肃宗最终为什么没有加罪孔僖(肃宗最终为什么没有加罪孔僖王)

日期:2023-05-14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肃宗最终为什么没有加罪孔僖,以及肃宗最终为什么没有加罪孔僖王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王维曾在安禄山叛军中任职,后来唐肃宗为何没有追究?

王维,唐代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开元十九年(731年),王维状元及第。历官右拾遗、监察御史、河西节度使判官。唐玄宗天宝年间,王维拜吏部郎中、给事中。这样一位被后世尊为“诗佛”的田园诗派代表人物,却也曾有过让人匪夷所思的经历。

天宝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次年,长安被安禄山叛军攻破,王维恰于此时被俘,陷身贼营、接受伪职。按照当时律法,谋反大罪于朝廷而言难有宽宥。可是王维却在长安被官军收复之后,不仅未被治罪,还被责授太子中允。唐肃宗乾元年间更被任为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唐庭如此大度,非但未曾责难王维,反而继续予以重任呢?

首先,王维在被叛军抓获之后,并不甘心从贼,很快就服下痢药(泻药)自残身躯,口喑不语,抗拒贼命。怎料安禄山素来重视他的才华,强逼其出任伪官,并派人胁迫王维,将其扭送至洛阳,囚禁在菩提寺中。王维的拘禁之所残破不堪,虽有负责看管的叛军小卒,但却允许其朋友前来看望。关中名士裴迪就曾到往菩提寺,并亲眼见到王维的遭遇,二人向西哭泣许久。

其次,安禄山手段残忍,让王维触目惊心。攻入长安以后,安禄山曾大摆宴席招待叛军诸将,并命皇宫象奴将上苑驯养的大象牵来助兴。唐玄宗时期,皇帝饮宴之际,这大象就双腿跪地,用鼻子卷着酒杯献给皇帝,安禄山也想获得如此礼遇。不料大象是最通人性的,当它发现南面而坐的并非天子之后,竟然僵持不动。象奴催促再三,大象却卷起酒杯抛到一边。这激怒了安禄山,将上苑大象尽数杀了。对于那些不愿服务于自己,还忠心于大唐的人往往残忍无比。一日,安禄山在凝池强迫一些乐工为自己奏乐,在刀枪威逼之下,乐工们的曲调断断续续梨园子弟因家园被毁而哽咽不断,这触怒了安禄山。其中一个名叫雷海清的乐工不堪其辱,将琵琶掷落大喊自己是大唐皇家梨园子弟,怎堪忍辱。于是,被安禄山残忍肢解。

这两件事情对王维的触动很大,悲愤之下,他写出了一首诗《凝池》,暗地表达自己的愤怒和无可奈何。此事当时被王维私底下写给了好友裴迪,后来被其泄露出来,让唐肃宗获悉。

第三点也非常重要,那就是安禄山更看重王维的名望,并没有赋予他实质官职。王维出任伪职之后,依然过着半隐居的生活,并没有做过伤害朝廷的事情。反而他的弟弟王缙从唐玄宗离开长安入蜀到马嵬坡之变,一直追随在唐肃宗身旁,颇受皇帝信任。王缙当时是刑部侍郎,他表示愿意削爵以替兄赎罪。

后来唐肃宗亲召裴迪,详细听闻了王维的事迹,并处于对王缙的敬重,仅仅降了王维的官职。后来王维被升为尚书右丞,而他的弟弟王缙则官居宰相。

文言文阅读肃宗本想治罪于杜甫,为什么后来没有这样做

文言文阅读肃宗本想治罪于杜甫,后来没有这样做的原因:

1、由原文“会禄山乱,天子入蜀,甫避走三川。肃宗立,自鄜州羸服欲奔行在,为贼所得。至德二年,亡走凤翔上谒”可知,杜甫是在天下大乱之时投奔肃宗,可以看出杜甫是一介忠臣

2、由原文“至德二年,亡走凤翔上谒,拜右拾遗”可知,当时杜甫担任右拾遗,主要职责就是劝谏皇帝。

3、由原文“宰相张镐曰:‘甫若抵罪,绝言者路。’”可知,当时宰相张镐的劝谏也是起到一定的作用。

原文节选:

杜甫,字子美,少贫不自振,客吴越、齐赵间。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天宝十三载,玄宗朝献太清宫,甫奏赋三篇。帝奇之,使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试文章,擢河西尉,不拜,改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会禄山乱,天子入蜀,甫避走三川。肃宗立,自鄜州羸服欲奔行在,为贼所得。

至德二年,亡走凤翔上谒,拜右拾遗。与房琯为布衣交,琯时败陈涛斜,又以客董廷兰,罢宰相。甫上疏言:“罪细,不宜免大臣。”帝怒,诏三司亲问。宰相张镐曰:“甫若抵罪,绝言者路。”帝乃解。然帝自是不甚省录。

译文:

杜甫,字子美,少时家贫不能够养活自己,旅居于吴越、齐赵之地。参加科举考试落第,困居长安。天宝十三年,唐玄宗朝拜献祭于太清宫,祭祀天地和祖宗,杜甫进献了三篇赋。皇上对这几篇赋感到惊奇,让他在集贤院等待诏命,命令宰相考试文辞,提拔为河西尉,杜甫没有接受任职,后改为右卫率府胄曹参军。

适逢安禄山叛乱,杜甫避乱奔走于泾、渭等三江流域。唐肃宗即位,杜甫穿着破旧的衣服想要从鄜州投奔皇帝的临时驻地,(中途)被寇贼捉住。至德二年,杜甫逃了出来,逃往凤翔拜谒唐肃宗,被授右拾遗的官职。杜甫和房琯是平民之交,房琯兵败于陈涛斜,又因为受他的门客董廷兰(牵累),被罢黜了宰相职务。

杜甫上疏说:“罪行小,不应该罢免大臣。”唐肃宗大怒,召见三司质问。宰相张镐说:“如果让杜甫抵罪,这是在断绝言路。”唐肃宗(怒气)才缓解。可是皇帝从此很少录用他了。

唐肃宗是怎么平定安史之乱的

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年)正月安庆绪杀父安禄山,自立为帝,年号载初。命史思明回守范阳,留蔡希德等继续围太原。同年,长安为唐军收复,安庆绪自洛阳败逃退据邺(今河北临漳),其部将李归仁率精锐及胡兵数万人,溃归范阳史思明。因契丹、同罗等族组成的精兵大部归史思明,安庆绪谋除史思明,史思明遂以所领13郡及兵8万降唐,唐封他为归义王,任范阳节度使。 唐廷对史思明不放心,策划消灭他,不料计划外泄,史思明复叛,与安庆绪遥相声援。 上元二年(761年)三月,叛军内讧,史思明为其子史朝义所杀,内部离心,屡为唐军所败。宝应元年(762年)十月,唐代宗继位,并借回纥兵收复洛阳,史朝义奔莫州(今河北任丘北)。仆固怀恩率朔方军追击史朝义。 宝应二年(763年)春天,田承嗣献莫州投降,送史朝义母亲及妻子于唐军。史朝义率五千骑逃往范阳,史朝义部下李怀仙献范阳投降。史朝义无路可走,于林中自缢死,历时七年又两个月的安史之乱结束。

《孔僖》文言文翻译。

孔僖字仲和,鲁国鲁人。曾祖父孔子建,年轻时游学长安,与崔篆友好。崔篆出仕王莽任建新大尹时,曾经劝孔子建出仕,子建回答他说:“我有做老百姓的心愿,您有做官的志气,各人听从各人的所爱,不是很好吗!我们所走的道路,既然不同,请从此分别。”就回去了,死在家里。

     孔僖与崔篆的孙子崔骃是好朋友,同游太学,学习《春秋》,因为读吴王夫差的时事,孔僖丢下书叹息说:“如此,这是所谓画虎不成反为狗。”崔骃说:“是的。从前孝武皇帝做天子时,年纪轻轻的,才十八岁,崇信圣人之道,以先王为学习的榜样,五六年的时间,号称胜过文帝、景帝的恭俭。到后来任意而行,忘记了自己以前的好处。”孔僖道:“书传上这样的事情多着呢!”邻屋的另一位太学生梁郁附和着说:“这样,武帝也是狗吗?”孔僖、崔骃默然不做声。梁郁发怒恨他们,暗地里上书告崔骃、孔僖诽谤先帝,讥讽当世。朝廷把这件事交管事的人处理,崔骃去狱吏受审讯。孔僖看到逮捕他的人快来了,害怕被诛,于是上书肃宗申诉:“臣愚见,认为凡是称为诽谤的,是说实际上没有这回事,捏造诬蔑而已。至于孝武皇帝,政治的好与坏,在汉史上写得明明白白,有如日月。这是叫做直说书传实事,不算捏造。皇帝为善,天下的善就都归于他;皇帝不为善,天下的恶也都会集在他那里,这都是有原因的,所以不可以责于人。并且皇上即位以来,政治没有什么过失,德泽及于百姓的却很多,天下的人都是知道的,我等为什么要讥刺他呢?假使非议的是事实,那就应该坚决悔过改正;若是说得不适合,也应当宽容,又为什么要加罪他呀?我们被诛杀,死就死了,但天下的人,一定会改变过去对皇上的看法,从这件事观察皇上的用心。自今以后,如果看到不可的事,就绝对不会再说了啊。我之所以不吝惜死,还敢于毫无顾虑地这样说,真正是为皇上爱惜这天下大业。皇上如果不爱惜,那我有什么办法呢?齐桓公亲自揭露他先君的过错,以启发管仲,然后全体臣子得以尽心为国。现在皇上居然想为远在十世的武帝隐瞒事实,难道不是与桓公大相径庭吗?我恐怕官吏突然陷害我,令我含恨蒙受冤屈,不能申诉,使后世议论的人随便以皇上作比较,难道可以再使子孙补救遮掩吗?我恭谨地去朝廷等待重诛。”皇帝本来也无加罪孔僖等人的意思,奏书送上去,马上下诏不问罪,授孔僖兰台令史。

      元和二年春,皇帝巡视东方,回来时经过鲁地,去阙里,用牛祭祀孔子及七十二弟子,奏黄帝、尧、舜、禹、汤、周六代的音乐,命令儒者讲《论语》。孔僖因向皇上道谢。皇帝说:“今天的大会,难道不是对于您孔氏的一种光荣吗?”孔僖回答道:“我听说贤明的圣主,没有不尊师重道的。现在皇上作为天子,亲自到我们这里,这是崇敬致礼老师,使圣德增辉。至于说到光荣,是不敢承当的。”皇帝大笑说:“不是圣人的子孙,哪里说得这样好的话啊!”就授孔僖郎中。

      这年冬天,授临晋令,崔骃用《家林》占卜,说不吉利,阻止孔僖道:“你为什么不辞官呢?”孔僖说:“学习不为个人,出仕不选择什么样的官才做,凶吉在于自己,难道是由占卜决定的吗?”做了三年临晋县令,死在任上,遗体就地埋葬。

《孔僖传》出自《后汉书》

OK,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