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明史中对郑遇春那么(为什么明史中对郑遇春那么感兴趣)

日期:2023-05-14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大家好,关于为什么明史中对郑遇春那么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今天我就来为大家分享一下关于为什么明史中对郑遇春那么感兴趣的相关知识,文章篇幅可能较长,还望大家耐心阅读,希望本篇文章对各位有所帮助!

朱元璋为什么要屠杀功臣呢?

自古以来,绝大多数白手起家的帝王,往往都会存在着一个很普遍的现象,那就是在称帝后大肆虐杀一起征战的功臣。如战国时期的越王勾践、西汉高祖刘邦、明太祖朱元璋等等,这些帝王都属于可共患难,不可共享福。

尤其是朱元璋,其在称帝后大肆虐杀功臣手段知残忍,可谓是历代帝皇少有的。而其之所以如此乱杀功臣,我们可以从朱标病死前和病死后两部分展开。

朱标病死之前朱元璋虐杀功臣的原因:

一、功臣位高权重,目无法纪,对明王朝威胁太大

明王朝太子朱标是公元1392年(洪武二十五年)病死的,很多人都认为朱元璋大肆虐杀功臣是在朱标死之后的事儿,但其实也不尽然,因为在朱标病死之前,朱元璋就已经对功臣下手了。

公元1380年,朱元璋麾下猛将永嘉侯朱亮祖父子被活活鞭打而死。1384年,临川侯胡美因为犯禁被处死。除此之外,公元前1390年,著名的明王朝胡惟庸案爆发。

其中牵扯的明王朝开国功臣有韩国公李善长、唐胜宗、王志、陆仲亨、陈德、郑遇春、费聚、黄彬、梅思祖、赵庸、俞通源、陆聚等大将文臣陆续被杀。

受胡惟庸一案牵连之人高达三万余人,其实很多人都被满门抄斩,惨烈之程度让人心惊。《明史》记载:

“至二十三年五月,事发,捕绩下吏,讯得其状,逆谋益大著。会善长家奴卢仲谦首善长与惟庸往来状,而陆仲亨家奴封帖木亦首仲亨及唐胜宗、费聚、赵庸三侯与惟庸共谋不轨。帝发怒,肃清逆党,词所连及坐诛者三万余人。乃为《昭示奸党录》,布告天下。株连蔓引,迄数年未靖云。”

而这些功臣都是在朱标病死前两年被杀的,不否认其中很多人都是死有余辜,但如此的大肆虐杀和牵连,实在让人心寒。

而这些人被杀的最主要原因,是因为位高权重和目无法纪引起的,加上明王朝开国功臣实在太多,对于朱元璋的统治起到了很大的威胁。所以朱元璋刚好可以借助胡惟庸一案,清除一部分威胁。

朱标病死之后朱元璋大肆虐杀功臣的原因:

一、朱标死后朱元璋众多皇子中再无一人可以震慑这些开国功臣。

公元1392年,明太祖朱元璋最为看重的太子朱标病死,对于这个嫡长子,朱元璋可谓倾尽了其所有。从打天下开始就一直培养,直到朱标死前,可以说朱元璋一直以来都是把朱标当作接班人来培养的,可谓是寄予厚望。

而朱标也确实没让朱元璋失望,其无论是在功劳、威望、能力、人品、人格魅力等方面,都是所有皇子中最为完美的。而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朱标可以在朱元璋死后震慑这些位高权重的功臣。而诸位开国功臣也对朱标心服口服可想而知朱标能力之强威望之高。

然而可惜的是,天不如人愿,这位最完美的继承人却突然病死,其余皇子也没有一人能够如朱标这般服众。未来无论是谁继承皇位,都将压不住这些开国大臣,所以朱元璋才大肆虐杀功臣,为的是维护明王朝的统治。

二、朱标之子朱允炆年幼,朱元璋需要为其扫清威胁。

朱标死后,因为爱屋及乌,朱元璋决定立其孙儿朱允炆为皇位继承人,而当初原本为朱标预留的蓝玉等一众开国大将文臣,这个时候无疑已经成为巨大的威胁。

朱标还在时,蓝玉这些大将文臣作为辅佐,摄于朱标的能力和威望,自然不敢有反叛之心。

然而对于年幼的朱允炆,这一切前提自然不复存在,所谓的尊重和忠心自然无从谈起。毕竟朱标可是和这些开国功臣有过战友情的,而朱允炆这些全都没有。

朱元璋考虑到这些之后,自然也明白,这些开国功臣自然不会服从朱允炆的指挥,尤其是在朱元璋死后。所以为了这位孙儿,朱元璋就只能大开杀戒,为其孙儿扫清威胁。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朱元璋借助蓝玉一案,不仅诛杀了蓝玉一门,还连大将傅友德、冯胜、王弼等公侯在内,一律牵连。

明朝34个开国功臣,朱元璋杀了30个,剩下四人为何不杀?

首先,这个问题不严谨,明初的开国功臣可不止34个。而且有一部分开国功臣是正常死亡,并非全部被朱元璋滥杀。提问者的意思其实应该是说明朝的开国功臣有四个人没怎么被朱元璋猜忌,至少在朱元璋一朝结局挺好的,这四个人是:信国公汤和、西平侯沐英、长兴侯耿炳文、武定侯郭英。

一、明初功臣人数,一般有多种说法

说法一:根据《明史·志第二十六·功臣庙》记载,朱元璋在建国第二年专门在南京鸡鸣山建了功臣庙,共有21位功臣入选,“死者塑像,生者虚其位”

说法二:根据《明史纪事本末》记载, 朱元璋造反之初,本来投靠了郭子兴,带领的小团队,一共有24个人。这些人是朱元璋最原始的人才积累,因为都是淮西人,故称淮西二十四将。

此外,还有的只算开国公爵25位,有的只算列入功臣庙的21位,有的只算淮西24将,有的把开国所有封爵的150位全部算进去。但无论如何计算,明朝都没有34个开国功臣的说法。

二、朱元璋猜忌功臣,尤其是胡蓝之狱,牵连人数众多

朱元璋和刘邦一样,是草根出身,本身家族就没什么实力,也没什么震慑力,那些和他一起造反打天下的功臣,开国之后又难免骄奢淫逸忘乎所以。不说人人有异心,但不排除确实写功臣开始有不臣之心,比如宰相胡惟庸,确实想谋反作乱,后来著名的大将蓝玉,也的确功高震主,关键太子朱标死了,朱元璋担心后辈更没有人能控制这些功臣,所以,借着胡蓝之狱,大肆牵连。

从统治安稳的角度来说,这些功臣对王朝的长治久安的确构成严重的威胁,帝王心术本就无情,伴君如伴虎,那些功臣没能约束自己的言行,加上朱元璋的猜忌心有重,两下一结合,明初开国功臣很多人结局不好。但也并不是所有人都被朱元璋杀了,有些是正常死亡,只是可能深受猜忌,惶惶终日。但也有人相对来说活的比较太平。

三、朱元璋时期结局比较安稳的四位

第一位:汤和,朱元璋的发小,从最开始就跟着朱元璋,南征北战,立下了许多汗马功劳。但他为人低调,也能抓住朱元璋的心理,不贪图权柄,急流勇退,所以后面汤和主动交出兵权,表示自己要回老家养老了,权力和富贵他都不要了,朱元璋很感动,虽然接了汤和的辞呈,但也没亏待他,给他造豪宅,赏赐丰厚财物,让他真的颐养天年,做个富家翁。

第二位:郭英,是朱元璋的小舅子,他的妹妹就是深得朱元璋宠爱的郭宁妃,还有位兄长郭兴也是开国功臣。朱元璋爱屋吉屋,对郭家兄弟俩赏赐颇多。郭兴有点得意忘形,不怎么遵守军队里的纪律。郭英却从始至终都忠诚谨慎,保持着淳朴本分的形象。而且,郭英对朱元璋还有救命之恩。在潘阳湖大战中,朱元璋中了陈友谅的埋伏,是郭英拼死保护朱元璋冲出突围,对朱元璋救命之恩,过后也从没因此就邀功或张扬,朱元璋觉得他老实,没有针对过他。

第三位:沐英 朱元璋的义子,深得朱元璋和马皇后的信任和喜爱,视若己出,沐英也同样对朱元璋和马皇后视为亲生父母。沐英在奉命镇守云南期间,他除了消灭残元势力、平定各地叛乱之外,为开发、治理云南边疆作出了重大贡献。马皇后去世,远在云南镇守的他哭到呕血。洪武二十五年,太子朱标去世,沐英伤心过度患上重病,两月后也去世,年仅四十八岁。朱元璋闻讯后伤心不已,随后便下令将其葬于京师,追封其为黔宁王,赐谥“昭靖”,配享太庙。

第四位:耿炳文 朱元璋排列功臣时,将他与大将军徐达列为一等。他谨慎小心,紧跟朱元璋的步伐,没有踏错过半步。可以说,朱元璋指哪打哪,决无异议,所以,也没被朱元璋猜忌。可惜后来朱棣发动靖难之役,耿炳文战队朱允炆,领军与朱棣大战,曾让朱棣一度很头疼。朱棣登基后,准备找耿炳文的麻烦,他担心祸及家族,自杀了。但还是没能保住儿子们的小命,三个儿子都被杀。

总结:

鸟尽弓藏兔死狗烹,其实并不是朱元璋的专利,历代开国之君,有不少都会猜忌功臣,但想朱元璋那样大肆诛杀功臣的可能不多,毕竟名声不好。这也看出一个问题,朱元璋只关心对后世子孙有没有益处,他才不管历史名声好不好呢。

朱元璋为什么要杀掉已经76岁的李善长?

导语:李善长被杀,谁都不会意外。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朱元璋的屠刀,对几个功臣是手下留情的呢?实话实说,朱元璋读书还是太少,所以很多道理他都不懂。或者说,他压根就不需要去懂这些道理。

他认为历史上发生的一切,到了老朱家,都不可能发生,他们老朱家是天底下独一份的家族,不会出现任何历史上出现过的麻烦。他对自己的龙子龙孙比较放心,对自己的功臣们却依旧不放心。杀功臣一直以来都是历史上比较忌讳的事情,可惜朱元璋读书少,依旧还是我行我素

01分封制和杀功臣,成了朱元璋不可磨灭的错。朱元璋是没有读过汉朝、晋朝的历史吗?就算他不怎么识字,可他身边刘伯温、李善长这些大学者们,难道也没有给他讲过这些故事吗?西汉时期刘邦分封诸侯王,老刘家的子孙个个都有自己的封地,可是过了几十年,情况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诸侯王的实力有些太强大,逐渐可以跟朝廷相抗衡了。

在这种情况下,汉景帝打算削藩,结果导致了七国之乱。汉景帝花费了大代价才化解了这一场灾难,却也没能解决诸侯王的问题。要不是后来汉武帝的推恩令,可能西汉的地盘压根就不够封的。西晋王朝也是一样,司马家族分封了那么多诸侯王,结果傻皇帝司马衷上台以后,八王之乱爆发,天下大乱,导致了五胡乱华的局面出现。

这些血淋淋的例子,朱元璋视而不见。他认为自己老朱家的子孙,跟那帮没出息的蠢犊子不一样,所以他依旧分封诸侯王。结果他四儿子燕王朱棣造反,灭了孙子朱允炆的朝廷。西汉刘邦杀了一批功臣,结果导致吕后乱政的时候,没有人愿意出来为老刘家说句话,这也是够寒心的。此外开国皇帝很少有杀功臣的,所以说朱元璋杀功臣,开了一个不好的头,让人家不愿意为老朱家卖命。北征还,夜扣喜峰关。关吏不时纳,纵兵毁关入。帝闻之不乐。

又人言其私元主妃,妃惭自经死,帝切责玉。初,帝欲封玉梁国公,以过改为凉,仍镌其过于券。玉犹不悛,侍宴语傲慢。在军擅黜陟将校,进止自专,帝数谯让。西征还,命为太子太傅。玉不乐居宋、颍两公下,曰:“我不堪太师耶!”比奏事多不听,益怏怏。”---《明史》

这也间接地导致了后来,朱允炆压根就没有能人可以任用,丢失天下的局面,其实从朱元璋杀功臣开始,就已经注定了。

02李善长恰好是功臣里面,最出色的一个。如果说杀胡惟庸,是朱元璋为了废除宰相制度的话。那么杀李善长,就纯粹是为了消灭功臣。开国功臣,在开国的时候,起到了开天辟地的作用。但是开国了以后,功臣却成为了朱元璋最碍眼的那帮人。因为朱元璋认为,打天下要功臣,可治理天下就必须要换一帮人。因为功臣们功劳太大,如果给他们足够的权力,极有可能会做出对老朱家不利的事情来。

十三年,惟庸谋反伏诛,坐党死者甚众,善长如故。御史台缺中丞,以善长理台事,数有所建白。十八年,有人告存义父子实惟庸党者,诏免死,安置崇明。善长不谢,帝衔之。又五年,善长年已七十有七,耄不检下。尝欲营第,从信国公汤和假卫卒三百人,和密以闻。四月,京民坐罪应徙边者,善长数请免其私亲丁斌等。---《明史》

但是要想杀功臣,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人家有巨大的功劳,你无端杀了人家,会造成怎样的结果?谁也无法预料。所以杀功臣,必须要找到合适的理由。比如说杀蓝玉吧,朱元璋就找了很多理由,说蓝玉有反叛的情况出现:蓝玉收了很多义子,这些义子在蓝玉军中充任各种重要的职责。可关键是,他们只听从蓝玉一个人的话,不听皇帝的话。

蓝玉北上追击元军的时候,居然顺便把北元妃子给睡了,导致人家被逼自杀,都没跟老朱打个招呼。蓝玉喝醉酒,在回来的路上,遭到喜峰关守将的盘查,结果蓝玉大怒,连自家的关隘都敢攻陷,这是犯了大罪。反正能找的理由都给凑上来了,结果朱元璋就宣判了蓝玉的死刑,还顺带着斩杀了1.5万人。连傅友德、冯胜这些出生入死的老将也被朱元璋给收拾了。

斩草要除根,他们全家人都被诛杀,没有一个活口。李善长是在胡惟庸案爆发十年后才被杀的,为什么十年后还扯上这个案子呢?因为杀李善长的理由,实在是不好找。李善长是朱元璋最信任的大臣,所以朱元璋有时候也下不去手,想等着李善长自己早点去世,可是李善长能活啊,一口气活到了76岁。

老朱实在是受不了了,再这么活下去,老朱死了他都未必死。既然如此老朱只好举起了屠刀,把李善长全家七十几口人全都给宰了。而理由让人笑掉大牙,居然跟十年前胡惟庸的案子扯在了一起,皇帝杀人真的是什么理由都敢找。

03清除功臣,朱元璋是为了给子孙铺路。朱元璋是一个极端自私的人,他除了自家人外,谁也不会相信。所以他必须要通过屠杀功臣的这种方式,为自己的子孙后来扫清障碍。不管是儿子朱标,还是孙子朱允炆,那都没有他老朱这种雷霆万钧的性格,所以他们未必能够镇得住这帮功臣。狱具,谓善长元勋国戚,知逆谋不发举,狐疑观望怀两端,大逆不道

会有言星变,其占当移大臣。遂并其妻女弟侄家口七十余人诛之。而吉安侯陆仲亨、延安侯唐胜宗、平凉侯费聚、南雄侯赵庸、荥阳侯郑遇春、宜春侯黄彬、河南侯陆聚等,皆同时坐惟庸党死,而已故营阳侯杨璟、济宁侯顾时等追坐者又若干人。---《明史》

更何况后来他儿子朱标还去世了,这就更加让朱元璋不放心了。朱元璋认为,这帮老家伙活着,那对朱允炆来说,就是一个威胁。他难道从来没有想过,杀了这些功臣,如果其他儿子造反,朱允炆依旧没办法抵抗吗?他当然是有想过,可是这又能怎样呢?就算是其他儿子造反成功了,那当皇帝的是不是还是老朱的子孙?

当然是,既然如此,那就没什么问题。只要皇位没有落在那些功臣手里,还在老朱家手里,那什么问题都不是问题。这种神逻辑,似乎还真的有点道理。所以说朱元璋是一个极端自私的人,一点毛病都没有。朱元璋为了子孙后代的江山,可以说是操碎了心,李善长的死就显得很正常了。

 总结:飞鸟尽良弓藏的只有朱元璋。我们纵观历史,开国之君屠杀功臣的案例,真的不多。很多人说刘邦屠杀功臣,的确是有可是没那么过分。刘邦杀韩信,那是因为韩信太牛了,谁都压不住。这种情况下,不得不杀。此外刘邦杀的都是异姓诸侯王,他是为了推行非刘姓不得封王的制度。此外萧何、张良都好端端地活下来了,他们可是开国重臣。

武将中诸如樊哙、周勃这些没有封王的,基本也都活下来了,所以不能说刘邦屠戮功臣。朱元璋就不同了,他是见谁都想来一刀的那种人。文臣中,李善长、胡惟庸包括刘伯温的死,都跟朱元璋有关系。武将就更别说,蓝玉、傅友德、冯胜这些人都是因为功劳太大被朱元璋给宰了。

所以真正飞鸟尽良弓藏的人,历史上只有朱元璋一人罢了。他读书少,手段狠,所用的办法自然是简单粗暴的那种。比如说吧蓝玉的皮剥了送给蓝玉的女儿珍藏,这是人干的事情吗?当然,这一切都是张廷玉在史书里所出具的资料,如果有人要抹黑老朱,我们也没办法,谁让他家丢了天下呢!

参考资料:《明史》

陪朱元璋打天下的34人,朱元璋杀30个,剩下的都是谁?

严格意义上来说你要问的应该是24人,也就是我们熟知的“明初淮西二十四将”。

这24人是1354年正月初一,朱元璋离开濠州奔赴定远自立门户时带在身边的二十四个人,可以说是明朝资格最老的开国功臣。

这24人包括徐达、汤和、吴良、吴桢、花云、陈德、顾时、费聚、耿再成、耿君用、唐胜宗、陆仲亨、华云龙、郑遇春、郑遇霖、郭兴、郭英、胡海、张龙、陈桓、谢成、李新材、张赫、周德兴。

事实上,明初淮西二十四将真正因朱元璋而死的只有费聚、唐胜宗、陆仲亨、郑遇春、陈桓、谢成、周德兴等7个人,还有李新材死因不明,其余16个人都是或病逝,或战死。

徐达。明朝开国第一功臣,位列开国六王之首。1385年,徐达在北平留守时得了背疽伤重不治而亡,死后被追封为中山王,并配享太庙。《明史.徐达传》载:“明年二月,病笃,遂卒”,显然徐达是病死的。

当然有野史说徐达的死与朱元璋有关。如王文龙《龙兴慈记》载:“徐达病疽,帝赐以蒸鹅,疽最忌鹅,达流涕食之,遂卒”,就是被朱元璋赐食烧鹅,然后病发而死。再如徐祯卿《翦胜野闻》说他是被朱元璋下令毒死。

不过以上说法个人都觉得不可信。以朱元璋在徐达死后赐予他如此的荣耀,如赐他为王,并赠三世皆王爵,这等待遇可不是朱元璋想毒死的人能够获得的。

汤和。明初七王之一,1395年因病去世,并追封东瓯王。《明史.汤和传》载:“明年八月卒,年七十,追封东瓯王”,显然汤和也是病逝。

吴良。1381年病逝于青州,追封江国公,时年五十八岁,朱元璋为其辍朝三日。《明史.吴良传》载:“十四年卒于青,年五十八”,显然吴良也是病逝。

吴桢。1379年病逝,追封海国公。史书未对其单独列传,但从朱元璋对其进行追封来看,吴桢显然不会被朱元璋所杀。

花云。1360年五月,花云被陈友谅所俘,他誓死不降,最终被陈友谅乱箭射死,终年39岁。朱元璋称吴王后,追封花云为东丘郡侯,立忠臣祠祭祀。《明史.花云传》载:“城陷,贼缚云,云奋身大呼,缚尽裂,起夺守者刀,杀五六人,骂曰:“贼非吾主敌,盍趣降!”贼怒,碎其首,缚诸樯丛射之,骂贼不少变,至死声犹壮,年三十有九”,显然花云为战死。

陈德。1378年病逝于凤阳,追封杞国公,朱元璋为其停朝三日。《明史.陈德传》载:“十一年卒。追封杞国公,谥定襄”,显然陈德为善终。

顾时。1379年十一月去世,享年四十六岁,朱元璋为其停朝两日,次年被追封为滕国公。《明史.顾时传》载:“十二年卒,年四十六。葬钟山。追封滕国公,谥襄靖,祔祭功臣庙”,显然顾时为善终。

费聚。1390年因胡惟庸案被杀,爵位废除。《明史.费聚传》载:“竟坐党死,爵除”,显然费聚因陷胡惟庸案被朱元璋所杀。

耿再成。1362年二月,处州苗族降将叛乱,耿再成为叛军所杀,死后朱元璋追封为高阳郡公。《明史.耿再成传》载:“再成方对客饭,闻变,上马,收战卒不满二十人,迎贼骂曰:“贼奴!国家何负汝,乃反。”贼攒槊刺再成。再成挥剑连断数槊,中伤坠马,大骂不绝口死。胡深等收其尸,藁葬之。”,显然耿再成为战死。

耿君用。1356年七月在救援宜兴时,与张士诚交锋,耿君用力战而死。

唐胜宗。1390年陷胡惟庸案,爵除被杀。《明史.唐胜宗传》载:“坐胡惟庸党诛,爵除”,显然唐胜宗是被朱元璋所杀。

陆仲亨。1398年陷胡惟庸案,爵除被杀。《明史.陆仲亨传》载:“二十三年,治胡惟庸逆党,家奴封贴木告仲亨与胜宗、费聚、赵庸皆与通谋,下吏讯。狱具,帝曰:“朕每怪其居贵位有忧色。”遂诛仲亨,籍其家”,显然陆仲亨是被朱元璋所杀。

华云龙。1374年,从云州边境返京途中病逝。《明史.华云龙传》载:“召还,命何文辉往代。未至京,道卒”,显然华云龙为病逝。

郑遇春。1390年,坐胡惟庸案死,爵位削除。《明史.郑遇春传》载:“二十三年坐胡惟庸党死。爵除”,显然郑遇春是被朱元璋所杀。

郑遇霖。1355年,随朱元璋渡江作战,在攻打芜湖时战死。《明史·郑遇春传》载:“攻芜湖,遇霖战死”,显然郑遇霖为战死。

郭兴。1384年,郭兴因病去世,朱元璋辍朝三日,追赠陕国公。《明史.郭兴传》载:“十六年巡北边。召还,逾年卒”,显然郭兴为病逝。

郭英。1403年死于家中,享年67岁,追赠营国公。《明史.郭英传》载:“永乐元年卒,年六十七。赠营国公,谥威襄”,显然郭英死于永乐年间,再怎样也与朱元璋无关。

胡海。1391年七月病死,享年63岁。《明史.胡海传》载:“二十四年七月,病疽卒,年六十三”,显然胡海为病死。

张龙。洪武三十年去世。《明史.张龙传》载:“以老疾请告。三十年卒”,显然张龙为善终。

陈桓。1393年坐蓝玉案死。《明史.陈桓传》载:“还,坐玉党死”,显然陈桓是被朱元璋所杀。

谢成。1394年坐蓝玉案死。《明史.谢成传》载:“二十七年坐事死,没其田宅”,显然谢成是被朱元璋所杀。

李新材。死因不明。

张赫。1390年因病逝世,追封恩国公。《明史.张赫传》载:“病卒,追封恩国公”,显然张赫是病逝。

周德兴。1392年八月十日,因子作乱宫廷坐死。《明史.周德兴传》载:“二十五年八月,以其子骥乱宫,并坐诛死”,显然周德兴是被朱元璋所杀。

第6集 郑氏荣光

父子荥阳侯是夹门关郑氏入川的始祖。

父荥阳侯郑遇春(1330年—1390年),字伯仁,号燕衡。安徽省濠州即今安徽凤阳人,明朝开国名将。朱元璋攻下滁州,郑遇春因功升任总管;帅众攻打芜湖,获左翼元帅;攻下六安,担任六安卫指挥佥事;攻破朔州,改朔州卫指挥副使。洪武3年11月,因战功被封荥阳侯。岁禄900石,予世券。《明史》列传十九载,受赐锦帛30匹,后加禄至2500石。洪武17年被召回京,洪武 19年到上海帅军民修筑防倭堡垒,现存一址曰:“荥阳垒”。洪武23年12月,因受“胡惟庸案”的牵连,郑遇春定为“胡党”,被朱元璋诛杀。时年58岁。郑遇春的墓地位于湖北省荆州市公安县狮子口镇申津渡村,现为荆州市重点保护文物,现仍保存完好。

子郑孤贞(1369年—1423年),又名郑琦,本名郑诞。郑遇春的儿子,排行老二。1386年12月,入伍至陕西华州卫所,后任管兵千户所。1387年娶靖海侯吴桢之女为妻。生兴一、兴二、兴三、兴四、兴五、兴六、兴七、兴八几个孩子。父亲郑遇春死后,郑诞在陕西华州卫乱军籍中更名为郑琦。

1399年7月,郑琦在“靖难之役”中,披挂上阵,屡次打败燕军。1400年9月,郑琦袭荥阳侯,升官军都指挥史。1401年 9月,率步、骑兵3万往援房昭。1402年燕王进京,宫中起火,建文帝下落不明。有的说建文帝于宫中自焚而死,有的说建文帝由地道出逃,落发为僧。朱棣称帝后,郑琦不耻成为朱棣的臣子,一方面为躲避追杀,一方面也为寻找建文帝下落,便更名为郑孤贞,意为孤臣之守贞也。

他携妻儿及亲信等入川寻文帝。沿水路初到嘉州即今乐山后,经陆路沿夹江、木城、丹棱、马岭、邛崃、大邑,一路寻文帝无果,再到名山县蒙山下的 宾凤 岩 落脚。告诫家人和亲属,外人问时就说:“主人郑孤贞,来自湖广省麻城县孝感乡。”其它情况一概不准说,否则有灭族之危。至今郑氏许多碑序上,也称孤贞“湖广麻城人也,”或“楚人”或“三楚人也”。开初几世知道家族情况,几世后的郑氏后人就不清楚祖公履历了。1922年,郑氏后裔才为他立下有文字记载的墓碑,公开了隐藏五百余年的家族史。以“孤臣无二心,自北平篡成籍贯,故而弃楚北”,“孤臣无二心”等文字,公示他的心迹。“北平篡成”,指朱棣篡得皇位,后迁都北平。“篡成籍贯”,指他附籍湖广麻城县孝感乡。“故尔弃楚北”,表示1922年时帝制已除,可以放弃“湖广麻城县孝感乡”这个篡成的籍贯了。在 宾凤 岩 生活了两年,现今留一遗址,人称孤贞练武场。位于 宾凤 岩 下道全庙上,约十多亩的平台,视野开阔、地势险要、易守难攻。

1404年他携妻儿及姻亲吴袭侯等又来到双河小溪沟,最终落业小溪沟(郑沟),即今日双河乡金鼓村。吴袭侯落业车岭(今吴沟)。此后生活安定下来。1406—1423年间,兴一、兴二、兴三、兴四、兴五、兴六、兴七相继成家。为防意外,为子孙着想,他将成年七子散居各地。一旦这段家族史泄露,仍可保留郑氏一脉。兴二郑兴义 娶 王氏在王家祠即大邑王家村一带,生一子郑昆山。此后兴二因故离开大邑,落业邛崃平落龙头溪即今夹关镇雕虎村五组居住,后依排行更名郑应显,娶姚 妻 陈氏生四子志忠、志让、志亮、志谦。

吴祖母先在大邑照管孙儿昆山,后随未成年的兴八还居南京。1423年,郑孤贞因病在小溪沟逝世,葬于名山县双河乡金鼓村,享年54岁。因当时明成祖朱棣,追查建文帝旧臣下落的风头未过,遵孤贞之命垒一土坟,以腰磨上扇置下扇腰磨于墓前为碑,取转徙折磨义(历尽磨难而忠贞不渝)。1988年荥阳侯郑孤贞莹墓,被名山县人民政府列为县级文物古迹保护单位。

1424年朱棣亡,由儿子朱高炽继位,大赦天下,郑孤贞及家人得到赦免。迁到“邛崃第一店”的兴二郑兴义,遵循孤贞所立的排行:“应志思百福,山金朝万天;永代存加显,守本尚循环”,依排行更名为郑应显。

郑应显死后,墓葬于“邛崃第一店”的花园头。郑氏族人修建“兰坝庙”供奉川主李冰,同时供奉明太祖(朱元璋)和郑氏三公:郑遇春、郑孤贞、郑应显之圣像牌位,表达对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的一片忠贞情操。钟鼓楼山下有一座古庙,始建于明末清初,距今四百余年,是因“兰坝庙”供奉的川主(李冰)神威浩大,神、祖不能与之共存,故于清道光二十年,迁移至福田寺的钟鼓楼山下。

钟鼓楼山原名尖峰顶。因郑氏先辈在尖峰顶,最高处修一间楼阁,名钟鼓楼。阁楼里有一口千余斤重的大钟,敲钟时数公里外都能听到宏亮的钟声,以此召集先民聚会或议事。由此尖峰顶得名钟鼓楼山。钟鼓楼山下,荥阳候郑孤贞后裔,建有郑氏聚会或议事的“议话堂”。后来,议话堂更名为福田寺。意为福田者,幸福之地也。福田村由此而得名。福田寺原有尼姑、长工十余人,地产十余亩,寺庙收入大部分用于褒奖郑氏家族考取功名之子弟。

郑氏后裔在福田寺侧,修三间房屋,名为“郑氏宗祠”,将圣祖牌位移于祠堂供奉。每年农历三月十四,郑氏后裔都要聚集在祠堂内举行祭祖议事。

钟鼓楼山下凹地里郑应显的茔墓,今已被郑氏后裔用砂石条修葺一新。每年清明会郑氏后裔,都要云集到郑应显茔墓前,举行祭祖仪式。

1990年第三次修谱,郑氏在祖上立下的前后二十代排行后面,增加二十代排行。共六十代排行,均镌刻在祖坟碑文中。前二十代排行为:“应志思福伯,山金朝万添;永玳存嘉显,守本尚循环”;后二十代排行为:“继述荣宗德,光昭大祖传;昌隆培国士,保世定开先”;新增二十代排行为:“希孔秉仁义,恩泽惠邦里,文才仰北斗,力行建奇勋”。

                                                         

为什么明史中对郑遇春那么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为什么明史中对郑遇春那么感兴趣、为什么明史中对郑遇春那么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