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5-14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为什么喜欢苏轼的词,以及你喜欢苏轼的哪首诗为什么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在中国几乎没有人不知道苏轼这个人,充分说明了苏轼的魅力。苏轼是我最喜欢的一位古代文学家,苏轼是我的人生榜样,想到苏轼的事迹,读到苏轼的诗词就给我带来了很大的力量。苏轼的一生可以说是精彩的一生,苏轼的一生可以说是波澜壮阔的一生。苏轼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一直激励着很多人。苏轼为什么能够得到如此众多人的喜爱呢?苏轼为什么能够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呢?经过我的归纳总结,我认为具有这三个原因。我给大家好好地分析一下。
第一个原因:苏轼生长在一个好的家庭环境中。环境对一个人来说很重要,在一定程度上来说,能够决定一个人的一生。苏轼具有很好的基因,苏轼的老祖宗就很优秀。一般人可能不知道,苏轼的老祖宗苏味道在唐代的时候就是一位著名的文人,还当过唐朝的宰相,有一个成语就是苏味道发明的,就是“模棱两可”这个成语。苏东坡的祖父叫苏序,健壮而好酒,豪放而野逸,聪明而怪诞。当别人囤积白米时,他却以米换谷,使人不解。待到灾荒来临,开仓放谷,原来谷子可以保存多年不会腐烂,足见他足智多谋。苏序还乐善好施,经常做好事,得到了人们的喜爱。苏轼的父亲就是著名的苏洵,苏洵也很有文采,在唐宋散文八大家中占有一席之地。有这样的父亲所以能够教育出来苏轼、苏辙这样的儿子也是理所当然的了,我们也就没有必要大惊小怪了。
第二个原因:苏轼心中装着老百姓。苏轼是一位来自社会底层的人,对百姓的冷暖牵挂在心头。苏轼不管是在高高的朝堂还是处在江湖之远,他都一心一意的给老百姓办事。苏轼敢于仗义执言,只要是他看不惯的事情就要说出来。当王安石变法的时候,苏轼认为不合理,他就反对。苏轼在杭州为官的时候,疏通了杭州西湖,给后人留下了美丽的西湖。当人们游览美丽的西湖时,自然就会想起宋代苏轼的贡献。不管是什么样的岗位上,苏轼都发光发热,如同蜡烛一样照亮了别人。苏轼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是奉献自己的一生。
第三个原因:苏轼文采盖世,写下了大量优美的诗篇。苏轼是一位全才,文采了得,诗词意境深远,立意高深。苏轼的很多诗词人们都会背诵,比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多有气势呀,让人内心一下子就豁达了很多。苏轼是豪放词派的代表人物,还有他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更是为人们所熟知。苏轼就是这样的厉害,就是这样的才华横溢。苏轼还是一位著名的书画家,书法艺术了得,造诣很高。苏轼还是著名的政治家、美食家,苏轼在很多领域都是佼佼者,想不佩服他都难。我们普通人如果能够达到他的十分之一就很了不得了。
最喜欢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因为这是苏轼为数不多慷概激昂的诗词。
《江城子·密州出猎》
宋 ·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赏析
苏轼因此词有别于“柳七郎(柳永)风味”而颇为得意。他曾致书鲜于子骏表达这种自喜:“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
此词开篇“老夫聊发少年狂”,出手不凡。这首词通篇纵情放笔,气概豪迈,一个“狂”字贯穿全篇。接下去的四句写出猎的雄壮场面,表现了猎者威武豪迈的气概:词人左手牵黄犬,右臂驾苍鹰,好一副出猎的雄姿!
随从武士个个也是“锦帽貂裘”,打猎装束。千骑奔驰,腾空越野,好一幅壮观的出猎场面!为报全城士民盛意,词人也要像当年孙权射虎一样,一显身手。作者以少年英主孙权自比,更是显出东坡“狂”劲和豪兴来。
以上主要写“出猎”这一特殊场合下表现出来的词人举止神态之“狂”,下片更由实而虚,进一步写词人“少年狂”的胸怀,抒发由打猎激发起来的壮志豪情。“酒酣胸胆尚开张”,东坡为人本来就豪放不羁,再加上“酒酣”,就更加豪情洋溢了。
苏轼是我非常喜欢的一位诗人,对于他的很多生平事迹我都非常感兴趣,他好像不仅仅是一个诗人,我认为它更像一个智者,每一首诗,每一首词,都能体现出他的非凡心境。《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是我最喜欢的一首作品,这首作品虽然只是苏轼在野外碰到风雨后所写的一首词,但从这首词中,我能感到苏轼不一般的人生追求,他有超脱世俗的旷达,这种旷达是很多诗人无法比拟的。“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这句词讲的是我们不要注意那个雨声,尽管大胆的走吧。所以我喜欢这首诗表达的一种开朗和不怕困难。
苏轼在写这首词时他正好因为“乌台诗案”被贬到了黄州,当时的他可能让他人看起来非常狼狈,一贬再贬,但是苏轼却毫不在乎,哪怕野外面对风雨,他也豁然开朗。“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短短的几句字,让我不由得对苏轼非常的敬佩,在人生困境之时,他从来没有感受到悲痛,他相信人生的痛苦绝不是此,哪怕处于逆境当中,也可以活出自在人生。竹杖芒鞋轻胜马,这句的意思是生活非常的艰辛,充满了许多磨难,但是苏轼也不会放弃对于人生的希望。
即使是遭遇贬谪,即使在仕途中总是不顺,但是他有着泰然自若的生活态度,任凭风吹雨打,也要保持一种镇定和从容,这就是苏轼自己的人生感悟,他从来没有被政治上的不公而打败,即使他在经历着风吹雨打,但是逆境中还是充满了希望。这首词的背景虽然看起来没有那么的复杂,但是短短的几句话,却能让人感觉到雨过天晴的意味,哪怕现在处于风雨飘摇当中,但只要心中有希望,那么一切困难都微不足道。
苏轼的人生境界超脱了很多人,这些也是苏轼在经历很多磨难中所感悟出来的,他的心境也是如此,人生总会有一线希望的,总不能,永远活在悲苦当中。所以我非常喜欢《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这一首词,它会鼓励我,人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因为他诗词中所表达出的意境和对人生的认知、态度能够直抵我的内心,感染激励着我。
首先,苏轼不仅是“三苏”家族成员之一,也是“唐宋八大家族”之一。
他在“三苏”中成就最高,在“唐宋八大家族”中我最欣赏他的才华。他是一个罕见的全能型人才。他的诗、词、赋、散文都很有造诣,而且他擅长书法和绘画。他的散文和欧阳修被称为“欧苏”;诗歌和黄庭坚被称为苏煌,陆游是苏露;词和辛弃疾都被称为苏新;他的绘画开创了湖州画派。现存诗歌3900余首,代表作有《水调头·明月几时》、《念奴娇·赤壁怀旧》、《赤壁赋》等。
我为什么喜欢苏轼?
苏轼虽然才华横溢,但政治上并不成熟,后来被流放。苏轼的文人气质太重,经常得罪人,他不知道。他写诗取笑宰相王安石。不过,王安石很欣赏他的才华,并没有太在意他。否则他会死的。因此,王安石是一个政治家,他真的很宽宏大量。而苏轼骨子里的骄傲,就是让他又可爱又可恨。
然而,他的文人气质造就了一个活生生的苏轼,这也是他的人格魅力所在。因此,许多史学家都说,才华横溢的文人不适合当官。否则,没有好的结局。这确实是合理的。
我为什么喜欢苏轼?
我喜欢苏轼,不仅因为他的才华,更因为他有中国传统文人的精神。在文化传承的努力中,也牵挂着国家和人民。人生的跌宕起伏也让他体会到人生的真谛:“没有风雨,没有阳光!”生活,但如此!
但你能想到吗?苏轼的死是无理的,他是热死的!据史料记载,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朝廷特赦苏轼,准许他北上。苏轼回国途中中暑,于当年7月28日去世。
我为什么喜欢苏轼?
扩展阅读:
苏轼(1037年1月8日至1101年8月24日)名叫子湛,又称赫中、东坡居士,又称苏东坡、苏仙。汉族,北宋梅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著名作家、书法家、画家。
苏轼是宋代文学成就最高的代表人物,在诗歌、词、散文、书法、绘画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他的诗歌题材广泛,清新奔放,善于夸张,风格独特,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他的词是豪放派的代表,与辛弃疾并称“苏新”;散文作品丰富奔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宗师”之一。苏轼也擅长书法,是宋代四大流派之一。他擅长绘画,尤其是墨竹、奇石和枯树。有《东坡七机》、《东坡一传》、《东坡乐府》等。
苏轼在词的创作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就一种文体的发展而言,苏轼的历史贡献大于苏文、苏轼。继刘咏之后,苏轼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最终突破了“言客”的传统格局,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使词由音乐的附属品变为独立的抒情体,从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
苏轼的词学转型是基于他诗词合一的思想和“独立自主”的创作理念。
晚唐五代以来,词一直被视为一条“道”。刘咏虽然毕生致力于词的创作,促进了词体的发展,但未能提高词的文学地位。这项任务还有待苏轼去完成。首先,苏轼打破了“诗重词、理劣”的思想。他认为诗与词同源,同属一个整体。诗与词虽有外在形式上的差异,但其艺术本质和表现功能应是一致的。因此,他经常把诗比作词。因为他从文体观念上把词提升到与诗同等的地位,为词向诗体靠拢,实现词与诗的相互沟通与渗透提供了理论依据。
为了使词的审美情趣与诗歌同步,苏轼也对词的审美情趣进行了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