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孤台为什么叫郁孤台(郁孤台是谁建的)

日期:2023-05-14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今天给各位分享郁孤台为什么叫郁孤台的知识,其中也会对郁孤台是谁建的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郁孤台与辛弃疾的关系

郁孤台为赣州名胜,历代文人墨客登临题咏甚多,其中以南宋爱国大词人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一词最为著名,八百多年来,对辛弃疾这首“横绝六合,扫空万古”的词,至今唱和不绝。

1、在题咏郁孤台的众多诗词中,尤以南宋爱国大词人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一词最为著名,传诵千古。辛弃疾于淳熙二年(公元1175年)在赣州就任江西提点刑狱。同年写下这首“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慨”的词。

2、郁孤台位於赣州古城西北的最高处——贺兰山(俗称田螺岭),建台的确切年代,已经很难考证了,但至少可以上溯到唐代。因为堂唐代由京城外放到虔州当刺史的李勉曾把郁孤台改为“望阙”,这一名称延续了200多年,直到1148年即南宋绍兴十七年,当时的地方长官曾慥在原址增创为二台,北面的仍称“望阙”,南面的恢复了“郁孤”的原名。又过了200多年,即1370年,明代洪武初年,“就台建岭北道署,後又改为察院行署”,140年後,明正德年间的知府邢珣认为,郁孤台秀拔,关系到一郡的文运,便将察院迁出,修复了旧址,恢复了郁孤台。

3、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由於生於金宋乱世,不满金人的侵略掳掠,22岁时他就拉起了一支两千人的抗金义军,投奔耿京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并兼任耿京义军的“掌书记”( 书记长,掌管印信)。有一次,义军中出了叛徒,偷走了印信,准备投金。辛弃疾手提利剑,单人独马追赶两天,终於在第三天将夺回的印信连同叛徒的人头带回营中。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这句词中的“郁孤台”是什么意思,在哪里?

郁孤台在江西赣州城西北的贺兰山上。因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一词而名扬古今。本以为贺兰山一定高峻,谁想它不过是城区的一个制高点,穿街过巷,很容易就找到了

此时,正是暮春的一个傍晚。来到贺兰山下,还没有踏上一级台阶,望山上葱郁林木中的楼台,忽地听到久违的鹧鸪鸣啼。一声两声,清凉犹如空中飘洒的一两滴雨点。鹧鸪是管理人员笼养的,或许是想为游人营构一种特别的古诗意境吧。没人去想它。但它却徒地给人的心增添了一股悲辛之感。

辛弃疾,号稼轩,是南宋时代一位著名的词人,总共活了六十八岁。有关他的传说,著名的如他二十二岁时聚众组织起二千多人的队伍,起义抗金。为擒拿偷了印信的叛将,曾单人单骑手提利剑追贼三日,将人头提回。而后,他又曾跃马横刀,率骑五十,突袭敌营生擒一位叛将,并奔突千里,押解至建康正法,还率万人南下归宋。还有著名的《美芹十论》,又叫《御戎十论》,是十篇著名治国方略。这里涉及《列子》里一个典故,说从前有一个人,因为自己喜欢吃芹菜,对主人说它很好吃,主人尝了便大吐不止。辛弃疾借此说明,自己喜欢这《御戎十论》,把它献给皇帝,也像那个人献芹菜一样。虽然别人不一定喜欢它,但是一个人把自己喜欢的东西送给别人,总是有他一片诚心的。然而,辛弃疾的诚意没有感动皇帝,他的英明决策并未受到重视。不过,他不死心,他又写了《九议》,论用人、论作战、论阴谋、论团结……送往朝廷。结局当然一样,这些平戎之策都被扔到了废纸篓。

就是这样一个文韬武略、才华出众之人,宦海沉浮四十年,近二十年的时间被闲置一边。在被断续使用的二十余年里,又有三十七次频繁调动。本是一个奔走沙场,准备以身许国,血洒大漠,马革裹尸的武将,南渡后却被迫脱离战场,被折磨成一个空有满腔抱负只能栽花种树的闲人。登临郁孤台,念无奈中的辛弃疾,谁人没有一股悲凉之情叩动心扉�

所幸的是,一生被朝廷反复抛弃,九蒸九晒的辛弃疾,却歪打正着成就了一番诗歌伟业,他的词笔力深厚,刀剑雕刻,血泪浸透,于无声处听惊雷,在宋代词坛享有极高声誉,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崇高地位。谁曾想他政治生活的苦闷,最终成就了他创作上的辉煌。

辛弃疾写诗于郁孤台的故事

宋著名南宋词人辛弃疾《菩萨蛮》词:"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间深鹧鸪" 诗名叫---郁孤台辛弃疾的这首《菩萨蛮》词,作于他担任江西提点刑狱时。公元1129年,金兵侵扰江西,残杀百姓,使这一带遭受极大破坏。辛弃疾在江西任职期间,曾登过郁孤台,想起发生在这里的那场历史悲剧,抚时感事,情不能已,于是题写了这首词。 郁孤台下,赣江之水滚滚流去。辛弃疾似乎从这江水中,看到了抗金志士悲愤的泪水和逃难百姓痛苦的泪水。词人把“清江水”和“行人泪”联系在一起,以水写泪,表达了几十年来国破家亡的深深悲痛和无比愤恨。此时此刻,词人年华流逝、壮志未酬的悲愤泪水,也流进到浩浩的赣江里,汇入到“行人”的泪水中。词人禁不住在台上远望西北方向的故都,远望中原大地的故土,但可惜的是,重重山峦挡住了视线。长安,本是唐朝的都城,这里代指北宋的京城汴京。“望”这一动作,很好地表现了词人关注国事的爱国情感,表现了他对中原民众的深切同情,表现了他对苟且偷安的南宋统治者的批评。 下半阕就由“无数山”写到“青山”。“无数山”可以遮住人们眺望故国的视野,但却不能阻挡日夜东流的江水。这两句词,以江流烘托自己的思想活动,以自然现象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感受和认识,形象生动。含义深厚。首先,抗金斗争的潮流是不可阻挡的,这是大势所趋;其次,词人的抗金意志和决心也是不可改变的,这是他的人生目标;最后,他看到赣江水冲决重山叠岭的阻碍,向东奔流,而自己正值有为之时,却只能留在后方,不能参加抗金战斗,万分无奈。而统治者不思进取,甘心偏安于一隅;投降派一味地屈辱求和。因此,词人也深感自己的抗金理想难以实现,内心充满了苦闷、哀伤与愤懑。这时词人把自己的情感,借鹧鸪富有独特意味的叫声进行表达,显得较为含蓄,也给读者留下了思索的空间。

辛弃疾诗词郁孤台

辛弃疾诗词中借郁孤台抒发忧国之愁的作品是《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原文如下: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这首《菩萨蛮》是辛弃疾任江西提点刑狱驻节赣江途经造口时所作的词,郁孤台也因此诗而扬名。这首词写了作者登郁孤台远望长安,抒发国家兴亡的感慨,正如其所说“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可见辛弃疾的忧国之愁有多浓。

郁孤台位于赣州城区西北部贺兰山顶,海拔131米,是城区的最高点。宋代古城墙自台下蜿蜒而过,是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12月列为第一批省级重点风景名胜区。

郁孤台在文化类型中属于A类历史遗迹:郁孤台始建于唐代,几经兴废仍名郁孤台,现今留存的是1983年按清代同治年间式样重建的,其历史可谓悠久。

郁孤台坐落于山顶,周边树木葱郁,以山势高阜、郁然孤峙而得名。清同治《赣县志》记载:“郁孤台,在文笔山,一名贺兰山,其山隆阜,郁然孤峙,故名。”台高173米,游人登上郁孤台,可远眺市区全景。

从古至今,很多文人墨客都曾在这里题下诗词,如李渤、辛弃疾、苏东坡、岳飞、文天祥、王阳明,近代的有郭沫若。

郁孤台始建于哪个朝代

郁孤台位于赣州城区西北部贺兰山顶,海拔131米,是城区的制高点,赣州宋代古城墙自台下逶迤而过,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12月列为第一批省级重点风景名胜区点。因坐落于山顶,以山势高阜、郁然孤峙得名。创建年代史籍未祥,但距今最少有一千二百多年的历史。清同治《赣县志》记载:“郁孤台,在文笔山,一名贺兰山,其山隆阜,郁然孤峙,故名。唐李勉为州刺史(江西观察史),登台北望,慨然曰:‘余虽有不及子牟,心在魏阙一也,郁孤岂令名乎?’乃易匾为望阙。”宋绍兴十七年(公元1147年)仍名郁孤台,并在台北增建望阙台。沧海桑田,郁孤台屡经废兴。清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重建。1959年修复。1982年3月拆除。1983年6月在原址大致按清代格局重建,次年9月建成,三层,高17米,仿木钢筋混凝土结构,占地面积300平方公里。著名书法家、原全国书法协会主席舒同为台题额。

OK,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