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庭坚为什么被贬(黄庭坚为什么被贬宜州)

日期:2023-05-14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来给大家分享黄庭坚为什么被贬,以及黄庭坚为什么被贬宜州对应的知识和见解,内容偏长,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黄庭坚为什么贬到戍州

宋史卷 四百四十四列传第二百三 文苑六

哲宗立,召为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逾年,迁著作佐郎,加集贤校理。《实录》成,擢起居舍人。丁母艰。庭坚性笃孝,母病弥年,昼夜视颜色,衣不解带。及亡,庐墓下,哀毁得疾几殆。服除,为秘书丞,提点明道宫兼国史编修官。绍圣初,出知宣州,改鄂州。章惇、蔡卞与其党论《实录》多诬,俾前史官分居畿邑以待问,摘千余条示之,谓为无验证。既而院吏考阅,悉有据依,所余才三十二事。庭坚书“用铁龙爪治河,有同儿戏”,至是首问焉。对曰:“庭坚时官北都,尝亲见之,真儿戏耳。”凡有问,皆直辞以对,闻者壮之。贬涪州别驾、黔州安置,言者犹以处善地为有丸法。以亲嫌,遂移戎州。庭坚泊然,不以迁谪介意。蜀士慕从之游,讲学不倦,凡经指授,下笔皆可观。

翻译:哲宗即位后,召黄庭坚为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过了一年,迁著作佐郎,加集贤校理。《实录》修成后,提拔为起居舍人。遭母丧。黄庭坚性情至孝,母亲病了一年,他日夜察看颜色,衣不解带,及死,筑室于墓旁守孝,哀伤成疾几乎丧命。丧服解除后,任秘书丞,提点明道宫,兼国史编修官。绍圣初,黄庭坚出任宣州知州,改知鄂州。章敦、蔡卞与其党羽认为《实灵》多诬陷不实之辞,使前修史官都分别居于京城附近各处以备盘问,摘录了千余条内容宣示他们,说这些没有验证。不久,经院吏考察审阅,却都有事实根据,所剩下的只有三十二件事。黄庭坚在《实灵》中写有“用铁龙爪治河,有同儿戏”的话,于是首先盘问他。黄庭坚回答道:“庭坚当时在北都做官,曾亲眼看到这件事,当时的确如同儿戏。”凡是有所查问,他都照实回答,毫无顾忌,听到的人都称赞他胆气豪壮。黄庭坚因此被贬为涪州别驾、黔州安置,攻击他的人还认为他去的是好地方,诬他枉法。后以亲属之嫌,于是移至戍州,黄庭坚对此像没事一样,毫不以贬谪介意。四川的士子都仰幕他,乐意和他亲近。他向他们讲学不倦,凡经他指点的文章都有可观之处。

一代文人黄庭坚为何落得个身死异乡的下场?

其实黄庭坚实在是命运悲惨了,黄庭坚资质聪颖。而且他的性格是属于那种很直接的,太较真了,以至于被别人拽了下来。皇帝也没有向着黄庭坚,贬官之后就生病去世了。

黄庭坚在历史上的名气很一般,不算特别的大。不过一个京城的文人居然身死异乡也是很不可思议的一件事情了。先来说说黄庭坚的生平,黄庭坚呢从小就表现出很出色的文学天赋。靠着自己的力量勤奋好学,终于通过科举考上了进士。而且他做官做了一辈子,一直到他客死他乡

但是他客死他乡的原因离不开贬官这件事情。据说,他也是一个直性子的人。他的守孝期满之后,又被朝廷纳进宫来做官。他的工作就是一些收录工作,但是审核的人员还有很多,不仅仅只有他一个。但是他在核对的时候,发现有的收录里过度的美化了皇帝这个角色,个人崇拜主义太严重了,于是他就不乐意了,就把这些他觉得不合适的地方都改过来了。

本来,人家这么写就是为了引起皇帝的注意力,就是为了讨好皇帝。结果来了一个说真话的,大家都觉得,我这么写皇帝都没说啥,你有啥资格在这说三道四。所以,在这个问题上黄庭坚没有什么反驳之力,甚至没有人跟他站在一边。更有一些同事们跑去和皇帝打小报告,皇帝一听居然有人敢瞧不起自己于是就直接相信了这些奸佞的话,马上就把黄庭坚贬职了。但是好在也没有被贬去太远的地方,但是无奈的是黄庭坚是一个老实人,再一次被贬官。就这样去了宜州,病死在了自己的岗位上。

黄庭坚是苏门四学士之首,为何客死他乡?

其实黄庭坚实在是命运悲惨了,黄庭坚资质聪颖。而且他的性格是属于那种很直接的,太较真了,以至于被别人拽了下来。皇帝也没有向着黄庭坚,贬官之后就生病去世了。

黄庭坚在历史上的名气很一般,不算特别的大。不过一个京城的文人居然身死异乡也是很不可思议的一件事情了。先来说说黄庭坚的生平,黄庭坚呢从小就表现出很出色的文学天赋。靠着自己的力量勤奋好学,终于通过科举考上了进士。而且他做官做了一辈子,一直到他客死他乡。

但是他客死他乡的原因离不开贬官这件事情。据说,他也是一个直性子的人。他的守孝期满之后,又被朝廷纳进宫来做官。他的工作就是一些收录工作,但是审核的人员还有很多,不仅仅只有他一个。但是他在核对的时候,发现有的收录里过度的美化了皇帝这个角色,个人崇拜主义太严重了,于是他就不乐意了,就把这些他觉得不合适的地方都改过来了。

本来,人家这么写就是为了引起皇帝的注意力,就是为了讨好皇帝。结果来了一个说真话的,大家都觉得,我这么写皇帝都没说啥,你有啥资格在这说三道四。所以,在这个问题上黄庭坚没有什么反驳之力,甚至没有人跟他站在一边。更有一些同事们跑去和皇帝打小报告,皇帝一听居然有人敢瞧不起自己于是就直接相信了这些奸佞的话,马上就把黄庭坚贬职了。但是好在也没有被贬去太远的地方,但是无奈的是黄庭坚是一个老实人,再一次被贬官。

就这样她去了宜州,黄庭坚就病死在了自己的岗位上。

黄庭坚为何被贬至宜州

由于桀骜的性格,黄庭坚自视甚高不知不觉中得罪了赵挺之。后来,赵挺之得势,屡在皇帝面前进献谗言,抨击黄庭坚种种所谓的不是,公报私仇。黄庭坚一贬再贬,59岁的时候,他被贬至宜州,冥冥中寻到了不得已的归宿。落魄宜州的黄庭坚,举目无亲满目凄凉。但江山不幸诗家幸,宜州的山水和纯朴的山歌给了黄庭坚诗歌创作无限的灵感,满腹的牢骚渐渐消磨,面对眼前仙境一般的世界,暂时的沉醉多少减轻了他内心的如许痛苦。重阳节那天,黄庭坚徘徊不已,心中惆怅难遣,眼前竹影荫翳,林鸟鸣啾,河流如碧带,远处山歌袅袅,不由得诗兴大发,填词一阕云:诸将说封喉,短笛长吹独倚楼。万事尽随风雨去,休休,戏马台南金络头。催酒莫迟留,酒似今秋胜去秋。花向老人头上笑,羞羞,白发簪花不解愁。酒酣耳热之后,往往是诗人剖解心灵的时刻。黄庭坚感觉自己老了,再也经不起如许的愁郁。仕途坎坷,种种打击,化作诗人眼中泪、杯中酒,无奈和孤寂遗落字里行间。黄庭坚可能终结于此,但诗歌却生出翅膀传遍了大江南北。在黄庭坚61岁的时候,一天,他像一个顽童似的把脚伸进雨幕里,欢喜得认为自己"平生无此快"。谁料,一场雨淋竟葬送了诗人的余生

黄庭坚被贬时期有多少作品?

黄庭坚一生坎坷,命运多舛,曾两次遭贬谪。北宋党争剧烈,宋哲宗主政以后,主张变法的变法派逐渐在朝廷中得势,绍圣初年(1094),黄庭坚的政敌弹劾他在纂修《宗神实录》时“修先帝《实录》类多附会奸言,抵斥熙宁以来政事”,黄庭坚因这个罪名被贬为涪州(今重庆涪陵)别驾,安置黔州(今重庆彭水)。又因黄庭坚堂弟黄嗣直当时正为涪陵尉,所以黄庭坚在涪陵有短暂停留,黄庭坚此次少留涪陵,并作了《赠嗣直弟颂十首(并序)》。《山谷内集》卷十五有《赠嗣直弟颂十首》,诗前有《序》云:“涪陵与嗣直弟夜语,颇能明古人意,因戏咏云:‘人皆有兄弟,谁共得神仙。’故作十颂以记之,此二句唐赤松观舒道士诗人题赤松子庙诗也。”黄庭坚在黔州的一个重要活动就是结交佛、道,研习经文,汲水炼丹。他寓居开元寺,与寺内众僧亲如一家,一道参诵佛经,还攀爬上摩围山麓的云顶寺游玩豪饮。在他的诗文中也能看到他用佛典、公案来写自己的悟道心得体会,表现的正是诗人在获得生死解脱之后所体会到的人生哲学道理。

《赠嗣直弟颂十首》正是他此一人生感悟的诗性表达:

饥渴随时用,悲欢触事真。十方无壁落,中有昔怨人。(其一)

去日撒手去,来时无与偕。若将来去看,还似不曾斋。(其二)

正观心地时,丝发亦无有。却来观世间,冬後数九九。(其三)

涪陵萨埵子,且道也旁行。亦嚼横陈蜡,不爱孔方兄。(其四)

万里唯将我,回观更有谁。初无卓锥地,今日更无锥。(其五)

向上关捩子,未曾说似人。困来一觉睡,妙绝更通神。(其九)

往日非今日,今年似去年。九关多虎豹,聊作地行仙。(其十)

这些禅宗偈颂大多运用佛典、公案来写自己的悟道心得体会,表现的正是诗人在获得生死解脱之后所体会到的人生哲理,所有诗句无不指向不受世俗污染的淡泊志向,是“平常心便是道”的审美愉悦。

黄庭坚在黔州期间创作了大量的诗词文章,按他自己的话说:“数年来不绝作文字,尤时时作小记序及碑刻耳……至于诗,不作也是元祜五年也。”他稍有闲暇,便与有识之士谈论诗文,挥笔创作。现存文集中关于在黔州的作品就有诗20首、词12篇,还有专著《草》和《王全州祠堂记》等。这些诗词文章均以彭水、黔江为背景,或描太平盛世之貌,或述钟爱山水之情,或叙遭遇不平之声。这可以说是他谪居生活的写照。在黔州,他常常与当地的文人学子进行互相交流学习,并且乐于教之,比如他在《与王子龙书七首》(其一)中亦云:“至于乐闻士大夫之好学,有忠信根本可以日就月将者,则剔然动其心,此则余习未除耳。”故《豫章先生传》有云:“(黄庭坚)与后生讲学孜孜不怠,两川人士争从之游,经公指授,下笔皆有可观。”

绍圣四年春天,黄表兄张向提举夔州路常平,为避亲嫌,十二月壬寅,诏黄庭坚移戎州安置。绍圣五年三月,他离开黔州过涪陵、泸州。泸州太守王补之设宴招待他,并出官妓盼盼唱词侑殇。黄庭坚尽管遭贬,但心怀豁达,依然逢场作乐。在约二十天里,他游赏泸州名胜,写下了一些与游记有关的诗文,如《跋常山公书》、《泸州大云寺滴乳泉记》、《泸州木龙岩题名》等。六月初,到达戎州,他暂时寓居在城南一寺院中,他自称身如槁木,心如死灰,自命所居室为“槁木俺”、“死灰寮”。后来他僦居城南,并将其命名为“任运堂”,并作《任运堂铭》,表示自己安分守命,无心世事了。他在戎州,泰然处之,终日为门生讲学。

黄庭坚谪居戎州期间由于没有俸禄,因此不但居住条件比较艰苦,而且生活上也比较窘迫,加上身体又不太好,全靠朋友救济度日,面对陌生的环境,窘迫的生活和衰弱的身体,黄庭坚初到戎州时心情是颇为沉郁的,好在他一向达观,面对人生的跌落和生命的沉沦,他又能泰然处之,适时调整自己的心态和处事态度,正如他在与朋友的信中所言:

老兄自黔迁戎,尤在黔也。衣食厚薄,随缘亦易过。岁用十千,僦一民居在城南门里,差远市井,杜门少宾客,用私奴,不复借公家人,极清闲也。(《答世因弟》)

随着时间的推移,黄庭坚慢慢地习惯了在戎州的生活,在友情关怀、山水陶醉、艺术熏陶和佛老思想感悟中找到了安顿生命的最好方法。黄庭坚在戎州广交朋友,遍游名胜,为人题字画、作序、写碑志,酬诗韵等等占据了他大量的时间,因此也写下了许多有关谪居戎州的交游,富有巴山蜀水特有地域文化的文学作品。

由于桀骜的性格,黄庭坚自视甚高,在不知不觉中得罪了赵挺之,宋徽宗崇宁二年(1103),黄庭坚因建中靖国元年(1101)写《承天院塔记》一文受执政赵挺之诬陷,获“幸灾谤国”罪名,被流放至宜州羁管。黄庭坚从崇宁三年(1104)5月抵达宜州到崇宁四年(1105)9月卒于小南楼,在宜州度过了他生命的最后16个月,在此期间,他留下了十余篇文章,《乙酉家乘》(又称《宜州家乘》)日记,诗11篇,词4首,其创作题材抒写大多是自身生活和感受。在最初的宜诗作中,黄庭坚还保持了那种以沉痛悲愤入笔的风格,如《予去岁在长沙数与处度元实相从把酒自过岭来不复有此乐感叹之余戏成一

北宋才子黄庭坚:一生爱情官运坎坷,是性格使然还是环境作梗?

黄庭坚和唐朝的王勃的情况有些类似,是个少年天才。黄庭坚6岁时,舅舅李常到他家做客,看见小外甥拿着本很深奥的书在看,舅舅觉得这么个小人儿跟个老学究似的很好笑,就决定考考他。

谁想小孩儿对答如流。舅舅又从书架上抽出一本古书接着考,不想小孩儿不但能背出原文,居然还阐述了独到的见解。这让舅舅大喜过望,原来天才就在自己家里啊!

7岁时,大多数男孩儿还在玩泥巴,黄庭坚只用一首小诗就将神童名号一炮打响。

哎哟哟,7岁小孩儿就能看透人间,又是“名利客”又是“机关用尽”,太吓人了吧!

8岁时,他再次把世人惊着了。黄庭坚的邻居哥哥进京赶考,他写诗相赠﹕

最后这句话太似曾相识了,这不是诗仙李白的口吻吗?这到底是不是诗仙附体啊?送人进京赶考还提醒人家﹕你可别忘了我,我这个被贬谪的仙人已经下凡人间八年了。这样的天才作家,这样的诗风,哪还用人传播,空气就给你代劳了。汴梁人用鼻子一闻,到处都是诗仙的味道,循味而来,原来是那个叫黄庭坚的小孩儿散发出来的。

对于天才,人们都是极尽宽容与宠爱。果然,黄庭坚的科考之路异常顺利,一路绿灯,畅通无阻,22岁便高中三甲进士。

好事成双金榜题名之时,黄庭坚迎娶了龙图阁大学士孙觉的女儿兰溪。在做了几个月的主簿之后,他携妻到汝州叶县(今河南叶县)任县尉。

少年时期是真正远去了,没有工作时向往工作,有了工作又受不了它的烦琐芜杂,人每时每刻都处在矛盾中。虽然只做了几个月的主簿,但黄庭坚对职场多多少少有了点领悟﹕若非能实现经济自由和时间自由,这世间没有几个人能真正按照自己的心意而活。这次去汝州,不知忙碌的小吏生涯又会给自己带来什么?

生活中的好事若是来得太密集,除了使人来不及细细品味,也许还隐藏了什么另类的命运密码。你看﹕少年显赫、金榜题名、官袍乌纱、洞房花烛。所谓春风得意,所谓扶摇直上,不过如此。黄庭坚沉浸在仕途爱情俱芳菲的日子里,一度不思进取。

人的命运有时是很奇怪的,但凡运好,喜事就像商量好了似的成串光顾。如若倒霉,噩运就携着手组团扑过来,你逃到哪里它追到哪里。初时的黄庭坚,一切都是很顺利的,他满怀热情,兢兢业业地经营着事业和家庭。然而,忽然有一天,妻子生了重病,且来势汹汹,不可抵挡。黄庭坚急得满嘴起泡,遍请名医,却是无力回天,不久妻子即撒手而去,年仅20岁。这让当时25岁的黄庭坚哀伤不已,下笔含泪。

人在陷人不幸时总要找个出口发泄,有人寄情山水,有人沉迷歌舞……黄庭坚与酒对上了眼,相看两不厌,似有千千言。他毫无抵抗力地当了酒徒,放肆狂饮,不醉不休。酒成了他的知己,主宰着他的喜怒哀乐

酒精麻醉的日子过了两年多,黄庭坚从中抽离出来,于公元1072年参加了四京学官的考试。凭着一手好文章,他脱颖而出,被朝廷任命为国子监教授。

当时留守京城的重臣文彦博很器重这个年轻人,在他任满之后又留他再任。闲暇时,黄庭坚仍然酗酒,饮酒醉卧、恍惚而眠是常态。日日烂醉如泥之际,诗人谢景初出现了。老前辈爱才,不忍心看着一个有着大好前程的年轻人因一点点挫折就无限颓废,怀着满满的怜爱,把自己的女儿介休嫁给了黄庭坚。

好的婚姻能拯救一个人,这桩婚事让黄庭坚的生活恢复了正常。他开始专心致力于诗歌创作,水平大有提升。婚后两年,女儿黄睦降生,这更是让初为人父的黄庭坚爆发出了生命的大喜悦。在天伦之乐面前,他开始知福惜福、珍惜 健康 ,为任劳任怨、好禅喜诗、志趣相投的妻子,也为天真无邪、快乐无忧的小女儿。

他开始收敛酒瘾,大杯换小杯,天天喝改为偶尔喝,小心翼翼地保护着来之不易的安乐生活。可老天似乎不肯放过他,二夫人过门仅仅4年,居然也一病不起,26岁便香消玉殒

黄庭坚简直要崩溃了,夜夜失眠﹕“呜呼!如兰溪之女美,介休之妇德,皆室家之则也。尝欲以楚辞哭之,而哀不能成文。”他再度与酒神复合,整天神魂颠倒,烂醉如泥, 健康 飞转急下,精神越来越脆弱。

公元1081年,黄庭坚到吉州太和县(今江西泰和县)任知县。黄庭坚是个体恤民情的人,心里颇有想法。当时,各县都以颁布盐策的方式征收赋税,百姓的负担很重。黄庭坚深入穷乡僻壤,踏遍了太和县境的沟沟坎坎、崎岖山路,将农民的疾苦和现状如实向上级作了汇报,之后调整了政策,使百姓的负担轻了。

但如此一来,县吏们的私囊也就瘪了,同事们对这个异类颇有微词。只要做了官,复杂的官场之事、敏感微妙的同事关系就摆在你面前,你就要持有一个立场。在某些重大问题的处理上,是与上级一致还是与百姓一致?这个问题谁都要独自面对。既然做了选择,就要勇敢面对,黄庭坚并不惧怕。公事之余,他常到澄江观景散心。

终于干完了手头一堆工作,趁着傍晚雨后初停,登上快阁放松一下心情。初冬的万木萧条让天地显得更加阔大。朗朗明月下,澄江向远处流去。

友人远离,早已没有弄弦吹箫的兴致了,只有见到美酒眼中才流露出一丝喜色。人生羁绊、为官蹭蹬,真不如坐船吹笛漂流家乡,去与那自由的白鸥做伴!

孤独的诗人躺在无边的寂寞里,醉得不省人事。前来寻他的人看不下去了。天才的沦落总是能激起某些人心中的保护欲,可大家都有事忙,谁也不能时时刻刻在身边照顾他,如果有一个女子在,情形怎么都会好一些吧。这些人当起了月老,撺掇着黄庭坚再娶。

一心抗拒的黄庭坚拗不过朋友,终于答应再娶石氏女子。不久,三夫人给黄庭坚生下了儿子黄相。老来得子,人生一喜,黄庭坚的心情慢慢变好,可身体不给力,总是出状况。他深知,都是酒精惹的祸。自己曾无比虔诚地相信﹕压力过大、精神紧绷、心情低落这些负面情绪表现,靠饮酒全能解决。不管多么排山倒海的悲伤失落,只要喝一口,就能得到满满的满足感和愉悦感,哪怕那感觉短得只在刹那,也足以值得人执着地追逐。

如今日子在慢慢变好,他却越来越害怕酒的勾引。酒醒之后,身体各处被酒精侵蚀的难受感上蹿下跳地将人包裹,这时候的痛苦远远大于饮酒之前的痛苦,这是清醒着的痛,身痛,心也痛。黄庭坚是个有追求的人,怎么能够忍受和放任酒精对自己的绑架和摧残?酒简直就是魔鬼的笑容,诱惑你提前支取自己的快乐,然后付出疾病、家庭失和、一事无成等诸多代价……喝得有多痛快,戒得就有多痛苦。再苦也要戒掉它。酒精把自己害得不成样子,一点风吹草动,身体就生病,一生病什么也干不了。孤独、百爪挠心口干舌燥、幻觉、莫名的怒火都要轮番忍受,一遍又一遍——戒酒完全是自己和另一个自己的残酷战争。

有一次经过江苏泗州僧伽塔时,本就好佛的黄庭坚仰望佛像,心有触动,遂对佛祖发下大誓愿﹕“从今以后痛戒酒色与肉食,但朝粥午饭,如浮屠法,人一切智。”他郑重其事地取出笔墨,写下《发愿文》,正式把佛教当作自己的心灵归宿。这篇用行书书写的作品,也成为他书法作品中的代表作。

此后岁月,黄庭坚的境遇没什么大的改变。贬谪、被冷落、生活艰难……但不管遇到什么样的打击,他始终以最坚定的意志力,把戒酒这个念头牢牢地印在心底。信心可以战胜一切!朋友们聚会,大家都在兴高采烈地喝酒,黄庭坚独自坐一边,几分落寞,几分格格不人。众人起哄,黄庭坚也坚决不喝,结果被罚写词。思谋片刻,他挥笔而书﹕“老夫既戒酒不饮,遇宴集,独醒其旁。坐客欲得小词,援笔为赋”﹕

开头“断送一生惟有,破除万事无过”,是借用唐代韩愈的名句“断送一生惟有酒”和“破除万事无过酒”,黄庭坚分别把酒字去掉,强调了自己戒酒的决心。

宋朝官员相聚离不开美酒和美女,这是官方福利。美女除了表演歌舞,还负责给众人劝酒。一心戒酒的黄庭坚成了酒桌上的异类。他用“花病等闲瘦弱,春愁无处遮拦”自嘲﹕自己体弱多病像枯萎的残花,浓浓的春愁已经无可遮掩,是自己大半生的写照。

靠着顽强的毅力,黄庭坚坚决地把酒瘾给戒掉了。谁料多年后,有人看见他又开始喝酒,难道老生故态复萌了?这其实是一个误会。那时,他身在戎州,瘴疠之气太多,酒能解毒,所以每天早上饮一杯药酒调理身体。这让昔日酒友误以为他又破戒了,所以纷纷请他喝酒。黄庭坚吃够了酒精的若,他怕身体疾患加重,只好再次宣布戒酒,不过这回戒的是药酒。他在《醉落魄》的题注里解释了这件事﹕“老夫止酒十五年矣,到戎州恐为瘴疠所侵,故晨举一杯,不相察者乃强见酌,遂能作病,因复止酒。”

黄庭坚是认真的,即使再苦闷,他也再没有被酒精击倒过。

公元1083年,黄庭坚来到德州德平镇(今属山东)做地方官。来这儿的原因是他太把百姓当回事了。在吉州太和县当知县时,他因拒绝执行盐税新政得到了百姓拥戴,却也真真切切地受到了官僚排挤。不过,那时的他年轻有为,踌躇满志,对一些小挫折看得很开,心境上是很豁达的。

境遇不太美妙,黄庭坚自己并不在意,可是有人在意﹕你不随波逐流和我们同流,要当什么清流,那好,对不起,请到别处当清流吧。就这样,他被逐到了山东。

一个不肯违背自己内心的人到哪里都是一样,除非遇到了同类,否则他还是不为人所容。

德州通判赵挺之(李清照的公公)属于新党,是变法派。当时,他正在德州推行市易法(由官府管理市场贸易)。黄庭坚认为,德平镇小民世代靠耕种为生,生活实在清苦,如果再实行市易法,那百姓的生活会雪上加霜,因此坚决不同意这样做。他与赵挺之杠上了,两人公文往来,反复争论,把赵挺之气得要命。得罪一个心胸宽广的人没什么,得罪一个心眼儿小的人是很受伤的。这个赵挺之日后给了黄庭坚一个大大的报复。

人在他乡,众星捧月还好些﹔工作受挫,形单影只,特别容易失落,想东想西想家想朋友。他想起了黄几复,两人少年交游,情谊很深,可彼此天各一方,想见却不能见,想写封信,可是一个天南、一个地北,托鸿雁传书,它却飞不过衡阳。只能作诗吧,聊表相思。

想得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烟藤。想当年春风下欣赏桃李,我们共饮美酒。没想到江湖落魄,一别十年。

我常常对着孤灯听着秋雨思念你……

朦胧中,他仿佛又看见一个超然豁达的学者正在与众人侃侃而谈,时而沉思,时而大笑。是啦,他就是苏轼。

文人之间的缘分大都因文而起、因敬而敬。苏轼和黄庭坚之间就是这样。时间倒回到黄庭坚初婚时,苏轼有一次到孙觉(黄庭坚的前岳父)家做客,在书桌上见到一首诗,细读之下很是吃惊。善于察言观色的孙觉情知女婿有戏,趁机请苏轼提携他。苏轼大笑﹕“此人如精金美玉,不去接近别人,别人也会主动接近他,逃名而不可得,何须扬名?”黄庭坚得知自己被苏轼赏识,当即写下两首诗寄与。

苏轼回信《答黄鲁直》﹕“我一直诚恐不能与君结交,而君今日不惜辱没才华,如此礼待我,喜愧之怀,几乎难以承受。”以苏轼名动四海、家喻户晓的身家,竟以如此态度对待一个新人,可见黄庭坚的诗才真不是一般的好。两人书信唱和,开始了神交。随着交往加深,黄庭坚对苏轼的才华和人品崇敬不已。

苏轼不肯昧心,坚决不说假话。他对王安石的变法始终持有中立意见,与朝廷观点相左。这使他从得意宠臣变成了不受待见的圈外人。假如他能够一直受宠,飞黄腾达,那黄庭坚自然也会跟着如日中天。可惜,苏轼的政治命运并不像他的才华那样一路上扬,而是起起落落、沉沉浮浮,充满坎坷和波折。党派之争让苏轼不断地被贬,连带着让黄庭坚也跟着受累。

攻击苏轼的人从苏黄二人之间酬来唱往的诗作中发现了黄庭坚的名字后,对黄庭坚施行了连带罪责,罚铜20斤。为什么罚铜呢?铜钱铜钱,铜就是钱,钱就是铜。铜是贵金属,对罪犯罚铜是古代沿袭下来的惩戒。

苏轼因“乌台诗案”锒铛人狱后,朋友们大多作猢狲散,生怕受牵连。只有几人一直在坚持奔波营救。其中就有黄庭坚,当时他们虽然还没见过面,只是书信朋友,但并不妨碍苏轼在黄庭坚心里的分量,也不妨碍一个男子的正义营救。虽人微言轻,但他东奔西走千方百计地寻找营救机会

想起这些,黄庭坚的心里似乎不那么苦了。人在逆旅,还有朋友可以思念,还有友情可以一点点铺陈开来,甚好!

很快,这种惆怅的日子就被一场向往已久的相遇冲淡了。神宗驾崩,哲宗登基,高太后垂帘听政,她马上重新启用当年那些反对变法而被贬的人物。司马光完成了《资治通鉴》后即被召人京,任尚书左仆射(为宰相之职)兼门下侍郎。

而苏轼与黄庭坚也一同被召回京师,苏轼任翰林学士制知诰(掌管起草诏令),黄庭坚任校书郎和《神宗实录》的检讨官(负责修史的官职)。多年倾慕,终得相见,黄庭坚心花怒放,以一块上好石砚作为见面礼,登门拜见了苏轼。彼时,黄庭坚40岁刚出头,苏轼已近知天命之年。

苏轼正式将这名老学生收入“苏门四学士”中。老先生为有这样的弟子而欣喜不已﹕“我今独何幸,文字厌奇玩。又得天下才,相从百忧散。”他们一起观书论画,讲道谈艺,诗文唱和,很是融洽。

苏轼豪迈的文风对黄庭坚产生了不小的影响。黄庭坚写的这首《念奴娇·断虹霁雨》文采斐然,流传千古﹕

八月十七日,同诸生步自永安城楼,过张宽夫园待月。偶有名酒,因以金荷酌众客。客有孙彦立,善吹笛。援笔作乐府长短句,文不加点

近朱者赤,这首词很有苏轼的风格,一派旷达伟岸的气魄。

苏轼与李公麟合作完成了一幅画。画面是常见的乡村一景﹕郊外挺立着一块怪石,怪石边长着一丛挺拔碧绿的竹子。小小的牧童手持三尺鞭,骑在一头老牛背上,怡然自乐。黄庭坚的题诗为画作更添精彩﹕

该题诗的意思是﹕我太爱这怪石了,小牧童你别让牛在它上面磨角﹔磨角我还能忍受,可千万别让两牛争斗而弄坏了旁边那丛绿竹。有人认为这首诗寄托了作者的官场态度,意在告诫当权者不要搞宗派斗争。作为保守派,司马光自始至终都反对变法,从来都没变过。执政不久,在高太后的支持下,他全面罢黜新党,尽废新法,史称“元祐更化”。而苏轼既不是改革派,也不属保守派。司马光的决绝令苏轼对新法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苏轼上书,认为新法有一定的可取之处,如果全面废除会造成更坏的影响。他的这个举动让保守派们很受伤﹕不左不右,什么意思?于是,保守派们群起而攻之。苏轼受不了同事间彼此伤害猜疑、栽赃陷害,主动要求外放杭州。

苏轼走了,剩下黄庭坚日子难熬。哲宗亲政时,开始宠信改革派。改革派的骨干章惇、蔡卞等人一向忌惮苏轼,对苏轼的弟子自然也不客气。

他们从黄庭坚修订的《神宗实录》中搜罗出上千条所谓的错误攻击黄庭坚,以“诬毁先帝”“修实录不实”加罪。黄庭坚耿直无私,淡泊独立,不违心,也不随波逐流,坚持实话实说,绝不肯在史料上造假,坚持的结果是又被流放。

其实,那个故事一点也不复杂,还是公元1073年的事。为了治理黄河,朝廷设立了“疏浚黄河司”。官员李公义提出了疏浚河道的办法﹕“用铁数斤为爪形,以绳系舟尾而沉至于水,篙工急擢,乘流相继而下,一再过,水已深数尺。”名为“铁龙爪扬泥车法”。

王安石对此法很推崇,对神宗说若开河的工作搞好了,一年可以省下疏浚费千万两银子﹔并让李公义和宦官黄怀信加以改进,做成浚川耙。其实,这都是花式治水。

河水暴涨时,耙子根本够不着底,再拖也没有用﹔河水浅时,泥沙绊住耙齿,怎么拖都拖不动。神宗并不知具体情况,他大手笔地砸下许多银子,大规模使用“铁龙爪”来治理河水。当时反对的声音很多,可朝廷根本听不进去,积极踊跃地兴师动众劳民伤财,做无用功。

黄庭坚不是《神宗实录》的检讨官吗,他的耿直从未变过,直陈史实﹕“用铁龙爪治河,有同儿戏。”这也胆子太大了,居然说“铁龙爪”治水是儿戏。龙指皇帝,龙爪自然是皇帝的爪,这不是在暗骂皇帝愚蠢吗?无论那些人怎么威逼利诱,黄庭坚就是不承认有污蔑先帝之辞,与他一起参与修史的人都屈服了,只有黄庭坚一硬到底。代价是被贬为涪州别驾、黔州安置(二者皆为官名)。诏命一下,家人都掉眼泪,黄庭坚却转身上床酣睡。

醒了,众人怨他傻,说﹕“黔州乃蛮荒之地,凡贬当地者不病即亡,你不想办法却还傻睡?”黄庭坚回答﹕“四海之内皆兄弟,浮生若梦来去无踪。凡有日月星辰明耀之地,无处不可寄此一生,又有何忧?”黄庭坚的堂弟时任涪陵尉,这算是他举家迁到涪陵的一丝安慰。可整他的人没那么好心,没多久,他们又借口官场避亲嫌,把黄庭坚又贬到了戎州(今四川宜宾)。

起起落落,数度飘零,遥远的家乡愈发显得可亲。

嘴上说“无处不可寄此一生”,可哪个地方能有故乡亲呢?东望思归的那种心情是大话、漂亮话抵挡不住的。

在戎州,黄庭坚给破败的居所起了个洒脱的名字——任运堂。人生之路恰似浪奔浪涌,一切随缘任运吧。戎州生活还算安定,很多人拿着作品慕名而来向他求教。好的就是好的,不好的就是不好的,哪怕对方给很多好处也坚决不肯说违心话。黄庭坚仍是从前那个坦荡真诚、不重功名利禄、只重内心世界的人。

公元1100年,哲宗去世,徽宗继位,天下大赦。黄庭坚得以被放还。出四川时,他途经湖南岳阳,冒雨登上岳阳楼,饱览湖光山色,作诗表达了他喜悦的心情。

满江风雨,凭栏远眺﹕群山起伏错落,有如湘娥二夫人不同造型的美发髻。可惜我不能亲至湖中正对湖水,只能在银山堆里看君山风情万种。

整日沉浸于诗书画的宋徽宗,脑海里对才子们还是有点印象的。他想起了黄庭坚这个大才子,遂给他安排了官职,不料黄庭坚却拒绝了。经历了那么多波折,黄庭坚对官场已经看开了,对什么高升加职已经不感兴趣。他上书请求只让自己做个小小的郡官就可以了。朝廷倒也爽快,任命他为太平州知州。黄庭坚轻松去上任,没想到,仅仅干了九天就被贬。

这次被贬就是因为之前在德州时得罪了赵挺之。黄庭坚一直笃信佛教,从前曾应僧人之请,为荆南承天寺院作了一篇《荆南承天院记》,文章最后一段是这样写的﹕“儒者尝论﹕一佛寺之费,盖中民万家之产,实生民谷帛之蠧,虽余亦谓之然。然自省事以来,观天下财力屈竭之端﹕国家无大军旅勤民丁赋之政,则蝗旱水溢或疾疫连数十州。此盖生人之共业,盈虚有数,非人力所能胜者邪!”

意思是说,建一座佛寺所需的费用相当于一万户平民的家产,出家人都成了老百姓的衣食蛀虫了。虽然我也这样认为,可自从我懂事起,就观察天下穷困的原因,我发现﹕当国家没有战争,不向老百姓征收兵役和税赋时,就会出现蝗灾、旱灾、水灾或传染病,危害数十州。这种现象其实就是灾难发生地的人们共同造了恶业后出现的恶报,业满遭报,不满不报,这是有定数的,这个规律不是人力所能战胜的。

其实,黄庭坚这篇文章完全是用佛教的观点来解释天灾。但若从从政者的角度来看,这篇文章就是没事找事,攻击朝廷。

这篇文章不巧被转运判官陈举看到了,他是这样理解的﹕看来老天就应该降下灾难,不出现自然灾害反而是不正常的,那政府救灾岂不纯属多余?他认为,黄庭坚这纯粹是在幸灾乐祸,于是上报给右丞相赵挺之。赵挺之如果宽容一点,就可以把作品压下来,因为那些话充其量也就是一个文人的一己之见,没什么大不了。他却偏偏将这首作品直接呈给了皇帝。

徽宗除了对书画有精准的鉴赏力外,对政事基本没什么判断力,处理方式是最简单的不分青红皂白。他宣布免去黄庭坚一切职务并开除吏籍,监押在宜州,三年后转押永州。

厄运连连,黄庭坚依然热爱生活,热爱着自然,热爱着转瞬即逝的春天。

不知春归何处,一心向别人请教,无人知,又向鸟儿请教。可鸟儿连“话”都不“说”,一转身飞走了。这首小词妙趣横生,构思巧妙,惜春之情跃然纸上

公元1105年,61岁的岁黄庭坚淋了雨,之后病逝于贬所。

北宋文坛上的少年天才、著名文学家、江西诗派开山之祖、宋代书法四大家之一、《二十四孝》中的大孝子,就这样凄惶地离去了。他坎坷不平的官运、多灾多难的家庭,是性格使然还是环境作梗?黄庭坚文采了得,政治才能却很一般。他这一生不热衷功名利禄,只牵挂读书、写诗、做学问。心思用在哪方面,哪方面就会出色,其他方面则可能相对欠缺。如此,他仕途坎坷是不是也就有解了?

黄庭坚为什么被贬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黄庭坚为什么被贬宜州、黄庭坚为什么被贬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