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5-14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来给大家分享为什么夷歌数处起渔樵,以及夷歌渔樵亡国之音对应的知识和见解,内容偏长,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你好
杜甫的《阁夜》写冬夜景色,有伤乱思乡之意.首联点明冬夜寒怆;颔联写夜中所闻所见;颈联写拂晓所闻;末联写极目武侯、白帝两庙而引出的感慨.
附:《阁 夜》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几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译文:
冬天到了,白天的时间就越来越短;
漫天的雪在这个寒冷的夜晚停住了.
天未明时,当地的驻军已开始活动起来,号角声起伏悲壮;
倒映在三峡水中的星影摇曳不定.
战乱的消息传来,千家万户哭声响彻四野;
渔人、樵夫们在好几个地方唱起了民歌.
(像)诸葛亮和公孙述这样的历史人物,(无论是贤还是愚)都终归黄土;
我眼前的这点寂寥(指郊游和亲人间的慰藉)又算得了什么呢.
背景:
这首七言律诗是杜甫于大历元年(766)冬寓居夔州西阁时所作,是诗人感时、伤乱、忆旧、思乡心情的真实写照.当时,蜀中发生了崔旰、郭英乂、杨子琳等军阀的连年混战,吐蕃也不断侵袭蜀地,加之杜甫好友郑虔、苏源明、李白、严武、高适等人相继亡故,所以杜甫深感寂寞悲哀.诗人流寓于荒僻的山城,面对峡江壮丽的夜景,听到悲壮的鼓角声,感慨万千.他由眼前的情景想到国家的战乱,由历史人物想到自己的境遇,力图在内心超越令人悲伤的现实.诗中虽有悲凉哀伤之情,却也有壮情和超然之意.“阁夜”,即西阁之夜.
作者简介:杜甫,人称杜子美(公元712—公元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盛唐大诗人,号称“诗圣”,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作“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一生写诗1500多首,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
满意请采纳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野哭”即乡野百姓的哭声。“战伐”指蜀地军阀混战的局面。“夷歌”指四川境内少数民族的歌谣。“起渔樵”即起于渔夫樵子之口。上句是说,听到征战的消息,就立即引起千家的恸哭,哭声传遍四野。诗人所描绘景象是多么凄惨。下句是说,渔夫樵子不时在夜深传来“ 夷歌”之声。
杜甫《阁夜》颈联;野哭几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野哭:战乱的消息传来,千家万户的哭声响彻四野。战伐:崔旰(gàn)之乱。
夷歌:指四川境内少数民族的歌谣。夷,指当地少数民族。
两句意思是,很多人因为战乱而家破人亡流落异乡,在野地里大哭。只有渔夫樵人唱着歌,悠闲自在地过自己的日子。这里表现出对渔樵生活的羡慕。
忠奸贤愚终好了,漫看诗书尽寂寥
———对“夷歌数处起渔樵”的几点思考
阁夜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霄。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此诗是大历元年冬杜子美寓居夔州西阁时所作。当时西川军阀混战,连年不息;土蕃也不断侵袭蜀地;加之杜甫的好友郑虔、李白、严武、高适等先后离世。感时忆旧写下此诗,抑郁沉痛可见一斑,现在就让我们逐一领略。
首联观阴阳变化,昼短夜长,叹光阴荏苒,时光易逝。尽管霜雪初歇,天气放晴,可是岁月逼人客居天涯,于这凄凉寒伧冬夜,不由感慨万千。
颔联“五更”承接上句“寒宵”,写天刚破晓的所见所闻:五更鼓角奏响,夔州战事吃紧。兵革未息、战争频仍,时局动荡,“三峡星河影动摇”恰恰是这种社会的折射和写照。三峡指即瞿塘峡、巫峡、西陵峡。夔州在瞿塘峡西口,为三峡的起点。雪后初晴,玉宇无尘,银河澄澈,群星闪烁,映照峡江,实为壮丽,然而,江流湍急,倒影摇曳,支离破碎,这种支离破碎不正是大唐江山也社稷的写照么?鲁迅说:“悲剧就是对美的毁灭,越美的东西被毁灭,悲剧性就越强。”大好河山,雄浑壮丽,浪荡乾坤,民生安详,这是多少士大夫的理想。
颈联“战伐”承“上句”鼓角”而来,沙场传来噩耗。引动千家恸哭,哭声响彻四野。可是,数处渔樵唱起夷歌,是无奈愤懑长歌当哭,还是以乐景写哀情,刻意找寻生命的讯息?是时代性与地方性相结合来抒发忧国忧民的政治理想,还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控诉?实在让人费解,后文在做探析。
尾联诗人极目远眺夔州郊外的武侯庙河白帝庙,引发无限感慨。卧龙指诸葛亮,“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卧龙先生是忠肝义胆,忧国忧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此之谓大忠大贤之人。而“跃马”指公孙述,化用了左思《蜀都赋》:“公孙跃马而称帝”,意指公孙述在西汉末年乘乱据蜀称帝。正所谓犯上作乱,十恶不赦之徒。忠也好,奸也罢,最后都化为一抔黄土。历史中贤愚同尽,现实中人事音书,也只能付之寂寥。
卢世榷认为此诗“意中言外,怆然有无穷之思”。而杜子美的言外意旨是什么?我们该如何去探究?
苏珊·朗格说“人们几乎可以对诗中的词语逐个去分析以探寻一种完美统一的,因而能够贯穿生动活泼的节奏及其基本情感与伴随情感的艺术形式的构成。”我们已经对全诗作了逐一分析,可是真正将全诗统一起来的到底是什么?这让我们不得不回到那句让我们费解的诗句————-“夷歌数处起渔樵”, 依据笔者愚见大概可以有如下理解:
其一,如陶道恕的理解:“野哭”富有时代感,是大唐当时社会的真实写照,安史之乱之后,军阀割据,战事频仍,百姓流离失所,民不聊生,野哭就是对战争的沉痛哭诉;“夷歌”具有地方性,四川少数民族的歌谣,当时,杜甫寓居夔州,当地山民在劳作时长期的歌谣应当不绝于耳。“艺术来源于生活”,对生活的关注和对现实的描摹,这是任何一位艺术家都应具备的能力。野哭和夷歌都是对现实的描绘,野哭关乎国事,夷歌关乎民情,足以见得诗人忧国忧民的政治理想,此乃士大夫之心,贤矣!
其二,就夷歌吟唱者渔樵诗歌意象而言,理解有些复杂。渔樵者,江上渔翁山间樵夫者也。
首先,取自本意渔翁和樵夫,他们代表的是底层百姓,他们三更灯火五更眠,夙兴夜寐、昼夜不息,然而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艰辛,还有时不时耳边响起的战鼓号角,烽火硝烟,那是马革裹尸、楼兰枯骨。夔州的百姓用自己的声音吟唱:“兴,百姓苦;亡,亦百姓苦。”长歌当哭,这是怎样的悲哀与沉恸。
再则,渔樵者可引申为藏匿于江上山林的隐士贤人 。“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渔父——三吕大夫屈原、“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直钩鱼”的江上隐士吕尚、“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的山间高人。“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他们都是隐士高人,貌似身在朝野,却心在朝廷。大好河山,满目疮痍,哀鸿遍野,生灵涂炭,怎叫人不痛心。哀怨和痛苦又算什么呢,压抑心中的无奈与愤懑,长歌当哭:“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歌声震天,响彻寰宇,却无人来赏!
其三:就夷歌本身内容而言,“夷歌”与前句的 “野哭”在音色、情感形成鲜明的对比。千家野哭,低沉哀怨,数处夷歌嘹亮欢快。尽管只是数处,但还是透露出战后仅存的生机,也许正是这一线生机,是匡复河山,救民水火的希望所在。
其四:还是就唱夷歌的百姓而言,如此战火纷飞、山河破碎之时,夔州渔樵还在唱着嘹亮欢快的夷歌,如此的愚昧麻木,引来作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愤怒。可是对于杜甫这样“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圣人来讲,是不可能如此轻贱他的百姓的。因此,此种解释最为不靠谱。
综上,“夷歌数处起渔樵”一句蕴藉丰富,意蕴悠远。一言蔽之: 忠奸贤愚终好了,漫看诗书尽寂寥。姚斯说:“读者本身便是一种历史的能动创造力量。文学作品历史生命如果没有接受者的能动的参与介入是不可想象的。因为,只有通过读者的阅读过程,作品才能进入一种连续变化的经验视野之中。”因此,子美是孤独的、是沉痛的、是愤怒的、是无奈的、又是绝望中后的满怀希望的,所以,那个时代他又是寂寥的,这样的杜子美让我们感怀良多,嘘唏长叹!最后,口占小诗一首作为对一代诗圣表示敬意:
读少陵野老《阁夜》有感
人生易老天难老,客居天涯霁寒宵。
江湖风云初乍起,沙场鼓角传噩耗。
渔樵不似千家苦,夷歌尤比野哭高。
忠奸贤愚终好了,漫看诗书尽寂寥。
OK,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