士兵打下来的。人家本来就对你蜀国不服,更何况现在的你还如同落水狗一般。别还没到南方,在半路上就让人家给杀了,那就得不偿失了。所以逃这条路也是行不通的。

谯周的意思是刘禅既不能逃,也不能求援,唯一明智的选择就是投降了。

下面我们再看看,谯周给刘禅分析的投降的好处。

只要刘禅投降,蜀国的百姓将逃过兵荒之乱,就不会流离失所血流成河,这对于蜀国百姓来说是一件利好的大事。当然对于刘禅来说,投降曹魏也是有利的。

因为此刻的东吴还没有灭亡,曹魏不敢怠慢投降过去的刘禅,毕竟曹魏还想着让东吴的国主也去投降他呢。

所以说刘禅投降了曹魏,不但不会被杀头,而且至少还能被曹魏封个王或者侯之类的高官,继续让他享受荣华富贵

刘禅觉得谯周说的好像很有道理,所以,他就打开了城门,选择了投降。刘备辛辛苦苦开辟的一片基业,就这样断送在了刘禅的手头。

邓艾直逼成都时蜀汉还有不少兵马,刘禅为什么会选择投降?

01、邓艾来的速度太快,让人猝不及防

邓艾当时是属于偷袭成都,所以来的速度是非常快的,不仅仅刘禅,手汗很多的人都觉得特别的吃惊,甚至当时连基本的防守都没有做出来。而且当时的成都其实并没有太多的兵马,大部分的兵马都是在外面的。邓艾的偷袭也是让刘禅一下子变得六神无主起来,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他首先想到的就是投降。

02、当时蜀汉内部想要投降的人比较多。

在诸葛瞻战死之后,邓艾的兵马已经濒临成都城下了,再加上此时城内的兵力不足,没有办法进行有效的防守,所以当时很多人都选择投降。当时的主降派代表人物是谯周,谯周极力的主张刘禅投降。虽然那个时候的刘禅本人并没有想要投降,可是架不住手底下大多数的人都是投降派,并且自己又无法说服他们,同时也拿不出更好的主意,所以也只能选择投降。

03、救援的力量没有办法及时到达。

上面我们已经说过了,其实当时成都城内的兵力是非常有限的,唯一的一点兵力也是诸葛瞻给葬送了,所以此时的成都城就像是一座孤城。当时成都的消息压根没有办法传到外面去,而外面的信息也没有办法传送到成都城内,这就导致成都里面的消息非常的闭塞。永安的兵马没有办法及时赶到成都,而姜维的部队也是在剑阁,毕竟远水是解不了近火的,所以无奈之下也只能选择投降。

04、想要保全成都的百姓

这其实也是刘禅投降的一个原因,严格的来说,刘禅也算是一个仁义之君,他也不想看到破城之后,曹魏的军队屠杀成都的百姓,所以干脆早一点投降,这样还能保全城中百姓。

孝怀皇帝刘禅想要南逃为何谯周却劝他投降曹魏呢?

刘禅是汉代的最后一个君主,当时正值三国并立的局面,刘禅这个皇帝确实可有可无的,很多时候,他只是作为一个吉祥物,只要三国之中任何一方取得了真正的有利局面,然后自立为王,刘禅很快就会被解决掉,当时正决战乱,刘禅这个皇帝过的也是朝不保夕,因此他被臣下劝说去投奔三国中的其中一方,当时的刘禅想要南下去投奔吴国或者蜀国,但是却被自己的臣子谯周劝服了,让他去投奔曹魏,在这其中到底有什么样的理由让他劝说刘禅去投奔曹魏呢,接下来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

谯周劝说刘禅投降的理由

首先,当时的汉朝政权已经逐渐消亡,刘禅只不过是一个末代君主,没有任何的实权和军力来收复失地对抗其他三国,因此,谯周认为投奔哪一方都是投奔,而且他是一个反战派人物,更多的是求一个安稳的生活环境,而不是复原当时的汉朝政权。

其次,当时曹魏所占据的地形优势超过其他的两个政权,收复国家的可能性比其他两个政权的可能性要更大,而且当时曹操的势力正值鼎盛时期,军队人数远超其他两个政权,看上去统一国家的赢面要比其他两个政权更大一点,所以谯周劝说刘禅投降曹魏。

谯周的做法,虽然是为了保存刘禅的性命和安全,但是从情操方面来说,他的做法是不可取,作为刘禅的臣子,他不仅没有尽心的辅佐刘禅复兴汉室,反而是劝说自己的君主投降、屈服于一个强大的政权,从君主变为臣子,成为曹魏手中的傀儡和棋子,只能说,在当时的情况下,这个做法也许是妥当的,但也要承受来自后世的诸多辱骂和责怪。

关于谯周为什么投降和谯周与谯纵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