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夔为什么到扬州(姜夔眼中的扬州)

日期:2023-05-14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解答关于姜夔为什么到扬州这个问题的知识,还有对于姜夔眼中的扬州也是一样,很多人还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今天就让我来为大家分享这个问题,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扬州慢》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品读姜夔的这首词,你思绪会随着作者的情思而起伏,你闭目遐思之中,可以隐隐地望见:在一个雪后的清晨,正值风华年纪、西风瘦马布衣青衫的姜夔来到扬州,徘徊在竹西亭边,二十四桥下,希望寻找当年杜牧的踪迹,然而望见的却是满眼荒草废墟,因而悲从景生,哀从心起,缓缓行步中,惊叹“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姜夔这次路过扬州是初来,不是重到。所以他写“今日”的扬州可以根据所见所闻来实写,而写昔日的扬州只能根据有关前人诗句、传闻来虚写。“荠麦青青,二十四桥、冷月无声、废池乔木、清角吹寒”,都是用明笔实写当前的现状来表达作者的思想,使读者随着词人的足迹,似也进入那样一座景色凄清的荒城。而词中的用典之处,如“竹西佳处”、“春风十里”、“豆蔻词工”、“青楼梦好”,则是用暗笔虚线写当年的投影,使读者神驰 “杜郎俊赏”,似又回到那样一个风光旖旎的”名都”。这样,虚实交错,明暗相间,形成了今与昔的对比。词中:“在今日荠麦弥望,池废城荒的背后,有昔日珠帘十里的陈迹;在今日空城吹角、冷月映波的背后,有昔日玉人吹箫的余响。后者见于前者,无异于如影随形;而前者见于后者,则赖其衬映而加重悲怆色彩。就词人而言,正是这眼的前今与心中的昔两相比照,唤起其山河残破隐痛、国势衰危的担忧,可为言微旨远一唱三叹的伤时衰世之音。 用今昔对比的反衬手法来写景抒情,在这阕词中是比较突出的。上片用昔日的名都来反衬今日的“空城”;以昔日的“春风十里扬州路”来反衬今日的一片荒景象—“尽荠麦青青”。下片以昔日的“杜郎俊赏”、“豆蔻词工”、“青楼梦好”等风月繁华,来反衬今日的风流云散、对景难排和和深情难赋。以昔时二十四桥明月夜的乐景,反衬今日“波心荡、冷月无声”的哀景。“波心荡、冷月无声”的艺术描写,是非常精细的特写镜头。二十四桥仍在,明月夜也仍有,但“玉人吹箫”的风月繁华已荡然无存了。词人用桥下“波心荡”的动,来映衬“冷月无声”的静。“波心荡”是俯视之景,“冷月无声”本来是仰观之景,但映入水中,又成为俯视之景,与桥下荡漾的水波合成一个画面,从这个画境中,似乎可以看到词人低首沉吟的形象。总之,写昔日的繁华,正是为了表现今日之萧条。是啊,即使杜牧活到此时,也会被眼前景象惊呆,大诗人再也不会有“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的意兴了。扬州破败了,破败在荒淫无能的南宋小朝庭手中,破败在一大群贪生怕死的文官武将手里,布衣青衫的姜夔来此,为她唱一首挽歌。他没有杜牧的依红偎翠,春眠不晓,他匆匆地来,又匆匆地走了,在斜阳陌巷中,留下了瘦马枯缰的长长身影,留下他这首《扬州慢》。

宋词姜夔扬州慢

《扬州慢·淮左名都》是宋代词人姜夔的代表作,原文如下:

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译文

淳熙年丙申月冬至这天,我经过扬州。夜雪初晴,放眼望去,遍地是荠草和麦子。进入扬州,一片萧条,河水碧绿凄冷,天色渐晚,城中吹响凄凉的号角。我内心悲凉,感慨今昔的变化,于是自创了这支曲子。千岩老人认为这首词有《黍离》的悲凉境界。

扬州是著名的大都,在竹西亭美好的住处,解下马鞍短暂停留,这是最初的路程。过去是十里春风一派繁荣景色,而如今看到却长满荠麦叶草一片青青。自从金兵进犯长江回去以后,荒废了池苑,伐去了乔木,至今还讨厌说起旧日用兵。天气渐渐进入黄昏,凄凉的号角吹起了冷寒,这都是在劫后的扬州城。

杜牧有卓越的鉴赏,料想今天,重来此地也一定吃惊。即使“豆蔻”词语精工,青楼美梦的诗意很好,也困难表达出深厚的感情。二十四桥仍然还在,却桥下江中的波浪浩荡,凄冷的月色,处处寂静无声。怀念桥边的红芍药,可每一年知道它替什么人开花繁生!

赏析

姜夔在这首词里用了他常用的小序。小序的好处就在于交代写作的缘由和写作的背景。而这首小序则更明确地交代了这首词的写作时间、地点、原因、内容、和主旨。让人更好地、更深入地了解词人写作此词时的心理情怀。

全词分为上下两阕。两阕的写作手法都是运用一种鲜明对比,用昔日扬州城的繁荣兴盛景象对比现时扬州城的凋残破败惨状,写出了战争带给了扬州城万劫不复的灾难。

全词的基调都笼罩在一种悲凉凄怆的氛围中。无论是词人所见到的“荠麦青青”、“废池乔木”还是在黄昏里听到的“号角”和“空城”还是词人自身所想到的杜牧“难赋深情”和不知亡国恨的“桥边红药”,都是一种悲剧的写照。

创作背景

此词作于宋孝宗淳熙三年,作者二十余岁。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金主完颜亮南侵,江淮军败,中外震骇。完颜亮不久在瓜州为其臣下所杀。根据此前小序所说,淳熙三年,姜夔因路过扬州,目睹了战争洗劫后扬州的萧条景象,抚今追昔,悲叹今日的荒凉,追忆昔日的繁华,发为吟咏,以寄托对扬州昔日繁华的怀念和对今日山河破的哀思。

姜夔,南宋文学家、音乐家。少年孤贫,屡试不第,终生未仕,一生转徙江湖,靠卖字和朋友接济为生。他多才多艺,精通音律,能自度曲,其词格律严密。其作品素以空灵含蓄著称,有《白石道人歌曲》等。姜夔对诗词、散文、书法、音乐,无不精善,是继苏轼之后又一难得的艺术全才。

姜夔的哪首词提到扬州的?他提到的古扬州的别名和风景有哪些?

是 《扬州慢·淮左名都》 在诗人眼中,扬州风景美轮美奂。徐凝说"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他觉得扬州的明月最是美丽。而杜牧说"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他觉得扬州是一位温婉俏丽,绝色无双的女子,没有人比得上她。

扬州风景最美的地方,在十里长街。这里舞台歌榭,美女如云。不过,纵然有这么多的佳丽,但诗人把最高的殊荣,给了他赠别的那位少女,称其是“卷上珠帘总不如”,用最通俗的话说,这条长街上,你是第一。

这位少女能否当得上花魁之誉,早已无可察考,不过,借助杜牧的描绘,后人除了对红衣翠袖佳人的欣赏,更多被逗引而起的,则是对大唐盛世华年的追忆。譬如姜夔,譬如他笔下的那首《扬州慢·淮左名都》: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姜夔写这首词时大概20多岁,那一年他经过扬州,满目萧条,想到扬州昔日的繁华,抚今追昔,感慨万千,于是便有了这首词。这应该算是宋词里最经典的一首《扬州慢》,惊艳千古,愁得令人心碎。

这首词的正文之前,还有个小序: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在这则小序里,词人交代了时间——1176年,冬至,地点——维扬,也就是扬州。序中所提到的“千岩老人”是南宋诗人萧德藻,杨万里在《淳熙荐士录》把他称为第13人,曾盛赞其“文学甚古,气节甚高”。他曾教导姜夔学诗,又将侄女儿许配与他,两人关系甚笃。萧德藻读了这首词后,觉得甚是凄凉,有“黍离之悲”。

词的上阕写扬州城的残破、凄凉景象。词一开头就点明作者的行踪,他来到早有美名的扬州,下马稍驻,本来是想在扬州好好游赏一番的,但触目所见却叫诗人大失所望

他在杜牧所称赏的“春风十里扬州路”上,所见的不是昔时的繁华景象,而是满眼 “荠麦青青”,“废池乔木”;入夜后听到的不是欢歌笑语,而是 “清角吹寒”,整个扬州成了一座残破不堪的 “空城”。

是怎么回事呢?是 “胡马窥江”所带来的!金兵的多次入侵和掠夺,把一座闻名天下的 “名都”,糟踏得面目全非。这些文字描写的虽然只是作者耳目所及的实景,却深刻逼真地揭露了金兵的残暴行径。

下阕写词人在扬州的心情和感慨。词人不直言自己的感受,而说“杜郎俊赏”,“重到须惊”,以杜牧之欣赏力和表现力,料他今日重来,也会对扬州的破败景象感到震惊。

“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杜牧才华横溢,写过为人传诵的描写扬州的词句,即使是他这样的妙笔也难以表达此刻的忧伤心境。两次跌宕,极言扬州的今昔变化对词人的触动之深。起落跳宕的形式,与感情的起伏不平和谐一致。

“二十四桥仍在”,“念桥边红药”,词人选取了二十四桥、芍药这两种代表扬州昔日繁华特点的事物来写。“二十四桥仍在”,只是昔日那旖旎迷人的风光不见了,只剩下清冷的月光在水波中无声地荡漾。这甲天下的芍药花又开了,可是却再没有人来“交口称说”,再没有人来插戴了。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这也是“庭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岑参《山房春事》)了。借眼前景物渲染物是人非的感伤情绪。

这里的“仍”、“念”二字,包含着词人对往昔的留恋向往、对现实的悲伤惋惜之情。用冷月无声、芍药自开的无情,反衬出人的多情。表达了词人感时伤世的忧郁情怀。“波心荡”既是写水波荡漾,又是写词人心情的动荡不安;处处情景交融

整首《扬州慢》,从序言到结尾,感情基调都显得凄怆而寂寥,作者通过虚实结合的方法,虚写昔日扬州繁华,实写如今战乱下的凋败残破,来进行了一个对比,使得其凄凉哀伤之情更加的鲜明,直击人心。我们不是一直有一句话说“世上最残忍和令人感到的痛苦的事,莫过于把最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你看。”昔日的扬州越美,诗人心中的痛苦就越深。甚至每一个景色,都能勾起诗人心中的哀情。全文用词绝美,惊艳千古,却愁得令人心碎,这样的词读来令人口齿留香,又无限伤感。

惊艳宋词——姜夔

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姜夔 (1154-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省鄱阳县)人。南宋文学家、音乐家、书法家。

姜夔少年家贫,才高孤傲,然而屡试不第,终生未仕,一生流离江湖。精通音律,擅长书法,词作飘逸空灵,格调清高,为一难得的艺术全才。 有流传下来的小楷作品,工整清丽,法度谨严,堪比《灵飞经》。

姜夔还是一大帅哥,“望之若神仙中人“。

《扬州慢》是姜夔的成名作。姜夔出道不顺,仕途多桀,于是辗转江湖,来到扬州。扬州自古繁华,当时扬州却因为战乱满目疮痍,烟花之地不复当年景象。

小序写作者经过扬州,雪后初晴的情境,城外荠麦弥望,城内萧条凄凉,暮色中,号角悲鸣,作者感慨万千,悲不自胜,乃作此曲《扬州慢》。

从小序到整首词,都是凄凉肃杀的感觉,经过今昔对比,繁华衰落,作者的心情也是悲凉的,春风十里扬州路,如今是“清角吹寒,都在空城”,遍卷珠帘的秦楼楚馆所剩无几,杜牧风流俊赏,豆蔻词工,此时再来,恐怕也该惊讶叹息,旧梦难圆,深情难赋了。

当年的“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还剩下什么?二十四桥犹在,冷月无声,桥边红药,无主自开,空余”年年岁岁花相似“之惆怅。

这首词情景交融,感慨今昔,悲凉难耐,所以“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姜夔为什么要写《扬州慢》?

【借用内容体现了作者对今日扬州城冷落的痛心,也揭露了金兵的残忍,暗讽了当局的无能。】

回答完毕。以下是附带内容。

姜夔《扬州慢》解读

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余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丙申,淳熙三年的天干地支,即1176年,冬至那天,当天夜里下了雪,到天亮时分,刚刚停止,一“夜”字一“初”字,可以知道“予过维扬”是在清晨。看到满野的荠麦,荠麦兴许长得很高了,若是刚破土则被大雪覆盖了。这是扬州城外看到的,与以前的春风十里的热闹繁华相比,如今冷清荒凉了。然后是进入城中,看到到处都萧条冷落,只有寒冷的水泛出碧绿的色彩在那荡漾。这里有一个疑问,既然前面写了夜里下大雪,怎么这里的水还能泛出碧绿而不结冰呢?这里用一个词“萧条”来写城中景象,用水泛出寒意,空自碧绿来渲染城的荒凉。我们由此可以想象到城中行人的稀少,各个店铺约莫是关门,约莫是门可罗雀,生意的冷淡,以前那种“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繁华昌盛在也看不到了。接着是“暮色渐起,戍角悲吟”,写到了暮色,说明词人已经从破晓开始,看了一整天了。现在是傍晚时分,只听到戍守的号角四起,发出悲凉的鸣叫。这里写出了战争气氛仍在,一座繁华的商业城市,入夜不是华灯璀璨,笙歌四起,响起的却是悲凉的戍守的号角声,那种战争的紧张,血腥气味似乎又在空气中弥漫开来。所以让我怆然,伤心不已。对比往昔,更始悲从中来,感慨万千,因而特地为扬州谱写了一支新曲子,叫《扬州慢》,并自己填词,歌咏起来。姜夔可是个原创型歌手,能自度曲填词歌唱。虽然现在这支曲子的谱调不能感受了,但我们可以大概猜测到其风格的悲凉伤感。作者唱给他的老师千岩老人听,千岩老人也很伤感,很赞赏自己学生的才华,讲了句很鼓励的话,将它跟《诗经》的《黍离》篇相提并论。而姜夔把老师鼓励的话写在序言里,却显出对自己创作的不自谦了。成了自我标榜,着实可笑。)

1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住初程。(直言之为:到了扬州,要找旅店歇脚住宿。词人表达这层意思的时候,不直接说,到了扬州,而用个方位词,淮左,用赞扬的口吻,名都,又用上扬州郊外的一处胜景“竹西”亭子,用“佳处”来指代扬州。一“名”一“佳”,对扬州的赞美溢于言表。这里给我们填词作诗提供了一种手法,就是不直接点名是什么对象,而选取其中一个跟它有关的事物来代替,这一事物本身的字眼必须是雅致的,这样以来,虽然增加了理解的障碍,表达上绕了弯弯,但给读者的体验会有曲径通幽的效果。这可以叫做曲笔吧。当然,这个代替对象的选用也不是随便来的,姜夔这里是选用了杜牧《题扬州禅智寺》“谁知竹西处,歌吹是扬州”,这也是江西诗派的无字无来历的影响吧。粤教版教材于“解鞍少住初程”后标点为逗号,似应作句才对)。

2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序言没有点明春风十里,只写荠麦弥望,初看还以为庄稼长势良好,看不出什么荒凉冷落。而这里点明春风十里,以前是舞榭歌台,游人如织的,现在只有绿油油的荠麦,其对比之强烈可想而知。)

3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用一个“窥江”,字面上好象轻松,只是窥探一下,当实际上是金人对长江流域的烧杀抢掠,造成了处处城池荒废,生灵涂炭,连那乔木都厌恶了金人的所作所为。下句的“犹厌言兵”的主语,一般补充为老百姓,其实理解为“废池乔木”也可以,连荒废的城池被焚的树木都厌恶在说到金兵,老百姓的感受就可想而知。一个“厌”字,蕴涵了百姓无尽的厌恶愤怒和悲伤。)

4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这里再次写到序言中的黄昏景象,用悲凉的号角来渲染紧张凄凉的氛围,而一个“空”字,写出了城的萧条残败,这个“空”正是序言里的“萧条”。这里的一个“都”字,很容易让人产生两种理解,一为全的意思,那悲凉的号角声,全在空落落的城中响起。一为都会,就是都会还叫以前的都会,但已经是座空城了。词典多取第一中解释,都,表示全部包括在内。)

1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下片用了杜牧典故写了一半内容。前片用化用了杜牧的诗句。看看姜夔如何用杜郎故事。用一“俊赏”显得很特别,是一用常见词语的陌生化组接,俊,英俊,引申为善于,特别。俊赏,特别善于欣赏品味,有卓越的鉴赏能力。这是姜夔独创的词语了。算,推测;料想的意思。用了假设手法来写,杜牧如果在今天重来,应该非常惊诧了。即使他那么有才华,也难写出内心深深的感情了。为什么?太伤心。这里又用了杜牧两首诗的词句,《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谴怀》“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悻名。”运用假设杜牧会惊诧,伤心到写不出内心感情来突出扬州城于往昔相比的破败与荒凉。应该说,这也是曲笔,是发挥了想象,运用了典故的曲笔。这一处,启发学生深入,可以提出为什么杜牧那么有才华的一个诗人,却难写出内心的情感?引导学生领会其伤感,进而体会姜夔这么写的用意。)

2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又选取扬州城中的景色来渲染,二十四桥仍然存在,只是波光在荡漾着,清冷的月光非常沉寂,没有声音。这里字面下隐藏着过去多少游人在桥边赏月,桥下的水上荡舟,欢声笑语,喧闹异常,而如今,一切都没有了,只有波光在冷月下孤寂的荡漾着。这么写也是为了突出城池的冷落萧条的。)

3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念,惦记着。想到那二十四桥边艳丽鲜红的芍药啊,你开在这里一年一年,是为谁而生呢?这里隐藏了这样的信息:往昔有多少人来桥上赏花啊,那芍药的艳丽芬芳曾获得了多少的赞美与留恋,而芍药又见证了多少温馨甜蜜的故事呢,可现在,冷冷清清,没有人会来观赏它了,芍药也不知为谁而开。往昔艳丽的花朵,成了荒芜空城的刺眼色彩。这么写也是为了烘托渲染扬州城的萧条衰败。

总评:此词的关键是渲染扬州城在金兵掳掠后的萧条残败冷落荒芜。主要通过景物的渲染来突出这一主题,写到了城外的荠麦,写到了城中黄昏时的悲凉号角,写了百姓对战争厌恶的情感,写到了城内的二十四桥,桥边的红药,还假设杜牧回生重游的惊诧与悲痛,借用这些内容体现了作者对今日扬州城冷落的痛心,也揭露了金兵的残忍,暗讽了当局的无能。

姜夔《扬州慢》鉴赏

姜夔《扬州慢》原文:

淳熙丙申正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附注释:

⑴此调为姜夔自度曲,后人多用以抒发怀古之思。又名《郎州慢》,上下阕,九十八字,平韵。

⑵淳熙丙申:淳熙三年(1176)。至日:冬至。

⑶维扬:即扬州。

⑷荠麦:荠菜和麦子。弥望:满眼。

⑸戍角:军中号角。

⑹千岩老人:南宋诗人萧德藻,字东夫,自号千岩老人。姜夔曾跟他学诗,又是他的侄女婿。《黍离》:《诗经·王风》篇名。周平王东迁后,周大夫经过西周故都见“宗室宫庙,尽为禾黍”,遂赋《黍离》诗志哀。后世即用“黍离”来表示亡国之痛。 ⑺淮左:淮东。扬州是宋代淮南东路的首府,故称“淮左名都”。

⑻竹西佳处:杜牧《题扬州禅智寺》诗:“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宋人于此筑竹西亭。这里指扬州。

⑼春风十里:杜牧《赠别》诗:“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这里用以借指扬州。

⑽胡马窥江:指1161年金主完颜亮南侵,攻破扬州,直抵长江边的瓜洲渡,到淳熙三年姜夔过扬州已十六年

⑾废池:废毁的池台。乔木:残存的古树。二者都是乱后余物,表明城中荒芜,人烟萧条。

⑿渐:向,到。清角:凄清的号角声。

⒀杜郎:杜牧。唐文宗大和七年到九年,杜牧在扬州任淮南节度使掌书记。俊赏:俊逸清赏。钟嵘《诗品序》:“近彭城刘士章,俊赏才士。”

⒁豆蔻:形容少女美艳。豆蔻词工:杜牧《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⒂青楼:妓院。青楼梦好:杜牧《遣怀》诗:“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⒃二十四桥: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诗:“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二十四桥,有二说:一说唐时扬州城内有桥二十四座,皆为可纪之名胜。 见沈括《梦溪笔谈·补笔谈》。一说专指扬州西郊的吴家砖桥(一名红药桥)。“因古之二十四美人吹箫于此,故名。”见《扬州画舫录》

⒄红药:芍药。

姜夔《扬州慢》鉴赏一:

这首词写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冬至日,词前的小序对写作时间、地点及写作动因均作了交待。姜夔因路过扬州,目睹了战争洗劫后扬州的萧条景象,抚今追昔,悲叹今日的荒凉,追忆昔日的繁华,发为吟咏,以寄托对扬州昔日繁华的怀念和对今日山河破的哀思。白石到达扬州之时,离金主完颜亮南犯只有十五年,当时作者只有二十几岁。这首震今烁古的名篇一出,就被他的叔岳萧德藻(即千岩老人)称为有“黍离之悲”。《诗经。五风。黍离》篇写的是周平王东迁之后,故宫恙浮,长满禾黍,诗人见此,悼念故园,不忍离去。

这首词充分体现了作者认为的诗歌要“含蓄”和“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白石道人诗说》)的主张,也是历代词人抒发“黍离之悲”而富有余味的罕有佳作。词人“解鞍少驻”的扬州,位于淮水之南,是历史上令人神往的“名都”,“竹西佳处”是从杜牧《题扬州禅智寺》“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化出。竹西,亭名,在扬州东蜀岗上禅智寺前,风光优美。

但经过金兵铁蹄蹂躏之后,如今是满目羔坞了。经过“胡马”破坏后的残痕,到处可见,词人用“以少总多”的手法,只摄取了两个镜头:“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和满城的“废池乔木”。“荠麦青青”使人联想到古代诗人反复咏叹的“彼黍离离”的诗句,并从“青青”所特有的一种凄艳色彩,增加青山故国之情。“废池”极见蹂躏之深,“乔木”寄托故园之恋。

这种景物所引起的意绪,就是“犹厌言兵”。清人陈廷焯特别欣赏这段描写,他说:“写兵燹后情景逼真。‘犹厌言兵’四字,包括无限伤乱语,他人累千百言,赤无此韵味。”(《白雨斋词话》卷二)这里,作者使用了拟人化的手法,连“废池乔木”都在痛恨金人发动的这场不义战争,物犹如此,何况于人!这在美学上也是一种移情作用。

上片的结尾三句:“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却又转换了一个画面,由所见转写所闻,气氛的渲染也更加浓烈。当日落黄昏之时,悠然而起的清角之声,打破了黄昏的沉寂,这是用音响来衬托寂静更增萧条的意绪。“清角吹寒”四字,“寒”字下得很妙,寒意本来是天气给人的触觉感受,但作者不言天寒,而说“吹寒”,把角声的凄清与天气的寒冷联系在一起,把产生寒的自然方面的原因抽去,突出人为的感情色彩,似乎是角声把寒意吹散在这座空城里。

听觉所闻是清角悲吟,触觉所感是寒气逼人,再联系视觉所见的“荠麦青青”与“废池乔木”,这一切交织在一起,一切景物在空间上来说都统一在这座“空城”里,“都在”二字,使一切景物联系在一起。着一“空”字,化景物为情思,把景中情与情中景融为一体,写出了为金兵破坏后留下这一座空城所引起的愤慨;写出了对宋王朝不思恢复,竟然把这一个名城轻轻断送的痛心;也写出了宋王朝就凭这样一座“空城”防边,如何不引起人们的忧心忡忡,哀深恨彻。

用今昔对比的反衬手法来写景抒情,是这首词的特色之一。上片用昔日的“名都”来反衬今日的“空城”;以昔日的`“春风十里扬州路”(杜牧《赠别》)来反衬今日的一片荒凉景象——“尽荠麦青青”。下片以昔日的“杜郎俊赏”、“豆蔻词工”、“青楼梦好”等风流繁华,来反衬今日的风流云散、对景难排和深情难赋。以昔时“二十四桥明月夜”(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的乐章,反衬今日“波心荡、冷月无声”的哀景。下片写杜牧情事,主要目的不在于评论和怀念杜牧,而是通过“化实为虚”的手法,点明这样一种“情思”:即使杜牧的风流俊赏,“豆蔻词工”,可是如果他而今重到扬州的话,也定然会惊讶河山之异了。借“杜郎”史实,逗出和反衬“难赋”之苦。“波心荡、冷月无声”的艺术描写,是非常精细的特写镜头。二十四桥仍在,明月夜也仍有,但“玉人吹箫”的风月繁华已不复存在了。词人用桥下“波心荡”的动,来映衬“冷月无声”的静。“波心荡”是俯视之景,“冷月无声”本来是仰观之景,但映入水中,又成为俯视之景,与桥下荡漾的水波合成一个画面,从这个画境中,似乎可以看到词人低首沉吟的形象。总之,写昔日的繁华,正是为了表现今日之萧条。

善于化用前人的诗境入词,用虚拟的手法,使其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余音缭绕,余味不尽,也是这首词的特色之一。《扬州慢》大量化用杜牧的诗句与诗境(有四处之多),又点出杜郎的风流俊赏,把杜牧的诗境,融入自己的词境。

姜夔《扬州慢》鉴赏二:

尽管姜夔一生以游士终老,但白石词并不仅仅是游士生涯的反映,展现在他笔下的是折射出多种光色的情感世界。诚然,由于生活道路和审美情趣的制约,较之辛词,姜词的题材较为狭窄,对现实的反映也略显淡漠。但他并不是一位不问时事的世外野老。姜夔身历高、孝、光、宁四朝,其青壮年正当宋金媾和之际,朝廷内外,文恬武嬉,将恢复大计置于度外。姜夔也曾因此而痛心疾首,深致慨叹。淳熙二年,他客游扬州时便有感于这座历史名城的凋敝和荒凉,而自度此曲,抒写黍离之悲。在作年可考的姜夔词中,这是最早的一首。上片由“名都”、“佳处”起笔,却以“空城”作结,其今昔盛衰之感昭然若揭。“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虚处传神,城池荒芜、人烟稀少、屋宇倾颓的凄凉情景不言自明,这与杜甫的“城春草木深”(《春望》)用笔相若。“春风十里”,并非实指一路春风拂面,而是化用杜牧诗意,使作者联想当年楼阁参差、珠帘掩映的盛况,反照今日的衰败景象。“胡马窥江”二句写金兵的劫掠虽然早已成为过去,而“废池乔木”犹以谈论战事为厌,可知当年带来的战祸兵燹有多么酷烈!陈廷焯《白雨齐词话》认为:“‘犹厌言兵’四字,包括无限伤乱语,他人累千百言,亦无此韵味。”姜词以韵味胜,其佳处即在于淡语不淡,其中的韵味反倒是某些浓至之语所不及的。“清角”二句,不仅益增寂凄,而且包含几多曲折:下有同仇敌忾之心,而上无抗金北伐之意,这样,清泠的号角声便只能徒然震响在兵燹之余的空城。词的下片,作者进一步从怀古中展开联想:晚唐诗人杜牧的扬州诗历来脍炙人中,但如果他重临此地,必定再也吟不出深情缱绻的诗句,因为眼下只有一弯冷月、一泓寒水与他倘佯过的二十四桥相伴;桥边的芍药花虽然风姿依旧,却是无主自开,不免落寞。尤其“二十四桥”二句,愈工致,愈惨淡,可谓动魄惊心。萧德藻认为此词“有黍离之悲”,的确深中肯綮

姜夔《扬州慢》鉴赏三:

扬州自隋唐以来,即处于大运河和长江航运的枢纽地位,也是对外贸易港口之一,商业发达,市肆繁华。唐末著名诗人杜牧曾为淮南节度府掌书记,淮南道的治所设在扬州。他在这里写的关于扬州的诗篇,给姜夔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宋朝在这一带设淮南东路和淮南西路,扬州是淮南东路的治所。南宋建炎三年(1129),金兵大举南侵,攻破扬州、建康(今南京)、临安(今杭州)等城,烧杀掳掠,此后仍然不断地发动对南宋的进攻。绍兴三十一年(1161),隆兴二年(1164),金兵又大举进犯淮南地区,烽火连年,扬州自然受到影响。淳熙三年(1176)冬至这一天,在一场大雪之后,姜夔路过扬州。他说:“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繁华的城市已变为一片断井颓垣。姜夔看到山河残破,不禁产生了《诗经·黍离》所反映的情感。他自比为周代的大夫,在西周颠覆之后,看见宗庙宫室的废墟上长满了庄稼,心里感到悲痛。

姜夔在小序中说:“予怀怆然,感慨今昔”。今,指眼前的扬州;昔,指杜牧笔下的扬州。姜夔用对比、衬托的方法,描绘出扬州的荒凉景象。扬州,唐城有两部分:子城(即内城)是官署区,在蜀岗上;罗城(即外城)是住宅区和商业区,在蜀岗下。两城毗连。杜牧《扬州》诗说:“街垂于步柳,霞映两重城。天碧台阁丽,风凉歌管清。”《题扬州禅智寺》诗说:“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又《赠别》诗说:“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这座富庶的城市,楼阁林立,丝管纷纷,但到姜夔前来游历时已经面目全非。上阕说:“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淮左,指淮南东路。竹西,指竹西亭,在蜀岗上禅智寺附近。词中首先指出扬州是淮南的著名都城,而竹西亭又是景色宜人的去处,衬托出姜夔在开始的旅程中驻马暂停,本来是抱着很大的希望来观赏古城的。但实际情况却是:“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当年垂柳夹道、春风弥漫的十里街衢,如今却是一片自生的荠菜和野麦,青色无限。这又衬托出,这里的居民大都在战乱中死亡或逃散,几乎看不到人们活动的迹象。

这是什么缘故呢?“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胡马”,指金朝的骑兵。“窥江”,指两次打到长江北岸。从此以后,扬州也只剩下荒废的池塘和高耸的古树,而劫后幸存的人们至今感到愤恨,不愿再提起这种残暴的战争。姜夔有这样的体验;凡是有创钜痛甚的经历的人,常常不愿意提起这种经历,因为怕引起痛苦的回忆,自己的心灵重新受到一次折磨。“犹厌言兵”,表示对这种战争的极端憎恶,这一句话刻划出创钜痛深的人们的复杂心理状态。至此,我们也才知道扬州还有幸存的居民,当姜夔和他们谈话时,他们作出了上述痛苦的表情。景况如此萧条,而暮色又悄悄降临。“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清角,指发音凄凉的号角。戍楼上号角吹出的使人感到阵阵寒意的声浪,震荡着空城。号角的声音更显出这座空城的可怕的寂静。作者的痛苦心情层层增添,达到了高潮。

下阕说:“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杜郎即指杜牧。姜夔认为他具有极高的鉴赏能力和写作技巧。但料想他如今重来,看到古城的沧桑变化,也必定大吃一惊。这几句衬托出,扬州所遭受的破坏远远超出姜夔的意料,因而在精神上受到强烈刺激,心潮起伏,难以平静下来。“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上引杜牧《赠别》诗中有“豆蔻梢头二月初”之语,以初春枝头的豆蔻花比喻美丽的少女。杜牧的另一首《遣怀》诗说:“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青楼,指妓馆。杜牧的这两首诗是写他在扬州的荒唐生活的。现在有些词学家指出,姜夔在这里所说的“豆蔻词工,青楼梦好”,是指杜牧的才华和作诗的表达能力而言。姜夔对这时复杂的情感,自己认为已经不能表达了,即使杜牧重来,也难以为他表达出来。姜夔虽然没有亲身经历这场灾难,但心情同样是创钜痛深的。夜晚,姜夔在月光下徘徊。“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二十四桥也见于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诗:“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木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二十四桥,桥名。当年的明月夜,有多少人在桥上赏月,不时听到美人吹箫的声音,而今桥仍然存在,水中微波正环绕着月影荡漾,但冰冷的月亮却默默无声。还有谁来欣赏月光!多么寂寞的月亮!“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可怜桥边的红芍药,仍然每年盛开,还有谁来欣赏呢?多么寂寞的芍药!物尚如此,人何以堪,悲痛的心情又达到一个高潮。

本词层次清晰,语意含蓄,言有尽而意无穷。既控诉了金朝统治者发动掠夺战争所造成的灾难,又对南宋王朝的偏安政策有所谴责,它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好了,文章到此结束,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