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落雁南渡中是哪个度(木落雁南度还是渡)

日期:2023-05-14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很多朋友对于木落雁南渡中是哪个度和木落雁南度还是渡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编来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早寒江上有怀》是“木落雁南渡”还是“木落雁南度”?

早寒江上有怀*

【唐】 孟浩然

木落雁南度①,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②,遥隔楚云端③。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④。

迷津欲有问⑤,平海夕漫漫⑥。

*选自《孟浩然集》

①木落:树木的叶子落下来。雁南度:大雁南飞。

②襄(xiāng)水曲:在汉水的转弯处。襄水,指汉水,流经孟浩然的家乡襄阳(现在属湖北)。曲,曲折转弯处。

③楚云端:长江中游一带云的尽头。

④天际:天边。

⑤迷津:迷失道路。津,渡口(在某些句子中津的解释是道路的意思)。

⑥平海夕漫漫:形容长江水势很大

树叶飘落大雁飞向南方,北风萧瑟江上分外寒冷。

我家在弯弯汉水转弯处,远望楚天云海迷迷茫茫。

思乡的眼泪在旅途流尽,看一叶孤帆在天边飘荡。

迷失道路问渡口在何处?茫茫江水在夕阳下流淌。

如何识记古诗文中的“度”与“渡”

在检查学生默写古诗文时,发现有些学生总是记错“度”和“渡”,据调查能写对的学生也是死记硬背的。这说明学生没有从根本上弄清这两个字的用法,以至于不能正确识记。

“度”和“渡”是古今字,先有“度”后有“渡”,在“渡”之前,凡是表示“过”的意思,一概用“度”。“渡”字出现后,“度”所承担的任务,一部分转给了“渡”字,其中“济”这一义项,由“渡”承担,这一意义上的区别,可以帮助识记古诗文中的“度”和“渡”。例:

①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

②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塞。(孟浩然《早塞江上有怀》)

③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木兰诗》)

④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李白《关山月》)

⑤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秦观《鹊桥仙》)

⑥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胃长林梢。(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⑦将登太行雪满山,欲渡黄河冰塞川。(李白《行路难》)

⑧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李白《渡荆门送别》)

⑨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诸葛亮《出师表》)

⑩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李清照《如梦令》)

以上几个例句中,“度”和“渡”都是“过”的意思,例句①至⑤不是过江过河与水无关皆用“度”,例句⑥至⑩有渡水之意皆用渡。例句⑤中之所以用“度”,应是古人已经有了一定的天文学知识,知道“银河”名虽为“河”其实无水,故用“度”。

按照上述方法,即使是没有学过的古诗文,也能分清该用“度”还是“渡”了。

举例如下:

①饮马(du)秋水,水寒风似刀。(王昌龄《塞下曲》)

②云霞出海曙,梅柳(du)江春(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③道遇水,定伯令鬼先(du)……定伯自(du)。(干宝《宋定伯捉鬼》)

例句①中(du)后接“秋水”故应填“渡”。

例句②意思是早春渡江而来,为新梅绿柳染上了一层淡绿,因“过”的是“江”,用“渡”。

例句③中宋定伯“过”的是“河”与水有关,也用“渡”。

④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du)(白居易《琵琶行》) 此句过的是时间,故应为“度”。

⑤边庭飘摇那可(du),绝域苍茫更何有!(高适《燕歌行》) ⑥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du)阴山。(王昌龄《出塞》)

例句⑤⑥中都与水无关,故应为“度”。

另外,指“停船处”,皆用“渡”。

①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韦应物《滁州西涧》)

②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王维《归篙山作》)

③渡头馀落日,墟里上孤烟。(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④高风汉阳渡,初日郢门山。(温庭筠《送人东游》)

(汉阳渡:古渡口名,在今湖北省汉阳,这两句诗写出了舟行迅疾,从汉阳出发很快就能抵达郢门山)

需要注意的是,现代汉语中,“度”和“渡”的用法与古诗词中有所不同。在现代汉语中,“度”和“渡”逐渐形成了这样的分工:“度”的对象是时间,如“度日如年”、“度假”等,“渡”的对象是空间,如“横渡长江”、“摆渡”、“渡过难关”。要区别二者之间的用法,有一个简单的方法:“度”是自然而然的,非度不可的,比如春节到了,你不想度也得度春节;而“渡”则须是主观努力,没有船就不能渡河。要“渡过难关”也得群策群力

《早寒有怀》诗中描述的是什么季节?为什么

一、写的是秋季,第一句就可看出来,“木落雁南度”:树叶飘落,大雁飞向南方,正是秋天的才有的景象。

二、扩展知识:

1、原诗欣赏:早寒江上有怀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2、作品简介:《早寒江上有怀》是唐代诗人孟浩然所作的一首怀乡思归的抒情诗。此诗以兴开首,借鸿雁南飞,引起客居思归之情;中间写望见孤帆远去,想到自己无法偕同的怅惘;最后写欲归不得的郁积之情。

本诗从萧索的秋景入手,写出客居异地时对家乡的无限思念,以及面对隐居与从政的抉择时的迷茫心情。诗人在异乡遥望故乡,深深地眷念襄阳、襄水,但故乡可望而不可及,只能垂下思乡之泪、遥看天际孤帆。这一种飘零之感只有羁旅中人才能深切地体会到。这首诗透露出作者长安碰壁之后的牢骚和惘然,思乡之情和写景之句浑然一体,深沉含蓄。全诗情景交融,言淡而意远。而发自内心对寒江的怀念之情,由此引发了首尾呼应。

3、作者简介: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本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被称为孟山人。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以隐士终身。曾隐居鹿门山,生了六子。年四十,游长安,应进士不第。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后为荆州从事,患疽卒。曾游历东南各地。诗与王维并称“王孟”。其诗清淡,长于写景,多反映山水田园和隐逸、行旅等内容,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有《孟浩然集》三卷,今编诗二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