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5-14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很多朋友对于杜甫特别崇敬诸葛亮为什么和杜甫评价诸葛亮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编来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因为有个叫罗贯中的老爷爷写了本书《三国演义》,在原有史实上增添了许多自己编造的故事,加上当时明清的社会环境,靠说书传播故事,一代一代就把诸葛亮传神了,例如什么草船借箭啥的都是扯淡……你可以理解成舆论造就伟人,可以说是一代名相,但着实并没有传闻那么流弊,至少不差于诸葛亮的丞相在中国历史上找个十来个还是跟玩儿似的
对同为文人却出将入相、建立了不世功勋的诸葛亮,杜甫一直怀有一种复杂的情感。这情感,包含了艳羡、敬佩和失落,以及在此基础上的自怜自伤。当他居成都时,他的草堂与武侯祠比邻,那座柏木森森的院子是他经常光顾的地方。如今,当他困于夔州,又与诸葛亮君臣的祠庙近在咫尺,诸葛亮便成为他一再歌咏的对象——他在赞美诸葛亮“三分割据纡筹策”的同时,也感慨“运移汉祚终难复”。敬天畏命的背后,隐隐透露出杜甫对自身襟抱未开的自我辩解、自我宽慰。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蜀相》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咏怀古迹五首》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阁夜》
孔明庙前有老柏,柯如青铜根如石。《古柏行》
惨淡风云会,乘时各有人。力侔分社稷,志屈偃经纶。复汉留长策,中原仗老臣。杂耕心未已,欧血事酸辛。《谒先主庙》
久游巴子国,屡入武侯祠。竹日斜虚寝,溪风满薄帷。《诸葛庙》
上面这么多写诸葛亮的诗词,皆是杜甫所作。
杜甫作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诗圣”,一生创作无数经典诗歌,而对于蜀汉丞相诸葛亮的追捧,杜甫则是不遗余力。
杜甫作为著名的“亮粉”,对诸葛亮推崇备至,那么,杜甫为什么会成为诸葛亮的铁杆粉丝呢?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
诸葛亮是蜀汉丞相,受刘备三顾茅庐,出身辅佐刘备建立蜀汉,后上《出师表》,率领蜀军北伐曹魏,直到累死在前线。
诸葛亮作为中国的“智慧之神”早已为大家熟知,而杜甫之所以对诸葛亮如此推崇,则并不只是因为诸葛亮的智慧才能,唐代《三国演义》尚未问世,杜甫所认知的诸葛亮乃是更加贴近历史的诸葛亮。
杜甫更多的是推崇诸葛亮的志节,推崇的是诸葛亮能够坚持自己的信念,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一生不忘恢复汉室的使命。
杜甫写诸葛亮固然有追慕先贤的因素,但除此之外,其实还有历史原因。
杜甫一生郁郁不得志,才华出众的他始终未能考中科举,晚年才得了一个小官,结果自己儿子还活活饿死,他为此抱憾终生。
杜甫生活的时代是唐玄宗中后期,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爆发,唐帝国陷入动乱。
面对战火,杜甫东躲西藏,他目睹了战争残酷,百姓蒙难,同时看到了朝廷腐朽,天下倒悬。杜甫后来隐居四川,时常探访武侯祠,对于诸葛亮他心生仰慕,因此撰写了大量的关于诸葛亮的诗歌,皆为追思赞扬。
适逢战乱,杜甫作为一个文人,他梦想能像诸葛亮那样纵横捭阖,指挥千军万马,为朝廷为百姓与叛军作战,平定天下,还大唐一个朗朗乾坤。
同时,他还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自己始终未能遇到属于自己的“刘备”的遗憾,他赞扬诸葛亮的时候,就暗含了此种心态。
诗人的诗词反映的是他的当时心境,当时所思,杜甫早年因为出身名门望族,所以写下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激情诗歌,但是随着时间推移,杜甫屡试不第,家道中落,贫穷无依,他的诗词风格转向了悲伤凄凉。
杜甫目睹了战乱,对于战火下的百姓感同身受,于是又写下了很多反映那个时代的诗歌,《春望》“三吏三别”。
对于诸葛亮的感情,无非也是杜甫人生到了那个阶段的体会,是他终生抑郁,怀才不遇,面对国家山河残破无能为力,因此发出的悲鸣。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之五
杜甫对诸葛亮可谓倾心仰慕,一往情深。这在唐代诗人中,找不出第二个。”(《三国演义纵横谈》 )需要补充的是:除了仰慕之外,杜甫的诗中还流露出对于诸葛亮悲剧结局的无限哀惋与惆怅。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诸葛亮的才干固堪与古代著名贤臣伊尹、吕尚并驾齐驱,而远在汉代开国元勋萧何 、曹参之上,真可谓古今罕有其匹。然而, “出师未捷身先死”,严峻的事实是:他毕竟没有完成恢复汉室,统一中国的大业,抱憾终身地死去了 !杜甫在思索:这是什么原因呢?“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大约就是杜甫的答案。毛宗岗解此二句诗道得好:“此缘汉祚之已改,非军务 之或疏也。运虽移而志则决, ‘身,即所云‘鞠躬’,‘劳即所云‘尽瘁’, ‘歼’ 即所云‘死而后已’, ‘终难复’即所云‘成败利钝,非臣逆睹也’。‘终’字妙,包得前后拜表、六出 祁山,无数心力在内。前解慕其大名不朽,后解惜其大功不成。慕是十分慕,惜是十分惜。” (《三匡演义》一百五回夹批)由对诸葛亮的“十分慕”到“十分惜”,正透露了杜甫对于诸葛亮这 人物的悲剧性的深刻了解。
在现存的[杜甫]诗集里面,竟有二十多首诗吟咏或提到[诸葛亮];可谓倾心仰慕,在唐代诗人中找不出第二个。这当然与作者所处的时代以及特殊经历分不开。
在那个陷唐代于极大动乱的“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几经颠沛流离,于乾元二年(公元759年)举家逃难来到成都。之后在四川的梓州、夔州、阆州和成都等地,一住将近十年。直到大历三年(公元768年)闻官军收复河北失地时,才经长江三峡出川。
[杜甫]在巴蜀的十年,过的是亡命生活。“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星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登高》)他无时不在思念安史叛军占领下的中原父老乡亲,希望能尽快恢复昔日繁荣的李唐王朝。“再光中兴业,一洗苍生忧。”(《凤凰台》)提起“中兴业”,他就自然会怀念起:三国时以西蜀为基地、五次北伐中原,要恢复汉室江山的[诸葛亮]。“复汉留长策,中原仗老臣。杂耕心未已,呕血事辛酸。”(《谒先主庙》)[诸葛亮]托孤北伐屯田渭南;可却在五丈原劳累过度呕血而死,以致遗下未竟之业成为千古憾事!——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蜀相》)
野哭几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依依漫寂寥。(《阁夜》)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福移汉祚难恢复,志决身歼军务劳。(《咏怀古迹》)
——尽管[诸葛亮]是一位悲剧性的英雄,但他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是值得崇敬的!
“赋诗独流涕,乱世想贤才。”(《昔游》)“经纶中兴业,何代无长才?”(《述古》)[杜甫]多么希望且坚信有像[诸葛亮]这样的经国重臣出现。他说:“诸葛蜀人爱,文翁儒化成。”(《八哀诗——赠左仆射郑国公严公武》)这是从蜀人热爱[诸葛亮]中产生的共鸣。
[杜甫]赞扬和向往[诸葛亮]的另一个原因是——希望自己也能像他一样,得遇贤君明主,从而一展才华建功立业。
[杜甫]在年轻时就胸怀大志,但仕途坎坷最后才得到个“左拾遗”的闲职;入川之后,生活更要仰仗他人报国无门。难怪他感慨道:“自古圣贤多薄命,奸雄恶少反封侯。”(《锦树行》)“君臣当共济,贤圣亦同时。翊戴归先主,并吞更出师。”(《诸葛庙》)四川许多地方都有[诸葛亮]的祠庙,[杜甫]经常入祠凭吊;不是发思古之幽情,而是寄托自己的郁愤胸怀。[刘备]君臣的和衷共济鱼水情深,在他所处的时代是找不到的。“武侯祠堂不可忘,中有松柏参天长。干戈满地客愁破,云日如火炎天凉。”(《夔州歌十绝句——长年》)他得到的只是冷遇凄凉,面对“干戈满地”的现实无所作为,只能作客他乡愁肠百转。因此,[杜甫]自然把[诸葛亮]引为知己、视作楷模。
[杜甫]是唐代最享盛名的诗人之一,他对[诸葛亮]的热爱使后来的许多诗人对[诸葛亮]推崇备至、引为同调;当然也影响了《三国演义》的作者。在《三国演义》写到[诸葛亮]逝世时,作者就直接引用了[杜甫]的三首诗,对[诸葛亮]的一生大加赞扬;[罗贯中]等人与[杜甫]可谓心心相印!
首先,诸葛是丞相中忠心且有能力的典型。
其次,联系杜甫陆游所处的时代和个人经历。他们都怀才不遇,又出生在动乱的时代(安史之乱后唐朝衰微,宋室南迁后江山沦落),想到诸葛能得遇刘备这样的明主,一展抱负,自然以怀念诸葛表现出他们对政治的热情(他们也希望和诸葛一样)
另外,诸葛在民间的知名度高,这种赞美诗(或者凭吊诗)便于流传,加深对朝廷的影响。
《蜀相》的作者是杜甫。是杜甫定居成都草堂后游览武侯祠时所作。当时正值安史之乱,杜甫有济世救民的抱负,但却没有施展才华的地方,而历史上对诸葛亮却辅助刘备开创帝业,建立了赫赫功勋,拿自己和诸葛亮一对比,再加上诸葛亮足智多谋,为国鞠躬尽瘁,杜甫对诸葛亮就越发敬仰,越发崇拜。
OK,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