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秦为什么取的成功(苏秦成功了吗)

日期:2023-05-14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来给大家分享苏秦为什么取的成功,以及苏秦成功了吗对应的知识和见解,内容偏长,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如何理解苏秦的成功?

作为《战国策》中刻划得最为成功的历史人物之一,苏秦的人物形象不仅以其鲜明的历史特征和个性特征在史册上魅力四射,而且以其身上折射出来的人格精神而家喻户晓。对于苏秦的以上认识,从《战国策》中《苏秦始将连横》一篇可略见一斑。《苏秦始将连横》一篇较为详尽地记叙了苏秦一生中进行游说活动的主要事迹。溯迹觅人,我认为凸现在苏秦身上的特色主要有三方面:博闻广记,韬略过人,机智灵敏,这是苏秦身上最为突出的一个特色,也是战国时期纵横家的共性,在该文中,苏秦先是以连横说秦,其说辞充分发挥了纵横家纵横捭壑的特点和高超的语言思辨能力,使出了揣摩、迎合、雄辩的手段,向秦惠王鼓吹以武力统一天下。在“说秦王书十上而不行”的时候,又以“合纵”之术进谏赵王,终得重用,更使天下“夫贤人在而天下服,一人用而天下从。”“连横”与“合纵”乃相反的两个策略,苏秦竟能于股掌中灵活转换之,这可看出其韬略的过人,对当时时局政治的机警灵敏和高度认识。躬身自省和高度民主的自信,这也是苏秦身上的一大特点,也可以说是苏秦取得成功的内在原因。在说秦失败归家后,“妻不下絍,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的境遇下,他感叹之余躬身自省“是皆秦之罪也”,而后发奋读书,继续研究习己。“暮年,揣摩成”后曰:“此真可以说当世之君矣”,果然其“合纵”之术令赵王大悦,封为武安君。正是苏秦对自己才能的高度民主自信,使其矢志不渝地成就了自己纵横家的使命和追求。坚韧不拔的进取意志和刻苦奋斗的精神,这是苏秦身上的另一特色,也是其成功的根本原因。“说秦王十上而不行”,亲人冷眼相待,这非但没有消磨掉苏秦追求政治目的的梦想,反使之“乃夜发书,陈数十”更加发奋图强地充实健全自己,而在攻读过程中,其“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的拼搏与刻苦精神更为世代读书人津为乐道,引为楷模。由上观之,作为一个纵横家,苏秦是成功的,且其成功是必然的。作为一个历史人物,苏秦确有其值得称道之精神。当然,我们也不难看出,贯穿苏秦奋斗过程的内在动力是其对功名利禄的热衷与追求。因此从这一点上也许可以说苏秦不过利欲熏心入俗凡人尔。但从当时历史条件来看,我认为这是一种诋毁,一种对优秀人物的贯性排斥。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战争和外交活动频繁,以高官厚禄招纳谋臣策士成为当时诸国君的时尚,身负过人韬略及进取精神,自觉地选择追求功名利禄是苏秦实现自我价值的最好也可能是唯一途径。世态炎凉,人情淡薄也是苏秦

苏秦成功的缘由

嗟乎!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厚,盖可以忽乎哉?

——苏秦

对于苏秦,我们大家是不陌生的,战国时期有两张嘴巴,也就是两大忽悠,一个是张仪,一个便是苏秦。这里单表苏秦。

俗话说:“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苏秦本一介寒士,为出人头地,他饱读兵书战册。在自觉忽悠指数不低,或可封侯拜相的时候,他跑到了秦惠王那里,先是大肆陈说秦国优越的地理位置,丰富的农业资源,百姓的富庶,军队装备的精良和士兵的勇武。接着说这么富饶的国家,地形地势又如此便利,真可称得上是“天府”,是“天下之雄国也”。那么有这么好的条件,加上惠王你的才德,是“可以并诸侯,吞天下,称帝而治”了啊!

可苏秦的一番狂侃,似乎没有使惠王心动,反而有些心不在焉的样子。这苏秦便劝惠王能够耐心留意他的话,并表示出了甘心为秦王效力的意愿。

尽管惠王在听苏秦的话时有些不耐烦,他还是把苏秦的话听完了,但作为一代明君,他深感统一天下的时机并不成熟,因为自己的羽翼并不丰满,国家的法律不很完善,道德敦化和政令还不够顺畅,所以明确地告诉苏秦说,咱们过些天再讨论这个事情吧。

应该说,惠王婉言拒绝了苏秦的建议,也给了苏秦一个台阶。可这苏秦楞是猴急,遂引经据典,大肆宣扬古代帝王的战功,还深入剖析了各国的现状和不愿意兵戈的心理,可在他力陈己见的时候,显然看出惠王是真的不耐烦了,也知道惠王不会按照他的话去做。然而,他苏秦不能就这么白来一趟啊!为了让秦王了解他的才干,他又连写了十个奏章,阐明自己的主张,结果依然是泥牛入海,音信全无。

策略没有得到欣赏和使用,苏秦自然没有得到秦王的赏赐,这时的他黑色的貂皮大衣也破了,带去的百斤黄金也用完了,吃的喝的都得不到保障了。脸也黄了,眼也黑了,身体也瘦了,有气却无力了,那个失意啊!没辙儿啊,还是回家吧!可家里带的钱我全花光了,也没给家人带来他们所期盼的高官厚禄,这回家怎么交代呢?但不回家我又能去哪里呢?或许只有家还会给我温暖的,还是回去吧。

虽然当时没有先进的通讯工具,苏秦不能把他失意的情况提前通知给家人,但看到他的破落相,家人全明白了。于是,可怕的场景出现了,老婆依然在织布,嫂子不给作饭,父母也不理他。似乎根本没有他的存在一样。苏秦一下子崩溃了,他把“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的罪过全部推到了秦王的头上。但苏秦毕竟是一聪明人啊!他深深懂得没能得到秦王的赏识,是自己的学识不够造成的,于是也顾不得吃饭,更顾不得睡觉了,当天夜里就把所有的书籍都打开了,当看到姜太公的兵法《阴符》时,眼光一亮,遂埋头苦读,认真揣摩。可他毕竟又饿又累啊!时间久了难免瞌睡,这苏秦真正是个不达目的势不罢休的主,为了早日成功,哪舍得休息啊!他拿起锥子,毫不犹豫地朝自己的大腿上扎去,鲜血霎时间流了出来,一直流到脚上。他已顾不得许多了。

就这样,过了整整一年的时间。

当他认为可以使他的谋略足以换取金玉锦绣、取卿拜相之后,他小心眼儿的毛病犯了,没有再去让他失意的秦国,而是跑到了赵王那里。这赵王果然没有让他再次失望,听了他的计策,连忙封他做武安君,还把相印交给了他,紧随其后的当然是车子、绸缎、白玉、黄金无数。这苏秦一下子可就抖了起来,并大胆实施他报复秦国的“约从(纵)散横”策略,《国策》记录到此,对苏秦的谋略也是异常的佩服,说到:“当此之时,天下之大,万民之众,王侯之威,谋臣之权,皆欲决于苏秦之策。不费斗粮,未烦一兵,未战一士,未绝一弦,未折一矢,诸侯相亲,贤于兄弟。夫贤人任而天下服,一人用而天下从。”《国策》上还说,就这么一个穷小子,能够说服各路诸侯,使众多大大臣都闭上了他们的嘴巴,一时之间,天下人谁能有资格与苏秦对抗呢?!

苏秦终于成功了,这成功的原因,少不了在秦国的失意,少不了家人的冷落,也少不了他的自强不息。这三者之中,对他刺激最大的当是家人了,这也是他生发无限感慨的根由。当他要去游说楚王,路过洛阳老家时,父母的态度变了,刚一听到这个消息,便早早地收拾干净屋子,清扫道路,安排下吹鼓手,布置好酒宴,并跑到郊外三十多里地的地方去迎接他;他老婆的态度变了,不错眼珠地看着他,高兴地听他说话;他嫂子的态度也变了,居然像蛇一样,四脚着地,爬着过来给他道歉。苏秦这时故意问道:“嫂子你为何先前对我不好,高傲的不得了,现在又对我好起来,看上去那么自卑了呢?”看来苏秦的嫂子是真够实在的,连忙说到:“(你现在和以前怎么能一样呢?)叔叔你现在地位多高,多受人尊重,而且多有钱哪!”各位瞧瞧吧!苏秦一家整个势力眼。

难怪苏秦叹道:“嗟乎!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厚,盖可以忽乎哉!”

善夫子亦慨然叹曰:男儿自立发奋当如苏秦,权力富贵则当浮云耳!

苏秦的心理战术非常高明,这是苏秦倾齐成功的原因?

公元前285年,秦国带头攻打齐国的河东,接着赵、韩、魏、燕也一起攻打齐国,最后齐国被燕国大将乐毅带兵长驱直入,攻入齐都临淄,齐国差点亡国,从此一蹶不振

而导致齐国这次灾难的关键人物就是战国著名的纵横家苏秦,苏秦作为燕国的间谍到齐国为官,最后成功让齐国掉入圈套,而苏秦倾齐的成功,有很多原因,而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苏秦能够成功说服齐湣王听他的话,而之所以能够成功说服齐湣王,是因为苏秦的心理战术高明,我们一起来分析苏秦的心理战术有多高明。

我们通过三个方面来分析苏秦的心理战术:

1,利用权威效应:苏秦入齐的时候,营造了“权威身份”,使得齐湣王对他比较重视和信任。

2,利用名片效应:苏秦先向齐湣王表达了跟他一样的观点和态度,取得齐湣王的信任,进而把自己的观点悄悄灌输给齐湣王。

3,利用人性的弱点:苏秦说服齐湣王的时候,站在齐湣王的角度同时也站在自己的角度看待问题,最后既说服了齐湣王,也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另一方面,为了进一步影响齐湣王,苏秦抓住齐湣王对宋国的贪念,不断告诉他怎么能获得他喜欢的宋国,让齐湣王自愿掉进圈套里。

利用权威效应

苏秦出使齐国的时候,燕昭王封了苏秦为武安君,并给了相国的名义,而且“以车百五十乘入齐”(《战国纵横家书·苏秦谓齐王章(一)》)。燕昭王为苏秦设了如此隆重的入齐场面,是为了抬高苏秦作为使者的身份,争取到齐湣王的重视和信任,这类似于心理学上的权威效应。

权威效应是指一个人如果地位高,有威信,受人敬重,则所说的话及所做的事就容易引起别人重视,并相信其正确性,即“人微言轻、人贵言重”。

(1)权威效应在战国时期时常发生

苏秦之所以使用这一招,是因为在贵族等级划分明显与功利性非常强的战国时期,“人微言轻”与“人贵言重”的现象时常发生。

同为纵横家的张仪,刚开始家境贫穷,身份低下,当时楚相丢了一块宝玉,其门客都说“仪贫无行,必此盗相君之璧”(《史记·张仪列传》),而无论张仪如何解释并没有偷盗宝玉,奈何人微言轻,并没人相信,白白被打了数百竹板。而张仪后来以“秦相”的身份再次来到楚国,此时已经人贵言重,他随便说的话楚怀王都相信,就算只是骗楚怀王的话,楚怀王也不怀疑。

因此可以看出,在当时的战国,地位低下的人,说话都没有人会重视,人们都以“刻板印象”看待你,没有耐心听你说其他的。在大家的刻板印象中,张仪如此家境贫寒又德行不好的人,做偷鸡摸狗的事情最正常不过了,因此坚信就是张仪偷的宝玉。同样,大家的刻板印象,觉得“相国”之人说话值得信任,因此随便就轻信了身为秦相的张仪的话。

而苏秦刚开始投奔周显王时,因为众人都觉得他为“特穷巷掘门,桑户棬枢之士耳”(《战国策·秦策一》),因此都不相信他说的话,深受“人微言轻”伤害的苏秦自然明白身份地位的重要,所以为了得到齐湣王的重视与信任,必须要营造权威效应,使自己“人贵严重”。

(2)苏秦利用权威效应达到想要的效果

燕昭王大排面地送苏秦入齐,又封了他为相国,而相国在当时是“百宫之长也”(《吕氏春秋·离俗览》),地位尊贵,受人敬重,因此齐湣王在刻板印象中,会自然地更加信任位于“相国”的人所说的话。战国外交时候,各国也经常使用这一招,如秦相范睢、张仪、齐相邹忌、赵相蔺相如等。

除此之外,燕昭王还特意送了“一百五十乘”给苏秦,如此隆重的场面是比较少见的,像张仪出使魏国也不过“革车三十乘”(《战国策》),而樗里疾出使东周算是比较隆重的,也不过“以车百乘”(《史记》)。

燕昭王这样做的目的就是提高苏秦的“身份地位”,为他营造“权威身份”,使得他能够“人贵言重”,说出的话能够使人更加信服。而且,这样做确实达到了苏秦想要的效果,齐湣王看到苏秦率一百五十辆战车来,热情地以“诸侯之礼”迎接,而此时刚好秦昭王送齐国东帝称号,如此重大的事情,齐湣王也询问苏秦的意见,可看出齐湣王确实很信任苏秦,苏秦接近齐湣王第一步也取得了成功。

小结:苏秦为自己营造“权威身份”,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从而使得自己“人贵言重”,在权威效应的影响下,齐湣王对苏秦很重视和信任。

利用名片效应

苏秦在去齐国之前,先派人跟齐湣王说,认为齐湣王“贤于桓公”(《战国纵横家书》),而自己希望做齐湣王的“管仲”。

林肯曾经在一封信上写道:“每个人都喜欢受到恭维。”威廉·詹姆斯也说,“人性至深的本质就是渴求他人的赏识”。(戴尔·卡耐基《人性的弱点》引)

因此齐湣王也一样,希望得到他人的认可和赏识,而苏秦给齐湣王的评价是“贤于桓公”,而齐桓公可是春秋五霸之首,夸耀齐湣王比齐桓公还贤明,这可是个非常大的称赞,齐湣王得到认可与恭维,内心自然高兴,对苏秦的印象自然很好。

接着苏秦自比管仲,而管仲是齐桓公的大功臣,忠心耿耿,在“管仲”的品性的影响下,齐湣王自然对苏秦有着更多的信任与重用。

在给齐湣王留下了好印象后,苏秦就开始使用心理学上的名片效应。

名片效应指的是要让对方接受你的观点、态度,你就要把对方与自己视为一体,首先向交际对方传播一些他们所能接受的和熟悉并喜欢的观点或思想,然后再悄悄地将自己的观点和思想渗透和组织进去,使对方产生一种印象,似乎我们的思想观点与他们已认可的思想观点是相近的,会产生对方是“自己人”的看法,从而更加信任亲近。

苏秦刚开始夸赞齐湣王,夸到他心坎里去,此时的齐湣王觉得苏秦懂他,认可他,已经开始觉得苏秦与他有相似性了,这时的名片效应已经成功一半了,接下来为了更快缩小与齐湣王之间的心理距离,苏秦继续运用名片效应的作用。

从齐湣王继位后的一系列对外战争,可以看出他的理念就是通过不断打仗称霸天下,而从他多次进攻宋国,又可以看出他对宋国的喜爱。因此,苏秦在齐湣王身边,所说的话也都跟齐湣王观点一致。

《战国纵横家书·苏秦谓齐王章(一)》记载:子以齐大重秦(苏秦),秦将以燕事齐,齐、燕为一,韩、梁必从,赵悍则伐之,愿则挚而攻宋。

从这句话可以看出苏秦顺从了齐湣王想称霸天下的观点,表明齐国燕国联合,韩国梁国必定顺从,赵国不从则攻打它,燕国也会帮助齐国一起攻打宋国。从这短短一句话,苏秦就向齐湣王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是与他相似相同的,一样希望齐国称霸天下,一样希望齐国能够得到宋国,因此齐湣王逐渐开始将苏秦列为“自己人”了,也对苏秦很信任,如《战国策·燕策二》所说“齐之信燕也”。

名片效应的作用,就是先让对方认可你是“自己人”,然后再悄悄地将自己的观点渗透给对方,苏秦可谓运用得淋漓尽致。齐湣王已经认可了苏秦为“自己人”后,苏秦开始施行自己的计策,就是“使齐毋谋燕”(《战国纵横家书》)。苏秦先跟齐湣王说了很多宋国的好处,然后说“与其得百里于燕,不如得十里于宋”(《战国策·燕策二》)。

这里苏秦先跟齐湣王说他喜欢的认同的观点,就是宋国的好处,此时齐湣王跟苏秦的心理距离已经很接近,然后苏秦再慢慢把自己的观点灌输给齐湣王,齐湣王这个时候也无意中就接受了苏秦的观点,觉得确实这样,因为宋国是中原的膏腴之地,确实不是燕国之地可以相比的,于是就放弃了攻打燕国,苏秦也得到了他的目的。

在战国,名片效应经常被利用。吴起在带兵打仗时,跟士兵同吃同住,给了士兵一个“自己人”的看法,因此士兵对他很信任,也很听从他的话,还有范睢、张仪等人也都将名片效应用得淋漓尽致。

小结:苏秦利用名片效应,先向齐湣王表达自己的观点跟他一样,缩小与齐湣王的心理距离,得到齐湣王的信任后,再悄悄输入自己的观点,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

利用人性的弱点

苏秦说服齐湣王的过程中,经常利用了人性的弱点。

(1)站在齐湣王的角度

亨利·福特曾经说过:“如果有一条成功秘诀的话,那就是能够站在对方立场上,既从对方也从自己的观点去看待事物。”(戴尔·卡耐基《人性的弱点》引)

这个所谓的“成功秘诀”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能够站在对方立场上,然后再做到从自己的观点去看待事物,苏秦这一点做得很好。

刚开始,苏秦为了说服齐湣王停止攻打燕国,就是先站在齐湣王的角度分析,“与其得百里于燕,不如得十里于宋”(《战国策·燕策二》),按齐湣王的角度来说,攻打宋国的利益比攻打燕国大得多,因此应当把主要兵力放在攻打宋国上,这里苏秦在站在齐湣王的角度看待这个问题的同时,也做到了从自己“阻止齐国继续攻打燕国”的观点出发,因此成功说服了齐湣王不再攻打燕国。

接着,秦昭王送了“东帝”的称号给齐湣王,秦国想跟齐国连横,苏秦入齐国做间谍的目的,就是要离间齐国跟其他国家的关系,因此自然不能让齐秦连横,因此苏秦开始说服齐湣王放弃“东帝”的称号。苏秦先站在齐湣王的角度,说现在跟秦国一起称帝,大家敬重的是秦国,而不是齐国,如果能取消帝号,则“天下爱齐而憎秦”(《战国策·齐策四》),齐湣王觉得很有道理,因此也放弃了东帝的称号,不跟秦国连横。

可见苏秦将这个心理战术运用得很好,每次都能说到齐湣王心坎上,让齐湣王觉得苏秦确实是为他着想的,而无视了苏秦背后隐藏的谋划,苏秦也都能很好地既从齐湣王也从自己的观点去看待事情,最后达到自己要的目的。

苏秦在游说各国合纵攻秦时,也都是使用这个心理战术,先站在各国的角度上分析他们国家的局势与隐患,同时也从自己“希望说服他们合纵攻秦”的观点出发,最终都成功说服他们合纵攻秦,披上了各国相印。

(2)告诉齐湣王怎么得到想要的

戴尔·卡耐基在《人性的弱点》中说道:世上唯一能影响他人的方法就是谈论他们所需要的,且告诉他们如何才能得到他们所需要的。

齐湣王所需要的,一直想得到的就是宋国,早就对宋国垂涎欲滴,因此苏秦多次谈论齐湣王所需要的“宋国”,并告诉他如何去得到他所需要的“宋国”。

苏秦先是借着秦昭王想跟齐国连横的时机,告诉齐湣王“倍约摈秦”(《战国策·齐策四》),然后“以期间举宋”(《战国策·齐策四》),可是齐国攻打宋国不久就被其他诸侯国发现,其他诸侯国也不攻打秦国了,都反过来攻打齐国,齐湣王无奈只能停止攻打宋国。

这次攻打不成,苏秦又为齐湣王出了一个主意,告诉齐湣王怎么才能得到他想要的“宋国”。苏秦告诉齐湣王,必须先安抚赵国相国奉阳君,承诺打下宋国后将宋的陶邑送给奉阳君,因此得到了奉阳君的支持,齐湣王也趁此机会又进行了一次攻宋,最后成功将宋攻下。

然而,这也是齐国灾难的开始,因为齐国攻下了宋国,打破了战国原来的平衡,特别是跟宋国交界的魏国、韩国、楚国更是感到不安,因此各国都联合起来攻打齐国,齐国经此一战后实力已经大不如前,再无力争霸天下。苏秦也完成了他来齐国做间谍的目的,就是要攻破齐国,为燕昭王报灭国之仇。

小结:苏秦利用人性的弱点,说服齐湣王的时候,先站在齐湣王的角度分析事情,同时也从自己的角度看待,都能达到自己要的目的,接着苏秦利用齐湣王对宋国的贪念,不断告诉齐湣王怎么才能得到他想要的宋国,得到了齐湣王的信任,最后成功让齐湣王掉入圈套。

结语

苏秦倾齐是苏秦一生中影响最大的事情,也改变了齐国在战国历史上的命运,苏秦能够倾齐成功,最主要的因素就是他的心理战术高明,能够成功取得齐湣王的信任,并说服齐湣王攻宋,从而引起其他诸侯国一起攻齐。

苏秦为什么能成功呢?

经过商鞅变法后,秦国逐渐强大,到了秦惠公时期,秦国一家独大的局势已经形成,六国中任何一国都没有能力与秦国单独抗衡。

面对这种局势,六国只有改变策略才能继续存在下去,而秦国也只能相应地调整才能保持对六国的优势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个人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凭着三寸不烂之舌左右着天下大局,他就是苏秦。

苏秦是洛阳人,与大多数人一样,从小就有建功立业的梦想。年轻时到齐国从师,向鬼谷子学习纵横之术。

《史记》有记载,“东事师于齐,而习之于鬼谷先生。”

学成之后,苏秦周游列国多年却一事无成,最后狼狈不堪地回到家。之后,苏秦遭到兄弟、姐妹、嫂子、妻妾等人的嘲笑,认为他不务正业到处闯荡,还学什么演讲,结果钱没有挣到,把种田的本事都丢了。

整个家族成员对苏秦的冷落和漠视,强烈地刺激了他。苏秦决定发愤图强,于是找来《周书阴符》,昼夜专心研究。

《战国策》有记载,“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头悬梁,锥刺股”故事,其中“锥刺股”的典故就是出自于苏秦。这段故事在《史记》也有记载,虽然内容略有不同,但都描述他不得志的时候,连至亲都看不起他。

这些磨难对他有很大的影响,促进他更加执著地为仕途而奋斗。

苏秦学成之后,再次周游天下,第一站就是东周。但是周显王身边的人看不起苏秦,不喜欢他那一套,周显王也就不信任他,苏秦没办法,只得离开东周。

《史记》有记载,“显王左右素习知苏秦,皆少之,弗信。”

离开东周后,苏秦的第二站是秦国,这时候秦孝公已经去世,秦惠王刚刚车裂商鞅。尽管苏秦看好秦国,还游说秦惠王称帝,但是秦国刚杀了商鞅,讨厌那些游说之士,所以拒绝了他。

《史记》有记载,“方诛商鞅,疾辩士,弗用。”

被秦国拒绝后,苏秦来到赵国,这是他的第三站。此时赵肃侯任用他的弟弟公子成为相国,恰恰这位相国非常不欣赏苏秦的主张,苏秦只好离开赵国。

《史记》有记载,“秦阳君弗说之。”

离开赵国后,苏秦前往燕国,这是他的第四站。这一次苏秦提出“燕国与赵国联合,六国结成一个联盟,燕国必然无忧。”燕文侯认为很有道理,于是任命苏秦为相国。

《史记》有记载,“子必欲合从以安燕,寡人请以国之。”

自燕国之后,苏秦又成功说服了赵、韩、魏、齐、楚等五国,六国合纵成功。因此,苏秦做了合纵联盟的盟长,同时也担任六国的相国,风光一时无二。

当苏秦北上赵国,途径家乡洛阳时,沿途许多诸侯国都派出使者为他护送车马和后勤,其盛况可以媲美一国之君。周显王听说后相当惊恐,因为曾经得罪过苏秦,所以这一次派人出城三十里相迎。

《战国策》有记载,“郊迎三十里。”

特别是当年嫌弃苏秦的兄弟、妻子和嫂子,这一次都匍匐在地,侍候他吃饭,目光都不敢直视。苏秦不由地感叹人情冷暖,人穷了,父母都不认儿子;富贵了,连家人都害怕。

《战国策》有记载,“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

其实,不论是古代还是现代,不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这种现象都非常普遍,因为人性就是如此。既然我们无法避免,那只能自强不息,像苏秦一样“锥刺股”,这样才能更多的得到人情中的“暖”。

(参考文献:《史记》《战国策》)

苏秦能够成为六国的丞相,他有何过人之处?

春秋战国时期,各路诸侯厉兵秣马逐鹿中原,在这个时期能人辈出,我们熟知的有商鞅、白起、苏秦、张仪等等,但是能够拥有六国相印的唯独苏秦一人,为了对抗日益强大的秦国,苏秦游说六国采取“合纵”的策略,最终六国达成一致,均拜苏秦为丞相,总管“合纵”事宜,那么我们今天就来聊一聊,苏秦有何过人之处,能够让他身佩六国相印。

一、极致好学。

苏秦的祖辈以种田为生,父母都劝他老老实实做个农民,一辈子平平安安就好,但是他立志要成就一番事业,因此他读书很是勤奋,他只身前往齐国,拜了鬼谷子为师,鬼谷子看他态度诚恳,便将《太公阴符》这本书送给了他,得到此书之后,他欣喜若狂,常常读到废寝忘食,他就这样研读了一年又一年,他读书经常读到半夜,实在太困了,就拿锥子扎自己的大腿,久而久之,腿上早就千疮百孔了。热爱学习的有很多,但是又有几个人能够做到他这般好学?但正是他这番好学的劲头,最终帮助他成就了一番大事。

二、永不言败。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没有谁能够随随便便成功,苏秦也不例外,苏秦学成之后,便来到了周朝,虽然周朝已经没落,但是天子的威严还在,却没想到吃了个闭门羹,周朝直接对他置之不理。无奈,他又来到了秦国,此时的秦国,商鞅刚被处死不久,因此对于那些改革、游说之人很是反感。于是秦国也拒绝了他。在秦国碰了壁,他只好将目标放在六国,但是他的六国之行也不是一帆风顺的,燕王看他岌岌无名,便冷落了他,把他放在了一边,没有重用,最终在燕国隐忍了一年,才最终被燕王重用,面对失败,他从来没有说过放弃,也许这正是他成功的关键。

三、才华横溢。面对日益强大的秦国,他提出了“六国合纵”的策略,即六国联合共同抵抗秦国,在当时看来这是抵御秦国最好的办法,也正是由于这个计策让秦国十五年不敢轻易东出,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六国的灭亡,不得不说是非常的厉害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