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5-14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大家好,关于王安石为什么说明月何时照我还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今天我就来为大家分享一下关于明月当空照王安石全诗的相关知识,文章篇幅可能较长,还望大家耐心阅读,希望本篇文章对各位有所帮助!
意思:又一个春天到了,江南又呈现出一片绿色。我还是不能回家,明月什么时候能把我的思念带回家呢?表达的情感:远在他乡,思念故乡和亲人,渴望早日返回家乡的心情。
出自《泊船瓜洲》,是北宋文学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全诗不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而且在叙事上也富有情致,境界开阔,格调清新。
原文如下: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译文如下:
京口和瓜洲之间只隔着一条长江,钟山就隐没在几座山峦的后面。
和煦的春风又吹绿了大江南岸,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钟山下的家里。
扩展资料:
首句“京口瓜洲一水间”写了望中之景,诗人站在瓜洲渡口,放眼南望,看到了南边岸上的“京口”与“瓜洲”这么近,中间隔一条江水。“一水间”三字,形容舟行迅疾,顷刻就到。
次句“钟山只隔万重山”,以依恋的心情写他对钟山的回望,王安石于景祐四年(1037年)随父王益定居江宁,从此江宁便成了他的息肩之地,第一次罢相后即寓居江宁钟山。
“只隔”两字极言钟山之近在咫尺。把“万重山刀的间隔说得如此平常,反映了诗入对于钟山依恋之深;而事实上,钟山毕竟被“万重山”挡住了,因此诗人的视线转向了江岸。
第三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描绘了江岸美丽的春色,寄托了诗人浩荡的情思。
结句“明月何时照我还”,从时间上说,已是夜晚。诗人回望既久,不觉红日西沉,皓月初上。隔岸的景物虽然消失在朦胧的月色之中,而对钟山的依恋却愈益加深。他相信自己投老山林,终将有日,故结尾以设问句式表达了这一想法。
诗歌开篇写景,既兼具比兴,更通过夸张将空间的近与时间的久构成了有力的反差,直逼出末尾“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情感迸发,大有银瓶乍破之势。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泊船瓜洲
“还”的意思就是回去,归乡。古诗词当中向来喜欢用“明月”作为一种思念的意象,彼时的王安石已经经历了长期的政治挫折,即使当年满腔热血推崇新政,但是在一次次打击之后,被贬黜、归家乡,更何况年龄也愈发支撑不起自己的抱负。王安石多多少少是厌倦了官场,这次被召回京城,王安石的内心并没有太大的兴奋和喜悦,反而多了一丝对家乡安逸平凡生活的不舍。眼看着家乡就要消匿于崇山峻岭当中,王安石心中那份苦涩与忧愁席卷而来,这最后一句就是表达浓浓的思乡之情。
1.前路茫茫,或喜或悲无所知
“明月何时照我还”出自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整首诗是这样写的: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王安石被贬之后又再次被召回京城,所以在前往京城的过程中有感而发,做出了这首诗。这首诗中王安石的情感是十分复杂的,王安石一生都在致力于推动新政,但是每一次的满腔热血最后都被现实打败,政治道路走的磕磕绊绊,前后被罢黜宰相的位置两次。不得不说,王安石是对这次返京抱有希望的,因为他有未完成的使命,但是也是失望的,王安石无力回天,所以在抵达京城之后多次请求归乡。
人生起起伏伏,王安石曾经的坚定不移也逐渐因为年龄的增长开始动摇,毕竟这时他已经五十多岁,在经历了官场的纷乱之后,重返家乡,那种释然和轻松是得之不易的,王安石的内心厌倦了,他也乞求片刻的安稳。在双重的感情之下,王安石留下了这首诗。
2.思乡之情溢于言表
诚然,王安石的诗句中依旧可以找到那股想要再次重振旗鼓踏上官场的勇气,但是那扑面而来的思乡之情也是句句在意。最后一句“明月何时照我还”是全文感情的高潮,作者直抒胸臆,将自己这场远行的情感吐露。这里的“还”就是归还,回去的意思,而这还的就是家乡。彼时王安石还能够看到烟波浩渺的家乡的轮廓,想起了那种惬意和轻松,心中对前途茫然,思乡之情溢于言表。
王安石是在江宁(今江苏南京)长大的,对钟山有着深厚的感情。这首诗写於熙宁八年(1075)二月,正是王安石第二次拜相进京之时。
王安石是宋代著名的大诗人,也是政治家,“明月何时照我还”出自于王安石的诗歌《泊船瓜洲》,这里用“明月”而不是“太阳”的原因是因为古代月亮往往被寄托于思想等意象,比如唐代大诗人李白的《静夜思》中间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句话的意思是:明月啊,你什么时候可以照着我回到(对面江南的)故乡呢。
1、诗句出自《泊船瓜洲》,是北宋诗人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其中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千百年来一直为人所传颂。诗中“绿”字将无形的春风化为鲜明的形象,极其传神。
2、从字面上看,该诗是流露着对故乡的怀念之情,大有急欲飞舟渡江回家和亲人团聚的愿望,其实在字里行间也寓着他重返政治舞台、推行新政的强烈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