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湘是哪个年代(宋湘是哪个年代的人)

日期:2023-05-14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解答关于宋湘是哪个年代这个问题的知识,还有对于宋湘是哪个年代的人也是一样,很多人还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今天就让我来为大家分享这个问题,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关于溯源的诗句

1.关于“源头”的诗句有哪些

1.《观书有感》年代: 宋 作者: 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2.《说诗》年代: 清 作者: 宋湘三百诗人岂有诗,都成绝唱沁心脾。

今人不讲源头水,只问支流派是谁。3.《已亥杂诗 48》年代: 清 作者: 龚自珍万事源头必正名,非同综核汉公卿。

时流不沮狂生议,侧立东华儜佩声。4.《李参政生日》年代: 宋 作者: 魏了翁泻出清明醉眼醒,都人弹指祝前星。

凭谁提起源头话,治国齐家要六经。5.《偶题》年代: 宋 作者: 朱熹步随流水觅溪源,行到源头却惘然。

始信真源行不到,倚筇随处弄潺湲。

2.有关溯源的成语

有关溯源的成语 :

追本溯源

溯流从源、

反本溯源、

推本溯源

正本溯源、

溯本求源、

沿流溯源

探源溯流

【推本溯源】探索根源,寻找原因。

探本溯源】比喻探求、追溯事物的根本、源头。同“探本穷源”。

【正本溯源】从根本上整顿和寻找原因。

【追本溯源】本:根本;溯:探求。追究根本,探索源头,比喻追寻根源。

【反本溯源】反:同“返”,归,还;溯:寻源。比喻追寻事情的根源。

追根溯源】:指追溯事物发生的根源。同“追本溯源”。

3.关于源头的诗句

1.《观书有感》

年代: 宋 作者: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2.《说诗》

年代: 清 作者: 宋湘

三百诗人岂有诗,都成绝唱沁心脾。

今人不讲源头水,只问支流派是谁。

3.《已亥杂诗 48》

年代: 清 作者: 龚自珍

万事源头必正名,非同综核汉公卿。

时流不沮狂生议,侧立东华儜佩声。

4.《李参政生日》

年代: 宋 作者: 魏了翁

泻出清明醉眼醒,都人弹指祝前星。

凭谁提起源头话,治国齐家要六经。

5.《偶题》

年代: 宋 作者: 朱熹

步随流水觅溪源,行到源头却惘然。

始信真源行不到,倚筇随处弄潺湲。

4.七言古诗的溯源

七言古诗,是中国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诗体全篇每句七字或以七字句为主。

它起源于民谣。先秦时期除《诗经》、《楚辞》已有七言句式外,荀子的《成相篇》就是摹仿民间歌谣写成的以七言为主的杂言体韵文。西汉时期除《汉书》所载的《楼护歌》、《上郡歌》外,还有司马相如的《凡将篇》、史游的《急就篇》等七言通俗韵文。

《燕歌行》

东汉七言、杂言民谣为数更多,如东汉末年的《小麦谣》、《城上乌》(司马彪《续汉书·五行志》)、《桓灵时童谣》“举秀才”(葛洪《抱朴子·审举》)都是很生动、通俗流畅的七言和杂言民间作品。相传汉武帝曾会聚群臣作柏梁台七言联句,但据后人考证,实系伪托,并不可靠。

魏曹丕的《燕歌行》是现存的第一首文人创作的完整七言诗。以后汤惠林、鲍照都有七言作品。鲍照的《拟行路难》18首,不仅在诗歌内容上有很大的扩展,同时还把原来七言诗的句句用韵变为隔句用韵和可以换韵,为七言体的发展开出了新路。

从梁至隋代七言体诗歌逐渐增多,至唐代七言诗才真正发达起来。七言诗的出现,为诗歌提供了一个新的、有更大容量的形式,丰富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表现力。

5.长短句的诗中溯源

杜甫诗云:“近来海内为长句,汝与山东李白好。”计东注云:“长句谓七言歌行。”但是杜牧有诗题云:“东兵长句十韵。”这是一首七言二十句的排律。又有题为“长句四韵”的,乃是一首七言八句的律诗。还有题作“长句”的,也是一首七律。白居易的《琵琶行》是一首七言歌行,他自己在序中称之为“长句歌”。可知“长句”就是七言诗句,无论用在歌行体或律体诗中,都一样。不过杜牧有两个诗题:一个是“柳长句”,另一个是“柳绝句”,他所说“长句”是一首七律。这样,他把“长句”和“绝句”对举,似乎“长句”仅指七言律待了。

6.诗词溯源对名句“海上明月共潮生”印象很深,但一直查不出其出处有

《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 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连海平, 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② 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③ 月照花林皆似霰。

④ 空里流霜不觉飞, 汀上白沙看不见。⑤ 江天一色无纤尘, 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 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 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 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 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回, 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 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 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 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 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 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 碣石潇湘无限路。

⑥ 不知乘月几人归, 落月摇情满江树。 【作者】 660-720?,扬州(今属江苏)人,曾任充州兵曹。

与贺知章、包融、张旭合称“吴中四士”。神龙(705-707)中,与贺知章、包融等俱以吴越之士,文词秀发,名扬京都。

其诗多已散佚,《全唐诗》仅存二首。一为《代答闺梦还》,写闺情,诗风近齐梁,无甚特色:一为《春江花月夜》,“孤篇横绝”,“竟为大家”(王闿运《王志·论唐诗诸家源流》)。

【注释】 ①《春江花月夜》:乐府《清商曲·吴声歌》旧题,创始于陈后主,现存歌,最早的有隋炀帝所作二首,乃五言二韵小诗。 ②滟激:波光闪灼貌。

③芳甸:杂花飘香的原野。 ④霰(音线):雪珠。

⑤汀(音听):河滩。 ⑥碣石:山名,在今河北昌黎。

潇湘:二水名,均在今湖南。 【品评】 此诗兼写春、江、花、月、夜及其相关的各种景色,而以月光统众景,以众景含哲理、寓深情,构成朦胧、深邃、奇妙的艺术境界,令人探索不尽,玩味无穷。

全诗可分前后两大段落。“长江送流水”以前是前一段落,由春、江、月、夜的美景描绘引发关于宇宙、人生的哲理思考。

发端两句,展现了“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的辽阔视野。一个“生”字,将明月拟人化;一个“共”字,又强调了春江与明月的天然联系。

江流千万里,月光随波千万里;江流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总而言之,月光、江波互相辉映,有春江处,皆有明月,何等多情!诗人立于江畔,仰望明月,不禁产生了“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疑问。

对于这个涉及宙宇生成、人类起源的疑问,诗人自然无法回答。 于是转入“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的沉思。

宇宙永恒,明月常在;而人生呢,就个体而言,生命何其短促!然而就人类整体而言,则代代相传无穷无尽,因而能与明月共存。所以虽然不知“江月何年初照人”,但从“初照”以后,照过一代人,又照一代人。

诗人对比明月的永恒,对人生的匆匆换代不无感慨,然而想到人类生生不已,自己也被明月照耀,又油然而生欣慰感。由此又作进一步探求:一轮“孤月”,永照长江,难道是明待她的意中人而至今尚未等到吗?于是由江月“待人”产生联想,转入后一段落。

“孤月”尚且“待人”,何况游了、思妇?诗人于是驰骋想像,代抒游子、思妇两地相思、相望之情。 诗人想象“谁家今夜扁舟子”,正经过江边的“青枫浦”,目睹“白云一片去悠悠”而生飘泊无定的旅“愁”,于是相思“何处明月楼”。

从“应照离人妆镜台”的那个“应”字看,“可怜楼上月俳回”以下数句,都是诗人想象中的扁舟子”想象妻子如何思念自己之词:妻子望月怀人而人终不至,因而怕见月光。 但她可以卷起“玉户帘”,却卷不去月光;可以拂净“捣衣砧”,却拂不掉月色。

“此时相望不相闻”,而普照乾坤的月华是能照见夫君的,因而又产生了“愿逐月华流照君”的痴想。追随月光照见夫君,当然不可能,于是又想按照古代传说托鸿雁、鲤鱼捎书带信,然而鸿雁奋飞,也飞不出明月的光影;鲤鱼腾跃,也只能激起水面的波纹。

接下去,诗人想象中的“扁舟子”思家念妻,由想象而形诸梦寐。他在梦中看见落花,意识到春天已过去大半,而自己还未能还家。

眼睁睁地看着“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溶月复西斜”,时光不断消逝,自己的青春、憧憬也跟着消逝,然而碣石、潇湘,水远山遥,怎能乘月归家?以“落月摇情满江树”结束全篇,情思摇曳,动人心魄。 自“白云一片”至此,写游子、思妇的相思而以春、江、花、月、夜点染、烘托,想象中有想象,实境中含梦境,心物交感,情景相生,时空叠合,虚实互补,从而获得了低徊宛转、缠绵俳恻、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全诗三十六句,每四句换韵,平、上、去相间,抑扬顿挫,与内容的变化相适应,意蕴探广,情韵悠扬。 这篇诗受到明清以来诗论家的高度赞扬。

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三云: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流畅婉转,出刘希夷《白头翁》上。”锺惺《唐诗归》石:“将春、江、花、月、夜五字炼成一片奇光,真化工手!”陆时雍《唐诗 镜》:“微情渺思,多以悬感见奇。

”王尧衢《古唐诗合解》云:“情文相生,各各呈艳,光怪陆离,不可端倪,真奇制也!”闻一多《宫体诗的自赎》更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

宋湘的故事

一、负笈远游的穷学生

宋湘(1757~1826),作为清代中叶一位有名的诗人、书法家和教育家,他与惠州丰湖书院的关系,由于其诗集《丰湖漫草、续草》,及《西湖五别诗》题刻与书院石刻门联“人文古邹鲁,山水小蓬瀛”的流传,早已为人们熟知,但他与广州尤其是与粤秀书院的密切关系,却甚少为人提及。本文就从这里开始。宋湘是嘉应州(今梅县)人,27岁时在广州粤秀书院肄业。在书院,文思敏捷的宋湘很快在同学中崭露头角。“每课艺出粘堂壁,同舍皆惊讶,以为古人文”,并且获得师生称赞“文中骐骥”的美誉。但由于资用乏绝,宋湘还需在课余卖文自给同学,生意亦颇兴隆,请他写字作文的纸张常常堆满了桌椅。不过,生性浪漫的宋湘并不以温饱为满足,其“风流才子”习气时有显露,经常出入于歌楼酒馆,他在《忆少年七首》之三、之四的诗中曾言及: 跌宕文坛十载强,中间顿挫一衿凉。家无儋石同刘毅,身有空拳似李阳。 斩蛟射虎气难囚,快事平生一马周。命酒市楼常独坐,出门一掷ht裘!

二、与诗书画家的交游 宋湘在广州时,结识的诗人墨客有黄丹书、黎简(二樵)、郑炳昌、李鸣盛、张思齐、张维屏、阴东林、陈昙、吕坚、吕翔、叶梦龙、冯敏昌等,其中与黄、郑、李数人相交尤深。

黄丹书,字廷授,号虚舟,顺德人,擅书、画,尤工诗,与张锦芳、黎简、吕坚称“岭南四家”,著《鸿雪斋诗抄》、《胡桃斋诗余》。郑炳昌,字颖超,号晓园,香山人,廪贡生,后为澄海县学训导,工诗画,著有《丛书阁遗草》。宋湘寓居郑家两年,与之同游共读。宋离郑家后,一度任广东学政陈桂森的幕客。乾隆五十七年(1792)郑炳昌特在广州租房,与宋湘同住,准备一起应试。是年乡试主考为初彭龄(号颐园),文题《梓匠轮舆章》,诗题《赋得鸿毛遇顺风》,结果宋湘高中解元(全省第一名举人)。一登龙门后,他写了两首诗述怀记事:“海日扶轮出,霞标百丈高。腾天皆虎气,得路果鸿毛。十载围灯火,来朝看锦袍。人声潮水沸,何德忝称豪。”“两点龙门额,青衫十五年。只今三破的,敢诩不空弦。远大男儿志,生成雨露天。一枝何足道,稍得慰堂前。”这是除试帖诗外现存有年月可考的宋湘最早诗作。见其亲笔札中,不载于诗集。  宋湘中举后,辞学政幕归乡,黎简赋诗为他送行:“从容长揖驾短棹,摆落美游宁恶归。竹雨池亭药洲石,梅关蝴蝶麻姑衣。窗鸡星尽汝先起,风o天长吾退飞。今日@堂南弟子,去年北雪到门稀。”(《寄怀宋孝廉芷湾》)宋湘对黎简亦十分倾服。宋还结识了诗人李遐龄。李字芳健,一字菊水,香山人,时方授徒于郑家。黄、宋两人一见其诗,诧为异才,遂与之订交。遐龄后为嘉庆贡生,著《勺园诗抄》、《容安堂全集》。宋湘后期在广州结交的还有李鸣盛。李字佐廷,一字尧山,南海人,附贡生,工诗能文,擅画竹,著有《春雨楼稿》。与宋湘交谊尤挚。鸣盛曾画竹寄湘,附诗云:“凉t动翠筠,云烟回忆十年身。屋梁落月参差影,留得虚心待故人。”湘亦有“留赠”警句“世上葛藤需快剑,心中风雨有深卮”传诵一时

三、重返母校

嘉庆八年(1803),48岁的宋湘又回到粤秀书院,以堂堂院长的身份去执掌教席。本来院长一职另有人选――由广东巡抚瑚图礼聘江西学者汤藩(价人)担任。但汤至广州时,瑚已离任,而新督抚倭什布、孙玉庭与汤素无交情,故对之不大理会,汤一怒之下,拂袖而去。于是,当局便延请当时已赋闲的宋湘担任此职。宋湘在粤秀书院讲学两载,至嘉庆九年(1804)冬,才北上赴京辞去教席。

两年中,他夙兴夜寐,为发展广州地区的教育事业作出了贡献。他深悉“寒窗”之苦,所以对穷学生特别关照,加之褒贬公正,故在学员中享有崇高威望。梅州乡人更是闻风竞起,从学者众,院舍几不能容。从此梅州文风渐振,学人辈出。人们公认:“程乡先辈之所以得衣被士流,变转风气者,肇始先生,而后来李绣子太史(李黼平)继之。”  宋湘主讲粤秀书院时,适值冯敏昌亦掌越华书院教席,两院相距不过一公里,于是两人时相过从,论学谈文。冯氏殁后,其门人梁炅携冯诗册稿本至京师,请在京的翁方纲、吴嵩梁、秦瀛、陈寿祺、宋湘等斟酌选定,得四百余首,即传世的《小罗浮草堂诗集》。 纂香书室位于东莞市凤岗镇凤德岭上村,约建于清乾隆五十二年(1786),由上村张姓十七世祖张超群用千金所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地下党在纂香书室举办培训班,并开办“纂香女子学校”,是东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书室坐北向南,宽19.86米,进总深20.09米,建筑面积399平方米。头门面宽三间12米,进深二间,硬山顶,碌灰瓦,龙船灰塑正脊,门额为宋湘题“纂香书室”四字;中进大厅横梁架“思敬堂”匾;后进厅设高1.25米长形供台。整个书室的檐棂。山墙都饰有花鸟图室,或彩绘或灰塑。2004年东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居民为客家人,主要由福建,广东梅州地区迁入。书室的创办人为凤岗上村的张超群。清乾隆年间广东才子宋湘在书室讲学。书室周围民居林立。

纂香书室与宋湘有密切的关系。追溯乾隆中期,约1782年,上村财主张应中(张应中,字时行,生于乾隆癸酉年,即1753年,儒林郎历职布政司)到广州经商,邂逅宋湘,发现他有博学之才,于是招之回乡,后聘为书室教师。相传宋湘在开馆之初,出示广告,上写“即日开张”,乡民见了无不掩口而笑,宋湘不恼不怒,挥笔写成“即日开张摆出尼山杂货,他人托贱馆招天下英才”,这二十个大字笔走龙蛇气势磅礴,洒脱古拙,夭矫不群,众人见了无不叹服。此后,纂香书室,学童莘莘。

宋湘被称为对联奇才,他曾为上村天后宫写一对联:“大庙庙神灵庇佑,尚村村老少平安”。此外,还有“福无双至今朝至,祸不单行昨夜行”等等对联,在当地传为佳话

宋湘在上村任教多年,他一边教书,一边勤奋学习。张应中见他聪明颖悟,学问广博,不愿耽误他的仕途,于是资助他到南澳深造,后来他高中广东第一名举人和第十一名进士,从此宋湘仕途坦荡。

纂香书室与宋湘有不解之缘,然而鲜为人知的张超羣胸怀远志,热心公益,崇尚文化,其孙张应中发扬祖德,慧眼识才,聘请名师,培育英才,以及他助人为乐的精神,永远值得后人敬仰。 一、生平著述 东坡若解西湖乐 早解朝官住惠州

宋湘于嘉庆六年(1801)应惠州知府伊秉绶之邀,曾任惠州丰湖书院院长,在惠州生活了两年,他对惠州西湖的湖光山色风土人情十分热爱,经常游览西湖景点,访问惠州市民,将所见所闻写成诗歌。

丰湖书院是伊秉绶一手扶植起来的。惠州大学校内残存的丰湖书院遗迹都是伊秉绶时代的。现存的楹联“人文古邹鲁,山水小蓬瀛”,其实是宋湘为丰湖书院的二门所题。丰湖书院头门上的楹联是伊秉绶题写的“学焉得其性之所近,览者将有感于斯文”。丰湖书院修好后,伊秉绶请来当时的著名诗人宋湘主持丰湖书院。

他还与宋湘一起制订了丰湖书院的规章制度。宋湘的诗集里有《丰湖草》和《丰湖后草》各一卷,都是在书院担任山长的两年时间里写的。在丰湖书院期间,宋湘钟情惠州山水,从他的诗歌里,可以看到一个非常迷人的丰湖和同样迷人的书院:敞敞亮亮的一大片水,清清静静的一座院落,清风明月,春绿秋白的芦苇,那是一幅令人神往的画卷。

二、散步黄塘村 欣然写下《黄塘村晚》宋湘游览永福寺,寺僧慕他才华,向他索取墨宝,他欣然命笔,写下《永福寺》;他散步于黄塘村,见炊烟初上,牧童回家,便用诗句绘出一幅惠州农家乐图:“桐叶榕叶碧相映,竹鸡水鸡春共声。贪看黄牛骑水过,不觉远寺钟齐鸣。”(见《黄塘村晚》);宋湘居住在丰湖书院内,日日与湖水相伴,对西湖更是情有独钟。他写下《湖居十首》,下面摘录一首:“洒洒两湖风,满山开刺桐。木棉吹作絮,蝴蝶展如篷。野笋穿篱白,江鱼出网红。倾城人上冢,都在水西东。”本报曾介绍惠州才子江逢辰的《惠州西湖棹歌》九首(2008年3月29日《东江时报》5版《“得人胜获百琼瑰”》一文),而早在江逢辰写西湖棹歌的前76年,宋湘就已写下《西湖棹歌》十首,其中一首是:“卢橘杨梅烂不收,荔枝龙眼出城头。东坡若解西湖乐,早解朝官住惠州。”宋湘在惠州生活两年,成诗195首,平均每年成诗近百首,他把在惠州写下的诗结为《丰湖漫草》及《丰湖续草》。是苏轼、唐庚和今释之外,可将寓惠作品结为专集的又一诗人。 一、为官清廉 任职云南13年 最受尊敬称赞

宋湘曾出任云南省曲靖知府,在云南任职13年,期间曾代理广南、永昌、大理、顺宁、楚雄等地知府及迤西、迤南道尹。他在云南为官清正廉洁、勤政亲民,常勉励自己“要与民间验辛苦”,鼓励人民勤于耕牧,并把自己大部分薪俸用于兴办当地公益事业。

二、民无衣穿 购纺车让妻教妇女纺织初至曲靖,正逢当地水患之后,灾民遍地。宋湘积极带领当地民众修城治水,很快将水患制服,受灾百姓得到了安置。后到马龙州,见当地边民不会纺纱织布、穿衣无着,便将自己的俸银购新纺车500架和木棉一批,让妻子王素云教妇女纺织,所织之布为当地人民称为“宋公布”。在广南府时,见百姓用水困难,他捐款并亲自勘测水源,凿东、西两塘引水至城,供百姓饮用。代迤西道尹时,所属地域饥荒、瘟疫流行,他捐俸银抚恤并组织百姓生产自救,还自购松籽三石,指导群众植树造林,使原来光秃秃的点苍山成为一片翠绿。他本人也亲自到翠峰山种了一片青松,人称“太守林”。在云南大理一中南花厅内,珍藏着一块古雅庄重的大理石碑——宋湘手撰的“种松诗碑”,记载了他任职期间组织发动群众植树造林的历史。碑中有“一粒丹砂一鼎封,一枚松子一株松。何时再买三千石,遍种云中十九峰”之句。 在永昌府时,见郡中书院失修,又捐俸银170两,修复书院,使文教渐兴。

三、文武皆能 生擒匪首安定一方秩序宋湘不但能文,而且能武。他任永昌府知府时,因府属境内湾甸一位土司死后无嗣,土司族人景在东趁机篡位,欲聚众千余人扬言要攻打永昌城。宋湘获悉后,在组织乡民操练同时,派人秘密潜入湾甸。经精心策划,宋湘率领乡团突袭土司衙门,生擒匪首景在东,安定了一方秩序。

云贵总督伯麟见宋湘业绩显赫,誉他为贤吏,并向朝廷极力推荐。道光五年(1825),宋湘升任湖北督粮道。第2年病终任上,时年71岁。由于宋湘大部分收入都捐赠给公益事业,以至他去世时家徒四壁、存银无几,惟诗文墨宝颇丰,这在清代官僚中实属罕见。当地百姓极为感念宋湘恩德,为其塑像建祠,立碑奉祀。在《云南大理图书馆记》中有这样的评价:“明清两代人至云南的外省人当中,宋湘是最受人们尊敬和称赞的一位。”

四、诗歌赞云南 江山到处我题诗

宋湘不只是一位耿介奉公、勤政有为的清官,也是诗书俱佳的诗人和书法家。光绪《云南通志》卷一百三十九《循吏·宋湘传》记述:“湘才气豪爽,工书能文,诗尤火速,每有所作,落笔立就,时称为真才子。历官皆着治绩,而奖掖后进,成绩尤多,至今士林传其遗事觉得佳话。”他在公务之余,颇好写诗,所到之处,对当地的名山胜水或光景奇花,往往付之笔端。其后,宋湘把在滇诗作编成《滇蹄集》三卷计157首。这些诗作记述了宋湘在云南的行踪和心迹,以及他与当地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表达了他对云南的感情。

“马蹄今日踏滇山”

嘉庆十八年(1813年)秋,宋湘出任云南曲靖知府,一路南下,弃舟登车,过安顺,出盘县,风尘仆仆,终于在一天下午抵达黔滇交界的胜境关。宋湘一行人在界关木牌坊边的山脊上稍事休息。当他抬头遥望四周莽莽群山时,不禁心潮起伏,感慨万千,在驿站墙壁上题写了《滇南胜境题壁》七律一首:

马蹄今日踏滇山,山在乾坤何处边。

汉使石坛金碧气,佛门铃塔祖师禅。

封疆六诏开荒服,道里中原认斗躔。

回首十年香案直,退朝满袖只炉烟。

诗中记述了宋湘路过胜境关时的感受。首二句笔力遒劲,气势壮阔,把视线一下子延伸到遥远的群山,给萧寂的荒野增添了无限的生机,令人心情为之振奋。接下来的颔联和颈联,高度概括了自汉唐以来,云南与中原内地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密切联系。结句回忆在京任职时的心境。

据史料记载,宋湘到曲靖后,当地正遭受严重的洪涝灾害。上任伊始,宋湘身先士卒,率士民百姓赈灾救困,通过治水、筑堤、修路、补城等举措,治理了水患,并使当地经济得到长足发展,在不太长的时间内取得了有口皆碑的成效:“……郡民走告我,今岁谷增万,鱼鳖化为禾,洪波消荒甸;荒荒马龙州,男女骬不线,使君慈母心,女手扦扦劝,五百新纺车,织染兹亦遍。闻之岂不欢?百不了一愿,边荒多艰难,救民先救困。兹行复如何,区区心一寸。”(见宋湘《滇蹄集》卷一《之广南道中述怀四首》之三)。宋湘在曲靖的业绩,受到云贵总督伯麟的嘉奖。

“江山到处我题诗”

嘉庆十九年(1814年)夏天,宋湘到昆明述职。其间,他先后游览了大观楼、黑龙潭、西山等名胜景点,被这些优美的自然风光所感动,即兴挥笔题诗。且看《题昆明池大观楼壁二首》:

江山到处我题诗,况是登楼放眼时。

此水自从闻汉帝,昔人谁实见滇池。

碧鸡金马今黄土,段诏蒙酋古复棋。

欲唱竹枝三百首,遍传骑象戴花儿。

空翠波光入酒杯,大风环佩亦仙才。

杜陵眼老旌旗失,蛮徼云深关塞开。

万里星辰依北极,百年草木上春台。

君看一带山河影,浩荡蓬壶月照来。

这两首诗都是借景抒怀之作。作者面对眼前如画江山,引发对历史的回顾与怀想,意气风发,神思飞扬,也流露出建功立业的抱负。传说,其时宋湘游兴未尽,又应邀在大观楼写下“千秋怀抱三杯酒;万里云山一水楼”的名联。此联与上述二诗,在立意上一脉相承,在意境上相得益彰,以怀古入题,以景抒情,以形象对格,以数词量词组句,构成一副妙手天成的佳联,抒发了作者旷达乐观的襟怀。

五年后,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春天,宋湘从京城返回昆明,重游大观楼,又题写了《春日重题大观楼二首》:

楼上春云住又飞,楼前春水绿生肥。

举头莽荡身何处?骊酒苍茫醉未非。

三岛游仙他日梦,五湖垂钓几人归。

球场牧马将军老,谁话天山雪打围。

湖花湖柳此依依,天下春光两燕飞。

好水自头连尾看,诸山从古到今围。

百年作客原如寄,竟日登楼只不归。

此曲莫传王粲和,怕教游子泪沾衣。

诗中除了赞叹滇池的美景外,却少了前时的意气风发,多了怀旧的思绪,隐含着宋湘慨叹暮年难酬昔日壮志的心情。这二首七律,首二句似信手拈来,语言清新流丽,为全诗增添了不少艺术魅力。宋湘两次游大观楼写的4首七律,无论是诗的立意,诗艺特色,抑或是引典用词的缜密,对仗的工整,以及音韵节律等方面,都达到了相当的高度,多年来一直被后人推崇。而且在同一景点上,同时保存一个诗人的三件作品,这在诗联界尚属少见,足见其具有不可低估的审美价值。

“何时泉边见梅树”

春城昆明四季如春,不仅有众多的名胜古迹,亦有许多闻名遐迩奇花异卉,是历代文人骚客心仪的休闲之地。宋湘多次途经昆明,公干之余,曾慕名前往附近的景点游玩,每有所感即题诗壁上,以抒怀记事。请看《初夏独游龙泉观访古梅,题诗而返》:

何时泉边见梅树,传闻封殖自唐年。风雷战斗壮士老,烟霞骚屑将军眠。高搴参天汉柏雨,低绕扑地秦松烟。白摧朽骨何盘盘,苍皮远出青可怜。春天花开大如盏,云中之君下来翩。古香蓊勃遮远天,兰房蕙幕相新鲜。美人石肠青铁肝,中有万古相思魂。问君此情香何处?结子满枝空掩关。吁嗟客心何可言?为官万里纷忧煎。荒山野水走皮骨,蛮烟瘴雨沾衣褌。狂游岂少阮孚屐,清梦久隔罗浮村。角巾东第定何日?手版西山聊暮云。青鞋布袜古箧存,心迹要与林逋论。举头万丈青天月,题诗壁上花应闻。

这首七言古诗,前半部分叙述黑龙潭边唐梅宋柏的来历,突出了梅花经受风霜雨雪的侵袭和磨砺后,仍保持着非同寻常的风韵。作者以比喻夸张的表现手法,逼真地描绘出古梅虬曲高大,历千年磨难而不屈不挠的风骨,以及春天到来时梅花璀璨动人的风姿,讴歌了古梅坚忍不拔的形象。后半部分抒发诗人昔日在广东惠州罗浮山下无忧无虑赏花游玩的日子,思乡之情跃然纸上。最后两句把全诗的立意推到了极致,耐人寻味,久读不厌。

后来,宋湘的好友沙琛(字献如,号雪湖,大理人,乾隆举人,曾任知县,著有《点苍山人诗钞》)游黑龙潭时,见宋湘的题壁诗,也步其韵写了一首唱和诗《黑龙潭值老梅盛开,感怀旧游,用壁间芷湾太守韵次之》(见《点苍山人诗钞》卷七。诗略)。

“云南茶花亦迷离”

云南素有“茶花甲天下”的美誉,且看宋湘游昆明西山云安寺时写的赏茶花诗:

天下茶花无甚奇,云南茶花亦迷离。入院突兀见此本,九州万古空春姿!高火伞,低摩尼;红者玉,紫者泥;十万灶,一军麾。日亦不敢出,月亦不敢窥;朱霞青天,雷电齐飞。何年所植何物为?花叶不到处,精焰犹交驰。才大有如此,独立隘两仪。世人纷纷说少态,蚍蜉撼树真群儿。吁嗟乎!种花须种一千载,看花须看一千枝,饮酒须饮一千碗。君不见挥刘伶,斥李白,云安寺里人题诗。

宋湘在这首诗中,运用夸张的表现手法,首二句就突出了“云南茶花甲天下”的语境,使之达到美压群芳的地位。接着,作者满腔热情地盛赞云安寺里的茶树高大,茶花美若云霞、璀璨如火的绚丽多彩的形象。诗人在尽情赞美茶花壮观、丰美、灿烂的景象时,没有忘记为韩愈伸张正义,针对那些诬陷忠良的小人情不自禁地喊出“蚍蜉撼树真群儿”的心声。全诗笔墨酣畅淋漓,诗语形象生动,节奏明快跌宕,音韵铿锵有力,情感高昂激越,立意高峻拔卓。当时诗坛名家吴嵩梁(字子山,号雪兰,1767年生,江西东乡人,嘉庆时曾任内阁中书)看了宋湘这首诗后,发出由衷的称赞:“定光寺(即云安寺)里红山茶,雷火烧空十丈花,看花君载千湖酒,醉胆轮囷大如斗。万古茫茫两谪仙,太白子瞻谁抗手?”(见《香苏山馆全集》卷十二)。

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春,宋湘时隔五年再次重游云安寺,还想饱览茶花盛开的美景。当他站在茶树前,注目茶花,心驰神往,用神来之笔写了《重题云安寺茶花二首》,赞美茶花。其二为:

神仙无醉亦无醒,昨夜东皇觞百神。

来路岂真狮子国,番风长压牡丹春。

梦中彩笔传名士,天半朱霞立异人。

难怪外间桃李笑,此花肝胆大轮囷。

当时,有人说茶花是从海外传到云南的,宋湘对此提出质疑并否认。云南茶花本来就是本土所产,何来外来之说?若以番风压牡丹那样贬低云南茶花的存在,则太不应该了。这里的茶花鲜艳夺目,就像素有神来之笔的江淹那样光彩照人,其品德是多么高尚纯洁啊!最后,作者在茶花如此炽烈的氛围中,精神上得到了慰藉,从内心深处升起一种对美好事物无限依恋的深情。此诗最大的特点是善用拟人化的表现手法,引典用语似信手拈来却自然娴熟,毫无斧凿痕迹,是一首艺术品位较高的七律佳作。难怪宋湘的同乡好友黄钊在《读向华堂诗集》中称赞这首诗:“读到千枝球放句,朱霞天半照云安。”

“我是何人须是我”宋湘曾写过这样的诗句:“忘年十载此长安,阅尽荣华耐尽寒。我是何人须是我,真诗莫与外人看。”不论为官还是为文、为诗,他都用一颗真心去做;不论当多大的官,他都保持着一个“真我”,不被浮云蔽眼。宋湘在云南为官13年间,“要与民间验辛苦”是他的格言。他所到之处都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体恤民情,有的放矢地为当地解决首当其冲的问题,为当地百姓做了不少好事实事抗灾害,寻富路,除恶徒,兴文教,捐俸禄,绿荒山,题诗联……他一心奉公不计个人得失,“得失千秋一片心”。《云南大理图书馆记》《清史·列传》《广东通志》《嘉应州志》均记载宋湘始终如一地过着俭朴生活,把薪俸大部用于振兴地方公益事业,百姓都真心感佩铭记他。

宋湘离开云南时,送行的人群排成长龙。人们还在他任职过的地方,自发筹钱建祠立碑来怀念他。宋湘一生清廉,道光六年(1826年)十二月二十五日,他逝世于湖北任上时,竟然无钱安葬,是当地的百姓父老募捐帮其料理后事。 清代嘉庆年间,一帮广东才子结伴北上赴京赶考,渡韩江,过梅岭,一直来到长江南岸。

一日,他们正待渡江的时候,忽然有一艘官船顺流而下,正好被渡船挡住去路。船上官兵大声吆喝:“f渡船!渡船!别挡道!这是官船,你们挡道,该当何罪!”

过河的这批人全是秀才举子,一来踌躇满志,二来人多势众,三来怕误时辰,再说又不知官船坐的是什么官人,便不理睬官兵的吆喝。

却说官船上坐的是新任两广总督。他见官船被挡,便走出船头看个究竟,见是民船拦路,正待发作,忽见这些人全是赴考的才子,心里就多了个心眼。他想:这帮秀才说不准哪个这次考中状元,以后成了气候,于自已不利。因而不敢贸然得罪。但官威被灭又不甘心,于是,他大声喝道:“喂,你们要想先过河也不难,我出一副对子,你们当中谁能对得通,就让你们先过。”

接着,他就信口出了上联:“万马立青霜,将军出朔方,东之广,西之广,总督两广!”他道出自己的身份,目的是吓这帮秀才,使他们给自己让路。

果然,秀才们一听是新任两广总督,就有些怕了,谁也不敢应对。

这时,人群中突然闪出一个身穿苎麻衣的秀才。他分开众人,喊道:“我能应对!”

大家都转眼望着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人,不知他能对出什么对子。

只见秀才不紧不慢地说:“手持七寸管,挥成大文章,中解元,中状元,连中三元!”他语出惊人,正中两广总督的要害和顾忌,总督大人只好赞此人才气不凡,同时也为自己找了个下台台阶 ,就让他们的渡船先过。

这个秀才不是别人,正是后来一举成名,被称为广东才子的宋湘。

关于寻找源头的诗句

1.关于源头的诗句

1.《观书有感》

年代: 宋 作者: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2.《说诗》

年代: 清 作者: 宋湘

三百诗人岂有诗,都成绝唱沁心脾。

今人不讲源头水,只问支流派是谁。

3.《已亥杂诗 48》

年代: 清 作者: 龚自珍

万事源头必正名,非同综核汉公卿。

时流不沮狂生议,侧立东华儜佩声。

4.《李参政生日》

年代: 宋 作者: 魏了翁

泻出清明醉眼醒,都人弹指祝前星。

凭谁提起源头话,治国齐家要六经。

5.《偶题》

年代: 宋 作者: 朱熹

步随流水觅溪源,行到源头却惘然。

始信真源行不到,倚筇随处弄潺湲。

2.关于寻找的诗句

推荐王国维《人间词话》三种境界,是一种对真理、人生、自我的寻找 王国维《人间词话》三种境界: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 这是王国维对历史上无数大事业家、大学问家成功的深刻反思,并作出了核心的概括,又巧妙而形象地结晶在文学意象中。

他发现,伟人的成功有共同的内在逻辑,而那种逻辑正在这晏殊的、欧阳修的、辛稼轩的三首词三句话中。 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是一种什么样子的情景啊?昨天晚上,猛烈的西风刮来,碧绿的大树上,一片一片树叶凋落。有一点迷茫,有一点凄凉。

这是一种变化的意象,时序在变,物象在变,世事在变,心态也在变。遥远的天涯路在眼中,无尽的迷惘在心底。

第二境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他在执着地在既定的道路上坚定不移地追求目标,而为之“不悔”,而为之“憔悴”。

这里不仅有躯体上之苦乏,亦有心志之锤炼,甚至如王国维所说的可以“不悔”到这样的地步,即是可以为追求和理想而“牺牲其一生之福祉”,宁愿下“炼狱”的功夫。 第三境界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是说,寻找到方向对头的道路,又执着地追求,经过千百劳作,必有所成,最终豁然开朗,求得“真”与“是”,从而将自己的发现汇流入真理之长河中去,这是何等的欣慰! 王国维在这里机智地活用了这一十分诗意的境界。本是元宵佳节,游人如织,灯火如海,就在这样的情景寻觅心里的理想佳人,当然难找,因此虽然千百度地寻寻觅觅,可怎么也找不到,然而最后在蓦然的一次回首时候,却发现那人就在灯火阑珊处,佳人在冷落的灯火处。

这是何等的欢欣鼓舞!何等的喜出望外!何等的出乎意料之外又正在情理之中! 这种喜悦是一般人不容易体会到的,正如王国维曾经说过的:“夫人积年月之研究,而一旦豁然悟宇宙人生之真理;或以胸中惝恍不可捉摸之意境,一旦表诸文字、绘画、雕刻之上,此固彼天赋之能力之发展,而此时之快乐,决非南面王之所能易者也。”这是连南面称王者也享受不到的,也是无法交换的。

3.关于寻找的诗句

1、寻声暗问弹者谁(唐·白居易·《琵琶行》)2、一落百寻轻(宋·苏轼·《水调歌头》)3、高寻白帝问真源(唐·杜甫·《望岳》)4、为向青楼寻旧事(宋·苏轼·《蝶恋花》)5、山寺月中寻桂子(唐·白居易·《忆江南》)6、惊残好梦无寻处(宋·欧阳修·《蝶恋花》)7、怕人寻问(宋·唐琬·《钗头凤》)8、丞相祠堂何处寻(唐·杜甫·《蜀相》)9、众里寻他千百度(宋·辛弃疾·《青玉案 元夕》)10、覆舟斟寻(先秦·屈原·《天问》)11、杖屦寻春苦未迟(宋·陆游·《鹧鸪天》)12、步渫寻幽(唐·司空图·《二十四诗品》)13、妙不自寻(唐·司空图·《二十四诗品》)14、巫峡千寻(唐·司空图·《二十四诗品》)15、往事如寻去鸟(宋·辛弃疾·《西江月》)16、飞入菜花无处寻(宋·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17、翠竹千寻上薜萝(宋·辛弃疾·《鹧鸪天》)18、著意寻春懒便回(宋·辛弃疾·《鹧鸪天》)19、怕寻酒伴懒吟诗(宋·辛弃疾·《鹧鸪天》)20、醉寻夜雨旗亭酒(宋·辛弃疾·《鹧鸪天》)21、却喜重寻岭上梅(宋·辛弃疾·《鹧鸪天》)22、寻驿使(宋·辛弃疾·《鹧鸪天》)23、胜日寻芳泗水滨(宋·朱熹·《春日》)24、寻芳趁步到山家(宋·无名氏·《鹧鸪天》)25、试等夜阑寻别绪(宋·晏几道·《蝶恋花》)26、相寻梦里路(宋·晏几道·《临江仙》)27、试等夜阑寻别绪(宋·晏几道·《蝶恋花》)28、花开易见落难寻(清·曹雪芹·《葬花吟》)29、忧喜相寻(宋·苏轼·《满江红》)30、几度寻春春不遇(近代·王国维·《蝶恋花》)31、敧帽闲寻西瀼路(宋·陆游·《满江红》)32、兰亭何处寻遗墨(宋·辛弃疾·《满江红》)33、欲寻双叶寄情骓(宋·晏几道·《浣溪沙》)34、旋寻双叶插云鬟(宋·晏几道·《浣溪沙》)35、欲寻双叶寄情难(宋·晏几道·《浣溪沙》)36、旋寻双叶插云鬟(宋·晏几道·《浣溪沙》)37、无寻处(宋·苏轼·《渔家傲 七夕》)38、我欲穿花寻路(宋·黄庭坚·《水调歌头》)39、独寻茅店沽新酿(宋·陆游·《点绛唇》)40、数墨强寻文(元·无名氏·《满庭芳》)41、寻得个、出世仙方(元·无名氏·《满庭芳》)42、且休寻玄妙(元·无名氏·《满庭芳》)43、老去怕寻年少伴(宋·辛弃疾·《蝶恋花》)44、忘了寻春路(宋·辛弃疾·《蝶恋花》)45、雪中寻不见(宋·无名氏·《临江仙》)46、素芳寻在五陵家(宋·无名氏·《临江仙》)47、结夏駸寻逾六日(宋·无名氏·《临江仙》)48、更无寻处野花香(宋·辛弃疾·《浣溪沙》)49、扁舟何日寻兄弟(宋·陆游·《渔家傲》)50、扁舟何日寻兄弟(宋·陆游·《渔家傲》)51、寻花去(宋·欧阳修·《渔家傲》)52、花上蛛丝寻得遍(宋·欧阳修·《渔家傲》)53、穿帘透幕寻朱户(宋·欧阳修·《渔家傲》)54、寻知友(元·无名氏·《满江红》)55、寻枝寻叶必知根(元·无名氏·《西江月》)56、却寻芳草去(宋·晏几道·《菩萨蛮》)57、干戈日寻兮道路危(魏晋·蔡琰·《胡笳十八拍》)58、雁飞高兮邈难寻(魏晋·蔡琰·《胡笳十八拍》)59、生死不相知兮何处寻(魏晋·蔡琰·《胡笳十八拍》)60、飞来山上千寻塔(宋·王安石·《登飞来峰》)61、飞来峰上千寻塔(宋·王安石·《登飞来峰》)62、窗间宛转蜂寻蜜(宋·贺铸·《菩萨蛮》)63、故欹单枕梦中寻(宋·欧阳修·《玉楼春》)64、翠屏魂梦莫相寻(宋·欧阳修·《玉楼春》)65、只恨寻花来较早(宋·欧阳修·《玉楼春》)66、寻郎去处(宋·苏轼·《水龙吟 次韵章质夫杨花词》)67、彩燕难寻前梦(宋·陆游·《朝中措》)68、曲径穿花寻蛱蝶(宋·岳珂·《满江红》)69、叶底寻花春欲暮(宋·周邦彦·《蝶恋花》)70、啼到春归无寻处(宋·辛弃疾·《贺新郎》)71、岐王宅里寻常见(唐·杜甫·《江南逢李龟年》)72、寻花巷陌(宋·陆游·《沁园春》)73、强来窗下寻针线(宋·贺铸·《蝶恋花》)74、无处重寻庾信愁(宋·黄庭坚·《减字木兰花》)75、争寻穿石道宜男(宋·黄庭坚·《减字木兰花》)76、须知风月寻常见(宋·范成大·《鹧鸪天》)77、紫陌寻春去(宋·苏轼·《南歌子》)78、寻汗漫(宋·朱敦儒·《鹧鸪天》)79、应笑襄王梦里寻(宋·朱敦儒·《鹧鸪天》)80、闲里寻闲(元·无名氏·《沁园春》)81、梦云归处难寻(宋·晏几道·《清平乐》)82、犹恨寻回庭院(宋·晏几道·《清平乐》)83、恨不寻芳早(宋·晏几道·《清平乐》)84、重寻杨柳佳期(宋·晏几道·《清平乐》)85、重寻杨柳佳期(宋·晏几道·《清平乐》)86、梦云归处难寻(宋·晏几道·《清平乐》)87、且寻欢聚(宋·曹勋·《点绛唇》)88、试寻残菊处(宋·辛弃疾·《临江仙》)89、桃源望断无寻处(宋·秦观·《踏莎行》)90、枕畔起寻双玉凤(宋·辛弃疾·《清平乐》)91、空有花开无处寻(宋·欧阳修·《减字木兰花》)92、摘叶寻枝虚半老(宋·黄庭坚·《渔家傲》)93、樽前花底寻春处(宋·陆游·《水龙吟》)94、嚼蕊寻香。

4.关于寻找的诗句

关于寻找的诗句包括: 1、唐代李白《寻雍尊师隐居》 原文: 群峭碧摩天,逍遥不记年。

拨云寻古道,倚石听流泉。 花暖青牛卧,松高白鹤眠。

语来江色暮,独自下寒烟。 译文: 群峰陡峭上摩碧天,逍遥世外不用记年。

拨开浓云寻找古老的山间古道,倚树听那潺潺的流泉。 温暖的花丛中卧着青牛,高高的松枝上有白鹤在眠。

与雍尊师一直交谈到江面笼罩在暮色里,我只好独自走下烟云弥漫的寒山。 2、唐代杜甫《蜀相》 原文: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译文: 诸葛丞相的祠堂去哪里寻找?锦城官外翠柏长得郁郁苍苍

碧草映照石阶自有一片春色,黄鹂在密叶间空有美妙歌声。 当年先主屡次向您求教大计,辅佐先主开国扶助后主继业。

可惜您却出师征战病死军中,尝使古今英雄感慨泪湿衣襟。 3、唐代白居易《忆江南三首》 原文: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

早晚复相逢? 译文: 江南的风景多么美好,风景久已熟悉。春天到来时,太阳从江面升起,把江边的鲜花照得比火红,碧绿的江水绿得胜过蓝草。

怎能叫人不怀念江南? 江南的回忆,最能唤起追思的是杭州:游玩天竺寺寻找中秋的桂子,登上郡亭,枕卧其上,欣赏钱塘江大潮。什么时候能够再次去游玩? 江南的回忆,再来就是回忆苏州的吴宫,喝一喝吴宫的美酒春竹叶,看一看吴宫的歌女双双起舞像朵朵迷人的芙蓉。

清晨夜晚总要再次相逢。 4、唐代杜甫《望岳》 原文: 西岳崚嶒竦处尊,诸峰罗立似儿孙。

安得仙人九节杖,拄到玉女洗头盆。 车箱入谷无归路,箭栝通天有一门。

稍待秋风凉冷后,高寻白帝问真源。 译文: 华山群峰耸峙,其最高峰像一位长者,其他诸峰宛如儿孙罗立在身边。

如何才能得到那根仙人九节杖,拄着它一路飞行到达明星玉女的洗头盆前? 峡谷何其险啊,车箱进入便无归路,就像一支箭杆直通南天门。待到秋风送爽之后,我要登上山巅探访白帝的仙居,询问仙道的本源。

5、宋代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原文: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译文: 像东风吹散千树繁花一样,又吹得烟火纷纷,乱落如雨。

豪华的马车满路芳香。悠扬的凤箫声四处回荡,玉壶般的明月渐渐西斜,一夜鱼龙灯飞舞笑语喧哗。

美人头上都戴着亮丽的饰物,笑语盈盈地随人群走过,身上香气飘洒。我在人群中寻找她千百回,猛然一回头,不经意间却在灯火零落之处发现了她。

5.形容“探索”的诗句有哪些

1、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楚-屈原《离骚》

译文:在追寻真理方面,前方的道路还很漫长,但我将百折不挠不遗余力地去追求和探索。

2、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唐-王之涣《登鹳雀楼》

译文: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3、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译文:我与四个人打着火把走进去,进去越深,前进越困难,而所见到的景象越奇妙。

4、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三国-曹操《观沧海》

译文: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我很高兴,就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

5、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宋-朱熹《观书有感》

译文:为什么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啊。

6、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宋-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译文: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的,往往要到老年才取得成就。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毕竟是不够完善的。如果想要深入理解其中的道理,必须要亲自实践才行。

6.形容探索的诗句

1、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出自宋代陆游的《冬夜读书示子聿》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释义:

古人在学习上不遗余力,年轻时下功夫,到老年才有所成就。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毕竟不够完善,要透彻地认识事物还必须亲自实践。

2、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出自唐代刘禹锡的《浪淘沙·其三》

汴水东流虎眼文,清淮晓色鸭头春。

君看渡口淘沙处,渡却人间多少人。

释义:

汴水往东流去,河水泛着很细的水波纹,清清的淮河早晨显出鸭头绿的春色。您看渡口流水淘沙的地方,渡过了人世间多少人。

3、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出自宋代王安石的《题张司业诗》

苏州司业诗名老,乐府皆言妙入神。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释义:

苏州司业的诗歌久负盛名,人人称赞他的乐府高妙入神。看似寻常实际最奇崛,写成好像容易却饱含艰辛。

4、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出自宋代王安石的《登飞来峰》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飞来山 一作:飞来峰)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只缘 一作:自缘)

释义:

听说在飞来峰极高的塔上,鸡鸣时分就可以看到旭日初升。不怕浮云会遮住我的视线,只因为如今我身在最高层。

5、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离骚》(节选)先秦:屈原

朝发轫于苍梧兮,夕余至乎县圃。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

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迫。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饮余马于咸池兮,总余辔乎扶桑。折若木以拂日兮,聊逍遥以相羊。

释义:

早晨从南方的苍梧出发,傍晚就到达了昆仑山上。我本想在灵琐稍事逗留,夕阳西下已经暮色苍茫。我命令羲和停鞭慢行啊,莫叫太阳迫近崦嵫山旁。前面的道路啊又远又长,我将上上下下追求理想。让我的马在咸池里饮水,把马缰绳拴在扶桑树上。折下若木枝来挡住太阳,我可以暂且从容地徜徉。

7.形容源头的词语

枯本竭源 枯:使枯死;本:根本;竭:竭尽;源:源头。指损害事物的根基。

出处:《人民日报》1959.10.12:“必须保护野生植物的生机,使之能够继续繁殖,不要枯本竭源。”

木本水源 树的根本,水的源头。比喻事物的根本或事情的原因。

出处:《左传·昭公九年》:“我在伯父,犹衣服之有冠冕,水木之有本原,民人之有谋主也。”

穷源竟委 穷、竟:彻底推求;源:水流的源头;委:水的下流。比喻彻底搞清楚事情的始末。

出处:《礼记·学记》:“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后海,或源也,或委也,此之谓务本。”

穷源溯流 源:河流发源的地方;溯:逆流而上。原指逆流而上探寻河流的源头。现比喻探究和追溯事物的原由。

出处:清·王十禛《然灯记闻》:“为诗要穷源溯流,先辨诸家之派。”

同源共流 有同一源头、流向。比喻同一,统一。

沿波讨源 沿波:顺着水流;讨源:探索源头。循着水流寻找源头。原比喻作文时由次要的写到主要的,最后点出主题。后比喻探讨事物的本末。

出处:晋·陆机《文赋》:“或因枝以振叶,或沿波而讨源。”

杂草丛中一枝花诗句

1. 关于拔杂草的诗句

关于拔杂草的诗句 1.关于杂草的诗句

《说诗》

年代: 清 作者: 宋湘

文章妙绝有邱迟,一纸书中百首诗。

正在将军旗鼓处,忽然花杂草长时。

《锄草》

年代: 现代 作者: 聂绀弩

何处有苗无有草,每回锄草总伤苗。

培苗常恨草相混,锄草又怜妙太娇。

未见新苗高一尺,来锄杂草已三遭。

停锄不觉手挥汗,物理难通心自焦。

《刈园诗为竺秀才作》

年代: 宋 作者: 戴表元

朝从园中去,暮从园中归。

园中何所有,杂草青离离。

刈多还渐稀。岂忧筐筥频,

要使牛羊肥。但放刈手缓,

勿伤兰与葵。葵高叶难护,

兰弱根易萎。惟彼恶草种,

刈尽转蕃滋。此理不可诘,

2.关于杂草的诗句

《说诗》年代: 清 作者: 宋湘文章妙绝有邱迟,一纸书中百首诗。

正在将军旗鼓处,忽然花杂草长时。《锄草》年代: 现代 作者: 聂绀弩何处有苗无有草,每回锄草总伤苗。

培苗常恨草相混,锄草又怜妙太娇。未见新苗高一尺,来锄杂草已三遭。

停锄不觉手挥汗,物理难通心自焦。《刈园诗为竺秀才作》年代: 宋 作者: 戴表元朝从园中去,暮从园中归。

园中何所有,杂草青离离。刈多还渐稀。

岂忧筐筥频,要使牛羊肥。但放刈手缓,勿伤兰与葵。

葵高叶难护,兰弱根易萎。惟彼恶草种,刈尽转蕃滋。

此理不可诘,。

3.形容野草的诗句

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首(其一)

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 绝胜烟柳满皇都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滁州西涧》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

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

野渡无人舟自横.

4.有哪些描写野草的诗句

1、朱雀桥边野草花

刘禹锡

《乌衣巷》

2、鹿鸣思野草

汉无名氏

《别诗》

3、白露沾野草

汉无名氏

《古诗十九首》

4、凝霜被野草

魏晋

阮籍

《咏怀》

5、流血涂野草

李白

《古风 其十九》

6、春阴垂野草青青

苏舜钦

《淮中晚泊犊头》

7、野草闲花不当春

辛弃疾

《定风波·野草闲花不当春》

8、呼天野草间

李白

《豫章行》

9、宫庭野草春

司空曙

《金陵怀古》

10、野草荫长松

王之道

《满庭芳·露溢金茎》

5.有关野草的诗词

定风波------------辛弃疾

野草闲花不当春。 杜鹃却是旧知闻。 谩道不归去住。 梅雨。 石榴花又是离魂。 前殿群臣深殿女。 赭袍一点万红巾。 莫问兴亡今几主。 听取。 花前毛羽已羞人。

【七绝·咏野草花】

堤边溪畔艳飞花,素裹嫣红浴日华。

不向人间施媚态,天涯海角乐为家。

《野草》题辞=============鲁迅

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

过去的生命已经死亡。我对于这死亡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曾经存活。死亡的生命已经朽腐。我对于这朽腐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还非空虚。

生命的泥委弃在地面上,不生乔木,只生野草,这是我的罪过。

野草,根本不深,花叶不美,然而吸取露,吸取水,吸取陈死人的血和肉,各各夺取它的生存。当生存时,还是将遭践踏,将遭删刈,直至于死亡而朽腐。

但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

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

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

但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

天地有如此静穆,我不能大笑而且歌唱。天地即不如此静穆,我或者也将不能。我以这一丛野草,在明与暗,生与死,过去与未来之际,献于友与仇,人与兽,爱者与不爱者之前作证。

为我自己,为友与仇,人与兽,爱者与不爱者,我希望这野草的朽腐,火速到来。要不然,我先就未曾生存,这实在比死亡与朽腐更其不幸。

去罢,野草,连着我的题辞!

6.关于野草的作文、诗句、诗歌

野草

清晨

我推开微掩着的窗户

一股奇异的清香扑面而来

带着仲夏的气息

我提着鞋

赤着脚

走在生满野草而变得柔软的香径上

吹着徐徐凉风

令我

心情恬静 自然

凝望野草

我不觉由衷赞叹

野草

你这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野草

我该怎样用我的钝笔来描绘你的风姿

野草

你这狂风席卷,暴雨侵蚀而临危不惧,傲对风雨的野草

我该怎样用我自己的手法来表现你的绰影

也许

野草是一种精神,一种品质

是一种永远激励我不断前进的不屈不挠,执着的精神

满庭芳·野草赞

扎根莽原,魂系大地,何惧狂风暴雨

纤弱身躯,也要头昂举。

任凭电闪雷鸣,傲然立,怒向天宇。

挺脊梁,面对苦难,百折不曲!

淡誉,隐荒野,穷其所能,辛勤播绿。

纵遇秋霜萎,蛰伏待续。

虽无百花娇艳,真本色,何物堪与?

待来年,驾乘东风,葱绿遍山峪。

——谨以此诗纪念敬爱的鲁迅先生

野草疯长(外一首)

野草疯长 并非是我灵魂世界抛荒

而是在缩小沙化的精神面积

使我每天思索新颖如叶

这里有明目益精的贞蔚草

这里有抱茎而生的游冬

每一棵都夹着滚烫的阳光

啊 野草疯长 长过了我心灵高度

贝壳人生

我是脆弱的 不逞强 不找闹

在一时无法取胜的对手面前 甘下拜风

象软体的蚌瑟缩在贝壳里 苦苦蛰伏

既使被人看成废品到头也无关紧要

最好别人都淡忘我的存在

我在自我折折磨中不断分泌

出创造和发展的激素

野草魂

------纪念鲁迅

你有许多梦,有许多

野草附体的梦,为北京的冬季

看着蓝天下的风筝,寄托

悲哀

你活着,总把死作标题

在黄昏里,让游魂接受阳刚之气

让龙华的桃花,遮不住

狰狰白骨

你的笔,在废墟和荒坟里

撒下银光,还跟你一起

吞下带血的馒头

乌棚船载走你的人,你的心

系着手持钢叉的少年。为阿Q的自慰

庆幸,为祥林嫂祈福

为台缝里的芝麻,能落到

酸秀才的嘴里

在月光下,你是狂野的精灵

却仰视车夫的背影,用独特的歌声

与疯狗争夺宝地。声音终于嘶哑

再也喊不出与爱人的道别,就长眠于

美人的眼底

7.形容拔草的句子有哪些

1.你对我那么好,下辈子做牛做马……我一定拔草给你吃!

2.翻地,锄地,浇水,拔草,每样劳作都要付出辛苦,“汗滴禾下土”不只写在书上,汗在额头上结层盐霜也不奇怪。

3.由于家境贫寒,他从七岁时就跟父母下地劳作,锄田、拔草、收割庄稼,俨然是个小农民。

4.祖父下地干活或给家猪拔草,担笼里总是提着一个黑色的话匣子。

5.他走进一块菜地,蹲下身来与正在拔草疏苗的农民们聊天,了解农民们的收入、蔬菜土地流转情况。

6.况且当分身乏术的同学聘人代为拔草时,这项公益劳动就已经失去了原本的意义。

7.无论寒暑,他每天6点钟准时起床e799bee5baa6e78988e69d8331333363396331,走到公墓,铲草拔草描字。

8.在干好自家活的同时,还主动帮助村里抗属拔草、锄地、收庄稼。

9.这种幸福感,恐怕只有大夏天在高粱地里拔草之后,生吃用凉井水浸泡了半个小时的嫩黄瓜才可以比拟。

10.小时候在家乡上学时,作文写得非常好,篇篇是范文,还经常被老师当成范文朗诵。小学五年级时,被迫辍学,回家成了一个放牛娃,除了放牛,还要拔草、运粪,收割庄稼。

11.这青海的黄土浅山和开阔的湟水河滩,这碧绿的青麦子,这隔断着远方西藏秘境的隐隐雪峰,还有这扎着花头巾排成一线拔草的妇女的民歌,都使她陷入了一种安宁恬静的心绪中。

12.王大娘知道儿子的心情不好,有时候不招呼上工,宁肯自己一个人到自留地拔拔草、耪耪地,也不招呼儿子一声一齐去干。

13.黄桥战役前夕,将军居溧阳水西村,处理完公务后,仍荷锄下地,或挑水,或锄地,或拔草,或与当地农民闲话桑麻,似不知一场大战将至也。

到处扬梅一样花是那个朝代的诗

宋湘是广东嘉应州(今梅县),清嘉庆年间进士,题诗作对,才思敏捷,有“广东第一才子”之称。他的诗对,在民间流传很广。

南华寺续诗

传说,有位日本高僧到中国云游。一天,他来到南华寺,一时诗兴大发,便在东墙白壁上写道:‘日出扶桑是我家,因风吹送到中化。“写到这里,他再也想不出好句子,苦思过度死了。高僧死后不化,象铁柱一样立在那里,无法推倒。

不久,宋湘也来到南华寺。他见到此事,挥笔把诗续了下去:“鸡鸣犬吠皆相似,到处杨梅一样花。”诗写完,高僧不推自倒。

形容控制好源头的诗句

1. 关于源头诗句

2. 关于源头的诗句

关于源头诗句 1.关于源头的诗句

1.《观书有感》

年代: 宋 作者: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2.《说诗》

年代: 清 作者: 宋湘

三百诗人岂有诗,都成绝唱沁心脾。

今人不讲源头水,只问支流派是谁。

3.《已亥杂诗 48》

年代: 清 作者: 龚自珍

万事源头必正名,非同综核汉公卿。

时流不沮狂生议,侧立东华儜佩声。

4.《李参政生日》

年代: 宋 作者: 魏了翁

泻出清明醉眼醒,都人弹指祝前星。

凭谁提起源头话,治国齐家要六经。

5.《偶题》

年代: 宋 作者: 朱熹

步随流水觅溪源,行到源头却惘然。

始信真源行不到,倚筇随处弄潺湲。

2.关于源字的诗句

韦骧

殿角滀泓澄,源高登地灵。 【琅邪三十二咏 其一十七 白龙泉】

张尧同

静练明田外,源流笠泽通。 【嘉禾百咏 其八 穆溪】

苏籀

源深派河汉,蹙蹙寻常窄。 【邵公济求泰定山房十诗 其二 邵公泉】

姜特立

四始诗之至,源流治世音。 【吟诗 其二】

赵必涟

源头夜雨多,落花漾露湿①。 【濯足】

赵炅

源深知冷暖,根尽一时空。 【缘识 其一十八】

赵蕃

何氏之从学,源流远有馀。 【以坡公君如大江日千里我如此水千山底为韵作小诗十四首重送在伯盖深有感于斯句云 其二】

郭祥正

至宝岂无源,源深人姓钱。 【和杨公济钱塘西湖百题 其三十三 钱源】

源浅不通海,光寒稍映湖。 【和杨公济钱塘西湖百题 其五十四 西坞漾】

萧贯

地胜人堪隐,源深客自迷。 【清溪】

喻良能

文章无正体,源浚流乃深。 【怀东嘉先生因诵老坡今谁主文字公合把旌旄作十小诗奉寄 其一】

张诩

源源复源源,金鳌张两目。 【双眼井】

庞嵩

春雨夜初歇,源泉晓发时。 【方塘四景 其一 春景】

胡应麟

㶁㶁幽岩泉,源流自东鲁。 【余既赋瞻堂十景矣而意有未尽复三绝句写之 其二 岩泉】

湛若水

源头云锁断,山下看何如。 【斗潭八景 其一 圩上观澜】

源泉官谷里,泉亦未忘官。 【官源五景为洪侍御峻之五首 其三 官谷泉】

程敏政

一镜含天光,源头自何许。 【李源十景 其三 鉴塘活水】

潘希曾

地脉回沧海,源头泻碧山。 【南庄八景为孙封君题八首 其二 活水源头】

3.诗歌的源头在哪里

《诗经》与《楚辞》是我国诗歌实际的两大源头。

《诗经》大约是从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到春秋中叶(公元前6世纪),以黄河流域为主产生的一批诗歌,可能由于政治的或实用的目的,受到收集和保护。在当时称为“诗”或“诗三百”,直到汉代被推尊为《五经》之一,叫《诗经》。

《诗经》的产生可谓是个谜,因为历史上并无明确记载,不过是先秦的《国语.周语》中有公卿、列士献诗之说;《礼记.五制》篇又有,命太师陈诗以观民风之说。采诗虽不可信,但献诗、陈诗却是可能的。如果当时的公卿、列士除了自己写诗外,还注意将各方之诗录而传之,那么《诗经》的形成也就可知其大概了。

谈到《诗经》的内容,就有一个传统的“六义”之说,所谓“ 六义”即指:风、雅、颂和赋、比、兴。孔颖达的《五经正义》中解释说:“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辞耳。”所谓异体,指不同的诗歌样式;异辞指不同的表现手法。关于风、雅、颂的含义,历代的说法也很多,通常按宋代朱熹的解释:“风者,民俗歌谣之诗也;雅者正也,正乐之歌也;颂者,宗庙之乐歌”。

诗经是四言的句式,节奏和押韵的特点。四言的句式既有整齐的形式美感,又便于双音节词德组的运用。奠定了我国古代诗歌以双音节为一‘顿’的基本节奏形式,同时也开创了诗歌的韵部系统和押韵方式。

到了公元前4世纪在南方的楚国,出现了足以与《诗经》双峰并峙的另一种新诗体:《楚辞》。楚辞原是古代楚人诗歌的一个总名,楚辞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含义。广义的楚辞泛指当时楚人的诗歌和后人学习屈原诗歌特色的古代作品;狭义的楚辞就专指屈原的诗歌。

屈原(约公元前340--278)本是楚王的同姓贵族,因祖先封为屈地,故以屈为姓。屈原在年轻时就有着良好的文化素养和远大的政治抱负,深受楚怀王的器重,但由于楚王的昏聩和群小的攻讦、进谗,使屈原两次被流放。最后当他听到楚国的都城郢都已被秦国攻破,遂在湖南北部投汨罗江自沉殉国。

《楚辞》中的诗篇大都写于诗人流放途中。楚地丰茂的草木,灵秀的山水给予了诗人创作的灵感和艺术的才情。陆游在《偶读旧稿有感》中写道:

挥毫当得江山助, 不到潇湘岂有诗?

《离骚》是屈原的鸿篇巨制,中国文学史上的杰作!全诗373句、2490字,是中国诗歌中少有的长篇。还有《天问》、《九歌》、《九章》等佳作,举凡天地山川、神话故事、历史传说、天命人事、现实生活等等方面均所涉及,还有为礼赞楚国战死将士之乐歌。都是诗人各个时期思想感情、心灵历程的真实表达。

《楚辞》的特点是十分鲜明的,首先是放言无忌、奔放恣肆的浪漫主义精神。屈原凭借自己丰富渊博的知识,奇妙开阔的想象,磅礴炽热的激情,斑斓缤纷的辞藻,将笔端驰骋于人间与神界的广阔空间,驱遣草木、驾驭风云、挥斥邪恶、忧国忧民,具有强烈的爱国热忱和抒情意味。其次是开创了“香草美人”的诗文表现手法。

所谓“香草美人”,除了分别作为贤臣、君王的符号,还是:“政治理想”和“高尚人格”的象征。从广义上而言,“香草美人”的手法也属“比、兴”手法,后来“香草美人”也就成了一个专门的诗学术语。

《楚辞》不同于《诗经》的四言句式,以五言、六言、七言为主,少数句子达到九言,是杂言体诗。诗句中虚词的用法也与《诗经》颇为不同,除了感叹词“兮”的突出运用外,还大量出现了散文中常用的:之、乎、者、也等结构助词和连词。使诗句在节奏上更有了丰富的变化,同时其散文化的倾向,直接孕育了汉赋的产生。

这就是我国诗歌的两大源头:南辞北诗。

关于源头的诗句 1.关于源头的诗句

1.《观书有感》

年代: 宋 作者: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2.《说诗》

年代: 清 作者: 宋湘

三百诗人岂有诗,都成绝唱沁心脾。

今人不讲源头水,只问支流派是谁。

3.《已亥杂诗 48》

年代: 清 作者: 龚自珍

万事源头必正名,非同综核汉公卿。

时流不沮狂生议,侧立东华儜佩声。

4.《李参政生日》

年代: 宋 作者: 魏了翁

泻出清明醉眼醒,都人弹指祝前星。

凭谁提起源头话,治国齐家要六经。

5.《偶题》

年代: 宋 作者: 朱熹

步随流水觅溪源,行到源头却惘然。

始信真源行不到,倚筇随处弄潺湲。

2.关于源头的诗句

1.《观书有感》年代: 宋 作者: 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2.《说诗》年代: 清 作者: 宋湘三百诗人岂有诗,都成绝唱沁心脾。

今人不讲源头水,只问支流派是谁。3.《已亥杂诗 48》年代: 清 作者: 龚自珍万事源头必正名,非同综核汉公卿。

时流不沮狂生议,侧立东华儜佩声。4.《李参政生日》年代: 宋 作者: 魏了翁泻出清明醉眼醒,都人弹指祝前星。

凭谁提起源头话,治国齐家要六经。5.《偶题》年代: 宋 作者: 朱熹步随流水觅溪源,行到源头却惘然。

始信真源行不到,倚筇随处弄潺湲。

3.关于源字的诗句

韦骧

殿角滀泓澄,源高登地灵。 【琅邪三十二咏 其一十七 白龙泉】

张尧同

静练明田外,源流笠泽通。 【嘉禾百咏 其八 穆溪】

苏籀

源深派河汉,蹙蹙寻常窄。 【邵公济求泰定山房十诗 其二 邵公泉】

姜特立

四始诗之至,源流治世音。 【吟诗 其二】

赵必涟

源头夜雨多,落花漾露湿①。 【濯足】

赵炅

源深知冷暖,根尽一时空。 【缘识 其一十八】

赵蕃

何氏之从学,源流远有馀。 【以坡公君如大江日千里我如此水千山底为韵作小诗十四首重送在伯盖深有感于斯句云 其二】

郭祥正

至宝岂无源,源深人姓钱。 【和杨公济钱塘西湖百题 其三十三 钱源】

源浅不通海,光寒稍映湖。 【和杨公济钱塘西湖百题 其五十四 西坞漾】

萧贯

地胜人堪隐,源深客自迷。 【清溪】

喻良能

文章无正体,源浚流乃深。 【怀东嘉先生因诵老坡今谁主文字公合把旌旄作十小诗奉寄 其一】

张诩

源源复源源,金鳌张两目。 【双眼井】

庞嵩

春雨夜初歇,源泉晓发时。 【方塘四景 其一 春景】

胡应麟

㶁㶁幽岩泉,源流自东鲁。 【余既赋瞻堂十景矣而意有未尽复三绝句写之 其二 岩泉】

湛若水

源头云锁断,山下看何如。 【斗潭八景 其一 圩上观澜】

源泉官谷里,泉亦未忘官。 【官源五景为洪侍御峻之五首 其三 官谷泉】

程敏政

一镜含天光,源头自何许。 【李源十景 其三 鉴塘活水】

潘希曾

地脉回沧海,源头泻碧山。 【南庄八景为孙封君题八首 其二 活水源头】

4.诗歌的源头在哪里

《诗经》与《楚辞》是我国诗歌实际的两大源头。

《诗经》大约是从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到春秋中叶(公元前6世纪),以黄河流域为主产生的一批诗歌,可能由于政治的或实用的目的,受到收集和保护。在当时称为“诗”或“诗三百”,直到汉代被推尊为《五经》之一,叫《诗经》。

《诗经》的产生可谓是个谜,因为历史上并无明确记载,不过是先秦的《国语.周语》中有公卿、列士献诗之说;《礼记.五制》篇又有,命太师陈诗以观民风之说。采诗虽不可信,但献诗、陈诗却是可能的。如果当时的公卿、列士除了自己写诗外,还注意将各方之诗录而传之,那么《诗经》的形成也就可知其大概了。

谈到《诗经》的内容,就有一个传统的“六义”之说,所谓“ 六义”即指:风、雅、颂和赋、比、兴。孔颖达的《五经正义》中解释说:“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辞耳。”所谓异体,指不同的诗歌样式;异辞指不同的表现手法。关于风、雅、颂的含义,历代的说法也很多,通常按宋代朱熹的解释:“风者,民俗歌谣之诗也;雅者正也,正乐之歌也;颂者,宗庙之乐歌”。

诗经是四言的句式,节奏和押韵的特点。四言的句式既有整齐的形式美感,又便于双音节词德组的运用。奠定了我国古代诗歌以双音节为一‘顿’的基本节奏形式,同时也开创了诗歌的韵部系统和押韵方式。

到了公元前4世纪在南方的楚国,出现了足以与《诗经》双峰并峙的另一种新诗体:《楚辞》。楚辞原是古代楚人诗歌的一个总名,楚辞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含义。广义的楚辞泛指当时楚人的诗歌和后人学习屈原诗歌特色的古代作品;狭义的楚辞就专指屈原的诗歌。

屈原(约公元前340--278)本是楚王的同姓贵族,因祖先封为屈地,故以屈为姓。屈原在年轻时就有着良好的文化素养和远大的政治抱负,深受楚怀王的器重,但由于楚王的昏聩和群小的攻讦、进谗,使屈原两次被流放。最后当他听到楚国的都城郢都已被秦国攻破,遂在湖南北部投汨罗江自沉殉国。

《楚辞》中的诗篇大都写于诗人流放途中。楚地丰茂的草木,灵秀的山水给予了诗人创作的灵感和艺术的才情。陆游在《偶读旧稿有感》中写道:

挥毫当得江山助, 不到潇湘岂有诗?

《离骚》是屈原的鸿篇巨制,中国文学史上的杰作!全诗373句、2490字,是中国诗歌中少有的长篇。还有《天问》、《九歌》、《九章》等佳作,举凡天地山川、神话故事、历史传说、天命人事、现实生活等等方面均所涉及,还有为礼赞楚国战死将士之乐歌。都是诗人各个时期思想感情、心灵历程的真实表达。

《楚辞》的特点是十分鲜明的,首先是放言无忌、奔放恣肆的浪漫主义精神。屈原凭借自己丰富渊博的知识,奇妙开阔的想象,磅礴炽热的激情,斑斓缤纷的辞藻,将笔端驰骋于人间与神界的广阔空间,驱遣草木、驾驭风云、挥斥邪恶、忧国忧民,具有强烈的爱国热忱和抒情意味。其次是开创了“香草美人”的诗文表现手法。

所谓“香草美人”,除了分别作为贤臣、君王的符号,还是:“政治理想”和“高尚人格”的象征。从广义上而言,“香草美人”的手法也属“比、兴”手法,后来“香草美人”也就成了一个专门的诗学术语。

《楚辞》不同于《诗经》的四言句式,以五言、六言、七言为主,少数句子达到九言,是杂言体诗。诗句中虚词的用法也与《诗经》颇为不同,除了感叹词“兮”的突出运用外,还大量出现了散文中常用的:之、乎、者、也等结构助词和连词。使诗句在节奏上更有了丰富的变化,同时其散文化的倾向,直接孕育了汉赋的产生。

这就是我国诗歌的两大源头:南辞北诗。

OK,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