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和敬亭山为什么相看两不厌(相看两不厌的只有敬亭山表达了诗人的什么)

日期:2023-05-14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来给大家分享诗人和敬亭山为什么相看两不厌,以及相看两不厌的只有敬亭山表达了诗人的什么对应的知识和见解,内容偏长,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有什么典故

“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的真正含义—李白和玉真公主的一段爱情故事

看了《长安月下红袖香》才知道“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的真正含义。

我一直很喜欢这句诗,但是发现喜欢了这么久,我对这句诗的理解竟然是错误的。

这句诗隐含着李白和玉真公主的一段爱情故事……

第12节:公主卷 秦楼鲁馆沐恩光(6)

关于此事,我们仔细推想一下,就会发觉这似乎是个“粉红陷阱”。岐王和王维关系既然也相当好,直接和考官说句话推荐一下,不就得了,何必非要找玉真公主?而且大家看岐王安排王维出场的情景,根本不像介绍一个文人学子,倒像是招呼自己的家伎出来待客一样。十有八九,天真幼稚、有才有貌的王维实际上成了岐王给自己的小妹妹玉真公主物色好的情人。唐朝公主一向如狼似虎,玉真公主当时已是三十多岁,阅男人多矣,很难相信饮宴之后的王维不会和她发生什么故事。

于是在玉真公主的举荐下,王维如愿以偿地高中了。此后两人还有过什么故事没有呢?史书中却难以寻觅了。这时候,公主们的行为似乎也有所收敛,不像太平公主那样公然大玩男宠,而且有过二张、崔等人声名狼籍的前例,男人们也不好意思公然地以做公主的情人为荣。然而,细心考证一番,不难发现,王维和玉真公主还是藕断丝连,彼此难忘的。

大家细看王维的年谱,会发现这样一个事情。王维因事被贬为济州参军,这是一个九品小官。但是四年后,王维弃官悄悄地回到了长安,他在长安闲居了七八年,这期间没有任何官职。然而,就在这段时间里又发生过我们熟知的另一个故事,那就是孟浩然钻床底的那件事:开元十七年,孟浩然到长安来求官,这天在王维府上聊天,唐玄宗突然驾到,吓得老孟钻到床底下去了。王维见玄宗情绪不错,便说出了孟浩然在此的事情,玄宗也没有见怪,还让孟浩然吟首诗听听。结果老孟癞狗扶不上墙头去,哪首不好念,念了首什么“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的诗,惹得唐玄宗大为不悦,老孟的官运也就此被封杀。

这故事想必大家都听过,但其中却有很多疑点。孟浩然和王维是朋友,又是两个大男人,在一起谈谈诗文有什么不可以的,又不是奸夫淫妇,往床底下钻个什么劲儿?再者,玄宗为什么到王维家去串门?还来得这样突然。就算皇帝到大臣府上去,一般也是前呼后拥,早有太监之类的前去通知准备,大臣早就恭迎在大门外了,怎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皇帝倒像是学生公寓里查宿舍卫生的,说来就来。所以我们可以推测,王维此段时间定是常住在玉真公主居处。可能这天正好公主不在,出去玩了,孟浩然乡下佬一个,想开开眼界,看看公主住处什么样儿,王维就私自请了他来。所以皇帝一来,他才吓得朝床底下钻。而且正因为是在玉真公主的住处,以玄宗的兄妹情深,肯定不时来看看,一切礼仪从简,也并不会事先传报什么的,故而才有这档子事。

“云里帝城双凤阙,雨中春树万人家”,禁宫玉观里帷幕重重的背后,隐藏着温文尔雅的大唐才子和公主的情缘,只是随着时光的远走,这背后的故事已是“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卷167_10 【玉真仙人词】

玉真之仙人,时往太华峰。清晨鸣天鼓,飙腾双龙。

弄电不辍手,行云本无踪。几时入少室,王母应相逢。

这首《玉真仙人词》是唐朝第一大诗人——李白所作,是在开元十七年,李白和玉真公主见面时写下的。李白一生好道,玉真公主怎么说也是修道之人,和道家方面的人颇有些来往,于是经人推荐,李白得以和玉真公主相会。太白写诗豪放不羁,虽然在公主面前,也不失飘逸狂放的本色,什么“鸣天鼓”“腾双龙”“弄电行云”之类的,把玉真公主写得像九天玄女一般的浪漫,比起王维那篇拘谨呆板的诗来要好得多。太白生来就是个风流种子。《全唐诗》中有李白这样一首诗,题为:“白微时,募县小吏。入令卧内,尝驱牛经堂下。令妻怒,将加诘责。白亟以诗谢云:素面倚栏钩,娇声出外头。若非是织女,何得问牵牛。”看,当时的小李白,就敢和县令夫人调笑。从诗中看,李白牵了牛跑到县令的后堂卧室中搅闹,县令夫人大概连衣服也没穿好,就在帐后露出半弯玉臂,探出头来斥责李白,小李白不但不怕,还嘻皮笑脸地吟了这样一首诗,诗中也充满调笑之意,自称为“牛郎”,把县令夫人比喻成“织女”。

所以嘛,当太白遇上玉真公主后,就像花朵遇上雨水,风筝遇上风,两人之间肯定会发生一些故事。可是太白来的时机却也太不巧了。我们在前文说过,开元十七年时,王维正好也回到了长安,此时的王维和玉真公主可能正亲亲热热甜甜蜜蜜呢。这里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李白和王维虽为同时代的两大诗人,但他们彼此的诗作中居然谁也没有提过谁?按说他们都和孟浩然关系不错,但为什么他们之间就没有任何来往?其实答案正在这里:王维和李白都是玉真公主的情人。既有这种关系,他们当然都不愿意答理对方。

说来玉真公主一开始对李白并不是太好,她曾把李白晾在“玉真公主别馆”里好多天,一直不管不问。玉真公主的住处有好多,像什么玉真观、安国观、山居、别馆之类的。所以她几个月不来这里也稀松平常。李白因此写了两首诗,发了一顿牢骚后怅然而去:

卷168_12 【玉真公主别馆苦雨赠卫尉张卿二首】李白

秋坐金张馆,繁阴昼不开。空烟迷雨色,萧飒望中来。

翳翳昏垫苦,沉沉忧恨催。清秋何以慰,白酒盈吾杯。

吟咏思管乐,此人已成灰。

独酌聊自勉,谁贵经纶才。弹剑谢公子,无鱼良可哀。

但是玉真公主对李白并未完全忘情。天宝年间,在玉真公主的推荐下,玄宗宣李白入京,封他为翰林学士,并曾有“御手调羹,龙巾拭吐”之宠。但李白毛病不少,一是太狂妄,二是好喝酒。整天醉得昏天黑地——“天子呼来不上船”,天子都叫不醒,公主恐怕也叫不动他。李白和同僚间的关系也十分差,他看别人不顺眼,别人看他更不顺眼,此外又得罪了高力士等人,于是天宝三年,唐玄宗只好将他“赐金放还”。但玉真公主并不同意,甚至赌气对玄宗说:“那将我的公主名号去掉吧,包括封邑中的财富。”玄宗开始不肯答应,但玉真公主还是坚决散去了财产,辞掉公主的名号,并离开京城,远去安徽宣城修道。这时候玄宗有了杨贵妃在侧,不是说凡事都依着自己的妹妹玉真公主了,所以虽然知道公主是在赌气,但也没有顺着她的意再重用李白,任由她去除名号,散财修道。

李白终其一生,都对玉真公主充满爱慕之情。李白有一首广为流传的诗,叫做:“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如果不了解这首诗的背景,还以为太白真的对着座山发愣哪。其实玉真公主后来正是在安徽敬亭山上修道,所以李白对着敬亭山,终日心驰神往要知道太白之意不在山,在乎玉真公主也。太白又曾有诗道:“常夸云月好,邀我敬亭山。五落洞庭叶,三江游未还。相思不可见,叹息损朱颜。”这其中的相思之情,不可谓不深,太白和玉真公主的情缘,亦可谓不浅。然而太白之性情太过狂放,似乎也不是可以相托终身的人。

玉真公主既然出家做女道士,想必也是不喜欢受拘束的人。所以太白和玉真公主正像一首歌中唱的那样:“缘分,缘分,就怕有缘没有分。”不过人们经常说,越是没有得到的就越美好,婚姻是爱情的坟墓。所谓“娶了红玫瑰,就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娶了白玫瑰,就成了衣服上的一颗饭粒子”。也许就像太白和玉真公主这样,在岁月深渊,望明月远远,挺好。 

公元762年,玉真公主去世,时年七十多岁,葬于敬亭山。李白也于同一年死于敬亭山下的当涂县。

诗人和敬亭山相看两不厌是因为

在《独坐敬亭山》一诗中,诗人将敬亭山引以为知己,所以和敬亭山相看两不厌。众鸟高飞去,孤云也终将会飘走,只有敬亭山万年不变地停留在原地,好像不在意外界人事的去留。诗人在观望敬亭山时,联想到自身的孤独与怀才不遇,最终也在大自然中寻得安慰和寄托,因此与敬亭山相看两不厌。

《独坐敬亭山》的原诗

《独坐敬亭山》

唐代: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独坐敬亭山》的译文

山中群鸟一只只高飞远去,天空中的最后一片白云也悠然飘走。

敬亭山和我对视着,谁都看不够,看不厌,看来理解我的只有这敬亭山了。

《独坐敬亭山》的赏析

这首诗的写作目的不是赞美景物,而是借景抒情,借此地无言之景,抒内心无奈之情。诗人在被拟人化了的敬亭山中寻到慰藉,似乎少了一点孤独感。诗人以“闲”写出了孤云的状态,突出了离去的过程,让读者在品味孤云离去的状态时,感知诗人内心的不忍和无奈。后两句是写“动”见“静”,以“动”衬“静”,正烘托出诗人心灵的孤独寂寞。这种生动形象的写法,能给读者以联想,并且暗示了诗人在敬亭山游览观望之久,流露出诗人生命历程中旷世的孤独感。

诗人和敬亭山互相看着却怎么也看不厌是因为

是因为现在能和诗人相伴的只有敬亭山了,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寂,和不被重用的落寞之情。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用浪漫主义手法,将敬亭山人格化、个性化。尽管鸟飞云去,诗人仍没有回去,也不想回去,他久久地凝望着幽静秀丽的敬亭山,觉得敬亭山似乎也正含情脉脉地看着他自己。他们之间不必说什么话,已达到了感情上的交流。

“相看两不厌”表达了诗人与敬亭山之间的深厚感情。“相”、“两”二字同义重复,把诗人与敬亭山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表现出强烈的感情。

同时,“相看”也点出此时此刻唯有“山”和“我”的孤寂情景与“两”字相重,山与人的相依之情油然而生。结句中“只有”两字也是经过锤炼的,更突出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

扩展资料

唐代李白《独坐敬亭山》,原文为: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译文:

群鸟高飞无影无踪,孤云独去自在悠闲。

你看我,我看你,彼此之间两不相厌,只有我和眼前的敬亭山了。

作者简介: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李白所作词赋,宋人已有传记(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上),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李白词”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只有我看着高高的敬亭山,敬亭山也默默无语地注视着我,我们俩谁也不会觉得厌烦。谁能理解我此时寂寞的心情,只有这高大的敬亭山了。

出自《独坐敬亭山》,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五绝,是诗人表现自己精神世界的佳作。诗人以奇特的想象力和巧妙的构思,赋予山水景物以生命,将敬亭山拟人化,写得十分生动。作者写的是自己的孤独和自己的怀才不遇,但更是自己的坚定,在大自然中寻求安慰和寄托。

原文如下: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只有一作:惟/唯)

译文如下:

山中群鸟一只只高飞远去,天空中的最后一片白云也悠然飘走。

敬亭山和我对视着,谁都看不够,看不厌,看来理解我的只有这敬亭山了。

扩展资料:

三、四两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用浪漫主义手法,将敬亭山人格化、个性化。尽管鸟飞云去,诗人仍没有回去,也不想回去,他久久地凝望着幽静秀丽的敬亭山,觉得敬亭山似乎也正含情脉脉地看着他自己。他们之间不必说什么话,已达到了感情上的交流。“相看两不厌”表达了诗人与敬亭山之间的深厚感情。

“相”、“两”二字同义重复,把诗人与敬亭山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表现出强烈的感情。同时,“相看”也点出此时此刻唯有“山”和“我”的孤寂情景与“两”字相重,山与人的相依之情油然而生。结句中“只有”两字也是经过锤炼的,更突出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鸟飞云去对诗人来说不足挂齿。这两句诗所创造的意境仍然是“静”的,表面看来,是写了诗人与敬亭山相对而视,脉脉含情。实际上,诗人愈是写山的“有情”,愈是表现出人的“无情”;而他那横遭冷遇,寂寞凄凉的处境,也就在这静谧的场面中透露出来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独坐敬亭山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是什么意思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大意为你看我,我看你,彼此之间两不相厌,只有我和眼前的敬亭山了。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独坐敬亭山》。

原文: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译文:

群鸟高飞无影无踪,孤云独去自在悠闲。

你看我,我看你,彼此之间两不相厌,只有我和眼前的敬亭山了。

《独坐敬亭山》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五绝,是诗人表现自己精神世界的佳作。作者写的是自己的孤独和自己的怀才不遇,但更是自己的坚定,在大自然中寻求安慰和寄托。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上元二年(761年),李白已岁逾花甲,在经历了安史之乱后的漂泊流离,经历了蒙冤被囚禁的牢狱之灾,经历了带罪流放的屈辱之后,李白第七次、也是最后一次来到宣城时,再也没有昔日友朋如云、迎来送往的场面了,再也没有北楼纵酒、敬亭论诗的潇洒了。

他兀自一人步履蹒跚地爬上敬亭山,独坐许久,触景生情,十分伤感,孤独凄凉袭上心头,情不自禁的写下了《独坐敬亭山》这首千古绝唱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独坐敬亭山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你试作分析

表达了诗人的孤独和自己的怀才不遇,但更是自己的坚定,在大自然中寻求安慰和寄托。

这两句用浪漫主义手法,将敬亭山人格化、个性化。尽管鸟飞云去,诗人仍没有回去,也不想回去,他久久地凝望着幽静秀丽的敬亭山,觉得敬亭山似乎也正含情脉脉地看着他自己。他们之间不必说什么话,已达到了感情上的交流。

“相看两不厌”表达了诗人与敬亭山之间的深厚感情。“相”、“两”二字同义重复,把诗人与敬亭山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表现出强烈的感情。结句中“只有”两字也是经过锤炼的,更突出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

这两句诗所创造的意境仍然是“静”的,表面看来,是写了诗人与敬亭山相对而视,脉脉含情。实际上,诗人愈是写山的“有情”,愈是表现出人的“无情”;而他那横遭冷遇,寂寞凄凉的处境,也就在这静谧的场面中透露出来了。

扩展资料

唐代李白《独坐敬亭山》,原文为: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译文:

山中群鸟一只只高飞远去,天空中的最后一片白云也悠然飘走。

敬亭山和我对视着,谁都看不够,看不厌,看来理解我的只有这敬亭山了。

创作背景:

上元二年(761年),李白已岁逾花甲,人生坎坷,再也没有昔日友朋如云、迎来送往的场面和北楼纵酒、敬亭论诗的潇洒了。他兀自一人步履蹒跚地爬上敬亭山,独坐许久,触景生情,十分伤感,孤独凄凉袭上心头,情不自禁的吟下了《独坐敬亭山》这首千古绝唱。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独坐敬亭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