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龙为什么能成功劝说太后(触龙说找太后)

日期:2023-05-14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触龙为什么能成功劝说太后,以及触龙说找太后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触龙是怎么样成功劝说赵太后的?从中可以看出触龙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赵太后一开始,是非常抗拒别人劝谏的,但是触龙以身作则,用“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的核心观念,以柔克刚,有理有据的手法深深的打动并成功说服了赵太后,最终达成了让太后最心疼的小儿子到齐国作人质,以换取救兵,解除国家危难。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触龙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一、具有无与伦比的口才。

说客是指代善于用言语说服对方为职业的人,这些人在古今社会大量存在,有些说客为个人私利而为,有些说客为国之利益而行。前者普遍存在于生活交际当中,后者往往奔走于国与国的博弈间。特别是在战乱纷争群雄割据的时代,说客更是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如春秋战国时期便是说客盛行的时代之一。触龙就是以他独特的口才来说服了赵太后。

二、于危难的时候挺身而出

但是齐国给出了一个出兵的条件:长安君赵胜送往齐国当人质,否则援兵免提。赵太后不愿意把儿子交出去,触龙可谓是任务艰难,却不得不出面,因为不管是资历还是年纪只有他才是最合适的人选。触龙依靠自己的胆识,以己及人、因势导利地劝说赵太后,最终使赵国幸免一难的结局,更是为后世说客津津乐道

三、才智过人。

触龙察言观色,避其锋芒,对让长安君到齐国做人质的事只字不提,而是转移话题;触龙关心问候,缓和气氛,选择了老年人都共同关心的饮食起居话题,别人发自内心的真诚的问候,老年人同病相怜的真实的感受,让赵太后冰冷的内心有了一丝的感动;触龙大话家常,拉近距离,和太后谈起了孩子,拉起了家常,无形之中拉近了两人之间的距离,使得谈话得以继续,事情向着触龙预先设计好的方向发展;触龙投其所好请君入瓮,问候起居、关心孩子,都切中了赵太后的心理;触龙晓之以理,循循善诱,他们的对话全部对话无一字涉及人质,但又句句不离人质。迂回曲折之中尽显语言奥妙,循循善诱之余凸现事情必然。

触龙是怎么说服赵太后的 赵太后怎么被触龙说服

1、抓住了赵太后不愿意让长安君做人质的本质原因, 原因就是因为赵太后太爱护长安 君,不忍心让长安君冒着危险去做人质。

2、在赵太后禁止近臣劝谏之后, 触龙并没有直接劝谏冒犯太后, 并且依靠自己年迈疾 病的身躯博得太后的同情。

3、从自己的亲身经历说起, 通过说明自己对子女的疼爱, 表明父母疼爱子女是天经地 义的,让太后认可父母对子女的爱是天经地义的观点。

4、然后讲述对父母对孩子的疼爱应该作长远考虑, 既然赵太后同意父母爱孩子是天经 地义的观点,那么,触龙就开始讲述不同的疼爱对孩子造成的影响,触龙认为赵太后应 该像对燕后那样对长安君作长远打算,赵太后认同触龙的想法。

5、触龙给太后讲述了那些不长远打算、 没有威望的国君的后代都难以延续, 赵太后听 到这样的恫吓,认为只有帮长安君作长远打算,才是真的的为长安君好

6、此时触龙才指出, 让长安君去做人质才能为长安君树立威望, 为长安君做国君立下 基石, 才是为长安君作长远的打算, 赵太后先前已经认同要为长安君做长远打算的观点, 此时,也就愿意派长安君去做人质了。

7、触龙说服赵太后时,由小及大,由身边的小事说及大道理,然后循序渐进,慢慢从 别的地方说服赵太后,然后把做人质的事跟赵太后认可的观点相结合,最终,赵太后也 认可了做人质这一做法。

高中语文课文《触龙说赵太后》内容分析

一、关于课文

触龙用委婉曲折的方式劝说、启发赵太后:父母应为子女作长远打算,而不能只考虑他们眼前的安乐,不能让他们养尊处优、无功食禄。触龙的劝说最后终于打动了太后,欣然同意让长安君去齐国作人质,换来了齐国的救援。触龙抓住老年妇女溺爱幼子的心理特点,设身处地替她打算,将长安君的利益和赵国利益密切联系在一起,把利害关系说得具体生动,曲折委婉,层层深入,巧妙地达到了劝说的目的。

课文写的是历史事件,作者运用生动的语言,细致地描绘了人物的行动和对话,形象地揭示了人物内心变化的发展过程,是一篇艺术感染力很强的文学作品。

二、内容分析

第1段,“说”的前因。

课文一开始,作者只用简要的几笔,就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新”“急”,恰如其分地写出了赵国所面临的危机。“必以长安君为质”和“老妇必唾其面”中的两个“必”字,说明矛盾已经达到不可调和的程度。赵太后那么任性,谁还敢去冒犯她呢?因此,读者很希望了解下一步事情究竟怎样解决。这一段用字不多,却极精练地描绘出触龙所面临的局面。一系列的困难,为触龙施展其特有的才能提供了机会

第2段,“说”家常。

“左师触龙愿见”这一急转直下的反接,为下文开辟了广阔的境界。面对强秦急攻,国破家亡迫在眉睫的形势,触龙忧心如焚,但他的'身份和阅历,又使他不能像其他大臣那样“强谏”,遭“唾面”之辱。所以,他必须找到一种太后能接受的方法。这是全文展开的条件,也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之一,即办事情要讲究动机、方法和效果的统一。这一段看似日常闲聊,实际上却是触龙同太后在解决矛盾正式交锋的第一个回合,因而是这篇课文最主要、最精彩的部分。听说触龙要来见她,赵太后“盛气而揖之”,说明她非常清楚触龙见她的用意,已做好了反唇相讥的精神准备。哪知这位左师公深谙太后的心理,一出场,就有意识地显出苍老的神态。“入而徐趋”生动地刻画出触龙应当快走偏不走快的神态。“至而自谢”的一席话,又完全出乎太后的意料,说明触龙的态度是那样从容不迫。他那温和亲切的口吻,和太后的“盛气而揖”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几句寒暄之后,触龙就不厌其烦地向太后介绍了自己的养生之道。虽然得到的回答仍是“老妇不能”,但“太后之色少解”,紧张的神色有点松懈了。而这正是矛盾转化的契机。

第3段,“说”爱子。

敌对情绪逐渐消失了,紧张场面缓和了,触龙便不失时机地提出让自己的小儿子“得补黑衣之数”,即入宫当禁卫军。这就给太后造成了一种错觉,以为他此番来,不过是想“走后门”而已。

既然两人在爱幼子这一点上达成了默契,在“男人还是女人更爱幼子”的争辩中,太后情不自禁的“笑”,说明他们在感情上又接近了一步。不仅能互相理解,而且还互相寄予了深深的同情。幼子虽然“不肖”,但还是“窃爱怜之”。由于爱,必然要为他的前途考虑。这是人之常情,当然也完全符合太后的心理。这就引出怎样才算对子女真正的爱这一话题。触龙明知太后更爱幼子,却故意反话正说,说她更疼爱女儿,逼得太后赶紧声明:“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触龙就势接过话茬,从她对待燕后的态度,分析了她对女儿的前途是有长远考虑的,表明她深明大义,能用理智战胜感情,对子女也有不溺爱的时候。这就论述了连她也没想清楚的问题,也与她自己溺爱长安君的事实形成鲜明对照。然后,触龙又用欲擒故纵的手法,说到赵国及其诸侯国的子孙因“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没能长保富贵这一事实,讲清了只有令长安君“有功于国”,才能使他“自托于赵”的道理,最终完全说服了赵太后。还没等触龙说完,就痛痛快快地答应了。

第4段,“说”的后果。

故事的结局,长安君到齐国去作人质。

三、人物形象

触龙:

触龙是赵国一个忠心耿耿老臣,他敢于在其他大臣劝说失败的情况下,出面劝说顽固的太后。他具有丰富的人生经验,能体会妇女溺爱幼子的心理,更懂得怎样才能消除这种溺爱的偏执。所以他见到太后,先谈健康问题,表示对太后的关怀,消除了她的怒气。继而谈爱子问题,用激将法,说她爱燕后超过了爱长安君,逼着她吐露溺爱长安君的心事。然后又用赵王和诸侯的子孙为例,暗示太后的溺爱对长安君并没有好处,并最终打动了太后。他之所以能劝说成功,除了高超的语言艺术外,还在于他深切地了解对方的心理;另一方面,也由于他立论的正确,确实是出于为国家的真诚,确实是为长安君作长远打算。

赵太后:

作为一国之主,她掌握着赵国的最高领导权。当国家安全受到威胁时,她急忙向齐国求救,希望齐国能够帮助她度过危机,说明她有一定的政治头脑和魄力。作为一个母亲,她又有着善良、慈爱的一面。疼爱幼子,本也无可厚非,但当国家利益需要她作出暂时的牺牲时,她却不肯听从大臣的“强谏”,又表明她有自私和任性的一面。至于她“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的声明,则表现了她作为一个统治者的顽固和专横。从“色少解”到“诺。恣君之所使之”,一方面从反面表现了触龙雄辩的论说才能,另一方面,也说明她最终还是能以国家利益为重,心悦诚服地接受了触龙的劝说。

四、写作特色

1.纵横捭阖的游说特色。

课文充分体现了《战国策》的纵横家思想。触龙虽不是纵横家,但毕竟是以说客的身份出现的,加之《战国策》作者的“纵横”意识,使得他的劝说不同于一般的进谏。全文几乎都是在人物对话中展开的,“其继有在者乎”以下一连串的反诘句,表现了纵横家巧舌如簧、纵横捭阖的游说特色,用语精辟而简约。

2.笔调轻松,刻画细腻。

本文的另一个特点,是笔调轻松,刻画细腻。这也是《战国策》与《左传》《国语》在艺术上的不同之处。究其实,来源于作者使用了恰当的艺术夸张。说客们一旦口若悬河地游说起来,不仅会滔滔不绝,似乎天下大事都可以凭他们的三寸不烂之舌而取胜。作者还善于用精当的细节描写,来展示人物的内心变化。如“入而徐趋”“盛气而揖之”“色少解”等等。

触龙为什么能说服赵太后?

人性探微 王溢嘉专栏 强调彼此的共通点,可以让对方更容易接受你的意见。 公元前265年,秦国攻打赵国,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国要长安君做人质才愿出兵。赵太后疼爱幺儿,坚决不允,并严禁群臣再进谏。左师触龙求见,太后愠怒接待,但触龙一点也不谈人质之事,反而提起自己的脚疾,关心地问起太后的起居,在嘘寒问暖中,两人都为行动不便、食欲欠佳而感叹。随后,触龙提起他的幺儿,央求太后让他到宫中当一名卫士,太后关心地问起他儿子,两人因而议论起“父母亲谁较疼爱孩子”这个话题,触龙认为“父母爱孩子,必须为孩子做长远的打算”,并举太后当初为什么将女儿远嫁燕国为例,然后顺水推舟地谈起如今太后疼爱幺儿长安君,虽然给他最好的封地和财宝,但却不让他为赵国立功,这并非真心疼爱儿子的长远打算。触龙的这一番话让赵太后有所感悟,于是立即送长安君到齐国当人质,而齐国也很快出兵,解救了赵国。 触龙游说赵太后是中国说客史上一个非常高明的案例,他所用的策略及所发挥的作用,现代心理学称为“自己人效应”,也就是先让对方觉得你和他是“同一伙”的,是“自己人”,这样不仅可以缩短彼此的心理距离,而且会让对方更喜欢你,也更容易接受你的意见。它最常使用的方法就是强调自己跟对方“共通的地方”,譬如到外地去推销自己或其他东西,就要用当地语言和人打招呼、甚至唱一两首当地的流行歌,研究显示,这对让当地人接纳你非常有效。触龙利用赵太后同他一样年老,身体、饮食不便、同样钟爱小儿子的共通点切入,引起赵太后的“共鸣”,觉得他和她是“一国的”,而达到触龙意在言外的游说目的。 因为意见不同,所以才需要说服。要想让对方接纳,最好不要站在他的“对面”,而应该跟他站在“同一边”说话。

好了,文章到此结束,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