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5-14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很多朋友对于白居易的诗为什么雅而俗和白居易的诗为什么雅而俗雅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编来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每一个诗人写诗的风格都有所不同,诗人白居易的写诗风格是什么呢?下面由我为大家整理的白居易诗歌风格,希望大家喜欢!
白居易诗歌风格
一.通俗性。他的诗言平白浅切,生动自然,琅琅上口。
二,写实性。通观白诗,多数用写实的手法来说事和塑造人物。他的笔下人物多数有相同的命运,而又有各自不同的遭遇。特别是个别事件和个别人物,都具有各自特色或者说特点,都具有典型形象的含义。
三,抒情性。写实和抒情兼用。他自己都说:“大凡大之感于事,则必动于情,然后兴于嗟叹,发于吟咏,而形于歌诗矣。”
四,叙事性。白诗多以叙事性手法来给我们讲故事。其代表作还是〈长恨歌〉和〈琵琶行〉。
五,讽喻性。著名的有〈秦中吟〉十首。都是指论时事,美刺比兴的作品。
李白的诗歌风格
李白诗歌各具特色风格多变飘逸二字难概括其同时期风格出蜀前李白游奇览胜受道家思想影响深诗歌飘逸风格比较明显;入长安受挫折并未失去希望诗风豪迈奔放、感情炽热反复歌咏自己有才必用;二入长安之李白仕途坎坷国事也日断衰败苍生水深火热诗风步步接近现实豪放之充满忧国忧民沉郁之情;晚年流放夜郎之时李白多衰怨悲痛笔调抒发情怀揭露现实鞭挞社会诗风明显转悲壮
杜甫的诗歌风格
中文学史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诗圣”杜甫,紧扣其生活的急遽变化的时代脉搏,以其坎坷丰富的生阅历,高度精湛的诗艺技巧,系满腔于于民,形了融博大精深的思想内容、凝重深沉的感境界、百转千回的表达方式、谨严铿锵的格律音韵于一炉的“沉郁顿挫”的鲜明风格,从而登了现实主义诗歌艺术的高,树立了现实主义的伟大丰碑。
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歌风格有何不同
李白的创作风格是浪漫飘逸又奔放奇逸
杜诗的主要风格特征是沉郁顿挫,带有悲慨的感情基调
白居易的创作风格,主要从他的诗歌主张来看,他注重写实,尚通俗,强调讽喻。注意“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李白,杜甫,白居易是盛唐和中唐时期最为著名的三位诗人。研究这三人的创作风格和身世遭遇有助于我们了解盛唐,中唐时期诗歌创作的基本面貌。
李白的创作风格和身世遭遇
李白是盛唐文化孕育出来的天才诗人,盛唐诗歌的气来,情来,神来在李白的诗歌中发挥得淋漓尽致。他的诗歌创作,充满了发兴无端的澎湃激情和神奇想象,既有其实浩瀚的壮观奇景,又有标举风神情韵而自然天成的明丽意境,美不胜收。可以说:“李白的魅力,就是盛唐的魅力1 。”
《望天门山》是李白七绝佳作中的一首。这首诗写出了诗人在大自然怀抱和日常生活中获得的审美感悟及片刻情思,属兴到神会,一挥而就的自然天成之作。那刹那的感觉,无穷的韵味,所表现出的是自然的美和普遍的人性,人情,平易真切,极富生活情趣,有一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美。
当然,仅仅凭借一首《望天门山》是不足以说明李白的七绝之妙的。李白的七绝,以山水诗歌和送别诗为多。在这些诗歌中,有一种与天地自然融为一体的气质,以其天真纯朴的童心,与山水冥合。无论写景言情,都有种一气流贯的俊秀和爽朗,如《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山中问答》等2 。
李白不仅七绝的成就卓越,而且乐府和歌行体的作品也有不俗的成绩。如乐府诗《蜀道难》,《行路难》等运用大胆的夸张和巧妙的比喻突出主观感受,以纵横恣肆的文笔形成了磅礴的气势。李白将自己的浪漫气质带入乐府,使古题乐府诗歌获得新的生命,把乐府诗歌创作推向无与伦比的高峰。而李白的歌行创作成就比乐府高3 。如《梦游天姥吟留别》等作品,完全打破诗歌创作的一切固有格式,空无依傍,笔法多变,达到了随心所欲而变化莫测,摇曳多姿的境界。充分体现了盛唐诗歌气来,情来而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具有壮大奇伟的阳刚之美。
综观李白诗歌的作品,我们不难看出:李白是个艺术个性非常鲜明的一位;在中国诗歌史上,他的作品艺术个性也是独一无二的。
同时,我们对他的创作风格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他的诗歌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主要表现为侧重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很少对客观物象和具体事件做细致的描述。李白的抒情方式最具鲜明的特点是,它往往是喷发式的,一旦感情兴发,就毫无节制地奔涌而出,宛如天际的狂飙和喷溢的火山。与喷发感情表达方式相结合,他的诗歌想象变幻莫测,往往发想无端,奇之又奇。诗歌中的意象多为:大鹏,巨鱼,长鲸,大江大河,沧海雪山等壮美雄奇之物。这为其提供了更多更广阔的想象空间,制造了更多的浪漫。李白诗歌语言风格,具有清新明快的特点,明丽爽朗是其词语的基本色调4 。他那些脱口而出,不加修饰的诗,常呈现出透明纯净而又绚丽夺目的光彩,反映出其不肯苟同与世俗的高洁人格。
为什么李白的创作风格是如此的浪漫飘逸又奔放奇逸?这就使我们要看看李白的身世遭遇5 :李白出身于一个富有的,有文化教养的家庭。使他“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他的少年时代生长于蜀中。蜀中是道教气氛浓郁的地方,环境对他的神仙道教信仰影响甚大。道教影响,几乎伴随他的一生。大约18岁左右,他学习纵横术。我认为,就是因为他青少年时代受到这些东西的影响,使他具有了狂傲飘逸洒脱的气质。开元十二年(724),李白开始游历生活,并多次希求荐用,屡遭失败。使他对朝廷充满不满与失望的情绪,但又关心国家大事,希望建功立业的心情并无减退。直到李光弼出征东南,他半道病还,病逝为止。
我认为,正是李白受到良好的教育,又具有唐代诗人一般的“济苍生”,“安社禝”的儒家用世思想,同时,道教思想贯穿他一生。因此,他过于理想化的人生设计与失败之间不停地来回,使他常陷于悲愤,不平,失望之中,又保持着自负,自信和豁达,昂扬的精神风貌。同时,又具有浪漫情怀和独立不拘的性格特点。
白居易,一生的75年间经历了唐代宗到唐武宗九个皇帝,官至刑部尚书,留下的文学作品近百万字。
这其中,诗歌约3000首,在当代诗人中可算个中翘楚。而让世人更为探究的是,其在当时的党派之争中,居然可以“安然无恙”。其实,从他的诗歌中,便可窥知其中原因。他远离矛盾,采取“中庸”之道,以一种“度身世外”的超然姿态,绝不参与党争。
天宝十四载(公元775年)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之后,这场叛乱更是持续了八年之久。原本积蓄已久的各类矛盾,及社会危机瞬间激化,使得当时大唐的国力、民生都遭到了重创。《旧唐书·刘晏传》记载,“五百里中,编户千余而已”,一片萧条凋残惨状。
自此,藩镇、宦官、朋党成了当时社会的“横行势力”。
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白居易任职任校书郎。于是,注定了其仕途生涯不可避免要纠缠于派系之争。而战争前后的巨大社会反差,也让其心态瞬间被扭转了。都知道,诗歌是抒发心志、理想的载体,要真正读懂诗人的作品,就需要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洞悉诗人的创作动机,才能把握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当时,不少文人无法“置身事外”,作品或多或少都会感慨时事一番,可是,白居易却是一个“另类”。
白居易所处时期,最重要的政治事件当属牛李党争了。牛李党争,又称“朋党之争”,是指以牛僧孺、李宗闵为首的官僚集团之间争夺权势的宗派斗争。
“牛党”,大多科举出身,门第低微,勤学苦读获取一官半职,属于庶族地主。
“李党”,大多世家出身,门庭显赫,依靠背景进入官场,属于“门荫”出身。
从表面上看,是“庶族”和“士族”的争斗,但其实,两党在政治见解上的分歧也很大。
矛盾主要集中在两方面:
第一,何种途径选拔官僚,“牛党”力推科举,“李党”坚持“门第出身”。当时,李德裕的观点是,公卿子弟自小熟悉官场,做官自然就轻车熟路。
第二,在藩镇问题上,对于不听话者,“李党”主张以“打”立威,而“牛党”则要息事宁人。
除此,两党之争,不可避免会牵扯个人恩怨。一方上台,另一方被踩在脚底。因此,“牛李”两党在唐穆宗、唐宣宗时期,轮番掌政,相互倾轧,进一步加剧了统治危机。陈寅恪先生,在《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一书中,列举了大量史料。
可见,当时的政局,由于政治势力的对立,动荡异常。
那么,白居易的立场呢?
简单来说:中立、调和。
而陈寅恪先生却论定,白居易为“牛党”。因为,有学者从其门第出身、官场态度、仕途命运,以及其诗集举证。
就诗歌来看,他和“李党”生分,文字上的“交往”,只有一首《小童薛阳陶吹觱栗歌》:
剪削干芦插寒竹,九孔漏声五音足。
近来吹者谁得名,关璀老死李衮生。
衮今又老谁其嗣,薛氏乐童年十二。
指点之下师授声,含嚼之间天与气。
润州城高霜月明,吟霜思月欲发声。
山头江底何悄悄,猿声不喘鱼龙听。
翕然声作疑管裂,诎然声尽疑刀截。
有时婉软无筋骨,有时顿挫生棱节。
急声圆转促不断,轹轹辚辚似珠贯。
缓声展引长有条,有条直直如笔描。
下声乍坠石沉重,高声忽举云飘萧。
明旦公堂陈宴席,主人命乐娱宾客。
碎丝细竹徒纷纷,宫调一声雄出群。
众音覙缕不落道,有如部伍随将军。
嗟尔阳陶方稚齿,下手发声已如此。
若教头白吹不休,但恐声名压关李。
尽管,他让自己避免陷入政治上的争斗,但外界的这些纷争必然会影响到他的诗歌创作,而白居易的创作自然离不开他的仕途背景,分析对比其诗歌可以看出当时社会和阶层的某些特质,因为,那个时代造就了他,以及他眼中的世界和他正直向上的心态。
对比之下,白居易的诗歌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变化:
首先,内容的变化。
长庆二年以后,他的诗歌中少有反映时事,题材大都集中在山水、友人思念等感伤、闲情之作。
虽然,他因病被免苏州刺史,但并不感伤自己的遭遇,反倒诉说自己的“知足”:
“苦词无一字,忧叹无一声”。
——《白居易集》之《序洛诗》
除此,他更是屡屡以作品抒发其对所处时代以及自身的满足:
“我今对鳞羽,取乐成谣咏。
得所仍得时,吾生一何幸!”
——《春日闲居三首》之二
“勿言舍宅小,不过寝一室。
何用鞍马多?不能骑两匹。
如我优幸身,人中十有七。
如我知足心,人中百无一。”
——《狂言示诸侄》
白居易 几乎凡是文人都怕别人说自己写的东西俗,可有人偏偏就把诗歌往俗了写,还引以为荣,这就是白乐天。那他写诗俗到什么地步? 大和尚惠洪的《冷斋夜话》里这样说:白乐天每作诗,问曰解否?妪曰解,则录之;不解,则易之。这句话大意是,乐天每做完一首诗,都会找一个老太太读给她听,读完之后,老太太听明白了,乐天就把他抄下来;若是作狐疑状,乐天就会继续修改,直至老太太明白为止。这就是所谓的“老妪能解”。连目不识丁的老太太都能听明白,这诗也够俗了吧。这就不像有些文人的作品,别说是老太太,就算是今天古代文学专业的研究生也是云里雾里。王安石更是一针见血的说:“世间俗语言已被乐天道尽。”你看这白乐天都俗到什么水准了,天下的俗语言都让他说光了,竟然把会说话的王安石都逼得没话说了!这就是唐代我所谓的“白话运动”!当然,白居易不是不会写雅诗,而是别有用心。那他到底是藏着什么心眼儿呢?乐天曾说:“不求宫律高,不务文字奇,唯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大意是,我写诗可不像别人那样,纠结在是不是合辙押韵,是不是文字优美,一语惊人,那样有什么用?我写诗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要如实反映生民疾苦,最后把话传给皇帝,解民倒悬之苦,为老百姓干点实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人家写诗是这目的! 最后把白居易的思路再整理一下。白居易看到百姓疾苦,心有不安,思考如何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白居易身微言轻,只能发挥自己的写诗长项,力求做到凡有井水处,皆能歌白诗,造出舆论,久而久之,上达于皇帝,皇帝一关注,问题不就解决了吗!可这首先要求大家得都能听明白,否则连听都听不明白,谁会读你的诗,又怎么造出舆论?所以这诗就得往俗了写! 补充一点,白居易诗歌以俗著称,但翻开乐天全集可以发现,他的俗诗所占比例不高,主要集中在《新乐府》、《秦中吟》等一批诗歌当中,诸君熟悉的《卖炭翁》这是此类。说白居易俗主要指的也就是这些,虽说少点,但在文学发展史的意义却尤为重大,因此掀开了一场历史上有名的轰轰烈烈的新乐府运动!
白居易的诗歌特点是:通俗易懂、朴素真实、题材广泛、大部分具有讽刺意味。白居易被后世人们称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有这“诗王、诗魔”的称号。他的诗歌对后世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同时他的诗也反映着现实社会中的一些现象。他著名的代表作有《琵琶行》、《长恨歌》、《卖炭翁》……总之,他在我国文学史上有着非常大的影响。
白居易出生在安史之乱没过多久,他才没有出生多久,家乡就发生战争。白居易年少时期十分聪慧,并且他读书还是分到刻苦认真。传说他因为热爱读书,年纪轻轻的时候就已经满头白发,这足以可见他是一个多么刻苦的人。白居易的官涯生活相较于其它诗人来说,可以算是一帆风顺的了,他虽然遭受被贬,但是同年他又被召回长安。之后又到苏杭任职,他在苏杭任职期间大力,兴民事、修水利,百姓生活一派欣欣向荣。他的晚年生活十分安静宁和,他晚年信佛教,所以被人们称为香山居士。这就是白居易的一生。白居易的诗非常的通俗易懂,并且还十分写实,在我国文化历史上占有非常大的地位,有这非常深度影响力。同时,他还指出的标准:诗歌既要真实可信,又要通俗易懂,还要能够被百姓歌唱起来,要具有童谣色彩。《琵琶行》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琵琶行》既通俗易懂,又让人感觉非常的真实,今天我们还能将它改编成歌曲,这首歌曲也能让广大年轻人接受,去聆听,去感受。
我们有很多人都阅读和背诵过白居易的诗,所以我们对他的是个有一定的了解,他是个的特点就当是:通俗易懂、朗朗上口、朴素真实、有童谣特点和讽刺意味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